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的读后感大全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是一本由[日] 村上龙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一):在绝望处寻找希望

  今天我推荐一本之前看的小说《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在这本书里作者讲到了日本人常去的8个场所。其中七个场所都透着一股深深的绝望。另一个场所让人看到了曙光。在这样一些到处存在的场所,为什么会看不到希望?现在的日本处于后泡沫经济时期,表面上声色犬马,一片繁华,实际上经济缺乏活力。但资本主义的诱惑到处存在,形形色色的追求物质享受以及为了各种刚需的人们将自身撕裂成一个又一个碎片,通过 这些碎片去赚取金钱。然而希望何在?还是在于人!在于心!一个真诚的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化另一个人,让她逐渐找回自我。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二):个人的希望

  村上龙的文字总是有他很深的印记,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整个书的氛围。

  这本被他称为讲“希望”的短篇集,我仅仅在最后篇机场看到了一丝希望,却也是荒谬的、未知的。

  光怪陆离的想法更似一场梦,在无穷无尽的绝的黑暗中,一丝明亮就如救命稻草般珍贵甚至让人忘却自我,每个人都想要拼命的抓住这根稻草浮上水面呼吸新鲜空气,也不管对与错,真实与谎言,总为自己寻找着各种往上浮的理由。

  这样想着,突然明白了他所谓的“希望”,如他说的,“要描写社会的绝望与颓废,如今已经非常简单,我试图为各个出场人物刻画出他们所有的希望,不是社会的希望,是别人无法共同拥有,个人的希望。”只是这份希望夹杂着太多的无奈。

  说说书,其中,居酒屋,车站前,在机场三篇我最为喜欢,刻薄敏感至骨髓。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三):压抑的开篇,疲惫中带走希望的结束

  开篇第一章是“圣诞夜”,还不能习惯作者这种发散写作方式的话,会有点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无力感。第一章结束,整个混乱中充斥着灰暗的感觉,让我不禁写下“无比压抑,这个开头无疑影响人的心情”的评价……无处不在的场合,“KTV”、“便利店”、“居酒屋”、“公园”、“喜宴会场”、“车站”、“机场”,场景不断变化,还是那样不断穿插叙事方式,却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出我们失意的共性,逃避的共性,然后发现生活中淡淡的希望

  “我终于明白,真正能够作为支撑的东西就只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已。如果不到各地去看看。不阅读各种书籍,不听音乐,就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的想法。”这是文章的点题之笔,一个风雪场所工作的女人也有改变的思考,并且付诸行动,在漫长的压抑之后,身后还是会响起希望之声!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四):爱情的“希望

  所谓的希望,其实就是能看到未来的光亮,能一步一步地活下去,走下去。人生,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还是希望能走过,看过,努力地活下去。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属于短篇小说集,是由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龙所著。书中主要以地点作为主线,讲述着平凡的人与事,人在绝望中存在着希望

  书中的第一篇《圣诞夜》,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单身女人的无奈,明明知道不可能,明明知道有真心的人在等待着她,可是她依然很迷茫,她还在充满希望地等待她爱的那个人出现。她去了相亲的酒吧,却不知道来到这里做什么,最后选择离开。这是在圣诞夜,单身的人都是很孤独的,也许经过这一夜,她会找到新的希望,明白那个男人绝不是她的选择,她的人生里有另一种希望吧。

  关于爱情这个话题,作者在书中写了不同种爱情,在《喜宴会场》中,讲述了一位36岁的女子爱上了比她小九岁的弘树,弘树的公司离她家很近,每周都会有在她的家中留宿,却从不碰她,她觉得很奇怪,最后问他,可是弘树却没有回答,只是说有不得已的苦衷。弘树离开了她的家,在短时期内没有再联系她,可是她还选择等待,等待着弘树把理由讲给她听,把爱情的希望一直保留着。而在《机场》中,我又心酸又开心,一位离婚的女人为了养活她的孩子,成为一名风尘女子。齐藤是她的救命稻草,每一次齐藤的到来就是她的希望,最后齐藤带着她离开了,她的生活也有了新的希望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闺蜜,大家都是三十岁的人了,我决定孤独一生,她还在奋力地寻找爱情的希望。在一次一次的相亲中,遇到各种奇葩。那次和我吃饭,她喝了酒,竟然耍了酒疯,不停地说,为什么找对象怎么难,就是遇不到合适呢。我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因为爱情从来都不是凑合,而是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她依然抱着爱情的希望,我也希望她保持着好的心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人生的路很漫长,希望是活着的理由,当你遇到不如意时,可以看看阳光,它可以照射人心,给我们温暖。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五):为什么村上龙说它们是关于希望的故事呢……短评怎么又写不下了233

  

为什么村上龙说它们是关于希望的故事呢?

明明所有场所里被无限拉长的琐碎细小的时间都起着密密麻麻的鼓胀的流脓的丑陋囊肿。绝望又无从言说的与奢侈又廉价的小布尔乔亚浪漫毫无关系的现实人间。

圣诞夜无望地等待有家室的恋人的女人,花钱找年轻的完全不搭理自己的女孩陪同去KTV的失意的中年男人,即将与不断出轨却因内疚而想要娶自己的同居男友结婚的从未告诉这个与自己无比相配的肤浅男人关于艺术的梦想的女孩。

“被骗了呀””被骗了呀””要面对现实呀””不要抱有期待了呀”“虽然我有很多女人但结婚的话还是想和佑子一起。”“那个家庭妇女为什么要在夏日祭的咖喱里下毒呢“

可是。

在婚宴虚无的暖色光线与掌声里我看到自己俯身亲吻比我小了整整9岁的在清晨埋葬一只小猫的男孩赤裸的身体上狰狞的疤痕。

被迫卷入战争中的人们失去了肢体的一部分后还需要继续活下去。就像是离了婚带着小孩又被迫去风尘里打滚的33岁的女人,原来也能拥有为那些在残酷战争中失去部分身体的人们制作义肢的梦想。

接受那个残缺的受过不可逆的侮辱损坏不可能再复原如初的自己然后,然后继续向前走啊。

斩断和无聊男友的关系用所有的积蓄去一趟梵高的阿尔每天画20个小时的画吧哪怕钱大概只够住上两三个月。去听摇滚演唱会,去制作义肢的专门学校学习,钱的事情之后可以慢慢打算但是、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啊。

最后一幕熊本的机场里他从身后把戴皮质手套的手轻轻放到她的脸上时温热的皮革纹理的触觉。

心脏像是透明的玻璃纸被人用手温柔地折叠了起来。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六):村上龙式“希望

  从偶然读了《孤独的美食家》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村上龙的作品,这就相当于我十几岁的时候看村上春树的作品,突然不可抑制的连读几本。只是,我后来就不怎么读村上春树的作品了,读过村上龙的书后,才发现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似乎太年轻了。当你走过那个年龄段,就会发现有些文字甚至不忍卒读。青春期充满无望的孤独,简直是年轻某段时间的毒药和解药。而村上龙笔下的孤独,是成年人式的。他的作品充满了日式的疏离感,充满了现代社会发展后人与人的隔膜感。

  在这本《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村上竟然告诉我们:他思考的是“希望”。这八个故事中,他写到的是微观的希望,是个人的希望。然而,他是村上龙啊,是那个体验过“崩塌”感觉的美食家啊,所谓希望,对他而言,注定是一场艰辛的探索。因为他已经品过人间美味,喉间滚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葡萄酒,尝试过浓烈的不可思议的性爱,他所谓的“希望”,那些普通人生中“普通”的希望,似乎也注定是一场悲剧。

  如果说有什么影像能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孤独、破碎、迷离的话,我觉得是王家卫早期的电影,《重庆森林》尤甚。然而似乎没有什么影像能表达出村上龙笔下的孤独、绝望和没有存在感。许是因为他自己也是个导演自己写剧本的缘故吧,他的文字本身就充满了影像的质感。这本《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充满了镜头感。在便利店、居酒屋、喜宴、车站前、机场,主人公的眼睛就是镜头,所看到的就是被“拍摄”下来的画面。同时,他又运用着文字天马行空的能力,篇文章都充满了脑洞大开的蒙太奇。比如,在公园遛孩子的家庭主妇,不停的想着在咖哩饭中下毒的女人。将眼前的画面和自己的生活用“下毒的女人”分割开来,诉说的却是日本家庭妇女的孤独和不被理解。

  虽然文字体验经常是相同的,但是村上龙几乎每本书又都不一样。《孤独美食家》像一场盛大的狂欢,而狂欢之后是虚空;《跑啊!高桥》像多幕剧,充满了青春的荷尔蒙,怪咖大叔借偶像像青春致敬。这本短篇小说集则充满了明和暗。明的是场所,暗的是“我”,或许,失业的大叔,不被尊重的家庭主妇、下海的风尘女、爱上已婚男人的女子……他们所有的希望,只是被关注,只是在疏离的空间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已。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七):困境与希望并存,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每次在图书馆找村上春树的书,都会在旁边看到村上龙。但是一开始,我都是拒绝的。因为拾起一个不认识的作者,我往往先看书名。后来我偶然看到了村上龙的处女作《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一个名字吸引了我。后来我才发信啊他和村上春树并称为日本“双村上”,他曾经也组过摇滚乐团,后来加入了新闻社(这和我本人的经历有点相似)。他的书有很多关于爵士乐的描写,这点倒是和村上春树很像。

  这本《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书名就是对内容的最好诠释。它有8个小故事,没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活在困境中的主人公,他们有男有女,有带着孩子不知该加入哪个太太团的女人(公园),这让我看到了日本妇女的日常生活,也某种意义上令人恐慌;有离了婚带小孩却又下海的女人(机场),这是最后一篇,但是带有的希望最大。尽管有着不堪的过去,但是又有着值得努力和拼搏的未来(男友齐藤和义肢的学习工作);有给别人当小三的迷茫女子(圣诞夜),也有爱音响要去美国学习的少年(便利店);还有居酒屋形态各异的人。村上龙擅长描写人,并且展示人的内心深处。仅仅通过这个人所在的场所,这些场所随处可见,这个场所中,还有着各种其他的人,他们和场所一起,衬托出主人公。主人公们往往代表了一个群体,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并且在自己的世界里苦苦挣扎。但不同于村上龙以往作品的是,这一部不仅描写了困境,也描写了希望

  村上龙在书的最后写道:这个国家什么都有,真的是各式各样的东西都有,可是,就是没有希望。我试图为各个出场人物刻画出他们特有的希望,不是社会的希望,是别人无法共同拥有的,只属于个人的希望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萌生了用摄用把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展现出来的想法。圣诞夜、KTV、便利店、居酒屋、公园、喜宴会场、车站前、机场。

  村上龙擅长反复强调一句话,用来衬托主旨,或者是任务的个性,她的某种困境。如“机场”中,他反复强调这个女人“三十三岁,离了婚,带着孩子,还从事风月工作”。这成为了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最无法克服,无法迈向自己新生活的软肋,被她在脑海中反复强调。但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被自己所限制,被自己消极的想法和过去的不幸所限制,限制了我们人生的可能性。村上龙用这种方法揭露了这一切,让我感到,如果不直面生活中的希望,反而是种过错了。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八):没有希望的时候来喝碗村上鸡汤

  村上龙在这本书的后记里写道:

  “在这本短篇集里,我试图为各个出场人物刻画出他们所特有的希望。不是社会的希望。是别人所无法共同拥有的,只属于个人的希望。 ”

  只属于个人的希望,非常动人又忧伤的说法。

  村上龙笔下的日本社会,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希望。人们过的是同质化严重的生活,所见所想所做都是类似的事情。书中出现的跳出乏味生活圈的人,要么是即将出国,要么是行走海外。而在日本本国,到处弥漫的是颓废和无聊的气息。希望在国外,而不在日常的生活圈里。

  在《KTV》里,村上龙借“我”之口写道:

  “人想要拥有的东西,大体来说,就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东西。……简单地说,不论是住所或者拥有的东西,大家差不多是一样的。除此之外,我们都收看同样的电视节目,例如NHK的晨间剧啦,星期天的大河剧啦,或是TBS的周日剧场。事实上,大半的人都收看这一类的电视节目。就连阅读报纸和杂志也会让我有相同的感觉。我会觉得,似乎哪里都找不到那种过着别样生活的人。”

  中国也一样。绝大多数人都过着普通而乏味的生活。为什么普通乏味,却仍在继续?

  《居酒屋》里有答案:

  “所谓面对现实,就是要排除期待呀,……你首先就应该正视自己不被任何人期待的这个事实,不是吗?

  ……

  为什么你就非要画画不可呢?没错,不论怎么找,我都找不到非画不可不可的理由。”

  “我”找不到理由,一如生活中的你我。

  这让我想到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里提出的一个有趣的公式:

  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更多在乏味生活中保住自己自尊的方式是,在无成就的现实面前,无限降低对自己的期待,以此来弥补心理上的自尊失衡。

  然而这一切,都是自欺欺人的徒劳。

  “普通人,一辈子,都只能困在‘普通的人生’里头过日子。到了最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明白,普通,‘普通的人生’完全没有魅力。”

  村上龙在《喜宴会场》道出了真相。

  简直是鸡汤式的直白。

  即便村上龙笔下的日本社会如此无望,但在每个篇尾,不同的“我”还是有了迈向希望的一点转变。或是去法国看看梵高居住过的城市,或是决定成为一个制作义肢的人……无论如何,至少是碗温暖的鸡汤。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九):出戏的演员

  读这本书的这几天,刚好在看“爱在三部曲”,看到第二部开头杰西在读者见面会上描述他新书的构思时,心里一动——“我总是想写本书,一切都发生在一首流行歌曲那么长时间内……他同时,出现在人生的两个场景之中。就在这一瞬间,他全部的人生,好像都交汇到了一起……每个时刻之内都包含着另一个时刻……”我发现,这段话所描述的构想,就是串联了村上龙新书的那个主题。这个小小的巧合令我对这本书更增添了亲切感。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每篇的主人公都有着不一样的身份,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都是出戏的演员,这是我对这本书所有主角的存在状态的整体概括。

  先说主语演员。作者的描写是很有画面感的,对人物的外形描写事无巨细,衣着,姿态,配饰,表情,以及在场人物的介绍,每个人的站位,周围景物是如何布置的,都一点点地描绘出来,像极了戏剧的布景。这种写法本身就让人有一种看一出戏剧的感觉。再加上主人公对自己行为的再三斟酌考量,好像他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表演一个生活中的人。

  再说定语出戏。这种出戏,一方面是局外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是与他人相比,更清醒的理智和对人世分析的眼光,在日常中不经意间就会审视他人的行为并试图洞悉他们的内心,一方面是对过往的回忆,在身处当下的同时旁观自己,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中每一个微妙的变化,回忆和现实相互穿插。于是,第一视角变成了上帝视角,理智带来疏离,疏离带来孤独。

  那么,这些演员,出戏出到了哪里?那就是村上龙自己所说的“个人的希望”。他们的心思不在眼下所处的地方,而在自己的希望上。其实这希望说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无非是每个平凡人都想要拥有的一些事情,比如更好的学习环境,稳定的工作,甜蜜的爱情,诸如此类。但也因为平凡,所以亲切。

  书里的每个主人公,都好像正站在十字路口中央,周围汽车穿梭,人群在昏暗的天空下影影绰绰。但孤独有时,胆怯有时,迷茫有时,最终还是会选定一个方向,朝前望。读完我在想,我的收获是什么,大概就是从书里寻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原来有人和我一样,有时会在人群之外踌躇,设想我说某一句话之后对方的种种反应;有时在和别人交谈,看着对方翕动的嘴唇,脑中天马行空。看到我生活中的场景在书中再现,于是我知道,因为我并不特殊,所以我并不孤独。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十):无处安放的孤独

  无处安放的孤独

  读《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

  文 静流

  圣诞夜、KTV、便利店、居酒屋、公园、喜宴会场、车站前、机场,八个不同的场所,八个不同的男女主角,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背景,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也只是被作者村上龙,用他神奇的笔捕捉了八个转瞬即失的片段。

  碎片中的男女为了爱情、为了人生的目标而悲伤,其实说悲伤是有些过分的,更准确的用词应该是忧郁。因为悲伤是更深刻而又短暂的感情,而忧郁在程度上没有那么深,却在长度上是so long so long。

  作者在后记中写到“要描写社会的绝望与颓废,如今已经非常简单。”而这种简单在作者的书中,在那些并不是那么独特的主角中显现的更为贴切。书中的主角,实在没有什么华丽的外表,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似乎就是在人虫中一抓一大把的你我他,而其中的忧郁、消极、负面的表情,或者说是一种人生的标签,在生活的周边似乎也到处都在,那些从大清早就窝在星巴克的人们,无所事事的玩着电脑、翻着杂志,那些下午三四点还懒在肯德基的小姑娘大小伙们或扒在桌上,或默默地翻着手机。也许作者就是对这个社会中有这么多看起来很悠闲的人的一种思考,才赋予了他们不同的,属于他们碎片!

  圣诞夜、居酒屋、公园、喜宴会场、车站前、机场都是以女性为主人翁,除了圣诞夜和居酒屋中的女子外,其她四位都是处于婚姻中或者从婚姻中走出的女子,她们在这样的碎片中呈现的生活如同不温不火的水中煮的青蛙,甚至没人原为她们填把火将水烧的更旺,而就算这一锅水已经冷却,她们也没有跳出的能力与勇气!她们只能在这样的不温不火中继续,被遗忘在角落中,等待着被爱,被好好珍惜!却总是爱上了不知道是否可以托付的人,只是一场风花雪月的片段,不知所求,更不敢所求!

  对于她们,作者的笔是仁慈却又锋利的,他没有将那些沦为酒吧女、制服女的不堪过度的剖析,没有多大的着墨于那些转变中的细微变化,那些痛苦挣扎,那些更加激烈的感情,这也许是出于作品文笔连贯性的考虑,同时他也的确更好的继承了一种从内而外的忧郁。凝缩时间的手法下,作者将“受伤症候群”只做外表描述,在轻描淡写中将一种无望的生活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依稀又看到作者的经典之作《孤独美食家》的宣传画,那个身影在繁华的闹市中,伴着晚霞而凄凉!

  无处不在的场所,却无处可安放我们的孤独,这也许是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面对的生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到处  到处词条  存在  存在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场所  场所词条  大全  大全词条  
美文

 会友记

 今天是元旦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因几件事集于一身,向来不大喜欢出远门的我中午时分在同学的多次催促下整装出行流沙,与两位中师同学三个男的会聚于麦肯基二楼。    我...(展开)

美文

 《没鼻伙计》经典读后感有感

 《没鼻伙计》是一本由张天幕 著 / 曾健勇 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