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1000字

  《口袋博物馆》是一本由[英] 弗吉尼亚·坎佩尔著作,未读·艺术家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一):罗马的文物

  

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诞生过凯撒,屋大维这样古代社会少有的贤君,也留下了《沉思录》这样的名著,那句“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名言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当然,最直观感受那段辉煌文明的手段还是欣赏罗马的文物。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明了的方法。

书中有几件文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带有雌虎和幼崽图案的镶嵌画”,镶嵌画这种形式在很多古代的遗迹中存在,比如拜占庭时期的教堂,还有古希腊的一些神庙里面。个人的印象中,镶嵌画有点儿洛可可风格的意思,采用大量模糊的色块来勾勒整体,而不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另外一件文物就是伊西斯的雕像,伊西斯是古埃及的生命女神,法老荷鲁斯的母亲,但是这个女神在罗马也很受欢迎,就说这尊雕像吧,原本是存放在哈德良皇帝位于罗马城郊的别墅中的,女神神情庄严肃穆,手拿酒壶和叉铃,神秘与高冷并存。

这本书主要是关于罗马文物的简要介绍。对于那些没有太多时间又想对罗马文明有一个初步了解的小伙伴来说,算是一个文物的简明教程吧。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二):《口袋博物馆.罗马》:物品中罗马

  

我们阅读过文字记载的罗马史,探看过地图绘就的罗马版图。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在遗存至今的形形色色的物品中窥见罗马——关于社会生活、王朝战争、葬仪与信仰以及富含艺术成就的装饰。《口袋博物馆.罗马》选取了世界各大博物馆珍藏的200件文物,以解读物品的方式为读者呈现罗马社会生活及艺术的方方面面,让读者的实物图中真切感知罗马历史的辉煌与荣耀。

器物镌刻的罗马社会生活

罗马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从一个沼泽区的小部落到伊特鲁里亚共和国再到罗马帝国,随着这期间的统治者变更、战争攻伐及领土范围的变化,罗马的社会生活融入了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生活习惯——葬礼与仪式、生活器物及信仰。

伊特鲁里亚文明繁盛时期的罗马还是沼泽的一个小部落,因此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都带有鲜明的伊特鲁里亚元素,如伊特鲁里亚文化中独有的带花边和花朵图案的尖头鞋;仿制的伊特鲁里亚酒杯等。而在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崇尚民主,新的政权形式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建设,进而满足市民的普遍需求。因此,社会生活的器物就比较多地存留了下来,如居家使用的青铜葡萄酒过滤器、各式酒杯、宴会烛台等。在罗马帝国的遗存物中有碳化的面包、有猫爪印的瓦片、研磨与混合香料的臼以及成套的手术器材等,这反映了随着时代进步,罗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科学在进步,文明在前进。后罗马时代的器物因基督教的兴起而打上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如代表基督耶稣的字母组合图案的壁画;带有基督教符号欧米伽的烤架;刻有基督教图案的奴隶项圈;带有基督将“殉道者之冠”授予圣徒彼得和保罗场景的碗的底座……时代变迁,生活演进,在罗马的遗留物中终能窥得一二。

集多家而终成极具辨识度的艺术形式

罗马遗存物中探看其社会生活的同时,我们很轻易便感觉到其艺术发展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综合各地、汇集各族艺术与一体而后才凸显其特性的。它借鉴、模仿和吸收了地中海地区的多种文化——希腊艺术、埃及艺术、伊特鲁里亚艺术、近东艺术、北非艺术及意大利本土艺术形式,但在学习和融合的过程中又发展出了新颖而独具特色的特点。

罗马的开端时期,伊特鲁里亚文化相对来说比较强大,但其文化艺术深受希腊艺术的影响,因此,这个时期的罗马艺术风格主要就是伊特鲁里亚式的艺术,如采用了希腊式造型的伊特鲁里亚碗形婚礼器皿。共和时期的罗马,特别是在洗劫锡拉库萨后,大量的希腊艺术品和建筑风格传入罗马,这些风格很快在罗马生根发芽并呈爆炸式发展,对罗马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刻弥久的影响,如融合了希腊艺术风格和东方风格的圣甲壳虫戒指;刻有狄俄尼索斯狂欢画面以及帕修斯与美杜莎的头部的西斯塔……帝国时期的罗马更多是王朝统治下的王朝艺术,特别是利用神话和家庭与特定神祗的关系造就命运概念,如精致的法国浮雕宝石、波特兰花瓶等。而后罗马时代的艺术自然与基督教元素不可分离,如霍克森宝藏之身体链;带有君士坦丁肖像的八角形吊坠等。

图观文物,感知罗马的社会生活与艺术时尚,千年前的物品,经典的传续,尽在口袋的博物馆。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三):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史,自王政至共和,历帝制及二分,又有拜占庭延续至中世,前后跨越两千多年,可谓浩浩荡荡。始于公元前753年的王政时代,古传说中罗马城的诞生年代,罗马文明在这一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提到罗马城的创建,自然会想到母狼传说,这应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然而其还和伊特鲁西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确知之甚少。

此书的作者弗吉尼亚•坎佩尔 ,用大量的文物展示了罗马时代的日常社会生活,自然也少不了伊特鲁西亚文明的,这座崛起中的罗马城与早前的伊特鲁西亚文明相距甚近。只是他们的部落文化属于联邦形式,没有集权统治,无法抵抗来自外来的侵略,最终被罗马人占领。

从公元前509年开始的共和时代,罗马废除了“王政”,改为共和制,直至奥古斯都的屋大维当权为止。国家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部族大会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贵族构成。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罗马共和国开始向海外扩张。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公元前27年的帝国时代,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人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随着城市发展,270 年奥勒良皇帝下令兴建了一座更长的城墙(奥勒良城墙),约18千米长,9米高,以抵御外来的入群,之前的罗马一直是不设防的城市。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在危机的影响下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城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公元4世纪开始,底层人民与奴隶不断地进行反抗,蛮族乘虚而入,冲击着帝国的统治基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东罗马灭亡。

此书借鉴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如雕像、陶瓶、花瓶、珠宝等,力图表现出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希腊的艺术品在罗马城大兴其道,再吸收当地文化,形成了罗马独有的艺术风格。文物的许多解释在书中都有陈述,如读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来通杯、陶瓶、沃伦杯、波特兰花瓶等等,自然也了解到当时的著名人物,如:安提诺乌斯、罗马皇后莉薇娅·杜路莎·奥古斯塔。

这座大理石雕像,被认为是所有安提诺乌斯雕像中最美丽的一尊,现藏于德尔斐考古博物馆。公元130年,安提诺乌斯溺死在尼罗河上,哈德良对安提诺乌斯的纪念备极人间之哀荣:一座城市,一种宗教,一片星辰,以及无数雕像,它是西方同性恋史上最著名的传奇之一。

展现同性恋题材的文物,罗马帝国还有一件出自公元一世纪的沃伦杯,名字来自现代第一位所有者爱德华·佩里·沃伦。这个银质水杯的两面浮雕纹饰均描绘了男性之间的亲密行为,其中还有一个偷窥者,它是在1999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购的。

同样在罗马帝国,公元前一世纪的波特兰花瓶,在深蓝色玻璃上饰以白色图案,被大英博物馆收藏。1845年一八四五年,一位醉汉将雕塑扔向波特兰花瓶,当工作人员发现的时候,他们只看到这只珍贵的花瓶满地狼藉,深蓝色的透明碎片和白色的碎片到处散落。几个月后,修复师复原花瓶的时候,却发现少了37个小碎片。幸运的是,之后的几个月找回了丢失的小碎片 。

罗马人们喜欢希腊的陶瓶,它有黑绘式、红绘式和白底彩绘三大类型。黑绘式(黑彩陶)是在红底的陶器表面施一层黑彩,把形象之外的黑彩剔除掉,形成红底黑纹;红绘式(红彩陶)同样施上黑彩,再把形象内部的黑彩剔掉,形成黑底红彩。红彩陶年代稍晚,不过更为流行,甚至被运用到来通杯之上, “来通”是“rhyton”一词的音译,即角状杯,以动物为主题,造型传神,古朴隽永,其用途还类似于中国的秋操杯,仿佛有一根长长的饮水管。

众多文物的展示,将罗马的历史完美地呈现出来,让读者仿佛重新回到精彩纷呈的罗马时代。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四):从《口袋博物馆》了解罗马精湛工艺,究竟有多牛?

  《口袋博物馆》就是一个行走中的口袋书,随时随地翻看,就可以了解罗马时期的历史与精湛工艺。书中的展品或惊艳、或造型典雅、或小巧玲珑、或高大威猛……无不展示出罗马的兴盛。

  本书分为了四个部分:早期意大利与"王政时代"、共和国时期、帝国前期和帝国后期,展品分别从社会与家庭、艺术与个人装饰、政治与斗争、葬礼习俗与仪式等方面一一展开。

  以下我们就从几件特殊的展品一一了解罗马的精湛工艺:

罗马的贝壳制品代表-鳞砗磲

  展品名称:鳞砗磲

  展品用途:化妆品容器

  展品年代:约公元前630年-前580年

  展品材质:贝壳

  贝壳和贝壳图案在当时已经非常常见,她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因为她是象征爱与美的女神。这件展品顶端是一个人头像,而内部则装饰着狮身人面像、莲花花饰和三角形图案,可能是某位女性的墓葬品。

  对比中国文化,用贝壳装饰品,最早是在秦汉时期,尤以隋唐时期最多,贝壳盒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共出遗物均表明, 它们在唐代比较珍贵, 主要是用于盛装化妆品, 尤其女性墓出土较多。这一点和罗马相同。

  无论是中国还是罗马,天然贝壳还是银质贝壳盒, 除了使用价值, 其流畅优美的造型也具有了观赏、把玩的艺术功能。

罗马的玻璃制品代表-莱克格斯酒杯

  展品名称:莱克格斯酒杯

  展品用途:容器

  展品年代:约公元前630年-前580年

  展品材质:玻璃和银

  这只酒杯也是老来源于希腊神话,描绘了国王来客格斯被酒神击败的场景。

  这件展品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罗马时代保存至今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酒杯之一,而且它是唯一用双色玻璃制成的。

  以当时的工艺来说,能够做出变色的玻璃杯实在是太难了,这个玻璃杯可以根据光线的变化而改变颜色,而且还能呈现出两种颜色。

  光从前方照亮杯子时,杯子是绿色的,光从后方照亮杯子时,杯子是红色的,这种技艺也同时成为现在玻璃制造者无法破解的难题,罗马时代,人们是如何不使用激光切割的技术制造出这种杯子。

  罗马的制造业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飞速发展,制造技艺也在不断提高,应运也越来越广泛,甚至开始在玻璃上镀金、绘画。技艺的提高造成了大量的玻璃制品出现,然而镀金的玻璃杯还是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罗马银器代表-奥古斯塔·劳里卡银盘

  展品名称:奥古斯塔·劳里卡银盘

  展品用途:容器

  展品年代:公元4世纪中期

  展品材质:银

  罗马的银器的最大特点是银壳技术.他们可以制作材质极薄的银制品。罗马的第一大银器是餐具,有银碗、银碟、银壶、银杯、银刀、银叉等等;第二大银器便是各种首饰,如银耳环、银戒指和银别针等等。

  这些银餐具、银首饰上面不是光光的,而是有装饰图案的。这些图案不是动物,而是"人的世界",有酒神的狂欢,有美神的诞生,有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国王,也有一般的妇女头像。就连那些作钱币用的银子,上面也有人的画像。

  例如这件奥古斯塔·劳里卡银盘,一共发掘出同类型的二百七十件银器,包括银托盘、勺子、硬币和其他物品,描绘了奥德修斯发现阿喀琉斯身着女装,以此避免参战。这些银器中的一部分是君士坦丁大帝收到的礼物,用来纪念他的统治帝国。

  罗马银器具有浓郁的古典主义雕刻风范,他们的银器制作技法主要是浮雕装饰,浮雕装饰就是在薄薄的银板上采用捶打制作为主。在公元二世纪到三世纪这个时候的做法逐渐地进入后期罗马风格,这个后期罗马风格就是说由一种自然主义的描写向着新的装饰性的表现转化的过程。

罗马金属工艺代表作-头饰、耳环

  展品名称:头饰

  展品用途:装饰

  展品年代:公元前650年

  展品材质:金

  展品名称:伊特鲁里亚圆盘型耳环

  展品用途:装饰

  展品年代:公元前6世纪后期

  展品材质:金

  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至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罗马艺术大多承袭希腊与伊特拉斯坎,罗马人崇拜希腊艺术,所以大量引用希腊艺术形式,也因此而缺乏独创性。

  从以上的两件饰品可以看出,不论是耳环还是头饰,精致、美观、大方都是它们一致的特点,圆盘型耳环是伊特鲁里亚人使用金属加工珠宝的绝佳示例,六朵玫瑰花围绕一个中心圆盘,每只耳环的外缘装饰有六个人的头像,而人的头像用采用了凸纹工艺,另外装饰了金丝。

  这件头饰是古墓中最古老的发现之一,比墓中同时发现的其它物品制作时间早了约100年,头饰的上边有半圆形开口,刚好可以卡在人的耳朵上,以此固定。

罗马壁画代表-金夹玻璃

  展品名称:金夹玻璃

  展品用途:壁画

  展品年代:公元350年

  展品材质:玻璃和金箔

  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是镶嵌画和壁画,一般用来记载具体 历史事件,装饰公共场所和住宅。罗马壁画又有四种风格:砖石结构式,建筑结构式,装璜式。复合式。

  quot;金夹玻璃"是一种制作镶嵌画的技术,这件展品描绘的是基督。这幅镶嵌画金光闪闪,有一种明亮、放光的视觉效果,就是采用了"金夹玻璃"的技术,在制作过程当中,使用了小块金色镶嵌玻璃,所以呈现走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

  quot;金夹玻璃"的技术流行于公元3-4世纪,它主要通过将金箔融合在两块玻璃之间而制成的物品,用来装饰罗马地下墓穴中的墓室,其实就是在基督教早期,使艺术与宗教建立起了联系。

  美国诗人爱伦坡曾写下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两千多年前,罗马人在欧亚大陆的西端建立起这个伟大的帝国,它的伟大不仅仅在其强大的武力上,罗马人在属于自己的世纪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直到现在,仍旧值得我们敬仰和追慕。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五):《口袋博物馆》:从建筑与雕塑,多维度表现罗马文化艺术图景

  公元753年,罗慕路斯在台伯河的入海口附近创建了罗马城。在刀光剑影、血与火征服与扩张的过程中,罗马城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这一时刻的罗马城,成就了欧洲文明的辉煌时代。而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它多方面地继承、吸收和借鉴了古希腊文化、伊特鲁里亚文化和周边各地区的文化后,创建了自己的罗马文明。为西方文明发展史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今天的我们,通过文字记载来了解过去的历史,这很像是用一双眼睛,倚靠文字激发大脑中想象去重塑当初的社会环境,而《口袋博物馆罗马》就像是一双VR眼镜,书中记录了罗马这三个时期的一些手工艺品和艺术品,将罗马时代用一种立体的方式,多维度地呈现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整个社会的文化机制。这是一种全新的感官享受,不拘泥于纯文字的介绍,更是以流传下来的艺术品为佐证,全面而详细地描绘了罗马社会文化的图景。 罗马初期艺术的形成,源自多民族融合 罗马艺术很难定义出一个范围,它涵盖了近1000年和从欧洲到亚洲和非洲的三大洲。最早的罗马艺术经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9年,以及罗马共和国著名的开端和公元330年的结束。 罗马人并不属于意大利的原住民族,他们本属于意大利北部的欧洲内陆。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意大利部落就居住于此,从公元前900年开始,伊特鲁里亚文明开始发展,公元前753年,罗马城的建立,并最终成为称霸地中海的帝国。 可以说,意大利民族主要由罗马人、伊特鲁利亚人、希腊人、日耳曼人、阿拉伯人等人种长期结合而成。这得益于意大利航海业的发达,船运交通的便利,直接促进了不同地区人民的往来和交融。 正因为这种多民族融合造就了罗马艺术的形成,借用和吸收了地中海地区的多种文化。在罗马的艺术品中,不仅看到希腊和埃及艺术的影子,同时也有伊特鲁里亚、近东、北非、和意大利本土的艺术形式。 文中第34页所收录的银镀金戒指:这枚戒指中间椭圆形的嵌框中雕刻这三种动物,上方和中间位置是两种希腊神话的混合物,下面的是一只会飞的圣甲虫。这些形象都是希腊、埃及和腓尼基团的混合体。 58页记载的带翅膀的狮子雕像,是伊特鲁里亚丧葬文化中的悠久传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民族的多元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更新,从而在使得艺术上兼容了多民族风格的特点。 长久以来,罗马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无论是宗教、艺术还是哲学方面,罗马艺术和建筑就是融合了本土和外来文化后形成的艺术风格。在公元前212年,一场侵略战争后,大量希腊的艺术品和建筑风格涌入罗马。这对罗马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这样咏唱到:“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文学艺术搬进了荒僻之地。” 罗马艺术在建筑与雕塑对希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中42页的蒙特莱昂内.迪.斯波莱托两轮战车和黑色人像大陶罐中,战车车身和陶罐上面的浮雕内容,皆是希腊神话,这足以说明希腊神话在古代意大利的盛行。 文中所收录的各种物品上的装饰物和浮雕基本都能够看到希腊艺术的渗透和影响。不仅如此,最早的民主制度,从古希腊的雅典开始实施。希腊民主的要义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自由。这种民主思想也间接促成了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成立。 新的政治制度孕育出新的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罗马,在建筑和雕塑的发展非常迅速,而这其中也依然能够看到,罗马的建筑、雕塑风格是古希腊艺术的发展和继承。 1)建筑 古希腊建筑的中心要义是和谐、完美、崇高,大多数古希腊建筑的风格中都带有“神意”,这些特点可以从古希腊神庙建筑中集中体现出,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之间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罗马的建筑在继承了古希腊建筑柱式风格后,更加倾向于世俗化,和现实英雄崇拜。在新的社会,新的文化背景下,将神殿转化为更加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形态。罗马的建筑基本原则归结为: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 这种合适宜的现实经济体现,从共和国时期,在公共建筑的利用上就能看出。

  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广场成为了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宗教活动、市民活动的中心,到了共和国末期,公共空间的也就成了政治和军事上有权势的人展现自己的地方。凯撒广场的建立,隐然是恺撒个人的纪念碑,广场中间立着恺撒的骑马青铜像、镀金。 到了公元一世纪以后,随着罗马帝国的强大,罗马的奴隶主贵族已不满足和局限于希腊时期那样的神庙和祭祀场所的建设,而着眼于现实的享受。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豪华的住宅别墅、竞技场、公共浴室等设施上面。 有的权贵甚至会花大价钱在城市建造“银婚宅”,乡村也出现了独特的“别墅”,这种大型花园式建筑的形成,也逐步被发展成为帝国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加大建设公共建筑的力度。 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万神庙和罗马角斗场。 万神庙修建于公元前27年,它是由奥古斯都大帝的女婿、屋大维的副手、曾先后三任罗马总督的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帕于主持建造的,意为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虽然万神庙是献给所有的天神的,它也曾供奉过罗马最伟大的两位英雄的铜像,即恺撒和奥古斯都(屋大维)。皇帝们也曾经在庙里举行过一些政治性的公共活动。 这也就代表着共和国制度走向毁灭,整个社会发展由民主走向独裁的开始。 罗马角斗场是特属于罗马人的一种奢侈享受的代表。它是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纪念皇帝的丰功伟绩而建,由8万名犹太俘虏用工8年完成。整个建筑占地2万平方米,可容纳9万观众。当时帝国时期的这种奢靡的风气,从这些公共建筑中的物件就可以窥得一二,豪华的公厕里马桶座竟由大理石做成,旁边还摆放着精美的海豚雕像。 罗马帝国的许多君主不惜挥霍财富,大兴土木,竭尽奢侈享乐之能事。 2)雕塑 罗马的雕塑依旧延续了古希腊雕塑的风格:“真实的美”。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比如那尊奥古斯都像,将奥古斯都创造成神的形象,这种风格就完全是从希腊雕塑风格中借鉴而来。同时,文中22页中,来自意大利,公元前六世纪后期的一尊年轻女子的雕像,其伸展的右手,以及所谓的“古老式微笑”,明显是受到古希腊古风时期女子像的影响。 但是,罗马雕塑在延续了希腊雕塑风格后,也有了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在罗马进入共和国后期到帝国时期,罗马的雕塑风格也逐渐形成,那就是更加世俗化,更加注重叙事。 比如凯旋门柱式上,带有叙述性的浮雕,都是在记录帝王的往事,展现曾经的辉煌。 再比如,文中96页,记载的拳击手雕像,具备希腊风格的铜像,但是其肃穆的表情,体型和肌肉上更加富有力量的雕刻,具有典型的罗马风格,对于凡人拥有强大力量的一种尊崇。有关叙事场景的,可以从205页一场交税场景的雕塑中看出。 这在古希腊的雕塑中,是绝对不可能有的一种形式。这也就再次说明了,罗马人早期是一个农业民族,在很长的时间内,他们一直保持着一种浑厚质朴、勤恳务实的民风。共和早期的罗马人生活节价、不事奢华,人们衣着朴素、饮食简单。这也就造就了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实用,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观,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 到了帝国时期,雕塑的运用更是被国家统治者利用,成为了引导民众崇拜统治者的一种手段。这也就使得罗马后期的雕塑,带有贵族气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贵族、帝王为主。同时雕塑也被用来记录战争,比如书中182页中的近卫军浮雕和书中265页,海伦娜的石棺中的浮雕,就记录着一场军事性质的场景。 可以说,罗马艺术是希腊,埃及和伊特鲁里亚文明的另一种延续。但这并不完全意味着所有的罗马艺术都是派生的功能。 基督教的崛起 没有任何一个帝国会永远昌盛,从共和国时期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环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大国。到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共和国由此进入帝国时代,再到罗马帝国的第二任皇帝图拉真上位,罗马帝国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疆域也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起初,罗马人对宗教的态度为兼收并蓄的,万神庙拥有征服各地的神,这也代表了当时上层阶级信奉的多神教。只要不妨碍阶级统治,罗马一般不干涉其他宗教传播。公元42,彼得在罗马传教,以此为起点基督教开始在希腊罗马世界传播。基督教在最起初,主要是在奴隶中传播,主要还是因为下层命运悲惨,希望在彼岸世界得到解放。 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公民是印象糟糕的邪教,因为他们讲究男女平等,并且在黎明,夜晚时刻举行宗教仪式,这也是基督教徒不被上流阶层认可的原因。公元64年,罗马尼禄皇帝第一次迫害基督徒。直到313基督教合法化。经过两百年的镇压,基督教终于合法化。 这得益于君士坦丁在313年与利西尼乌斯共同签订米兰赦令,从此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 到了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实行永久分治。就在迪奥多西在位期间,他确定了基督教为国教,并反对一切异教和异端,关闭多神教的神庙,新建基督教教堂。 1)公共建筑风格的影响 基督教的融入,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罗马艺术发生了一些改变。在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后,兴建了许多新的大型基督教建筑。尤为重要的是改造罗马的公堂形式,使其适应基督教礼拜活动,正如旧圣彼得公堂式教堂。中心式建筑的发展同样重要。加拉·普拉奇迪娅墓庙和东正教洗礼堂,均位于402年成为西部帝国首都的拉文纳。尽管早期基督教艺术家常常依赖罗马艺术形式和题材,但他们赋予其符合新宗教价值观和目标的新用途。 其中影响甚大的就是底下的墓窟艺术。早期基督教对于葬礼和护卫坟墓非常重视,因为他们的信仰建立在救赎之上,也就是在天国永生的希望。除真正的葬礼,地下墓窟偶用于纪念性庆典。 在罗马的圣伯多禄和圣玛策林墓窟中,其中一个墓室天顶的装饰风格肃穆简单。固定的边线控制着整体构图:中央的圆圈内画着一个牧羊人,左右都是绵羊,肩头扛着一只小羊羔。圆圈与四个半月形饰面相连,四角各绘有一个高举双臂的人。 这些壁画的风格与罗马壁画相似。但这些墓画的线条更为粗略,不似罗马壁画那般依赖自然观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壁画的主要意义是象征性的,早期基督教艺术是在日薄西山的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其时政治、社会、经济动荡不安。新宗教的诱惑巨大,它告诉人们现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世,因其蕴含着永久安宁的希望。 2)基督教融入罗马雕塑风格 早期基督教对于雕塑艺术是排斥的,《圣经》禁止雕刻偶像,人们认为这主要是指异教神庙中供奉的大型神像。为了防止被偶像崇拜污染,基督教雕塑必须避免真人大小的雕像。雕塑便摈弃了希腊和罗马雕塑的空间深度、写实风格和庞大体积,转向薄浅、小巧和花边状表面装饰。 这一点,可以从书中268页葫芦藤下的约拿看出,整个雕像小巧精致。 最早的基督教雕塑作品是石棺,从3世纪中叶起用于安葬教会中的重要成员。 结语: 罗马文化艺术受理依达拉利亚美术影响,随着征服其他国家,又吸收了希腊、埃及、两河流域地区的文化。因而罗马的艺术在融合其他文化的基础上自成一家,是独特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同时,不同于古希腊海洋民族中敢想、敢干、敢于创新的理念,也不同于希腊艺术中纯粹的思想,罗马作为曾经的农业国家,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培养了对客观事物沉着思考和务实的精神,其文化艺术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那就是纪念与歌颂。 从最一开始完全照搬古希腊文化到独具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脉络,罗马文化从古希腊文化的纯精神追求蜕变,加入了更具有社会性的世俗化艺术形式。这也代表了罗马追崇力量与身体的健壮,注重力度美与气势的艺术特征。 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口袋博物馆》书中的这些物品,实际上代表着罗马人多方面的图景,无论是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都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全面地了解千年之前的罗马时代。那些融入在艺术品中不同时期的思想潮流的变革,代表的就是罗马的故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博物馆  博物馆词条  口袋  口袋词条  1000  1000词条  
美文

 女工话安全

 在煤矿,安全大于天,安全关系着每一个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作为煤海中的一员,无数次血的教训警示着我们安全的重要。我是服务于地面后勤职工公寓楼的一名女工,为...(展开)

美文

 招堤之美

 终于,还是来了。我梦中的招堤。以前只是在网络上大概了解招堤之美。记得有诗曰‘清人招国遴,游击筑龙城,参议防洪患,筑堤捐俸金。心如潮水阔,德比芙蓉馨,世代传佳话...(展开)

美文

 花开的声音

我独自一人在山上看风,你正慢慢的走来,向我靠近,只身一人,就矗立在我的旁边,静静的看着远方,目光是那样的纯!脸露的微笑,是享受的快乐,是沉浸的幸福。“姑娘,单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