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月亮银行读后感精选

  《月亮银行》是一本由靓灵著作,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银行》读后感(一):文学的科幻

  文学的科幻 ——读《月亮银行》 最近,比较集中地阅读了一些科幻文学作品,尤其是国产的文学科幻作品。以前,对国产文学科幻作品了解的不多,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是落后的,经济也不太发达,所以科幻文学的重镇都在欧美苏联等发达国家,中国好一点的作品,都是模仿的成分比较重独立开创某种风格、开掘某种题材的几乎没有。这和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学整体发展水平都有关系。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公映以后,人们开始注意国产科幻作品,注意到了电影改编之前的原创科幻作品,国产的《三体》。这部小说成就了刘慈欣,也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科幻文学这些年以来的一个顶点成就。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航空航天的高新科技也飞速发展,个别技术领先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国产科幻文学作品也有了质的提升。 从最开始的模仿阶段,逐渐走向了原创创新阶段,这期间的过程也是存在艰辛的。国内科幻作家的不断进步,也得到了世界科幻文学同仁的认可,尤其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这是不容易的。最近读了这些科幻文学作品,感触也是很深的。这些作品题材品类多样,在科幻文学创造的世界里,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让人欣赏到了目前中国科幻文学的靓丽风景线。 相较于一些“硬壳”的科幻文学作品,一些比较“软”的科幻文学作品,更令人有文学的享受。这些作品就是以科幻的技术作为背景,而探讨启发的还是人类世界目前面临的问题。而《月亮银行》这部小说集,就是这方面很优秀的一个代表。这部短篇集中的首篇《月亮银行》,就是探讨时光消逝,人世不断迁流变化,人对世界和周围人物的留恋和不舍。人想保存所有珍贵的记忆,而它们终究将消逝不见。所以,只有在科幻的世界中,畅享感受。 《绯红杀手》,则探讨了对另一种生命的伦理和法律对待的问题。其实是把人的世界里的法律公平公正理念放到宇宙星系的广阔空间去。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能不能实现,恐怕大有难度。即便在科幻作品中,这也种理念得到实践。《子弹》《珞珈》等篇,文学意味更强,科幻只是个微小的背景,文学叙述水平的呈现令人赞叹。 这部小说集呈现的形式比较丰富,对各层面的探讨也多有涉及,有的很有深度。文学作品都是人内心的精神世界的反映,科幻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而且可能反映的问题更突出,人类所要表达的也更加丰富。这些除了给人带来对未来的畅想以外,对现实世界也是有启发启示意义的。希望国产科幻文学作品,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月亮银行》读后感(二):从《落言》想象靓灵

  我一向对喜欢的小说是吝啬语言的,《落言》无疑是《月亮银行》这本短篇小说集中最靓灵的,它的文字风格大概可以用靓丽而又有灵气来形容。 “落言人就是这样,观察、聆听、接受、吸收、理解、给与,终其一生。很久之后我才从那些穿插着符号、色彩和音频之类怪异注释的信件里知道,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或写在纸上的社会契约,但在他们极为单调有限的中微子词汇里,没有词语是关于疏远的。”——我一度觉得这段是整本书的精华,因为它满足了我对靓灵的想象,这是一种很难说清楚的感觉,我读一本书的时候都会对作者进行想象,我想,作者也会想象读者一样。这段话我就会想象作者是一个很枯燥的人,因为只有枯燥的人才有那么详细的动作概括→观察、聆听、接受、吸收、理解、给与,终其一生。 “算了吧,别想了——和动物交流是小孩子的事情。”可能除了枯燥,作者还是一个很童心的人吧,这个判断很童心,大人想得到,但你这么写的时候,你就是这么想得了。 “无法加速进展的工作让我只能待在船长室里,翻看工人们分享到船内公共网络上的视频。与遥远的人类世界短暂失去联系也不能阻止他们在小小的社交群体里分享见闻与心情。”→作者大约还很孤独,因为能够意识到团体氛围的人,往往她孤独的人。因为孤独,所以他们能够在无聊中释放自己的心情,因为孤独,人们才会分享见闻。真正坚强的人,往往更沉默。 “工作像洪水常年浸泡着五官,我听不见任何声音。”作者肯定会讨厌工作,哈哈哈嗝。或者说,作者对工作有很深刻观察的人。 “除了‘留在身边’,爱还可以用别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比如聆听与理解。”→作者是一个善良而懂事的人,如果我能早日懂得这个道理,也不会失去我所最欢喜的人了。 …… 星河,王逢振主编的《2018中国年度科幻小说》序中说,“大多新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很容易过多地囿于个人经验,使得其作品的个人痕迹太过明显。”但我认为个人痕迹并非是坏事。我还要在这本小说集里寻找更多的蛛丝马迹,我还要想象作者,直到见到作者的那一天。

  番茄盖饭的《月亮银行

  《月亮银行》读后感(三):送你一颗子弹

  在阅读《月亮银行》之前,我读到了作者靓灵的《一点杂谈,关于<月亮银行>和我的写作》。她说短篇小说《子弹》是她写得最快的一篇作品。

  我于是特意看看这篇“写得最畅快、修改最少的”小说——《子弹》。

  的确不错。在读了几行之后,就被作品本身吸引着读下去。作者写得畅快,读者看得也畅快。一颗神秘的子弹,莫名其妙地出现,每次丢掉,又总是出人意料地出现在显眼的地方。渐渐地,主人公发现了子弹的神秘能力,子弹也“帮助”主人公获得了“顺利”的生活。然而,这样一颗总会回来的子弹有一天突然不见了。等再次见到它的时候,子弹已经属于了另外一个人——他的儿子,而他则被子弹击中。至此,小说戛然而止。

  子弹是不是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个隐喻呢?我不知道作者的想法,只是我在阅读之后,有了这样一个感觉。

  科幻也好,玄幻也好,写作者其实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这些存在于作者头脑中的感受,借助想象、联想、推演等手段,表现在一个个故事情节当中。被作者打磨出来的作品,就像似一颗颗有着神奇魔力的“子弹”。从这个角度说,这本《月亮银行》,可以看成是作者靓灵送给读者的一颗子弹。如果读者能够感受到子弹的魔力,那么就算是被击中了——当然,这种击中不是痛苦,而是一种由阅读产生的共鸣,是一种痛快!

  这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集。能攒够子弹,将第一部作品出版面世,对于每个写作者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吧?不知作者对于发射出去的子弹有没有期待?是否期待捧起这本小说的读者,能够感受到子弹的魔力,抑或阅读时打开了属于自己的月亮银行,在阅读中成为了被主人公从月亮银行带回的那个婴儿。

  如果有期待,那么让子弹飞一会。

  读完这本《月亮银行》,再回头看看作者的创作谈《一点杂谈,关于<月亮银行>和我的写作》,最后那句

  让人别有一番滋味,祝福这个年轻的写作者。

  《月亮银行》读后感(四):奇境问情

  在过去阅读的一些不太尽如人意的科幻小说常常有两大令人诟病之处,其一是想象力贫乏,构筑的设定太过常见无法带给读者“幻”感;其二则是情感表达干瘪,往往只是出于形式主义的将故事和情感主题强行勾连起来。而本书《月亮银行》从天马行空的奇境中展开故事,最后又能恰到好处地落脚到人心中最温柔之处。在保持了wonder feel 纯度的基础上,也很好地表达了人文关怀,可谓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短篇集。

  变化万千的奇迹尺度

  在本书的封面上写着未来事务管理局的宣传语——“这里发生着很多你想都没想过的故事”,读罢本书不禁感叹一句:确实如此。本书中的十二个短篇虽然尺度各异,有的发生在恢弘的外太空背景下,有的则取材于最常见的生活场景,但无一例外,都有着令人目眩的奇思妙想。《二一博物馆》以宇宙文明的尺度制作展品,举办游览活动。《珞珈》假想了人类进入虫洞后会发生的奇异变化。《子弹》则凭借一颗不论怎么射出都会回到主人公手上的“子弹”带来了一个很有“世界奇妙物语”感觉的故事。在设定上就牢牢吸引住了读者的视线,用一个个的奇迹编织成诱人的幻境。

  千奇百怪的生命形态

  倪匡多次在“卫斯理”系列小说中强调,宇宙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完全可以诞生出人类无法想象,甚至无法理解的生命形态。人类以自己的一孔之见来给外星人预设形象是很不负责,也很自大的做法。《月亮银行》中不仅完美地将倪匡的这一理论化为故事和文字,并进行了富有探讨价值的延伸。在靓灵笔下,外星人既能如《绯红杀手》呈现的一般以熔岩的形式存在;亦有落言星人这样一生都在缓慢的等待飘落的尘埃;甚至还有“苗”星人这样与人类同化渐渐失去自己特殊性的种族。这些外星人不仅体型尺度悬殊,生活方式各异,其生命的形态本身都可能截然不同。不同的种族之间的交流总是缺乏着共同的语言,靓灵在每个篇章中都深入探讨了种族的交流与冲突的主题,发人深省。

  以小见大的情感抒发

  《月亮银行》的每个短篇故事的内核都是温柔的,试图传递人与人之间最朴素却又最真挚的情感。这些情感很多时候被忙碌的生活渐渐磨平,被人们视而不见,直到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才会被重新拾起来。《黎明之前》虽然有一个套路化的异星救援主题但却落脚在了极端生存状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甚至不惜生命代价的奉献。《颗粒之中》和《落言》虽然设定各异,但都是阐述父女之情的故事,日常忽视的对于至亲之人的情感不该到最坏的情况下抒发出来。《音错》是本书中个人最喜欢的一篇,一生听到的声音像一个橡皮筋一样的拉伸,曾经带给了主人公地狱般的生活体验。但和男友之间的情感不仅击碎了这个磨难,甚至将其转化成了一个美妙的馈赠。

  《月亮银行》读后感(五):《月亮银行》-来自未来的诗

  靓灵的文字是美的,在宏大的设定面前能反观人类的温情,并且用细腻的文字讲述,实在难得。

  看多了科幻小说是将故事情节和知识性描述分割开,必须要用说明书一样的大段落去把科幻时空讲明,但在《月亮银行》中没有这样的感觉,这种科幻小说就会感觉贴近,没有那种隔行如隔山、本就是讲人类命运的议题却将活着的读者隔开的感受。

  主打的文章《月亮银行》讲了在未来的一对夫妇,妻子喜欢旅行,对一切充满好奇,而丈夫却更愿意宅家工作,倾注心血于地球的灾后重建。某天妻子去月亮上的银行存放一个重要的物品,却没能回来,月球突然分裂成无数体块,漂浮在太空之中,为了营救,月亮银行行长召集科学家们去进行太空营救1312名失踪的地球人,在这个过程中,丈夫林子遇到了太空中的"流动者",与它探讨了人类回忆的重要性,尽力营救妻子猫子的故事。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作者将林子与流动者的对话还有林子对以前生活的回忆穿插着来写,令这位年轻的丈夫回忆起许许多多令自己心碎的细节,他开始后悔没有多陪陪猫子旅行,即使去了很多地方,他都没能和猫子一样去多看看未来,只是盯着脚下,有诸多抱怨。他回答不上来流动者的问题,关于他到底爱妻子什么?猫子的哪一部分改变了,他便不再爱她了?

  等到最后,作为婴儿重新长大的猫子生活在林子身边,林子才明白,他爱的就是这个人而已,而人类是站在回忆之上生活的,没有了那些东西,我们永远不会真的成长。

  作者最著名的那篇《落言》也令人惊喜,星球上张着大手,等待雪花中夹杂的那颗小小言岩石的落言人,将石头放进身体中,用一生的时间去听见它说了什么。接受一块裂变的石头的辐射,吸收能量又同时聆听辐射粒子的声音,以此建立文化——作者将知识信条写得如此柔情,非常美妙。

  星球与星球的隔阂,物种与物种之间难以交流的无奈,在巨大的、甚至无言的真挚感情面前就变得微不足道,这本书里的故事不只是在说未来世界有多么赛博,人和人的关系会因为什么样的科技而损毁,靓灵的故事给到我的是对未知恐惧的宽慰。观察、聆听、接收、吸收、理解、给予,然后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来吧,"她的每一刻都是新的,而我却没有停下来认真看看。仅仅把一个人放在自己附近是不能了解她的。"她也写出了诗性与哲理,实在难得。

  只是书籍的装帧没有那么浪漫,匹配不上故事的美。我有些期待能将这本小说中的一些篇章图像化,不管是漫画也好,电影也好,我都期待某天可以看到。

  《月亮银行》读后感(六):月亮银行

  月亮——有那么多关于它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等,这本书也以月亮命名。《月亮银行》给人一种童话故事的感觉。其实它是靓灵的科幻小说集。它的科幻和以往的科幻又有后不同,没有人机大战,没有落日灭亡,有的是对现有问题的拆解和对无限宇宙的遐想。让你感觉有温度,有思考,其实读得时候也要专心,要不你真的会有文字都认识,却也不知道讲在什么。

  其中《月亮银行》一对爱人,男的林叶茂很忙总是失信于女的小猫。小猫喜欢旅游却因爱而困于地球,黑色物质能捕抓的人类的想法,于是黑色物质就想帮助小猫实现她的愿望,把她带走变成它们的一部分。

  它们认为——流动者真心实意在乎每一个想要在星尘间流浪的灵魂,我们尊敬它们的勇气、智慧、坚毅、执行力、好奇心和每一丝快乐,我持有的这种心情以你们的分类方法大致地也可以称之为爱。流动者不是杀戮者,我们理解个体死亡的微不足道,但也不会肆意制造索然无辜的亡人,尤其是我们认可的人。它们藐视人类的想法。

  林叶茂说服了流浪者——你认可她的想法,而不是需要她的帮助。但你不能带走所有与她一样的地球人,把所有适合的生物都发展成同族不是你最省力的方法。让她留下来,其他人会学习,踩着旧的肩膀爬的山。这是人类流动的方式:传播思想。

  在《珞珈》中更是体现了一个普通人对灾难到来时无畏的牺牲精神,虽然他的出发点没有为了”全人类“那么高大上,有的只是对亲人的眷恋。更体现出作者对科幻作品的全新解读与独到的切入点。

  《纸闭》中更是对自闭症有了全新解读—— 自闭症的孩子在人群之外才能安静下来并非是智力不足,而是难以与世人调频到同一个频率上。这世上的人大多染了一种名为“正常”的病,不能接受与大众不同之人。这种病所到之处尸横遍野,与集体不同之人,要么受洗一段时间也染上同样的病,成为“正常人”的一员,要么在孤独之中无处可去、徘徊痛苦,自闭者就是先天如此。

  一种从生比另一种人生好这种判断,应该谁来定论?说到底,什么才是病呢?《音错》中对“我”异样的诊断就是“我患上了某种精神疾病,这一切都是我的想象。”

  《月亮银行》科幻集中都体现着对某种观点的全解读。就如有人的科学上面是哲学,哲学上面是玄学。浩瀚的宇宙,我们只是其中的尘埃,但我们也要活的精彩,尊重那些未知的世界。《二一博物馆*春》中所说的

  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生物个体会把不能解释的现象强行拖入一段可以理解的经验之中,以此自我消解这类超出认知的信息。即使是生物个体对其他个体传递了这些信息,其他个体也很可能不会相信,或重复相似的消解过程。

  少数时候也有个体偏执,他们能成为神职人员或厌世者——取决于他身边接收信息的个体相信与否——总之他们讲述的内容,会被以为是虚构的,远离真实生活与现实世界的。

  最终这些猜到真相的个体,会在自己寿命的终点把这些难以传播出去的信息独自带入单个生命的坟墓,几乎不会在文明中留下真正有价值的痕迹。

  《月亮银行》读后感(七):一点杂谈,关于《月亮银行》和我的写作

  拖了这么久才开始写这篇创作谈,实在是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当然我也能找出好几条虽然真实但看上去很像借口的理由,加班太满、琐事太多、拖延的习惯、剖析自己时的剧烈社恐,等等。在这些之上,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是,我回想了一个多月,只能记得一些故事发生的时机,却不能清楚地回忆起写这些作品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时间轻易地擦掉了那些表层的明确念头,只留下一些模糊变化的印象:以前好像很长时间都想要故意去讲沟通的故事,是从哪一篇开始没有专门去在意这个愿望了呢?最开始好像只能够写和自己很相似的主角,是从哪个人物开始没有这样的束缚了?废稿比例到底是什么时候大幅降低的?诸如此类确实发生了,又没有准确答案的事情。

  我似乎尚且保留着以现在的智识和心态去分析自己文本的能力,所以可能,这篇创作谈写不了太多“写作当时怎么想的”这类问题,而姑且可以写一些当下的杂谈吧。下面我就想到哪写到哪了。

  这本短篇集收录了我从2018年夏季到2020年夏季两年间的作品。

  最早的两篇作品是《落言》和《黎明之前》,那时因为不确定要写什么,所以还是以国内常见的点子科幻作为出发,从一点惊奇来往四面八方扩充故事。本来就对自己在写什么没有足够的信心,加上那又是一个大量补读科幻小说的时期,所以这两篇最早的小说也是最多被说有翻译腔的作品。

  《黎明之前》是坐在图书馆里算出来的。在故事背后,有一沓关于行星设计、机械蜘蛛车设计、能量和速度计算的草稿纸,可能在最早的时期,除了数理化之外我还把握不好其他偏小说性的内容。《落言》是在毕业后不久,用全部积蓄去陌生城市上写作课程时期的作品,我坐在一家咖啡馆接受半透明顶棚的夏季阳光暴晒,看见顶棚内侧挂着好些装饰性的书本。文字信息的载体被太阳辐射掩埋,我晒得头昏脑涨。这个场景像幻觉一样打动了我,于是我将之扩展成落言星人,一种张开双臂等待带辐射石头从天而降的外星人。从那次粗浅的尝试之后,我至今一直有在问自己,为什么如此渴望写外星人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还留有一种这样的痕迹是,开头与结尾是靠事后大量的修改来完成的,我在写出开头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两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并在探索过程中产生了远超过故事篇幅好几倍的废稿。我不确定是否每个写作者都会经历这一段“不经济”的过程,所幸,我还是从中得到了一些不可替代的启发: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成为了之后的宝贵经验。写作从浅的层面来说,是什么都可以写的,幻想作品更是连现实的物理法则都可以挑战。也正因如此,只有知道过哪些路是不能走的,开阔的写作才能逐渐收束到有限而清晰的路径上。

  第三篇作品是《子弹》,这是我写得最快的一篇,可能是潜移默化里印证了前两篇的经验,这篇的收束性是强的。有一天我在图书馆里翻到一本后浪出版的,马克-安托万·马修画册《方向》,整本书的正文里一个字也没有,只有一个男人和无数的箭头。从打开《方向》到写完《子弹》间隔25个小时,当然中间正常睡了一觉,之后只改过三个错别字。那是我写得最畅快、修改最少的一篇小说,在收稿之前也得到过一些编辑意见,琢磨之后决定不改。一些场景性和感受性的东西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能完整书面化了。

  方向

  8.7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 2017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子弹》的反响意外地好,但我反而越来越惶恐。写作过程畅快、出稿快、反响好,这是一种缥缈的顺利。有过一段时期,我想刻意复现那种畅快,不论写的是什么都好,可那时候我的经验太少,没办法很好地抓住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在指引自己写作。因此,从那之后的大概十篇小说,我持续在刻意尝试和实验,尝试不同的题材、写法、视角、风格、思路,辅佐知识获取及观察他人。我试图以工程化的比较和论证思路来探索剖析自己。这是一个痛苦漫长的过程,也是最掉头发的时期,因为必然会碰到大量水土不服的写作内容,但我又不甘心仅因为“没有试过这种方法”就妄自把某一片视野变成盲区。

  在这中途,有位老师曾经规劝我只写相近题材风格的短篇作品,说这样对新人来说更容易攒够选题篇目并出书,也容易以固定标签的形式快速被更多的读者记住。那会儿我才写了大概四五篇,认真思索了他的建议,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对任何一种成长有长久好处的做法,所以没有听从。“标签”确有其在在市场传播上的意义,某个署名下的作品也许可以在统计意义上贴合一个“标签”,但这都是作品完成之后的事情了,一旦“标签”参与到创作环节,就可能成为创作者监禁自我的镣铐,对尚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经验缺乏者尤其如此。

  之后整整两年的时间,我的身体比以前更差,同时一些更深的问题长久地困扰我:我为什么写作?什么情况下我会放弃写作?为什么一定是文字,画画行不行?为什么一定是小说,非虚构行不行?为什么一定是科幻类型,纯文学行不行?什么是可以舍弃的?我到底想写什么?为什么执着于外星人?我的盲区是什么?我在乎遥远的他人,如果写社会议题会给我带来麻烦,我是写还是不写?怎么写才能写得好?这些问题一点点冒头,一点点地被思考。它们的答案不会被直接呈现在这篇创作谈里,但确实模糊地引领着我的创作。

  这种持续思考的态度在这本书里相对晚写出的作品中,逐渐有体现。比如2019年夏秋写的《月亮银行》,一位老师读完后问我,这是一个以科幻为皮的爱情故事,这种理解准确吗?我的回答大概是:没有什么准不准确,读者怎么理解都可以,我想做的是提出问题,提出“你到底爱她/他/它什么,哪一部份改变之后你就不再爱了”,这种问题大家可能日常里不会特意去想,而只是优先接受了爱的事实;当然这个故事里还提了别的一些问题;我想好的故事不一定非要给出作者心目中的答案,好的故事可以提出问题,读者会有自己的答案。

  我是一个不敢把任何答案作为终极答案的人,认为一切都值得在时机合适时拿出来再想一遍。可能这种礼貌的怀疑也算构思幻想故事的一点长处。

  最后大着胆子,借最近节目采访里一条问题做结束吧,问题是,“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和一同接受采访的另一位作者拿到这问题都感觉苦手,除了因为它很大、很可能是超过我们知识和眼界的,也因为对新人来讲,无论怎么回答都会显得僭越。结果没想到,采访的时间最后有点不够了,就只有这条问题没被提出来。事后回想,怕错怕争吵也是一种惯有逃避,何况这个问题确实是重要的。而且按前文所说,这是我平时自己思考时,没有太想到的问题,是我以前的盲区,也就更需要勇敢面对。因此还是把这条不成熟的答案放出来:

  -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

  - 中国科幻小说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比赛和收稿平台,传统文学杂志也开始开放部分科幻入口,这与科技教育发展、文化发展、互联网发展和科幻类型的声势壮大、一批优秀从业者的持续努力当然都息息相关。而结果上来说,我私以为中国科幻小说现在还不算蓬勃,马太明显,好作品很有限,所谓破圈的作品也屈指可数,就连图书分类里都没有科幻这个分类,很多出版社也还压根不做国内原创科幻书。它相对其他类型文学或传统文学,是相对年轻的、仍在摸索中的,科幻之下细分的风格和原型都还需要更多跃出现存轨道的发展。固有的口味与标签,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数据茧房实际上是在拉远这个类型与更广大读者的距离。幻想要素是非常好的创作元素,但也不是非要和其他的虚构创作泾渭分明,好小说不常因为它是某个类型而好,也不因为它软或硬或从属某个标签而好,好小说首先是小说,幻想和小说的成分都是重要的。我想对中国科幻小说来说,也许需要更多不被固有习惯所限制的创作思路,需要更多扎实的而非惯性或投机的投入,也需要更多的勇敢的探索吧。

  感谢阅读,感谢对抗。故事里再见。

  靓灵

  20210714清晨,北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月亮银行读后感精选  月亮  月亮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银行  银行词条  
美文

 不用怕妈妈会背你上学

 十六年前一个胖小子呱呱坠地,躺在白色的病床上给一家人带来了欢乐;十六年后,瘦弱的男孩再次躺在了白色的病床上,肌肉萎缩症的通知让一家人愁云惨淡。一个个的信封递到...(展开)

美文

 声色大地今秋美

 大地有声,用飘渺的琴弦,弹奏秋天的乐章。风吹来,田间秸秆摇曳,如战马嘶鸣;收割机的声音,隆隆声飘荡天地间,那是新时期的十面埋伏。雨飘落,敲打着金黄色的田野,弹...(展开)

美文

 有多少情侣可以变成朋友

  一对恋人,相爱之时,卿卿我我,当恋情已成往事,又有多少昔日情侣能够潇洒地互为好友呢?爱情是容易衰老的,当所有的激情已经不复存在,我们之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