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悲情王后》读后感锦集

  《悲情王后》是一本由茨威格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页数:4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情王后》精选点评:

  ●法国大革命的牺牲品

  ●洛可可式的王后,激流勇进的大革命牺牲品。

  ●写女王,更是写女人。很棒!

  ●不为人知背后的幸福与凄美,天真和勾心斗角,一代法兰西王后,一段理不清的缠绵....

  ●大概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的缺点,但是在某些清浊并济、泥沙俱下的时代这些缺点会被放得特别大,甚至会影响到无数人的前程和自己的生命

  ●也许汹涌而来的历史赋予她的责任,就是做18世纪的一面镜子。激荡更迭的权利里,不过是一波又一波同样愚蠢野蛮的人们。茨威格真的会写,喟叹…

  ●中学课本中说:法国宫廷是淫荡的发源地……,中国的宫廷听后,哈哈大笑。

  ●只读了一半,因为对玛丽的命运已经心知肚明,只想了解她的性格是如何造成悲剧的……命运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中学读物

  ●路易十六的王后,一个洛可可式的法国王后,茨威格把这位以奢侈腐朽著称的皇后写得可爱了,让人对她充满了同情

  《悲情王后》读后感(一):伟大的茨威格所写的伟大传记

  这是伟大的茨威格所写的伟大传记之一。

  从这本书不仅仅能看到一个遥远国度里一个逝去的女王的一生,更能看到宿命、尊严以及爱的存在的意义。这个并不成功并不完美并不幸福也并不幸运的传奇性的女人,让我反思作为人,作为一个女人,生存的责任、尊严和人生必须正视的原则所在。在洪潮般的宿命面前,如何善用智慧去尽力让自己避免祸患;在最终的结果前,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

  《悲情王后》读后感(二):个人命运在大时代里的悲剧

  之所以力荐,是因为如果喜欢玛丽皇后的人一定很喜欢,不喜欢她的人应该不会读这本书。

  很喜欢茨威格的这本传记的原因是因为他还是用了近乎客观的角度去写这个历史上恶名昭著的女人,这个说“没有饭就叫他们去吃面包”的女人。但是最后,会发现她不过是个女人,甚至是一个普通女人。

  在孩提时刻的政治婚姻使得她丧失了自我,没有爱情的婚姻使她迷惑,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她惊慌失措,试图保有最后的尊严。但是在这样无情的革命之中,她丧失了一切,亲人、爱人、友人。

  当她开始想要认真生活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如果看漫画,可以去看少女漫画的经典,70年代的《凡尔赛玫瑰》,对于玛丽的普通人性一面描述的很好,一直觉得作者一定是按这本书的玛丽来描写。

  不看漫画的,可以去看电影版,虽然我觉得蜘蛛女不够美,但是那种轻浮欢快的乐可可风还是能够反应这位乐可可皇后的人生。

  《悲情王后》读后感(三):头戴王冠必承其重

  我知道这样评价这个人是有些入俗套的。但是我想不到其他词来评价她了。

  我想茨威格是偏袒玛丽安托内特的,他知道她挥霍无度,他知道她滥用职权,但是他依然赞美这位奥地利公主,他依然认为她最后时期一直保持贵族的自尊的行为是难得的,是坚如磐石的内心,是真正的最后的贵族,是铁骨铮铮的。

  quot;她十分聪明,却不愿思索,总是厌烦地回避每个重要的话题"这一句话就注定了她的悲剧。一个联系波旁家族和哈布内斯堡家族的重要人物,却没有这些基本政治素质,注定会被人民淘汰。

  小小年纪就带着王冠,可惜那时的她无心听各位有心人士的劝语,只是让自己沉迷娱乐,沉迷服饰,沉迷一切远离政治,远离复杂思考的事物,把自己沉浸在灯红酒绿中以暂时摆脱现实给她带上的沉重的王冠。她承受不起那么重那么尊贵的王冠,她只想单纯拥有它,却不想为佩戴它而付出。她那是还年轻,还不知道这些都暗自标好了价码。她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失望极了,丈夫与她并不亲近,每次那么多人围着她讨论她和另外一些夫人不和的事情,那些都在挤走她的自由 ,如果她不放纵娱乐她都要窒息了。靠娱乐挥霍,靠服饰装扮来让自己充实起来,既可怜又无效。但是没人能改变她,她只能靠去了解这些政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毕竟她是为政治而来,但是她宁愿万劫不复追逐为填满自己空虚的快乐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天性去思考政治。

  呜呼!可惜可惜!我不知道真的历史上她是不是如小册子上所言那般放荡无礼,但我觉得凡事都是两面的,一个被评价地荒唐坏的人其实并非如此。她毕竟是一位公主,早年接受的教育也不是无用的,最后那些恶言恶语不过是一些底层没有能力提供自己面包的人发出的怨富声音罢了,但底层那些怨富声音太强了,声势浩大,于是玛丽安托内特就成了人民愤怒的牺牲品。

  她是个可怜人,在他乡受尽侮辱,保守精神肉身的折磨,最后面临死亡那般淡定,面对人民,她依然保持着自己最后的尊严。也许之前在卢浮宫里她是名义上的王后,但在刑场,她没有头戴王冠,她没有王后头衔,但那一刻,她绝对是王后!

  《悲情王后》读后感(四):《玛丽.安东瓦内特皇后传》书评

  断断续续看了半个多月,终于将这本书看完了。作为一位洛可可式的阿芙罗狄忒,她用自己的行动将洛可可式的艺术带向了巅峰;作为一位忠于爱情的女子,她明知自己将走向死亡,但仍将自己的恋人费森送走,不让他卷入这场有预谋的、动机不纯的大革命中;作为一位法兰西的王后与哈布斯堡的公主,她在最后一刻都维护了自己的王冠。 这遭遇,与她自身的性格缺陷脱不开干系。还在奥地利时,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就已经预见了这个小公主的一切,“正当举世为她女儿的婚事成功而欢呼的时候,这位年老的母亲,却走进教堂,祈求上帝为她的女儿消灾。”玛丽·安东瓦内特对人际交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她很早就开始利用这一天赋来逃课了),但她不愿思考,不愿在看书与学习上多费一刻钟的功夫。 这当然也不能将其全归到玛丽·安东瓦内特的身上。在初入宫廷时,陪伴她的是路易十五那三个女儿,她们是三个嘴碎、又嫉妒心强的老女人。她们自己看不惯路易十五的情妇杜巴里夫人,于是她们借太子妃之手,在公共场合,让一个什么都还不懂的十五岁的太子妃去针对杜巴里夫人。杜巴里夫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市民;她有一种小市民们突然跃入上流社会后急切渴望得到人们承认的心态,然而迟迟未动、甚至反向而行的小太子妃一次一次给予了这个女人打击。得不到肯定,就越想得到肯定。可除了路易十五,谁还能命令这位哈布斯堡的公主呢?于是,这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就是这样子,被无限放大,直到拿到了玛利亚·特蕾西亚的书桌上,成了关系两国交往的大事。 这件事情对三个老姑妈倒也没什么,毕竟是法兰西的公主;反而是小太子妃,受了点“侮辱。”她那来自哈布斯堡的遗传的骄傲遭到了打击——来自一个小市民的打击(当然,杜巴里夫人还不一定是个普通的小市民,她可能比我们认知中还要出身卑劣一些,比如说,来自罗亚尔花园。那是个产美女和情妇的好地方了。)。这是一个开始;此后流传坊间的同性恋丑闻、“赤字夫人”、项链事件等等一干事情,逐渐将她抹的声名狼藉。尽管这其中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莫须有的、甚至现在听来觉得可笑得像喜剧的污蔑与恶意中伤。但这些事情无一例外利用了舆论暴力;这个东西才登上历史舞台不久,就发挥了如此巨大的作用,是该赞叹呢还是该恐慌呢? 王后选择第三条路。无视。她有她的骄傲;仿佛这并不是哈布斯堡的先祖给予的,而是Lucifer 送给她的潘多拉魔盒。她那上翘的嘴唇总是轻蔑地对待一切——至少在别有用意的人塑造中的她是这样。这个奥地利女人教唆我们的国王,她将我们的国库向她的兄长打开,这个奥地利女人! 但最可悲的是,这些别有用心的人就蜗居在她的身侧,而她浑然不知。这是那个时代人最大的通病,轻信。 那个时代的人总有种出乎意料的轻信,简直就像戏剧一样滑稽可笑。打个比方,玛丽·安东瓦内特的“挚友”波莉涅克夫人只是因为一句向来不富裕所以来不了这种交际场合,而挂上了玛丽王后——她40万利弗尔的债务由财政大臣出面解决;她的丈夫成了法国收入最好的邮政大臣;她自己被命为王室子女的女教官;除此之外,国库每年还要为波莉涅克家支付50万的利弗尔。然而这个女人在干些什么呢?她打着王后的名号,就像背着一个无限提款银行,肆意挥霍,买卖官职,完全没有考虑过后果。还有玛丽王后的小叔子,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路易十八),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算计怎么把哥哥的王冠扯下来了(尽管那个时候路易·卡佩还没有带上王冠!),可他在哥哥一家的最后,仍在隐藏。这个时代用香粉、蕾丝和宝石将每个人描摹得就像是华铎大师的得意之作,但却隐藏了每个人如同戈雅大师笔下的世界一样黑暗的内心。人心毕竟都是两个颜色画出来的——可怜的王后却不幸地被这个尔诈我虞的时代选中,必须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和时代一齐灭亡。

  《悲情王后》读后感(五):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

  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 1755~1793),也许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她是原奥地利帝国公主,生于维也纳,是罗马帝国皇帝弗朗索瓦一世与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第十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1755年11月2日出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她被取名为玛丽亚·安东尼亚·约瑟芬·约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玛丽亚是以纪念圣母玛丽亚, 安托瓦内特是纪念帕多瓦的圣安东尼, 约瑟芬是纪念她的哥哥约瑟夫大公,约翰娜是纪念传教士圣约翰。 一位大臣是这样描述这个新生儿的:“一个娇小但完全健康的女大公。”

  玛丽·安托瓦内特出生于1755年11月2日,拥有一头金色波浪卷秀发,嫣红的双唇,吹弹可破的雪肌,迷人的双眼,被誉为奥地利最美的公主,拥有美艳动人惹人怜爱的外表。玛丽·安托瓦内特是个快乐的小公主,作为孩子,她是可爱和淘气的。她举止优雅,活泼大方,待人亲切温柔,在美学、艺术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关于玛丽公主的童年,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记:7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遇见了6岁的莫扎特。他为皇家弹奏了最拿手的小星星。过后当女皇问他想要什么作为奖励时, 莫扎特这样回答:他希望能在婚礼上与女皇最小女儿亲嘴。女皇被逗乐了,笑得前俯后仰。

  1766年,为政治上的需求,法国王室正式向11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公主求婚。奥地利宫廷欣然应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场婚礼被拖了数年。直到1770年,玛丽·安托瓦内特14岁时,才终于踏上法国国土,成为法国王储,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即日后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1774年,路易十五驾崩,路易十六即位。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为法国王后,母仪法兰西。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她身上却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与尊严,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1789年7月14日,群众攻打巴士底狱时,玛丽·安托瓦内特劝说路易十六带兵去梅斯避难。她支持国王拒绝了国民议会提出的废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权的要求,结果成为众矢之的。1789年10月,随同路易十六从凡尔赛宫迁回巴黎,处于革命群众的监视之下。她暗中活动,向一批流亡贵族求援,但他们不但没有帮忙,还落井下石,每个人都想用国王的头来换一笔赎金。这批贵族中包括国王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即日后的路易十八),和更小的弟弟阿图瓦伯爵(即日后的查理十世)。国王夫妇苦于左右无援,迫于形式,他们不得不自行谋划一次又一次的逃亡。于1791年6月与国王一同秘密出逃,至边境城市瓦伦时被发现,外逃未遂。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彻底推翻了君主制。1789年7月11日,法国大革命正式宣告开始。随后,14日,巴士底监狱被攻陷。路易十六很明白革命的意义,但他毫无办法应对。而玛丽王后,则认定“革命就是造反”,坚决不肯向革命派低头。当整个法国贵族都四散奔逃,甚至有些人自愿放弃贵族身份,加入革命队伍的时候,玛丽·安托瓦内特却依然在用她微薄的力量捍卫王权帝位,爆发出惊人的意志力。法国政治家说,”她是当时凡尔赛中唯一的男子汉“。随后,她和国王一起被囚禁在当普尔堡。次年10月,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判处死刑,送上断头台。享年38岁。直到最后死亡,她也未真正低过头,始终维持着王后的尊严。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尼特(Marie Antoinette)在法国大革命上绞刑架的时候,不经意间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下意识地说了一声“对不起”,这是一种极其高贵的尊重,让每个人都肃然起敬。在巴黎市中心的路易十六广场,玛丽•安托瓦内特雕像的基座上刻的遗书中,她给才几岁的儿子留下的遗言是:永远不要为父母的死报仇!她向上帝祈祷,请求宽恕她所做的错事。她在遗书中原谅所有的敌人,尽管有些人使他们陷入绝境。她请求所有认识自己的人原谅她无意中带给他们的困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悲情王后》读后感锦集  王后  王后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美文

 人生一直在变化

  偶尔在超市看到了一种小时候特爱喝的汽水,绿绿的青苹果色竟是那么熟悉,仿若那时青涩的样子,我告诉她关于小时候喝爱喝这种汽水的事,她让我买一瓶尝尝,我却没有了那...(展开)

美文

 浅议规章制度的落实

 浅议规章制度的落实  幽然  某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修订完善了包括核心制度、重要制度、专业制度在内的数百项规章制度,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就是规范...(展开)

美文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假如你从小向往航海,满脑子充满遨游大海的念头,不顾家人劝阻,离家出走,开始冒险生涯。不料出师不利,首遇风暴,遇救脱险后,义无反顾,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