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罗素自述(九十、叔本华和尼采)

  亚瑟。叔本华(1788-1860)是但泽一个商人的儿子,其父对伏尔泰十分敬仰,也跟伏尔泰一样,对英国十分尊崇。1793年普鲁士吞并了但泽,叔本华一家迁往汉堡。1797年叔本华去了巴黎,在以后两年,他几乎忘记了自己国家的语言。1803年他去英国进了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呆了半年。他学会了英语,同时对英国学校感到厌恶。以后很长一个时期,他经常订阅英国《泰晤士报》。回到汉堡后他打算做生意,但也没有特别努力去做,父亲去世后他就放弃了这个念头。这时叔本华的母亲移居魏玛,成为当地文艺沙龙的女主人,许多诗人和作家都是这个沙龙的常客,她本人也成了一位小说家。她的气质不像儿子那样忧郁,而且在生活中比较随便,叔本华对母亲十分不满。在二十一岁那一年,他得到一笔数目不大的遗产,此后跟母亲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这笔遗产可以让叔本华去大学读书。1809年他进了哥丁根大学,开始接触康德哲学。1811年转学到柏林,主修科学学科。他听过费希特的课,但瞧不起费希特的哲学。1813年他完成了学业;这一年爆发了多起解放战争,但对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以后几年,他在魏玛结识了歌德,同时研究印度的神秘主义。1819年叔本华作为编外讲师在柏林大学授课。他十分自信,为了表现这一点,他把自己的课跟黑格尔安排在同一个时间。当然,他无法把学生争取过来,于是决定放弃讲课,最后在法兰克福定居并度过余生。他为人高傲自大,性格怪僻,且爱慕虚荣。他所希望的名声直到快要去世时才出乎意外地来临。

  叔本华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哲学观。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发表于1818年,当时他才三十岁。刚开始没有人注意到这本书。叔本华在书中保留了康德的物自体,但对其学说作了修正:将物自体同意志等同起来。叔本华将肉体看作是一种现象,其实在性是在意志之中。意志是没有时间、不在空间的, 因此是一片混沌。如果说我的意志是个体独有的,可以与它物分离,那只是现象造成的幻觉;实际上我的意志也就是普遍的意志。

  在叔本华看来,这个意志是万恶之源,人生的诸种苦难都可以归之于它。他还认为,知识也是苦难之源,而并非像黑格尔所言是自由的根本。因此,叔本华提出的不是一种合乎理性的乐观主义,而是没有丝毫人生快乐的阴暗的未来。他认为性也是有罪的,因为人们生儿育女只是制造出一些新的遭受苦难者。与此相关联的是他的女性恐惧症,他认为女性在性活动方面更是有意而为之。

  从逻辑上讲,康德的认识论同这种彻底的悲观主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叔本华的气质属于忧郁型,他没法快乐起来,所以就说快乐是不可能的。在他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他的学说得到人们承认,经济状况也有改观,他变得高兴起来,这是跟他的学说相矛盾的。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说理性主义者的论断——这个世界是善的——就是完全正确的。有些思想家如斯宾诺莎认为世界不存在恶,而叔本华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的善。叔本华认为,只有通过类似佛教的方法才能消除苦难。在涅槃或四大皆空之中,人的意志得到麻醉,从而获得解脱。

  以后的许多哲学家都采纳了叔本华对抗黑格尔理性主义、强调意志重要性的观点,尽管他们在其它方面思想各异。我们发现,尼采和实用主义者都有这种观点。存在主义者也通过意志来反对理性。

  如果说叔本华的哲学最终导致遁世主义或逃世主义,尼采(1844-1900)哲学的精神则正好相反。要归纳尼采的思想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不属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哲学家那种类型,他对自己的观点并没有系统阐述。也许我们可以称他为贵族式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主张是,那些最优秀的人,也就是最为健康和强壮的人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还特别推崇人在面临困难时坚忍卓绝的精神,这就跟人们公认的伦理准则不太一致,虽然他在实际行动当中不一定是这样的。有不少人只是根据这些,而没有把握他的全部基本思想,就将他视为现代独裁残暴统治的鼓吹者。也许那些专制暴君会从尼采这儿获得一两点启示,但对于这些最多只了解他的一些皮毛的人所犯下的罪行,尼采是不应该负责任的。如果尼采能够活到今天,看到他的祖国的政治发展方向,也是会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尼采的父亲是一位新教牧师,家庭充满了虔诚和正派的气氛,这对尼采有很深的影响:即使在他那最具有叛逆性的作品中,仍然有着这种气氛的遗迹。尼采很年轻时就成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二十四岁就担任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教授。一年后爆发普法战争,这时他已经加入瑞士国籍,于是以一名救护人员的身份参战,后来因为感染上痢疾而退役,回到巴塞尔大学。他自小身体就不太好,退役后身体一直没有恢复过来。1879年他辞去教授职务,获得一笔退休金,生活还是有保障的。以后10年,尼采在瑞士和意大利等地漫游,同时继续写作,生活大都在孤独寂寞中度过。1889年,他年轻时感染的一种性病重新发作,导致精神错乱,最终去世。

  尼采在阐述悲剧的起源时提出了悲剧英雄的观念。他不是如同亚里士多德那样,认为悲剧是感情的净化,而是认为,悲剧乃是按照生活本来面目来对待生活。如果说叔本华得出的是悲观的结论,那么尼采所采取的则是乐观的精神。他认为,如果对希腊悲剧作正确解释,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并非一般的乐观,而是指积极主动地去直面残酷的现实生活。尼采同叔本华一样,把意志放在第一位,但他是把意志当作最大的善,而叔本华则将其视为万恶之源。

  尼采把人的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以此为基础,他在《善恶的彼岸》(1886)一书中详细阐释了自己的伦理学。主人的道德是指有独立精神、为人慷慨大方、有相当的自信心等,这都是善;实际上,这些道德跟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有伟大灵魂的人差不多。与此相反的是依赖并讨好他人、鄙俗下流、胆怯畏惧等,这都是恶。奴隶道德的准则正好相反,将主人道德的善视为恶,以无所作为为善,以避免苦难和斗争为善。主人道德的善会让人惊惶不安,而在奴隶看来,所有会产生惊恐的行为都是恶。而英雄和超人的道德则是超越善恶的。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尼采的思想以一种道德宣言的形式予以发布,风格上类似《圣经》。尼采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更像是诗歌。

  尼采最为厌恶的是随同新工业而产生的大众群体。他认为,一个社会只不过是少数大人物实现其贵族理想的场所而已。社会上产生种种苦难,对他来说都是不须注意的。他所设想的国家跟柏拉图的理想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认为传统宗教支持了奴隶道德,而自由者一定会认为上帝已经死去。我们不应该为上帝而活着,而要追求人的更高形式。基督教就是奴隶道德的最好实例,因为它把更好的生活寄希望于另一个世界,而且给予顺从和同情等奴隶道德过高的评价。因此,尼采对晚年服膺于基督教的瓦格纳以猛烈的抨击,而这位音乐家本来是他最为敬佩的朋友。由于他的英雄崇拜,以及对女性的强烈反感,使得他在实际上为东方视女性为奴隶的习俗作了辩护。在我看来,这是他自己无法同异性一起生活的情况所致。

  尼采的伦理学对各种类型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作了观察,对我们有所启发。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一些无情的手段,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他认为,在大多数人为少数人的利益遭受磨难时,我们可以漠然视之,这就难以让人信服了。

  ——西方的智慧

  (黄忠晶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罗素自述  本华  本华词条  罗素  罗素词条  尼采  尼采词条  自述  自述词条  罗素自述词条  
小说连载

 评审经理(第二十章 晋升)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的步伐不会停下。  济南兴发银行在改革的风暴中艰难前行。  此时,国际经济大势更是风起云涌,美国次贷危机风暴全面爆发,已席卷欧美、日本,中...(展开)

小说言情

 (九)

出乎意料的是——关子良主动“召见”了他,地点在关家的书房。书架上最显眼的是有着厚厚书脊的《英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薛倚文第一次见到关咏荷的父亲,他面型方正、饱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