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童年趣事(20)

  过年。传统节日,可能就属春节最为统一,不论天南海北,基本的风俗大致相同。其他节日则不一样,由于地域特点,风土人情,包括口味等各有不同,这也反映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兼收并蓄的特点吧。先说春节,为什么要过那么长时间,基本要到正月十五以后,主要可能是那时交通不便,好点的有个车坐,不管马车,牛车,驴拉车,能有多快,再加上很多人要靠步行。但春节又是个大节,预示着一年终结,新年的开始。一年的忙碌,大家都要坐下来休息休息。不论是在家的,还是外出的,团圆一下。中国是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冬天了,农活也少了。这些种种,就要求必须时间长点。现在,交通便利了,加上亲戚也慢慢以钱为中心了,年味也就越来越淡了。关键不是年变了,是人变了,是人的心变了。儿时的过节,是我们最期盼的,可以收点压岁钱,可以做新衣服,可以吃好吃的,可以休息玩耍。反正可以的很多。这种期盼,是每年最大的一件事。进入腊月,年味就很浓了。现在说年味,很多人不懂,年味即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氛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进入腊月,每天有每天的传统,如扫房,做油饼,卤肉,敬灶神,迎财神等等。我们是小孩子不管那些,只是按照父母安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打个下手。一直忙到三十,年正式开始了,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开始走亲窜友。每天白天,街道上也很热闹,有社火,特别是图书馆那,有很多游戏,供人玩乐的项目很多,到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晚上也是灯火通明,我家在城中心,走几步就到主街道,这里是全城中心,我们占了先天优势,啥热闹都能见识到,整个节日,在热闹中蔓延。

  那个年代,物质确实比较贫乏,但精神却很充实。这一点,在过节上就可以看出。三十下午,吃过团圆饭后,父母会将晚上饺子材料准备好,到了晚上九点多,全家就浩浩荡荡来到文化馆。文化馆门口,院子里人山人海。大伙都是来猜灯谜的,诺大院子,到处是人的海洋。不论男女老少,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气,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自己熟悉的灯谜,写下答案,交到兑奖处。奖品虽然很简单,就是一些牙膏,香皂等日用品,最高等级,也就是脸盆等。但每个人都很投入,中了的,意气风发。没中的,试试重来。活动会一直持续到午夜,持续到初七以后。我们通常会到十一点半,恋恋不舍的随着父母回家。回家后,父母会准备晚上的饺子。这顿饺子,按母亲说法叫填仓,意思就是今天吃饱了,来年会不挨饿,反正寓意良好。父母会在饺子里包一个硬币,谁吃到,谁就有福气。真的很灵验。多半是二姐,弟弟吃到,我基本没有吃到过。吃过饺子,就开始守夜,那时电视还没有普及,守夜就是玩玩纸牌,喝喝酒之类的。我们都小,基本就是说说话,看看小人书,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直到初一早上鞭炮声,将自己吵醒。初一开始了。

  过节最热闹的就是一家人出去看社火,那时社火种类很多,有踩高跷,信子(这个到底啥字,我也不太清楚。就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坐在一个好似跷跷板的一边,跷跷板另一边装在车上。小孩子通常会化妆成神话人物或是小说中的人物),舞龙舞狮,旱船,还有很多很多种类。那时春晚还没兴起。白天晚上,只要听到鼓声,我们就跟随父母上街道去看,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厌烦。那个时候,单位多半是国营的,最少也是集体的,对文化繁荣很重视。每个乡镇也会出社火队。到了正月十五六,还会举办社火比赛,那个热闹劲,只会在回忆里再现。以后的人是没有眼福了。每个社火队都会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比如舞狮子的,可以在三四张叠加的桌子上,上窜下跳,与香港电视里的舞狮桥段相比,毫不逊色。再如划旱船,会将古典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还有河蚌相争,也搬到社火里,等等。一个社火队,基本就是一个流动的文艺小分队,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可以说是全城空巷,人全部聚在了街上,聚在了社火的周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童年趣事  趣事  趣事词条  童年  童年词条  童年趣事词条  
小说言情

 梅(之六十八)

 六十八、柴草危机  陶小溪和陈定春穿好衣服来到厨房里,他们看到了藕和鱼非常兴奋。  陈定春蹦起来举着拳头高呼:“男生万岁——”  陶小溪跟着喊:“万万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