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去洞庭读后感锦集

  《去洞庭》是一本由郑小驴著作,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洞庭》读后感(一):小驴沉寂多年写了部长篇

  期待阅读,作者写的书刊出的作品都读过。小驴这部作品是我目前最期待阅读的一部之一,祝贺。在《文汇报》上读完后记,感觉到一个书写者的不易,写一个作品的不易,以及,对生活感知的不易。同时又读完同时刊在《文汇报》阿乙写的文字关于小驴这不书的文字,更是期待。长沙26号的读者见面会,会尽量争取参加。好久不见小驴了。

  《去洞庭》读后感(二):,

  我小时候奶奶把街上乱发的知音杂志一页一页撕下来折成纸盒子用来吐瓜子皮,在经过剪裁和折叠的人流广告和发廊美女的脸的中间就是文字部分。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什么都读,故而我所有的知音文学储备,基本就来自这些支离破碎的纸盒文字,一个故事读到盒子边缘被叠进去了,第二个盒子上换一对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依然能流畅的继续下来。这本小说给我的观感大概就是这样。剧情梗概一样的文字描写就不提了,人物不论男女基本就是一个刻板的两面,疯得各有不同罢了。过量的男盗女娼塞进一个勉强算有点悬疑意思的框架里,这种熟悉的套路让我总是幻视下一页没准就有无痛人流广告。然而到底也没看到人流广告,那我就想不通作者写这么一本小说,到底图个啥。总不能是因为知音文学也有周期性,经济一下行,就有温州老板跳楼,就有壮志未酬的文学青年给富婆做情人,就有成功男人被绿,就有独立北漂女性失心疯,然后就有三流作家眼里的世界堕落回08年的知音杂志上的样子。我把故事读完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惦记小说开头女受害者要寄的快递,下单以后快递员没有按时取件连人都消失了,到底哪家快递公司管理这么松懈?

  《去洞庭》读后感(三):”世上没有谁是坏人”

  与本书结缘是因为松社活动。在松社书店听了新书分享会,作协主席邵丽为小驴站台,评价这是一部读起来不会有疲惫感的小说,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上乘之作。 读完感觉没有言过其实,经过专门训练过的作家是很专业的,从开头就可以看出来这部作品是经过精心构思设计的,不是随便写的。故事内容描述的很打动人,画面感很强,是可以作为电影素材的。最后小耿追岳廉时,岳廉说我不是坏人,放过我吧,小耿说”这个世上谁是坏人呢”。这段对话仿佛是在为故事中几个主角做辩护,亦或是揭示了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普遍的道理,把小说做了一个升华。 最后,顾烨开车走了,史谦没有如愿当面对质了结一段孽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可能才是最好的结局。张舸苏醒了,小耿面临着牢狱之灾,几个主人公没有一个人是好下场,但是这也许这才是最好的下场。开放式的结尾,令人遐想,意犹未尽。

  几个人物本来没有任何关系,作者精巧的构思,通过”洞庭湖”这一象征性事物,把几个陌生人的命运联系到一起。故事起源于洞庭湖,最终结束于洞庭湖。小说结构是很完整的,有明显的设计痕迹,但是正是这种设计感才让这个故事充满吸引力。

  后记中,作者说到”穷尽一生,追求黑暗的光,它却只能击倒自己,并不能感动别人。”这句话太能引起共鸣了,去感动别人真的很困难,但是作者做到了。

  《去洞庭》读后感(四):文学的真实性

  不算书评,只是看到这本小说评分很高,打分的几乎都是五星,提出一点质疑。

  小说可能存在2个问题。

  最大的问题:有情节没有细节。

  准确地说是欠缺扎实绵密的细节。小说写了每个人的人生遭遇,但只是粗犷地勾勒,欠缺精细地刻画。比如小鹿和图们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只有几页纸,写得很简单,虽然也有心理描写,有事件描述,但缺乏力度。正如现在的流量小生演电影,荧幕上痛哭流涕,但感觉不到他们的痛苦。小说给读者的感觉正是如此,作者告诉读者他们很痛苦,挣扎在生活的泥淖,但读者却有些茫然。这个根本问题可能正是细节依然不够扎实。

  以及现有的细节不够生活化,充满自我的想象(参见刘震云一地鸡毛,其中绵密的生活化细节描述,使整个小说充满烟火气,很真实),使得小说的故事缺乏真实感。而且本小说的情节大体走向有些流俗,毫无意外之笔。

  第二个问题,人物多,却未能很好地统一到一个主题。作者可能想写出大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命运,这种命运又具有某种相似性。但遗憾的是,每个人走马观花地地来来去去,各自为政,所谓联系,都是作者强行为之的巧合,不具有彼此的观照性。

  要说其他问题,可能还有个别字词的险用。记得用了一个觳觫。生僻的字词不是不能用,要和整个文字风格相符,本文绝大时候都是用的常见字词,突然冒出一个如此生僻的词,破坏了文字风格的统一性。吃米饭嚼到砂子的咯牙之感。

  小驴是80后纯文学作家翘楚(似乎现在再提80后有些落伍,并且作者可能也是不太喜欢这个标签,但80后似乎确实有写作的共性问题),文学创作成绩斐然,大部分作品都看过。似乎,优势在于语言的少年老成。这个老成主要在氛围在意境,特别是很多漂亮的比喻句。

  写乡下,写祖辈,这个老成就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使得他的作品在同龄人中很突出。但一落到都市,落到现代,这种优势就不明显了。就本文来说,文字上都没有过去的惊艳,甚至很平庸。原因在哪呢?

  如果这本小说是应景之作,也就罢了。如果确如宣传所说,是几年来的心血之作,可能就暴露一个问题,作者到了文学创作的瓶颈期。这个瓶颈期是对过往生活经验消耗殆尽后必然出现的。写作者最开始都是以灵气写作,但写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和感悟。在这点上,本小说反应出来的,正是作者生活阅历的不足,难以创造出绵密而扎实的细节,这样文字也显得轻飘飘。

  其实作者已经取得了很多同龄作家取不到的成就,可能现在最应该做的不是继续写作,甚至都不是阅读,而是静下心来,生活。是那种真正沉下去,干一行爱一行的生活。而不是采风式地体验,更不是道听途说。

  生活才是创作最夯实的根基。

  《去洞庭》读后感(五):80后作家中的顶梁柱

  在80后作家中,我最中意两位,一位是来自东北的双雪涛,一位是我的老乡,郑小驴,两位作家,一南一北,对应着中国的两端,双雪涛故事下的东北,冷峻,苍茫,在重工业时代的迁徙下,众多迷茫的灵魂,徘徊在漫天雪地中找寻归宿。 郑小驴笔下的南方,扎根于地域文化,带着湘楚一带的敏感与鬼魅气质,充满着魔幻色彩,人物癫狂,故事离奇,无言控诉着这个时代。 小的时候,喜欢韩寒,厌恶郭敬明,可越发长大,就越觉得,他们两人本质上,都是被出版商所运营推崇出来的文学偶像,无论再怎么去激发矛盾,营造对立面的形象,他们都无法摆脱自己身上的标签。 不同于张悦然,韩寒,郭敬明等新概念作文大赛出身的80后作家,这两位作家身上,少了一些标签,充满野生气息,像极了在一望无际的莽原上独自觅食的孤狼。 在郑小驴早期的短篇故事中,他一直书写着自己的故乡,同时也是我的故乡,隆回小镇,不知为何,在他文中,我读到了许多共鸣处,这些共鸣,不仅是对熟悉的故乡脉络的回忆,更多是对那环境下,每个人迷茫无措的感同身受,隆回小镇仿佛一座走投无路的棋局,每个人都是濒临死亡的棋子,随时可以被替代。 依然记得,他的上一部长篇小说《西洲曲》,还是描叙80后农村少年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记忆,时隔六年,他推出了自己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去洞庭》,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他没有再以故乡为故事载体,而是将阵地转移至城市,描叙的对象,也从困惑的农村青年,变成在大城市生存,遍尝失意,郁郁寡欢的城市青年。 换了阵地,不变的是主题。小说中的地域空间变大了,故事人物困居于内心世界的现状依旧未变。 高考不得志,来到大城市,却只能在底层社会生存,因为一念之差走向犯罪的农村青年。 211名校毕业,在现实和幻想中,错失真爱,又因一次错误选择,被假冒军人骗光积蓄,最后精神失常的女大学生。 沉浮商界多年,却赶上金融危机,濒临破产,妄图依靠赌博重振旗鼓,最后却一无所有,还惨遭妻子出轨的中年商人。 自恋又自负,充满野心,渴望被爱,又害怕被爱,内心的矛盾像极了太宰治的小说家。 热心艺术,内心向往罗曼蒂克,对旁人艳羡的婚姻生活感到冰冷无助,在与小说家的出轨中,得到饮鸩止渴的快感的人妻。 他们大多人生经历迥异,但拥有相同的时代气质,他们好像我们身边的人,某个时候的行为,又像极了自己,最终走向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在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下,五人的命运,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在书中,洞庭湖像是一个文学意象,象征着一个转折点,一次群体狂欢的冒险之旅,故事人物在暗潮涌动的生活中,被迫做出背离内心本意的选择,洞庭湖,它像一个载体,除了掩埋尸骸,平静的湖面,清晰照映出每个人的本来面目。 我们大多数人,在原本的期望中,对生活,对自己,都有着无限憧憬,可最终,却活得面目全非。 小说从来不是改变时代的工具,它是文字和纸张的结合物,无声地记录着时代,小说家更像书记员,感知着时代变迁,用身上的触角,去聆听当代人的呼喊,每一个背离生活真实感的故事,无疑不是承载着当代人不是对生活和时代的控诉。

  《去洞庭》读后感(六):很好的小说

  《去洞庭》是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就叙事方式而言,作者抛开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整个故事横跨北京、东北、湛江、西藏、湖南等地,几乎大半个中国,作者却以“环形叙事”、“并列叙事”为策略,编织出了一个偌大的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架构网,将史谦、顾烨、张舸、小耿、岳廉、图们等几个年轻人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整个结构如同电影《低俗小说》和《两杆大烟枪》,也如同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这样的叙事方式,似乎体现着作者对传统小说叙事的某种反抗和突破,它无形中扩大了小说外延及其发展的新方向。

  正因为作者有较强的文本意识,所以,这部小说从一开始就没有按照常规出牌,更不可能像传统小说那样从故事的“开端”写起,而是找到了整条故事线上几乎接近中间部分的某个“情节点”作为切入点,由此,我们可以猜想,整部小说在写作之前,作者是经过精心排布和构思的。这个“情节点”即是小耿强奸张舸后开始的逃逸,其实,在这个情节点之初,文本就已经隐藏着众多信息,如开篇“北归”章节里第一二段中这样的句子:“暮色浓稠,最后一抹夕晖被大地没收,世界又回归了让他感到安全的黑色”,这里的“又”字值得玩味,为什么是“又”?此前“他”遭遇了什么,以及为何会“感到安全”,人物此时难道不安全吗?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接着,句子“汗水顺着脸颊滚落,他下意识地擦了一把,闻到一股浓稠的血腥味道。他断定不是他的血。不是他的,反而使他慌张”也颇具玩味,这句话里隐藏了几个重要的信息,人物闻到一股浓稠的血腥味道,这个血是谁的?人物断定血不是自己的后,反而慌张?为何不是自己的反而慌张呢,作者统统没有交待,而是采取了“信息缺口”、“悬而未决”的处理方式,直接绕开,继续描写故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种种悬念就此抛出。

  可以说,作者在整部小说里,对于“悬念”的运用十分娴熟,让人不免想起美国悬念大师史蒂芬金,以及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北归”里,信息隐藏的部分还有很多,陆续形成了一种“信息缺口”式的写作,如:小耿在同张舸交流时,问她是否是华容的,张舸没有回答,而是吃吃地笑,说你猜。如:小耿见色起意,强暴张舸后,陷入无尽的懊恼,认为自己脑子一定是短路了,此时脑海里浮现起父亲的音容,认为这样的自己会令父亲失望,为何失望?作者没交待。如:“她坐起身,不经意间,他瞥见她手腕上有道隆起的疤痕,如一条柳眉。你割腕过?她将手腕遮住,没有回他,脸色一下变得异常难看”。这里,张舸没有回答小耿的问题,脸色变得异常难看,使其身份和过往显得更具神秘感,这里既是为后文交待张舸过往留下的伏笔,也是对人物背景增添的一抹悬念色彩。同时,在小耿打算逃走又不敢逃走,怕张舸报警时的谈话里,张舸失落地说:“无所谓了,都无所谓了,这么多年,谁在乎过我的死活?”这些话里,显然隐藏着大量的信息。这些对话,这些描写,又不得不让人想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

  事实上,以“北归”章节里所举的这些列子,在后文中比比皆是,在此不再赘述。可以说,正因为作者采取了“环形叙事”这样一种独特的叙事策略和组织架构,加上不断切换叙事主体——以第三人称非限制视角的方式讲述故事,才使得每一根线都不是完全独立的线,每一个章节都不是完全成块的章节,若把整个文本想象为一根“桃枝”,那么这些单独的章节更像是桃枝上分叉出的其它枝丫,它们相互独立、相互依存,信息如同“凹凸”的铁块或滚动的“齿轮”,存在“信息缺口”,却又能相互咬合、不断补充,在故事推演中,作者还巧妙地运用第三人称非限制视角这样一种独特视角更好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以此将人物心理变化与故事情节紧密融合、对应。这样,在文本的推演中,又不断释放前文隐藏的众多信息,包括:人物背景、事件原由,等等,使得整个故事前因后果渐次明朗,人物形象逐渐饱满。

  《去洞庭》读后感(七):西风瘦马 洞庭人家

  湖南人看《去洞庭》的感觉完全不同,我想,在湖南本地生活跟在外面“打流”的湖南人看,感觉也不会一样。

  前几天看亚娅姐说这个书名好,洞庭洞庭,音韵美极了。每个湘人心里都有一座洞庭湖,先有西风吹老洞庭波,湘君一夜白发多;后有中美空军混合团遭遇日军飞机40架,中美空军击落日机10架,创抗日空战中0比10的记录。历史上还有个官做得好,文章也写得好的人某天接到朋友送来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写下了包括小驴哥,古今中外很多写作者的诚恳心意。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小驴哥的小说很早了,像《鬼节》。同样,这本书里也有太多故事发生在湖南,在岳阳、在长沙……这里面有太多熟悉透顶的地理坐标,也有太多社会事件和角色形象是每个当地人都曾见过或亲历的。像我们这样在外多年的人,更是读到哪都觉得是摸到故土的筋骨。可能有人奔着离奇曲折的故事来读这本书,可于我来说,这故事不只是热闹而已。在我看来,作者他写出了二三十年来,在褪去近代史的革命光环后,整整几代湘人的心理起落与满腔孤勇。

  从曾国藩组建湘军那一天起,湘勇的血液就在三湘大地上延续、翻滚,及至抗战及建国时走向沸腾。这些年每回去北疆伊犁,我都在车上跟人讲,外面这些树叫左公柳,是当年左宗棠拉着棺材板进疆时命人栽下的。还有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也给在疆的湘人,不论男人女人,一种莫大的精神底气和热血鼓舞。每回遇到难处就会想起李谷一老师说,伢子妹子莫喊lia,做人就要吃得苦、耐得烦,关键时刻霸得蛮。

  然而这些年来,当琳琅满目的价值向度波光流转,当在赚大钱以及平衡市场经济与理想主义这件事情上,很多人和史谦一样搞不定,落寞、龃龉、失序、愤懑、怅惘就成为难以接受、却接受不可的必然。赚钱去广州,暴富上深圳,一波又一波的湘人离开叫人尴尬的“努力崛起的中部”,去南方,到最南的南方孵化发财项目,发了吗?可能人人都发吗?有人当陈浩南,就得有人当挨陈浩南胖揍的倒霉鬼。

  书中写出了成功学逻辑一度取代仁义礼智信的逻辑后,人的全面失控。是啊,当你孩子都可能不是自己的、你的兄弟都能拿着你酒后的只言片语去搞没名堂的迫害,人还哪有时间和心力去望洞庭、去寻人生之至理?这时,失去平衡的众人相,却也显露出楚地独有的生命意志的气息,那些人的意气精神好似热带植物,没有方向的狂长,哪怕做件不上台面的事都虎虎生风。错,也错得有声有响。

  好在小驴哥给了他的主人公们一记龟派气功波,输了的认输,但会认怂吗?看看225页史谦和小耿那一段真是妙。小耿帮老板办妥了事,无奈史谦那会已经刘光南一个,冇一分钱。小驴哥怎么写的?他写史谦指了指兜,让小耿伸手进来摸,摸出来一个钉子,给小耿讲了一个钉子的故事后许给他一条活路。小耿这个参加过打砸平和堂的小倒霉鬼,在这里遇上高光时刻:一个油老倌是如何通过一枚钉子,在垂死挣扎中保全体面,一种小耿这个年龄和知识水平还体会不到的义。

  什么叫于斯为盛,惟楚有才?这个时刻就是了——你可以骂我,但我仁至义尽,死得其所。

  《去洞庭》不算是个黑暗的故事,因为这枚钉子的锲入,因为作家和其笔下人物遗传自曾国藩战时数次自杀而未果的通达乐观。我想,每个人都真的无法到达而只能无限趋近洞庭吧,真的洞庭是白茫茫一片大光明,是娥皇、女英殉情弟舜,正如文中哑巴杀死爱人和其情人的反向传说;也是一个至臻纯粹的精神乌托邦之境——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读完《去洞庭》后的某天,一位北漂的朋友寄来一箱“霸蛮”牛肉面。她说,湖南在北京之前有好几家米粉店都做垮了,这一家是目前行情最夯、口碑最好的湘籍米粉品牌,在北京的好些湘妹子达成共识:多买点,让霸蛮米粉做大做强。我觉得,当张舸再次醒来,一碗扁粉肯定能让她重新爱上这苦味人间。

  小驴哥说自己像一只无脚鸟,笔下人物也是。是啊,古人云,洞庭湖的老麻雀,见过大风浪的。管他有脚没脚、任他雨打风吹,只管写,续写陈渠珍的义、沈从文的情,写完了还可以唱,一首《难忘今宵》送给每个熬着大夜写不停的人。

  小驴哥,谢谢你去年留言为我打call。更感念七八年前,受谢宗玉老师邀请,和亚娅姐、易清华老师,我们第一次在一张饭桌上见面,那顿饭咱每回碰杯,你一定要伸过手来把我的杯子抬得高过你的杯子再碰。

  一气写就,说得不好请别见怪,回头请你嗦粉。

  《去洞庭》读后感(八):途中之镜,波诡云谲

  郑小驴的长篇新作《去洞庭》,是一部试图推翻自我又重塑自我的小说小说篇幅不是很长,却在有限的文本中勾勒出了一个庞大繁杂的故事空间和故事线索,阅读之时让人沉浸其中,深有快感。

  小说有着清晰的脉络,一贫如洗,为了挽救重病父亲而铤而走险的乡村少年,在流亡奔命之时,准备铤而走险,再在钢丝上搏命一试;嫁给金钱、败给爱情的文艺女青年,因为出轨小说家而给自己和情人的命运埋下随时引爆的诡雷;为情所困、精神失控的失意女性,准备向生活缴械投降,重返洞庭老家;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中年商人,在事业、婚姻双重打击之下,准备以彻底的失败去赢得一场有关尊严的博弈。看似一个复仇的三角恋故事,五个人的去洞庭之旅,作者却用不一样的叙事方法,将整个故事的外沿和内涵不断放大,彼此纠缠,悬念迭起,气象万千,丰富而深刻,令读者深受吸引,难以自拔。这是顶上功夫,也是考验小说家成熟与否的手艺活。

  整部小说紧扣故事脉络,从一条极小的叙事支线出发,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多线并进,层层编织,精彩而又纷繁地完成了一个个驳杂饱满的故事。小说的叙事如一棵树,从一脉细小的枝干开始,溯根求源地勾勒出整棵大树的完整框架和蔚然气象;又如一幅画,从一个偏僻处起,一笔一划,添彩用墨,由点及面,拼贴勾连,勾勒出整幅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心浮沉的时代画卷。继郑小驴长篇处女作《西洲曲》完稿近十年之久,作者再无长篇问世,《去洞庭》可视为其十年磨一剑的心血之作,也是作者一反之前行文疏散,情绪漫涣的叙事风格的突围之作。

  毋庸置疑,《去洞庭》是一部好看的小说。好看这一品质,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越来越难得。当下大多小说还在以伤感衰颓的自我沉湎和故作深刻的解构故事为“先锋余绪”和“纯文学”之“纯”时,作者找到了中国传统小说中讲好故事的传统,找到了最适合这个复仇悬疑故事的方法和节奏,榫卯相接,拼贴调度,在看似闪展腾挪的非线性叙事下,又暗循着内在的起承转合故事脉络,让小说文本凸显出强劲的叙事张力和故事魅力。

  叙事技巧是可以习得了,然而小说的情绪张力和内在韵致以及文字的诗意氛围和伤感基调,却是一个作家天生的灵魂和骨血,轻易无法摹习。《去洞庭》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它叙事把控和故事铺排上的匠心独运,更在于作者将自己的情绪涌动,和近几年来的所思所感用疏荡自然的语言精准而又不乏诗意地表达出来。整部小说细读下来,不难感受出其文字之下所笼罩着的那股冷静克制而又阴郁伤感的基调,这种内在基调仿佛给整个故事加上了一层柔软的滤镜,表面泛着孤冷的弧光,骨子里又透着些微的温度。不仅如此,这道弧光和温度还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安排和跳动,自由流淌,起伏变化,拥有自己的张力和节奏,和整部作品丝丝入扣,扣人心弦的效果形成一个整体的引力场,吸引着读者不断读下去。从这方面讲,《去洞庭》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小说,作者在“好看”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开拓和延宕。

  文珍说,《在洞庭》是作者“写作十年来最复杂,最有分量的小说”,我深以为然。它的好,不光是叙事和文字的越发圆润和成熟,更在于对待现实,对于他所经历的生活的深深品咂和思索。他借用一个精彩而又自洽的悬疑故事,将自己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将他深入体验的社会经验和历史事件化为小说人物的生存困境和情节演变的扎实背景,周克华事件,打砸平和堂,东莞制造业衰退潮,不一枚举,并让这些事件成了故事发展的强劲动力和重要节点。作家把所思所感具体到广阔的社会洪流中,以大观小,不仅看出了命运的无情拨弄,更窥见了一些社会症结。这些大而化之的东西,作者没有只言片语的介入和言说,更没有呼天抢地的感喟和呼吁,而是径直将人物生活的纠缠变化和天命难测的复杂吊诡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回味,以表达他对社会的严肃思索和对人物命运浮沉的的悲悯同情。

  毕飞宇曾对郑小驴有过独到深入的评价,他说郑小驴的小说一直是中国小说,并在中国小说的基础上,坚实本土经验,开拓强劲的实验文本,以使他的小说不俗而又生动。这一评价准确地概括了我阅读《去洞庭》后的感受。小说的背景既立足当下生活经验,又深入地展现了社会切面,秉承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小说的故事讲述既跌宕起伏,颇多峰值波谷,又独出机杼,让叙事的起承转合都贴合着故事的发展和节奏稳步推进。在这样的基础下,小说里的所有人物都不自觉地拥有了自己的呼吸和生命,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揪扯,不仅是他们的精神困惑,也成了读者感同身受的内心折磨。在《去洞庭》里,小说反反复复提到了洞庭湖那片云梦泽,那里芦花千里,覆水如雪,像掩盖着什么,又像抚慰着什么。在去洞庭的途中,烟波浩渺,波诡云谲,一切都难以看穿,难以言说,但一切而又令人反复回味,久久思索。

  《去洞庭》读后感(九):记郑小驴

  细细一想,心里不免一惊,认识小驴同学居然已经有十一个年头了。我想,他才三十出头我怎么就觉得认识他已经有一个世纪那么长了。回想一下往事,可不,我刚认识他的时候,小驴还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少年,嫩得可以掐出水来。而我那时候也还是很年轻的嘛,刚大学毕业,刚刚开始没头没脑地四处投稿,有一天贸然给《大家》投了篇小说,不久接到了一个编辑的电话。这个编辑就是小驴。在后来的十年岁月里,我们从文友变成同学,再变成没有性别的哥们儿,我对他的称呼也由从郑小驴到小驴,驴,驴哥。称呼的演变也是人类学的一个范畴,也可谓是一种小型的沧海桑田。

  小驴同学天性中就带着一种淳朴厚道的东西,这使他在过了三十岁之后,看上去仍然像个纯真的少年,再加上他那口湖南普通话,愈发显出他的厚道。小驴同学极是性情中人,本来酒量一般,但只要有好友来访,他必定倾囊请客,必定要舍命把自己喝倒。最难忘的是三年人大生活,我们都是在社会上浪迹若干年后,又返回校园,又碰巧做了同学,而同学之情真的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小驴的性格层次其实是很丰富的,比如说他有很萌的一面,又有很野的一面,有很义气的一面,又有孤独的一面。他骨子里是文艺气很重的,喜欢文学、艺术、电影、摄影,喜欢与美与思考有关的东西,对穿着品味很高,包括对发型的要求都很高。他的宿舍常年干净整洁,极有情趣地为自己种着绿萝插着百合摆着茶具,把自己的水彩处女作郑重地摆在桌子上,还在宿舍的墙上挂了块小黑板,以便随时把什么文学灵感记录在黑板上,一抬头就能看到。他书桌上整齐摆着大量书籍,电脑里储存着未写完的小说,还有很多文艺电影和小众音乐,外加游泳和长跑,便构成了这个文艺男青年的全部生活。

  小驴有很可爱的一面。有一次我们吃夜宵吃剩的烤肉被他打包回宿舍,到第二天晚上才想起来,看看没坏,于是拿打火机烤了烤就吃了。在我们同学中,张楚是我们厚道温暖的大哥,小驴则是我们最小的兄弟,所以他偶尔也会和我们撒个娇,但我一直认为小驴其实是非常会照顾人的,可能还是因为他内心有很柔软很纯真的东西,这样的朋友是可以用心交往的,也因为真挚方能长久。我们在人大上学的时候,有时候聚在西门或东门串吧,聊文学聊生活一聊聊到半夜,即使自己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他都会很绅士地坚持要把女同学送到宿舍门口自己再回去。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夜,走到我宿舍楼下的时候,我们抬头看着夜空中的寒星,我说,小驴你看,猎户座就在我们头顶。璀璨的星光确实就在我们头顶上空,离我们很近很近,干净,明亮,在寒夜里有一种极其动人的光辉。我们站在那里看了很久的星星,心中不无伤感。因为知道这样美好真挚的时刻在人生中其实并不多,而我们也终将会毕业会分离,从此各奔东西。到我们毕业的时候,小驴第一个哭得稀里哗啦。

  小驴的骨子里又绝对是充满野性的,他在很小的年龄就为了文学从江西辗转到云南,又从云南辗转到湖南,又从湖南辗转到海南。有一次我说,我的人生真是颠沛流离啊。他立刻跳起来,不要和我比颠沛流离。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作家里跑马拉松的牛人,在海南跑,在北京跑,在厦门跑,奖牌挂了一宿舍,有着无与伦比的坚强意志以及毫不油腻的身材。

  小驴对文学的态度是很可贵的,潜心创作,宁缺毋滥。他似乎对文坛里的各种热闹有免疫力,不管看着别人如何热闹,自己都可以静坐一旁坚持自己的想法。暴得大名者带着极大的冲击波干扰着我们的磁场,小驴却依然淡定,依然看书,写作,跑步,摄影。他并不急着发表急着出书,也并不愿意太多地与人在酒桌上交往,他时常一个人呆在宿舍里看书或看电影或思考他放了很久的小说,或者一个人长时间地去跑步去游泳,在运动中感知世界的另一种坚韧和活力。所以有时候他身上会有很不世故的一面,如同少年,甚至还有点倔强,不轻易妥协,也不随波逐流,一直在坚持自己。但与要好的朋友聊到入巷,他会掏心掏肺,不惜把自己喝倒,也会抱着朋友痛哭。他现在写得并不多,有点惜字如金,但只要写一个便是倾注了极大心血。在小驴的新作《去洞庭》中就可以看到他对文学孜孜不倦的探索。在这个11万字的小长篇里可以看到小驴从语言到思考的求索和变化,在这个小说中小驴仍然在写人的迷途和困惑,却已经不再是少年的困惑。过了而立之年的小驴开始思考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他悟到,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或许一生都将处在抵达彼岸的途中。这部小说其实是他在多年里对人生、爱情、未知命运、和解的艰难寻求和思考。他希望能在一个暗流涌动的时代里,以一己之力,让人们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这个世界。

  除了对文学的真诚,小驴还保持了一项可贵的品质,就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热情和好奇。他经常在周末独自骑着自行车远行,或徒步野营或背着相机去旷野里拍夕阳流云。据说他一个人光西藏就去过好几次,实在让我这样的宅女艳羡不已。

  如今我们已经从人大毕业,结束了我们长达三年的同学生涯。但我还是时常会想起在人大的那些夜晚,我、楚哥、念哥、瓷瓷和小驴在一起探讨文学的那些夜晚。有时候我们大晚上拎着啤酒和花生米跑到他宿舍聊文学,他会很高兴地倾囊接待我们,泡茶,拿水果,把宿舍里屯的各种酒一并拿出。有一次我们面前摆了白酒洋酒红酒啤酒,另加一包花生米,两只大香蕉。这便是我们的宵夜,然后我们赖在他宿舍里,或坐或卧,漫无边际地聊着文学,聊着生活,不觉已是半夜。颇有八十年代大学宿舍的遗风,纯净,剔透,宁静,温暖。

  我想,很多年后我都忘不了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宿舍生活,这样的兄弟,以及墙上挂满奖牌桌上插着百合,正坐在桌子后面边抽烟边写小说的小驴。

  《去洞庭》读后感(十):鹦鹉为什么呼救

  鹦鹉为什么呼救

  ——读郑小驴长篇小说《去洞庭

  沈念

  雨后天明,四面青山,云雾缭绕。山村的清晨像坠入一个阒寂的时空,静止,凝固。但我耳旁还萦回着梦醒之际那个呼救的声音,热切,急促,尖利,是一只鹦鹉发出来的。鹦鹉的哀鸣是从郑小驴的新作《去洞庭》中发出来的。

  那几天,我是在一个非常偏远的贫困乡村读《去洞庭》的。这样的阅读有一种奇怪的非对称感。白天,我坐车穿行在山路上,到村里走家串户,看那些出列的贫困村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那里的人是怎样的生活,上面的政策有没有落地。山村风景很美,变化明显,基础设施比如道路进村入户、村级活动中心设施齐全,房屋多是新建或修缮过的,但我看不到村庄的生气与活力——没有了年轻人的村庄,只剩下老人带着幼小的孩子。夜间,我的阅读也是《去洞庭》中的小耿提醒我,年轻人去哪里了?是小耿让我想起了村庄里未曾谋面的年轻人,还是看不到年轻人让我联想到小耿,或者是他们原本就是一个庞大而模糊的身影。山头月光,推窗入室,没有留下答案。

  鹦鹉的模样是借助小耿看清的——“长着一张珊瑚红的长喙,配着金属绿和灰褐相间的羽毛。”它的外貌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它是一只与主人一起被绑架的鹦鹉。主人张舸遭遇绑架提出的唯一要求,“必须带上它,离开它我会死的。”绑架者小耿答应了这个请求。然后他们一起上路,踏上了“去洞庭的途中”。

  从小耿说起吧。他十八岁辍学,从洞庭湖畔的乡村走进城市,打工挣钱,目的是想给患尿毒症的父亲治病,相比别的进城者,他显然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一个懵懂的孩子莽撞地闯进城市,注定开始是艰难的,没有学历、关系、资源,找不到好工作,根本挣不到钱,还要忍受城里人的白眼,不敢讨要小卖店老板没找的零钱。他在工地上打点工,干最苦最累的活;在反日游行中行事鲁莽上了报纸,导致餐厅的工作被解雇;送快递一时冲动强暴并绑架了张舸,走上了犯罪之路,后来又受雇无意中杀了人。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明白怎么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后他在洞庭湖的芦苇地里听到心爱的父亲去世的消息,但他不能在父亲身边送别、尽孝,等待他的是疏而不漏的法网。小耿的种种遭历,是以一个不可能融入城市的失败者的形象出现的,现实生活中接踵而至的挫折打击,让一个“瘦弱、渺小、卑微、敏感”的灵魂迷失了,无论往哪里走都是“路尽头”,也都没有“回头路”。他陷入到无路可走的绝望之中。

  鹦鹉在解救后毛发无损,见到生人便“发出一声凄厉的叫声”。这尖叫声像是从张舸嘴里发出来的。这位25岁的名校硕士毕业生,原本可以拥有一份稳固的生活,是她自我选择了出走。出走意味着希望、未来、美好,也伴随着风险、刺激、困阻。她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北京这座梦中之城,是奔着美好生活的目标去的。但一场无果的爱情、一次被欺骗的恋爱,让看不透生活的她患上了轻度癔想症。治病初愈,她又偷了母亲的车和存折再次出走,这趟南下生活所开的玩笑更出格,遇到小耿的冲动犯罪,被绑架途中出了车祸差点致命。北漂女张舸在生活的流离中,离之初的人生美好规划越来越远,她带在身边的唯一物品就是那只灵性聪颖的非洲灰鹦鹉,那是她对北京(爱情)最后的念想。她向世界的呼救是借鹦鹉之口发出来的。

  鹦鹉无疑非常值得我们注视与揣味。它发出了受困者的呼救。在我看来,郑小驴在书写人生的一个向度,就是受困之后的失败。于广阔的天空而言,鹦鹉在屋里的生活隐喻的就是受困的失败。反观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鹦鹉面对的小耿、张舸如此,那个打电话救了它的女文艺青年顾烨也亲手将自己推进了人生的败局。她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商人史谦,不满婚内生活而出轨作家岳廉,没料到艳照流传,生下内心不得安宁的私生子,最终导致丈夫史谦沉沦、情人岳廉沉湖。这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史谦办工厂、开餐馆、赌博,赚(赢)了很多钱,喜欢摄影旅行,开着豪车、离婚另娶,这是城市里很多成功商人的标配生活。但他的人生颠倒了,妻子出轨,孩子不是亲生,生意滑铁卢,赌场欠下高利贷,雇凶想要惩罚的第三者意外死了,他身无分文,口袋里只剩下一枚长钉子。为逃命溺水身亡的作家岳廉,虽凭借咄咄逼人的才气挤进光芒熠熠的京城文化圈,但因为借钱拍电影的经济掣肘,艳照传播后的忐忑不安,把人生之路走弯了,他的人生“车轮”也被钉子扎破了。人生中谁都将不可避免地碰“钉子”(难题),有的人绕道规避,有的人“抱着鹦鹉,乖巧地躺进后备箱,尾箱啦的一声合上了。”

  鹦鹉被年轻警察带回家,夜里会“发出女人凄厉的救命声”。都市生活、零度情感与资本物质构成的冰冷世界,人都活成了一只受困的“鹦鹉”。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人生或失去阳光,或缺少温暖,去洞庭的途中,既是挣脱受困又是通往失败。洞庭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喻,鹦鹉也是隐喻物之一,隐喻这个时代的普遍症结——裹挟在生活的洪流中,一直在呼救,但没有能力自救。他们受困的根源,是社会与时代的错,还是自身的错,是这部小说让我们深思的。正如小说所言:“人生如同一副多米诺骨牌,一旦推倒,一切都跟着倒塌了。”追溯根源是无意义的,摆脱错误才是正道。

  小说结尾,张舸的父亲有一个著名的诘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当我们反思社会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作为社会构成的个体,个人该如何去建构健康的社会,或者健康合理的人的心灵精神状态是怎样的。当人的掘取需求与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相背离时,社会是变异的,人心是畸变的。作家毕飞宇说:“是明媚的阳光造就了我们地上的阴影,而不是月黑风高和大雪连天。”“阳光”既来自现实生活,也源于我们的内心。罗素也曾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参差多态,既代表的是社会的多样性,各式生活构成这个丰富的社会,也代表着不完美,像维纳斯的断臂,像我们平顺生活中无可避免的缺失。人的本质特征就是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我们才更加追求美好。这就是鹦鹉呼救的缘故所在吧。

  《去洞庭》是一部特质非常鲜明的作品,俗世经验引人侧目,灵魂空间叩击心扉。从题材和故事内容上看,每个人物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人生境遇的交集、穿插,呈现出或明或暗的人性迷宫,反映了当下很多迫切而现实的社会问题,描画出人的精神世界里沟壑、绿意与荒芜;在小说技巧运用上是非常成熟的,多条线索拎起来就拧成一股绳,紧绷有力,尤其是语言元气充沛,他是以写短篇小说的语言来驾驭长篇,精炼,克制,蕴藏无尽的想象力。

  与许多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出道的八零后写作者不同,郑小驴是在地里野蛮生长的那一类,接地气,有活力,向阳生长,长跑健将,冲劲十足。《去洞庭》是他从乡村书写转向城市的重要标志,显示了对当代生活驾驭的成熟性及与众不同。他罗列出当下社会生活中看似日常却颇具代表性的问题人生,并藉由文学的自由和宽容,告诉我们,文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更懂得人更怜惜人,更知道应该如何尊重人。

  2019年5月27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去洞庭读后感锦集  洞庭  洞庭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去洞庭读后感锦集词条  
美文

 雨夜

 秋风逝去了岁月痛心的往事,冬日却冰冷了曾经受伤的心,梦想和勇气无法将青春的美丽上演……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题记  我来自乡村,像一湾泉水....(展开)

美文

 《大清相国》读后感摘抄

 《大清相国》是一本由王跃文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