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大脑的未来》读后感100字

  《大脑的未来》是一本由Steven Rose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脑的未来》精选点评:

  ●看看神经科学家思考问题的角度,也还蛮有意思的:)虽然到后面还是忍不住略读了。。。。

  ●作者的批评太到位了,从心理化文明到神经化学化,当整个社会无可救药的醉心于科学还原论,我们的自由还在哪里?而在科学与文化之间,究竟怎样才算“平衡”呢?

  ●1. 从大脑的演化历史讲到个体的发育、成长和衰老,然后从衰老引出治疗、药物使用和伦理问题,作为一本科普读物, 把关于大脑的知识,和大众关心的那些大脑及精神疾病都介绍明白了。 2. 作为小白,很好地收获了脑科学的知识,树立了看科普读物的信心,融汇了生物演化和个人成长的机理。

  ●大脑如同宇宙,闪烁着未知而神秘的光芒,让人忍不住去了解和探索。《大脑的未来》十分严肃的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了大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没有神经学和生物学基础的人来说,倒也没有生涩的感觉,尤其是后半部分,对于各个流派,各个学科对大脑研究的剖析,充满了思辩色彩,读来也颇有意味。

  ●复习了高中的生物知识,对进化和演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大脑有了更多了解,看到了辩证法的意义。

  ●罗列了大脑研究的方方面面,内容就目前的时代来说客观属实,翻译上也如编者所言,先“信”,达、雅也谈不上了。有专业基础的人读起来比较轻松,新鲜内容也少,属于大综述。但作为非医学人士,可以读一读,此书三观还是比较正的,而且的确充满了辩证的思维。我觉得最认可的观点,就是研究意识,脱离不了历史和环境,意识不可独立于“外界”而存在的。

  ●这一本书我当年推荐过英文版,之前安人心智微信公众号评选为 2014 年 Top10 脑科学好书的一本书。没想到现在也出中文版了。蒲慕明如是推荐此书:我认为这是近十年来有关脑科学的英文科普读物中,涉及面广、描述准确、解析深刻、能引人深思的一本好书。

  ●从神经学的角度讲述大脑的使用方法,有点枯燥,比较难读。

  ●2018第一本读完

  ●书好翻译好,可是装帧质量实在太差...

  《大脑的未来》读后感(一):头脑历程

  逝者年龄永驻,生者仍将老去。

  -《尤利西斯》

“在我身后依然可闻插着翅膀的战车奔袭而来”。开始的着迷,中间的迷惑,后面的思索,作者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讲述着生命诞生以及神经发育过程,他否定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认为平等存在每一个物种之中,物种的进化史都有着其各自的独特性。本书适合于有一定医学及神经科学爱好者,初看时为人类能进化出如此复杂且精确的大脑感叹,作者又进一步从受精体在体内不断发育到出生,从婴儿到成熟,从成熟到衰老,来讲述大脑的发育和衰退,内容复杂而丰富!我很多地方没有很明白,看的也似懂非懂,我写不下去了

  《大脑的未来》读后感(二):质疑比单纯的学习更重要

  

感觉学习心理学很容易陷入“生物决定论”的陷阱中,即现代有大量的舆论宣传和知识科普,在号称XX科学实验证明,哪些脑神经信号传递机制,决定了怎样的人类思维模式和行为结果。

在对人类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上,似乎相关学科又循环在心理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机械还原论”上——即人类只是各种机械模块的组合体,所有的行为只是对外界刺激的被动反应。人的主观意识在这种轮调下,往往要么变成一种玄学的主观论,要么变成只是脑神经信号传递的客观产物。

实际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经常在反思,心理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常常做不到对某些心理现象,以生物倾向性与特定环境、刺激等方面相结合,统筹的进行考虑。

忘了是哪里看到的介绍,谈这本书对于心理的认识具有启发性。原本也没有想太多,只是以单纯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开始看这本书。

书的前面部分,比较完整地介绍了生物进化、大脑形成的过程,以及脑功能的探索等问题。所以一开始我只是认为又是一本介绍生物进化,所带来的心理客观发展介绍。

但作者在后半部分不再介绍单纯的生物、生物、心理知识,而是以之前说明的理论的基础上,开始对心理学、神经学、遗传学、药理学……等学科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当完整地将整本书看完后,忽然感觉自己对于心理学有了新的认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舒畅感。

就犹如被打通的“任督二脉”一样,感觉对于当下热门的生物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等学科有了新的视角。

不得不说,本书的作者对于很多学科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同时又综合性的考虑了相关学科发展对于人类心理问题研究的困境和伦理陷阱等问题。让读者对诸多问题上有了新的反思和质疑。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学习”,更应该在已有的知识层面上进行思考和联系。并将最后形成的看法变成自己对于学科的新的高度的认知。而本书的作者就是我们学习心理学的“指路人”!

  《大脑的未来》读后感(三):旨在引发思考的一本科普书籍

  

这本书适用于想了解神经科学领域或将进行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的读者。作者在这本书中介绍了脑的演化、发育和衰老,人脑在演化和发育上的独特性,心智,以及神经技术的前景和隐忧。

我个人最喜欢脑的演化一章,作者相当精彩的讲述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产生特化的神经细胞,进而形成神经网,最终有了一个脑的过程。尽管这样描述后,演化似乎就是为了有一个功能复杂的大脑,我必须用作者的观点澄清,现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经历了同样时间长度的演化,都适应并改造了它们所处的环境,没有高等与低等之分。

在心智一章,作者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在哪个层次寻找心智的生物学基础?记忆是否以具体形式存储在脑结构中?心智是演化的附属还是产物?多个脑区的活动如何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自我”?文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神经科学的边界在哪?怎么看待人的自由性?这些问题在书里没有答案,也许在很远的未来会有答案,也许永远也没有答案,但认识到这些问题,尝试思考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非常奇妙的体验了。

这本书还激发了我对科学哲学的兴趣。脑中有千亿个神经元,它们之间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突触连接,同时还浸浴在神经递质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环境下,这样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可以用粗浅的还原论来理解吗?作者还用精彩的语言分析了“脑”与“心智”,“遗传”和“环境”的关系。非常令我惊讶的是,作者在文中肯定了拒绝还原论的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影响的前苏联早期神经科学成果。尽管很多观点我还没能充分理解(所以想了解科学哲学),但这些观点真的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花了近半的篇幅介绍神经技术已有的和可能有的成果,行文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这些成果的隐忧,作者多次提到技术和社会紧密练习在一起,“我们作为社会性生物存在的辩证性本质,意味着技术会参与塑造我们的本质,重构我们的脑;技术发生转移时,我们对人性的观念及对人类本质的看法也会变化。”想要使世界更好一点,也许社会组织关系比技术更加重要。

这本书引发了我很多思考,而不是积累很多知识,也许这就是作者的目的吧,先向读者介绍脑的演化与发育,神经科学取得的成果,进而分析神经技术的未来,我们可以为这个未来准备些什么。

  《大脑的未来》读后感(四):《大脑的未来》读后感

  

读后感:

我读有关神经科学的书籍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去阅读的。在系统学习了西方哲学史之后,对于意识可能的问题的疑惑越来越深。西方哲学讨论了近千年的这一核心问题,其范畴是否又是哲学研究能够解决的?我深表怀疑,对于自我意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我认为这是神经科学研究的范畴。自此,哲学对于我的价值观的影响大大减弱,神经科学成为了我当下更加感兴趣的领域。

这并不是第一本我阅读的神经科学领域的书籍。在拜读了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的著作《追寻记忆的痕迹: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这本书中运用大量动物实验(伦理允许的范畴之内)进行观点的陈述。使我明白情感、意识、知觉甚至伦理都完全不仅仅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在这本书最后一章关于抑郁症的药物应用也让我明白药理学对于精神治疗的重要作用。作为第一本神经科学入门书籍,打开了我对于这门科学的好奇心。

时隔一年,再次阅读有关神经科学的著作,《大脑的未来》的作者运用了完全不同的叙事方法:历史溯源的论述。这本书也是干货满满,我基本上每一句话都想记住。优中选优,才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句子下做了标记。

从叙事上,他首先从广义上的生物学的基础来解释细胞的产生和作用,来阐释进化对于神经细胞形成的影响。这里便有一个颠覆我的浅薄的认知的一个理论:进化并不是我们平常观念中的带有一定目的性的进化,基因的变异是完全非线性的,演化是没有预设方向的。并且,自然选择和演化无法预测未来的改变,它只对此时此地做出反应。

接着从单细胞结构论述到多细胞结构,从此大脑开始形成。接着论述从一个受精卵到九个月婴儿的大脑的形成过程。这里也有一个令人震惊的理论:我们生下来时,神经元的数量就基本不再增加,反而在有生之年,大大减少。这估计有悖于人们对于大脑内部神经组织组成的认知。这部分内容,我在看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公开课中已有涉及。这本书中又着重延伸:神经元固然是影响我们大脑的认知能力的一大关键要素,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大脑中起到认知作用的不仅仅是神经元,还有把神经元分隔开的灰质以及皮层区域的结构变化。我们的神经系统会进行高效的结构整合,并且慢慢减少神经元的数量,以腾出空间建构方便信息传递的大脑内的“高速公路”。

这一部分的论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心智的研究和阐述占据到了整本书一般的过程。

文章结尾的两三章,主要涉及神经科学的伦理问题:如若依靠一些试剂可以短暂增强人的记忆能力和处理工作的能力,这类试剂是否应该推而广之进行商业化,并且进行全民推广呢?治疗人们的大脑损害和增强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带来的伦理问题,这两者之间的边界又在哪里?再次之,尽管市场上有些抗抑郁的药物有一定作用,但经过测试发现,这些药物也严重地损害了人体内的“动态内稳态”,打破了酶平衡。并且经过测试发现,不同人的体质不同,药物仅仅能够对一半的患者起到作用。这样的药物是否能够具有普适性?更重要的是,如果药物能够缓解衰老,我们是否应该阻止或延缓人们的衰老?

伦理学我个人没有涉及太多的阅读。但我觉得伦理学在哲学中是实用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这也是我和同为一起学习和备考哲学专业的同学一直强调的。伦理学是哲学中最贴近于我们生活的学科。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伦理学的问题,在几乎所有交叉学科中都有涉及。说明其价值之广泛深远。关于神经科学的伦理学问题,我暂时不愿意思考太多,只作为了解。因为,是否因为伦理的限制而阻碍神经科学的发展,和是否因为促进神经科学,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而去做一些背弃人伦的研究。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超出了我们既有的认知。用康德的观点来看,我们将知性运用到超越了范畴的边界而导致了二律背反。那我期待的就是,通过科学研究的不断拓展,拓宽我们所能确定的范畴边界。

这本书另一大特色,便是对笛卡尔以来的自我意识本体论肇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人本主义和自我意识本体论的出发点都是从人的自我意识出发,完全忽略了在动物身上,意识、情感以及伦理的客观存在。就像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现象学家列维纳斯提出了“他者”来对抗这有史以来最漫长的哲学研究之路,以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反对利己主义,呼吁抬高伦理责任的价值。这也打消了我对西方哲学史为何往往走向极端的疑问——从人出发必然导致的极端人本主义。

这本书,淡化了诉说神经科学时的理论性,更偏向于历史的叙述方法更适合初入神经科学的领域,我一直认为,从一本神经科学家写的个人思想著作读起,比从一本厚重的神经生物学原理书读起更有益。它首先不是将成堆的专业术语灌输给你,而是向你展示神经科学家是如何思考并运用某些术语,某些术语如何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对于神经科学的前沿问题做一些简述,给与读者在为接下来即将进入这个领域提供一些方向。一言以蔽之,方向的引导对于初学者,大于理论的灌输。

  《大脑的未来》读后感(五):《大脑的未来》读后感

  

读后感:

我读有关神经科学的书籍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去阅读的。在系统学习了西方哲学史之后,对于意识可能的问题的疑惑越来越深。西方哲学讨论了近千年的这一核心问题,其范畴是否又是哲学研究能够解决的?我深表怀疑,对于自我意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我认为这是神经科学研究的范畴。自此,哲学对于我的价值观的影响大大减弱,神经科学成为了我当下更加感兴趣的领域。

这并不是第一本我阅读的神经科学领域的书籍。在拜读了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的著作《追寻记忆的痕迹: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这本书中运用大量动物实验(伦理允许的范畴之内)进行观点的陈述。使我明白情感、意识、知觉甚至伦理都完全不仅仅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在这本书最后一章关于抑郁症的药物应用也让我明白药理学对于精神治疗的重要作用。作为第一本神经科学入门书籍,打开了我对于这门科学的好奇心。

时隔一年,再次阅读有关神经科学的著作,《大脑的未来》的作者运用了完全不同的叙事方法:历史溯源的论述。这本书也是干货满满,我基本上每一句话都想记住。优中选优,才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句子下做了标记。

从叙事上,他首先从广义上的生物学的基础来解释细胞的产生和作用,来阐释进化对于神经细胞形成的影响。这里便有一个颠覆我的浅薄的认知的一个理论:进化并不是我们平常观念中的带有一定目的性的进化,基因的变异是完全非线性的,演化是没有预设方向的。并且,自然选择和演化无法预测未来的改变,它只对此时此地做出反应。

接着从单细胞结构论述到多细胞结构,从此大脑开始形成。接着论述从一个受精卵到九个月婴儿的大脑的形成过程。这里也有一个令人震惊的理论:我们生下来时,神经元的数量就基本不再增加,反而在有生之年,大大减少。这估计有悖于人们对于大脑内部神经组织组成的认知。这部分内容,我在看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公开课中已有涉及。这本书中又着重延伸:神经元固然是影响我们大脑的认知能力的一大关键要素,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大脑中起到认知作用的不仅仅是神经元,还有把神经元分隔开的灰质以及皮层区域的结构变化。我们的神经系统会进行高效的结构整合,并且慢慢减少神经元的数量,以腾出空间建构方便信息传递的大脑内的“高速公路”。

这一部分的论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心智的研究和阐述占据到了整本书一般的过程。

文章结尾的两三章,主要涉及神经科学的伦理问题:如若依靠一些试剂可以短暂增强人的记忆能力和处理工作的能力,这类试剂是否应该推而广之进行商业化,并且进行全民推广呢?治疗人们的大脑损害和增强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带来的伦理问题,这两者之间的边界又在哪里?再次之,尽管市场上有些抗抑郁的药物有一定作用,但经过测试发现,这些药物也严重地损害了人体内的“动态内稳态”,打破了酶平衡。并且经过测试发现,不同人的体质不同,药物仅仅能够对一半的患者起到作用。这样的药物是否能够具有普适性?更重要的是,如果药物能够缓解衰老,我们是否应该阻止或延缓人们的衰老?

伦理学我个人没有涉及太多的阅读。但我觉得伦理学在哲学中是实用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这也是我和同为一起学习和备考哲学专业的同学一直强调的。伦理学是哲学中最贴近于我们生活的学科。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伦理学的问题,在几乎所有交叉学科中都有涉及。说明其价值之广泛深远。关于神经科学的伦理学问题,我暂时不愿意思考太多,只作为了解。因为,是否因为伦理的限制而阻碍神经科学的发展,和是否因为促进神经科学,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而去做一些背弃人伦的研究。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超出了我们既有的认知。用康德的观点来看,我们将知性运用到超越了范畴的边界而导致了二律背反。那我期待的就是,通过科学研究的不断拓展,拓宽我们所能确定的范畴边界。

这本书另一大特色,便是对笛卡尔以来的自我意识本体论肇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人本主义和自我意识本体论的出发点都是从人的自我意识出发,完全忽略了在动物身上,意识、情感以及伦理的客观存在。就像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现象学家列维纳斯提出了“他者”来对抗这有史以来最漫长的哲学研究之路,以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反对利己主义,呼吁抬高伦理责任的价值。这也打消了我对西方哲学史为何往往走向极端的疑问——从人出发必然导致的极端人本主义。

这本书,淡化了诉说神经科学时的理论性,更偏向于历史的叙述方法更适合初入神经科学的领域,我一直认为,从一本神经科学家写的个人思想著作读起,比从一本厚重的神经生物学原理书读起更有益。它首先不是将成堆的专业术语灌输给你,而是向你展示神经科学家是如何思考并运用某些术语,某些术语如何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对于神经科学的前沿问题做一些简述,给与读者在为接下来即将进入这个领域提供一些方向。一言以蔽之,方向的引导对于初学者,大于理论的灌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脑的未来》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大脑  大脑词条  未来  未来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一见你就好心情读后感1000字

 《一见你就好心情》是一本由莉兹·克里莫著作,果麦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32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展开)

美文

 随心所记

      许久不曾动手指,今天有点发痒。就想在这有弹性的键盘上敲击些什么出来。或理性,或感性,或无厘头。&n...(展开)

美文

 推开门开始看见世界

  每个人都有一段迷茫的时期,但我感觉自我记得事情为止,我就一直这样迷茫着,也许我是喜欢迷茫的,更或许我是喜欢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