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理解人性的读后感大全

  《理解人性》是一本由[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解人性》精选点评:

  ●正是我想要的

  ●读书笔记:http://www.hellovc.com/blog/1998

  ●20191206重读。 前半段的部分观点比较精彩,最后的几十页内容读起来很费劲。 ****************************************************** 20190101首读,没有写评价。

  ●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开山著作之一,这本书更加系统地讲述了阿德勒的理论体系。但是其中的一些案例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解析与结论,需要反复的阅读才能完全理解。

  ●阿德勒因为从小身体缺陷,父母疼爱长子,从小就活的很自卑吧。看了他一些书,很多理论都跟自己童年经历有关。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正视自己,自卑而后超越。

  ●人生目标若能选择确切利人利己,成功已经在握,然选择一个具有社会感的目标需要勇气,需要有与人合作的能力。 基于精神指向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来分析一个人如何克服自卑,实现超越,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内容的确经典之作,就是翻译得别扭,不知哪个版本好些

  ●阿德勒在这本《理解人性》中提出了一个人性中“虚荣”的概念,他指出任何一种虚荣,只要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就会变成一个持续终生的负担,它会阻止人充分发展,而且最终使人崩溃。这是否值得我们反思呢?

  ●嗯………很理论

  ●最近看了好几本心理学的书,看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对照自身,还是很实用的。读书的目的之一不就是解惑,这本书做到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我很喜欢也很受用。

  《理解人性》读后感(一):几个关于人性的知识

  翻译不咋地,有两处语句不通,还有的语句读起来绕口。 就内容而言三星半,几个印象深刻的知识点: 1.人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他的目标。目标管理着人的整体性格。如果不清楚一个人私底下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他的行为。 2.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建立在“目标争取”的基础上。一个强调自己工作任务重快要被工作压垮的人,可能是试图向某人表明她无法再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她渴望温情和关爱。 3.每个人在生命之初都或多或少地有点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通过力求获得认可和优越地位的方法进行补偿。 4.性格既不是遗传来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它是人为了坚持某种特殊惯态而习得的。比如,一个懒惰的孩子,之所以懒,是因为对他而言,懒惰使他的生活变得容易,还能使他维持自身的重要感。 5.具有非攻击型性格特征的人不公开敌视人类,他们离群居所将自己孤立起来,但一样对社会怀有敌意。他们企图通过优越感和与众不同感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和虚荣。

  《理解人性》读后感(二):性格怎么形成

  

人对权力的追求,经过社会道德感的修正,形成了一个人的性格。人是通过自已所缺失的东西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往往对此付出极大精力,又对此贪得无厌,因此虚荣而好妒,因此不得安生。

人所追求的权力因人而异,比如一个从小腿部残疾的人,会特别想要一副健康的身体;一个穷人会渴慕金钱;一个孤儿会想要特别多的爱……依次类推。

而过程中,我们会因着自己社会道德感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想获得认可的家中最小的孩子,会通过撒娇和示弱来掌控其他人。一个身体残疾的人,会非常在乎别人对他身体的看法。

我从小得不到母亲的爱,所以我很在乎别人是否喜欢我,但事得其反,这件事就变得愈加困难。

阿德勒说,要合作,要学会帮助他人,我们才会走出这无休无止的对缺失的追求。我们要眼朝下,看到芸芸众生,而不是你一个人的痛苦和几乎扭曲的没有尽头的追逐。

  《理解人性》读后感(三):人之初,本无性

  

这是我第三次拿上这本书了,说实话这本书很难懂,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学的背景知识做铺垫,还是不要轻易去读。虽然我读完了,但是我觉得其中内容我只是略知一二,更多是在建造我对人性认知的模糊的学科表征而已,那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一下想法,如有偏颇,绝非偶然。 自古以来关于人性有两种常见的说法:第一是人性本善,就是说人天生都是善良的;是因为环境才让人开始作恶;另一种是人性本恶,因为上辈子做了很多坏事,这辈子来到世上就是要辛苦还债的。而阿德勒的《理解人性》一书的说法是人本没有任何天生的性情,人的性格形成是自出生那一刻起由于社会环境所施加在个体上的压力,以及人对获得认可的追求才形成了一个人的性格,而这些只是人生存的本能而已,亦无善恶好坏之分。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社会环境所给人施加的压力。人是社会的人,孩子对生活的热爱总是指向他人的,因为人是群居的动物,人需要生活在一个集体中才会得到精神上所需要的安宁。为了融入社会,个体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情感技能,例如:合作,关心他人,情绪感知,责任感等。因此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性格追求,也会遇到了各种情感问题,归根到底都受身边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考虑社会环境,对身边的人和事没有任何感情,那这个人无疑就是反社会的分子。所以在培养孩子性格期间,大力的引导孩子与周围的人或者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适应环境并逐渐完善自己是非常关键的。同样的,对于一个成年人,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服务他人,帮助他人以及给他人带来快乐,来轻易推测出他的社会感。社会感越强的人,适应能力越强,生活和工作的也就越舒适。 其次,对获得认可的追求,似乎听起来这个是稍微贬义的词,好像我们人天生就是工具人一样,但是仔细观察身边的人,我们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通过追求不同方面的认可来设定自己的目标。追求对工作能力认可的人成了工作上的优秀者,喜欢追求对金钱能力认可的人成了富人,喜欢追求对学术造诣上认可的人成了文学家或者教授,喜欢追求创造和艺术能力认可的人成了艺术家。所以由此来看,每个人最终做什么好像都是命中注定的,因为我们的追求在成长轨迹中慢慢清晰,越来越靠近我们的潜意识。 但是个人对认可的追求需要链接个体所需要的社会技能,不具备社会情感技能的个体最终都会走上歧途,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另外,无论何种追求都要把握中庸之道,过于极端的追求自然也是麻烦的开始。

  《理解人性》读后感(四):洞察人性,掌握手段

  

五千年以来,所有的高手都是最懂人的人,也是最有手段的人

你如果没有一点手段,就很容易被小人暗箭所伤

你不懂心机,早晚都要吃亏

我们从小都没学过“手段”的课程

导致很多年都立不起来

纵观历史

凡是那些混的好的都是有手段的人

可惜我们很多人都被蒙蔽了

活的太单纯了

今天分享几招高手的手段技能

运气不错,刷到这个视频,先收藏起来再说

首先要学会“伪装”

这大自然中弱肉强食,这是生存法则

动物世界有很多动物都是借助自然色来伪装自己

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还可以捕捉猎物

你像那种太单纯的人,一眼就被别人看透了,一眼就被别人看穿了,就很容易被人利用,成为别人利益的工具,古代帝王都自称自己为寡人,因为他任何的压力和痛苦乃至任何的想法,都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一旦被别人知道,被别人看穿的话,就会被很多大臣或者小人利用

所以王者本该孤独,王者本该伤痕累累

所以你对别人掏心掏肺,就等于没心没肺

即使你们关系再好,你都必须要有所保留

为什么别人敢冒犯你呢?为什么别人不把你当回事呢?哼哼,因为你已经被看透了,非常清楚的知道你已经没有底牌了

一个人的恐惧来源于对未来的无知

当别人看不透你的时候,他就会对你有所敬畏,更不会轻易的去冒犯你,所以你一定要学会“伪装”

让别人看不透你,她才不会欺负你

第二个,不要什么忙都帮,要学会拒绝,不要害怕拒绝任何人

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已经预备好了两种答案,你给他任何一个答案,都在他的预料之中,我们因此担心伤害别人,可是我们却一直在伤害自己

有时学会拒绝,也是对自己负责

该拒绝的时候就要拒绝

没有必要去取悦任何人

拒绝令自己不舒服的聚会

拒绝超出我们能力的事情

拒绝不怀好意的利益诱惑

更要拒绝他人无休止的方便和帮忙

曾经我就是一个不懂拒绝的人,江湖义气太重,总觉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我帮助了很多人,也成就了不少人

之前经常为朋友牵线搭桥介绍各种关系

他在发生利益的时候,下一秒就没有我的事了

到后来出现矛盾的时候,就背后埋怨,说我不靠谱

我也是醉了,真是无奈至极

不帮忙还好,一旦帮错忙

基本朋友都没得做了

所以帮人前一定要掂量清楚,是否真的该帮

看完这本《理解人性》后

我突然觉悟,有时合理的拒绝,反而能赢得更多的尊重

最后,害人之心不能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有时最该防备的人,就是你身边最亲近的人,因为他们最了解你,他们知道你的脾气、习惯、软肋,以及你的一举一动,80%的欺骗都来源于身边最亲的人,人性最悲哀的一面,就是人们往往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尤其是见不得身边的人比自己好

  《理解人性》读后感(五):人性远比本书复杂——读《理解人性》有感

  第一次在豆瓣写读书笔记,希望自己能随意一点,摆脱固定的写作模式,当做日记写也没关系。记得当时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看《隐秘的角落》,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开始对人性的恶感兴趣,我抱着期待开始读这本书。

理解人性8.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2007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在理解作者观点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然而人性远远比本书复杂得多,在我看来,这本书只是讲了最基础最根本的一些点,要真正理解人性,不仅需要更多的阅历,还要更多对生活本质的感知。

“人类灵魂根源在于童年早期。”这句话在引言出现的时候我就无比认同,一个成人的行为常常是可以联系到小时候的。全书在讲人性的时候很难摆脱对童年阶段的分析,童年能作为参考成人行为的动机。比如,有受虐倾向的人,很可能在幼时就习惯被别人扯她头发、踢脏书包这种行为。我感觉童年是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所以教育真的很重要,因为小孩的分辨能力的确不够,这时候成年人如果不能正确以身作则引导,确实是能够毁小孩的一生的。联想到教育后,我觉得作为父母,好的教育不只是技巧的功劳,更是父母本人自身良好品格和习惯耳濡目染的结果。

社会感是本书提到的高频关键词之一。“任何适应能力强的人都必定具有强烈的团体意识,而且他们必定时常运用完善自我的技巧。”我很认同这句话,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觉得这种团体意识变得越来越薄弱也是真的。竞争破坏团体意识的罪魁祸首,尤其是恶性竞争,我崇尚良性竞争,不够我至今也还没有真正见过良性竞争双赢的情况。人和社会无法分开,当我们融入社会之后,对于人性有更多可以实践探索的地方。

后面作者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精神和性格,我将作者的阐述做了个类型总结:

(一)潜意识

1. 过着自知生活的人,采取客观而果断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2. 带着偏见生活的人,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很片面,而且这类人的言行举止通常带有潜意识的色彩。

(二)希波克拉底气质分类

1. 多血质:生活总是或多或少的充满快乐,类似乐观主义。

2. 胆汁质:一直都在追求权力,追求热烈以至于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坚决和暴力的方式解决,总是被迫证明自己的强大。

3. 抑郁质:不喜欢冒险,更爱站立不动,总爱思考自己而不是他人,浪费时间在无穷无尽的自我反省和怀念往事上。

4. 粘液质:可能是最远离实际生活的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给他们留下强烈印象,他们为自身经历所害,未能从中得出正确结论。

(三)攻击性性格:自负、野心

(四)非攻击性性格:隐世、焦虑、胆怯,社会礼仪的缺失

绕道综合征:不仅包括野心,而且包含自负

“生活本身不会造成任何重要变化,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它,因为生活面对的是生物学意义上完整的人。人类有着自己的尖锐观点,都渴望权利。生活反而是最糟糕的老师,它缺乏思考能力,不会提醒我们,也不会教导我们,只是拒绝我们,让我们自生自灭。”这是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这让我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反思每天发生的一些事,尝试用深邃的目光去看清事物的本质。我希望下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能有新的补充的体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理解人性的读后感大全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人性  人性词条  理解  理解词条  大全  大全词条  
美文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日看尽?h?花   汉中走马观花散记 老 茧  “无边的田野一片金黄……”   歌曲“远航归来”  (油菜花节就有这里进入,门楼很简朴)  (坡上的油菜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