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歌剧浪子》经典观后感集

  《歌剧浪子》是一部由Carlos Saura执导,Tobias Moretti / María Valverde / Lorenzo Balducci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歌剧浪子》观后感(一):歌剧欣赏

  本片讲述De Ponte先生和莫扎特先生共同创作歌剧《唐璜》的经历。De Ponte先生创作《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两部作品,是优秀的词作家。在创作《唐璜》这部作品时,De Ponte先生在追求Annetta小姐,为了能够向小姐表明自己不再是个花花公子,以后会一心一意地和她过,De Ponte先生设计了唐璜先生被烧身死的结局。不得不说这等诅咒发誓很有说服力。《唐璜》成功上演日,佳人芳心获得时。

  本片采用了现实生活和舞台演出相映成趣,互为关照的手法。布景也使观众不分辨两种情况。女高音演员Adriana女士在生活中为De Ponte先生抛弃,歌剧也扮演相近的角色。而Annetta小姐知道De Ponte先生是位花花公子的难过,也是通过歌剧中描写唐璜用情之滥时,夫人的表现来说明的。

  本片演员英俊娇媚,服装华丽,歌剧部分演出专业。虽然没有《恋爱中的莎士比亚》那么动人心弦、流畅感人,还是值得欣赏。

  《歌剧浪子》观后感(二):看过歌剧《唐璜》以后,可以看看

  看歌剧《唐璜》的时候,总觉得剧情比较生硬,不够丰富完整,不像《费加罗的婚礼》那样,故事浑然一体,人物关系复杂,矛盾处处,妙趣横生。所以就很自然地认为,是莫扎特的音乐给予了《唐璜》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然而,看过绍拉的这部片子,才明白不能那样急于下结论。

  绍拉特意绕开了莫扎特这座高峰,选择《唐璜》的词作者达彭特为主角,来呈现《唐璜》的创作过程。这是一个独特的切入点,让我们的视线重新回归到《唐璜》之外的现实人生。作为剧本作者,达彭特本身就有十分传奇的经历。绍拉十分巧妙把达彭特复杂的情感经历与《唐璜》的创作衔接起来,让现实中的爱情故事、猎艳传奇以及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全部转变成《唐璜》之中的戏剧性效果。《唐璜》的剧情变化也随着达澎特的心情来转变。这似乎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唐璜》剧情并不那么完整的原因。

  不过,这样依旧不够,绍拉渴望表达更多,尽力还原当时的真实景象,所以,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女歌唱家的争锋、约瑟夫皇帝的态度,甚至还有现实版“唐璜”--猎艳老手卡萨诺瓦的频繁出场,都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和达澎特的爱情以及《唐璜》的创作紧紧交织在一起,起承转合,共同复原那一真实的人生图景。但也正因为如此,绍拉似乎想表现的太多,每一个部分又显得有点急促,不够感染人。同时,《唐璜》的歌剧片段也不失时机地穿插到剧情之中,与情节的发展互为推动,让人重新感受到《唐璜》的感染力,这是十分好看的一部分。

  另外,油画般的镜头,以及极具艺术性的舞台布景效果,也是一大亮点。不过,莫扎特和我心中的形象不太一样哦

  《歌剧浪子》观后感(三):看过歌剧《唐璜》以后,可以看看

  看歌剧《唐璜》的时候,总觉得剧情比较生硬,不够丰富完整,不像《费加罗的婚礼》那样,故事浑然一体,人物关系复杂,矛盾处处,妙趣横生。所以就很自然地认为,是莫扎特的音乐给予了《唐璜》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然而,看过绍拉的这部片子,才明白不能那样急于下结论。

  绍拉特意绕开了莫扎特这座高峰,选择《唐璜》的词作者达彭特为主角,来呈现《唐璜》的创作过程。这是一个独特的切入点,让我们的视线重新回归到《唐璜》之外的现实人生。作为剧本作者,达彭特本身就有十分传奇的经历。绍拉十分巧妙把达彭特复杂的情感经历与《唐璜》的创作衔接起来,让现实中的爱情故事、猎艳传奇以及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全部转变成《唐璜》之中的戏剧性效果。《唐璜》的剧情变化也随着达澎特的心情来转变。这似乎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唐璜》剧情并不那么完整的原因。

  不过,这样依旧不够,绍拉渴望表达更多,尽力还原当时的真实景象,所以,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女歌唱家的争锋、约瑟夫皇帝的态度,甚至还有现实版“唐璜”--猎艳老手卡萨诺瓦的频繁出场,都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和达澎特的爱情以及《唐璜》的创作紧紧交织在一起,起承转合,共同复原那一真实的人生图景。但也正因为如此,绍拉似乎想表现的太多,每一个部分又显得有点急促,不够感染人。同时,《唐璜》的歌剧片段也不失时机地穿插到剧情之中,与情节的发展互为推动,让人重新感受到《唐璜》的感染力,这是十分好看的一部分。

  另外,油画般的镜头,以及极具艺术性的舞台布景效果,也是一大亮点。不过,莫扎特和我心中的形象不太一样哦

  《歌剧浪子》观后感(四):戏剧外的戏剧

  著名的剧作家罗伦佐活了89岁,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活了36岁,两人合作了3部歌剧,皆成经典。莫扎特没有活到19世纪,更无缘看看美国,这是个遗憾。罗伦佐去了,美国让他向往,也让他在平庸中死去。我常想他是不是替莫扎特活了这么大年岁,倘若他没有遇到莫扎特这个天才,他能被称为天才吗?

  电影《歌剧浪子》告诉我们罗伦佐是个天才。罗伦佐和莫扎特合作了三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皆如此》,很难想象在看莫扎特一生的作品名单上会没有这三部作品,倘若没有,他的天才形象也将大打折扣。

  记得在看电影《莫扎特传》的时候,莫扎特向奥地利国王推荐一部极好的剧本,并兴高采烈的向他讲解情节,手舞足蹈并哈哈大笑着,没错那就是《费加罗的婚礼》,可以说那是莫扎特最成功的歌剧作品。莫扎特之于罗伦佐,大有点石成金的味道,罗伦佐之于莫扎特,更有些锦上添花的味道。电影《歌剧浪子》中这个两个天才已经功成名就,《费加罗的婚礼》已经大获成功,他们决定再创作一部名垂千古的伟大歌剧。罗伦佐选定了题材——《唐璜》。

  首次把唐璜这个人物写成戏剧的是莫利纳的《塞维利亚的恶棍和石客》和莫里哀的《石宴》。十四世纪西班牙传奇人物唐璜用意大利语念出来就是唐·乔瓦尼。罗伦佐撰写此剧时更加突出了唐璜风流倜傥、邪恶堕落的一面,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激进的表现手法。

  在电影《歌剧浪子》中罗伦佐绘声绘色地向莫扎特描述自己的想法,莫扎特沉浸其中的段落。导演运用了一种奇特的手法去描述这种天才的碰撞,电影中的背景几乎都制成印刷的幕布,这有点像舞台布景,而导演大胆地将它运用在了电影拍摄中,在两个天才灵感碰撞的一瞬间,幕布发生了奇特的变化,他们脑中想象的戏剧场景在幕布上超现实地出现了,其实可以说电影本身就是“戏剧外的戏剧”。

  在电影剧情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罗伦佐最初的想法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歌剧《唐璜》是不一样的,那是因为罗伦佐的生活在歌剧的排演进程中发生着“化学变化”。现实生活中的罗伦佐与戏剧中的唐璜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他们一样的风流倜傥,一样的嗜好女色,一样的沾花惹草,也一样的被他人曝光隐私;不同的是,戏剧中的唐璜至死也是一个不信神明的人,而罗伦佐不是。当莫扎特接到了父亲的死讯痛哭流涕,他找罗伦佐倾诉,这使罗伦佐感到了一种从善的力量,在影片的最后他和他内心中最喜欢的姑娘走到了一起。他很清楚,自己再也不会去当个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了,这种善的力量来自于神明,当然更来自于歌剧。

  文艺作品最高级的层次便是直面人性的丑恶,反而叫人懂得了什么是善。罗伦佐的“天才”便在于此。

  刊于2010年7月9日《假日100天》

  《歌剧浪子》观后感(五):从浪人到男人

  冲着卡内斯·邵拉大神的名头去看的这部《歌剧浪子》,这才明白了歌剧《唐璜》还有这么多精彩的幕后故事——一代风流情圣老贾科莫·卡萨诺瓦竟然还有个大徒弟小情圣达蓬特;音乐狂人、交响乐圣沃尔夫冈·莫扎特不过是一个大大咧咧、我行我素的大孩子;而整部《唐璜》竟然也是达蓬特兄为摘取美人芳心而写下的爱情宣言!还是用老卡萨诺瓦年轻时那些沾花惹草的破事儿做灵感来源!真是八卦的可以·······好歹卡内斯大师坐镇,把一部本可能会很沉闷无奇的电影拿捏得精秀隽永,意蕴绵长。

  达蓬特毫无疑问是本作的中心人物,却不是唯一的“浪子”:曾经叱咤风云、采花无数、调风弄月吟诗斗剑无一不通无一不晓的威尼斯情圣卡萨诺瓦,如今却人老珠黄,空余回忆,孤独瑟缩在维也纳图书馆里孤独终老;受万人瞩目,谱写无数传世作品的音乐神童莫扎特,也是负债累累,病痛缠身,除妻子与音乐外再无慰藉;一心想接灵魂导师卡萨诺瓦衣钵的达蓬特,在威尼斯沾花惹草,最终因讽刺时政而被放逐,流亡他乡——同样地不得志、同样地孤独、同样地才华横溢、同样地无所适从,同样的感觉让这些浪子们走到了一起,为了各自愿望共谱一曲《唐璜》,借轻浮浪荡的唐璜狠狠地扇了世俗传统一个大耳光,为那个最没心没肺的年代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烙印。而所有浪子风流潇洒的外表之下,隐藏的不过是一颗孤独而渴求温暖的心。

  与早已把青春挥霍干净的卡萨诺瓦或因乐痴狂,最终耗尽性命的莫扎特相比,达蓬特毕竟还是迎来了他的救赎,属于他自己的贝阿丽采特——阿妮塔,纯洁娇媚的阿妮塔,有着光彩照人的金发与钴蓝色的璀璨双眸,那纯洁无辜而又充满诱惑的凝视让风月老手达蓬特如坠云里雾里,摔得粉身碎骨。他感到了心疼,感到舍不得,感到了责任的千斤重担,让他慌忙逃窜而又欲罢不能,只能将所诉所托写在《唐璜》里——歌剧中唐璜对待女人的不再仅仅是甜言蜜语,而是充满责任感与炽热情感的铿锵宣言——佳人芳心最终到手,而浪子也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结局不会是皆大欢喜,狂人莫扎特积劳成疾,在《唐璜》大获成功3年后一命呜呼。而卡萨诺瓦却看着自己的大弟子抛弃了自己的理论,而选择做一个好丈夫与娇妻白头偕老。对莫扎特而言,死于自己心爱的音乐或许也是一种幸 福;对于卡萨诺瓦而言,爱徒的离去等于世界的崩塌 ——那些有关“爱一个女人的男人是自私的,这对其他女人来说不公平”的情感信条再也无人践行,他的传奇故事也不会 有人续写。在片尾两人关于唐璜结局的争论中 ,达蓬特认为唐璜要拒绝忏悔而下地狱 ,为罪行负责;卡萨诺瓦认为唐璜应为上天堂而认罪,继续及时行乐。达蓬特一句话点醒了他:“老师,你不是说过,尘世间的一刻欢乐远胜天堂的永恒美好吗?”卡萨诺瓦一生也没闹明白的道理就是——为自己心爱的人负起责任,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

  卡诺斯大神凭借自己对古典艺术的深刻感悟将此片拿捏得恰到好处,然而与他以前的作品相比多了一些理性,少了几分感性,总让人觉得有些火力不足,也许是歌剧更含蓄而弗拉门戈更热情奔放的缘故吧。

  《歌剧浪子》观后感(六):我承认莫扎特把我的注意力全部吸引了

  西班牙大师卡洛斯绍拉晚年高龄时的作品,讲述彭特与莫扎特合作完成歌剧唐璜的过程。

  电影将歌剧舞台和现实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精美油画般(许多街景直接就是油画的墙纸)的背景更好的还原时代特色。尤其在两者讨论唐璜剧本的时候,将所讨论剧情直接投射在背景墙上的做法,让观者直接感受到作品从艺术家头脑中诞生的过程,手法奇幻而巧妙。

  莫扎特的音乐更有着恒星般的魅力,相比较之下,故事已经无关紧要了。彭特虽是主角,但莫扎特一出场,就把我全部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历史就是这样,主角永远是主角。

  天才的早逝总是让我唏嘘,片尾交代彭特后来去了美国,1838年8月17日逝世於美國。试想如果莫扎特能够活着出现在思想更加宽容而活跃的美国的话,加上其旺盛的创作力,不知道还会诞生什么伟大的作品。

  不过历史没法假设。期待卡洛斯绍拉拍一部莫扎特传。

  -----------------------背景资料(转)

  莫札特與達.彭特之合作

  莫札特根據達.彭特的劇本譜曲的歌劇包括:《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達.彭特是十八世紀戲劇界的奇才。他擅長將名著和傳奇故事改編成劇本,供音樂家譜曲,莫札特與他的合作,更是音樂史上的美談。

  1786年寫了著名的《費加洛婚禮》劇本,是依莫札特建議的題材而寫成。之後他們又合作了《女人皆如此》。而「女人皆如此」這句話是《費加洛婚禮》劇中音樂教師巴西里歐在常常重複的一句譏諷話語:當公爵懷疑蘇珊娜與凱魯碧諾不軌時,巴西里歐便常說:「何足道哉?女人皆如此!」

  1790年1月,就在《女人皆如此》首演一個月後,約瑟夫二世與世長辭,其弟雷奧波德二世登位,莫札特與達.彭特都不再受到寵愛,他們也就再沒有機會合作。1791年莫札特也與世長辭。

  十八世紀戲劇奇才 — 達.彭特

  羅倫佐.達.彭特1749年誕生於威尼斯的一個小城席內達(Ceneda),1838年8月17日逝世於美國。原名伊曼紐.科內葛利安諾(Emanuele Conegliano),是猶太裔皮革工人的長子。依該地的風俗,其姓氏便是根據其施洗教父Monsignor Lorenzo Da Ponte而得來。

  達.彭特在主教的協助下獲得受教育的機會,長大後並從事神職工作。在威尼斯學習期間,但卻過著放蕩不拘的生活,還差一點失去神職。那一段痛苦和貧困的日子,有時甚至窮到沒有東西可以典當,只得在妓院裡拉小提琴。

  1779年,他來到奧地利,先在戈利其亞住了一年,寫過一部舞台劇,然後在德勒斯登住了十八個月又突然離開。1782年,抵達維也納,過了一整年潦倒窮困的生活,但運氣突然好轉,獲得委任皇家劇團之詩人一職。雖然不曾寫過任何一個劇本,但經作曲家薩里耶里極力推薦,終於獲得奧國皇帝約瑟夫二世的任用。第一部歌劇《一日財閥》(Saliari),受到對手猛烈抨擊,因而演出慘敗。當時每個人都譴責他,只有皇帝例外。

  1786年依莫札特建議的題材寫成了著名的《費加洛婚禮》劇本,之後他們又合作了《唐.喬望尼》與《女人皆如此》。

  1792年達.彭特在義大利東北方城市崔斯特(Trieste)居住時,以教士之身,與年輕貌美的小姐南茜(Nancy Grahl)正式結婚。1804年8月,達.彭特送南茜和他四個孩子前往美國,不久也隨後跟上。1805年6月,達.彭特抵達費城。

  十九世紀初年的美國,並不能容納他的藝術氣質和戲劇天才。這裡沒有歌劇院,只有少數未氣候的歌劇或音樂,他不能再過以往那種投機和靡爛的生活,因而試遍各式工作,但一如以往,他與債務和牢獄威脅分不開。

  70歲時達.彭特來到紐約,將所搜集的書捐獻給紐約市立圖書館,成立義大利的部門。哥倫比亞大學頒給他榮譽義大利文學教授的頭銜。

  1825年初,Manuel Garcia歌劇公司來到紐約,演出羅西尼的《塞維亞理髮師》。這是紐約第一次能聘請到以義大利文演唱歌劇的劇團。達.彭特在闊別歐洲後,已二十年沒有聽過歌劇了。1826年5月,《唐.喬望尼》在美國首演,達.彭特再次聽到自己的作品,使他決定要在紐約建立一座永久的義大利歌劇院。便與一個法國歌唱家和經理人合作成立Montresor-Da Ponte公司,1832年上演35場羅西尼的《仙履奇緣》,並且進軍費城。1833年11月8日,紐約第一座歌劇院正式落成,上演羅西尼的《豔賊》,但財務卻入不敷出。兩年後,此歌劇院改稱國家歌劇院,但不久遭回祿之災。此後,達.彭特過著比較平靜的生活,專事著述、翻譯和評論。1838年8月17日,達.彭特結束其如戲的人生,享年90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歌剧浪子》经典观后感集  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歌剧  歌剧词条  浪子  浪子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春节回乡随笔

    老家的人越来越少,有许多老房子已坍塌,不少新房子也已人去屋空。在城里,巴掌大的地方也能租个几百上千块,而老家,大屋大院儿就...(展开)

美文

 朋友是自己找来的亲人

 作者:惜缘  来源:黑暗中的一盏灯  亲人是父母找来的朋友  朋友是自己找来的亲人  亲人是有血缘的好朋友  好朋友是没有血脉的亲人  请珍惜称得上朋友的遇见...(展开)

美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上次月末总结大会上, 园长给我们分享了一个词汇,“海纳百川”,这个词语真的很棒,回家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词语,觉得可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了,如果做人,做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