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武瞾(二)

  患病

  一、入宫

  史书记载:武则天死于神龙元年(705),但是《旧唐书》说,武则天死时83岁。《新唐书》为81岁。而《资治通鉴》却又是82岁。年龄相差悬殊并不大,可能也就是周岁与虚岁的差异,于是研究者们就用“年龄逆推法”得出了女皇帝出生的日子,也就是622年、623年、624年,最得到认可的出生时间就是624年(唐武德七年)。

  武则天当皇帝之后,追封她父亲武士彟为“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还立碑,就是有名的《攀龙台碑》。碑上刻有武父的生平事迹。所以人们对武士彟的履历表颇为清楚。武德年间,唐武德七年的时候,武父士彟在长安工部尚书任上。

  但是许多史书说“武士彟为利州都督生后曌于其地”就是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在利州任都督一职的时候生了武则天。另外还有民间传说、物证(纪念武则天的庙宇)、民间民俗活动都表明武则天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而“武士彟为利州都督”时,是为贞观元年(627)至贞观五年(631)之间。如果武则天真是在这一时间段出生,那么历史研究者们用“年龄逆推法”得出的女皇帝出生的日子(唐武德七年)这个结论就不对。


  为什么会不对呢?原来,武则天那个人过分的精力充沛,从她掌权之后,喜欢更改年号,尤其是做了皇帝之后,改年号就改的更多,从公元684年她废掉了唐中宗李显,到神龙元年(705)止,武则天共使用过十九个年号。

  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第二年的年号就改为显庆元年(656),这一年,她生的儿子也叫李显。

  之后,武则天不断的把年号改来改去,生了儿子、或有“封山”活动、有了孙子、凡是发生什么事情、或没发生什么她都把年号改一改。而且她改年号的习惯,是随意改元。一般帝王更改年号都要等到一年过完的新年伊始,“改元”取“新年新气象”之意。就连唐太宗李世民在取得了帝位后也要等到父亲的武德九年过完才改元贞观。但武则天不然,她一时心血来潮就可能改元,也不管你这年过去了几个月,反正一改元,旧的一年还没过完,新的一年就从新开始了。所以,史书记载她是83岁死,其实她没有那么高寿,只不过由于武则天自己对纪年的随意更改造就了她虚长五岁年龄的假象。

  贞观九年武则天的父亲死了,武父留下遗言:要葬回文水老家。所以,武则天姐妹与母亲杨氏回文水葬父。父亲死了之后,家里的异母兄长们对她们母女很是失礼。武则天对这事耿耿于怀,当上皇后之后狠狠地报复了他们。

  由于家境大不如从前,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因为是隋朝宗室杨达之女,而隋朝宗室又与李唐王室有些沾亲带故,杨氏夫人便到皇宫托人想给武则天找一份工做。贞观十一年(637年),武则天被唐太宗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

  “才人”是皇帝的嫔妃中,等级算最低的。之所以被列为嫔妃等级,说明至少被皇帝宠幸“过”,其实,这些人和皇后、妃子有天壤之别,平常也就是伺候皇帝吃喝拉撒睡,和丫鬟没什么区别(就类似小说《红楼梦》中的袭人、王熙凤的丫鬟平儿这样的角色)。当然啦,在皇宫里当丫鬟与民间不同,作息时间、规矩、条条框框、都对她们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武则天十来岁就进宫,每天按作息时间值班,一直干了12年。使她养成了非常规范的生活习惯。更何况,她伺候的这位主(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旷世明君、千古一帝,每天在这样一个人身边近距离的耳濡目染,耳闻目睹皇帝的每一件工作事项:接见大臣、与大臣一起运筹帷幄、商量国家大事、处理朝政,甚至可以近距离的观看到番邦酋长的遣使朝贡的礼节。在一个人的成长期受这样的影响,那可真是受益匪浅,再加上武则天野心勃勃、注重自身修养、疯狂模仿和学习、苦练书法。武则天之所以后来能成功,与她的成长期所过的生活、养成的习惯都漠不相关。

  贞观年间,武则天还是个少不更事的黄毛丫头,并没有引起皇帝的关注,像唐太宗那样有主见的君主也根本不可能喜欢武则天这种张扬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人。所以在皇宫的最初十几年她过得默默无闻。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原先立的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

  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病重,下诏军国机务并委太子李治处理。此后,太子隔日听政,朝罢,入侍药膳,武与太子两人同在太宗身边侍疾。贞观二十二年以后,唐太宗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越发不济了,太子每天每夜就在跟前照顾,唐太宗很感动,说是太子每天从住的东宫到太极殿来还是有一段距离,干脆太子就不要回东宫了,就在太极殿里的其中的一个小殿让李治住下。就这样,李治和武则天有了更多的接触的机会,并产生爱慕之心。从此,一个傻子和一个疯子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自古就有人说李治是一个傻子,《新唐书》的主编欧阳修评价说:李治是个“昏童”(可以理解为傻小子的意思)。可是现在有些学者却说:“李治傻吗?你看他都干了些什么事儿!跟他庶母武则天胡搞一气。李治可不傻,他想获得的他都获得了,他想办到的事儿他都办到了。你还说他傻?你才傻呢!”其实,这位学者犯了一个概念性的错误,好像人一坏就能证明这人不是傻子,但,这件事情只能说明:李治那家伙即傻、又坏。

  二、出宫为尼姑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逝世,按照唐后宫规矩:先帝的女人凡未生育者一律到祠庙削发为尼。武才人在此之例,入感业寺。

  太宗驾崩之后,太子李治即位,为高宗,时年22岁。

  削发为尼的武则天这时的心境可以想见,当年,武则天的母亲为了给小小的武则天找一门差事做,送她入宫,临别时候曾哭哭啼啼,武则天曾经信心十足的对寡居的母亲杨氏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可如今都当尼姑了,前途渺茫,“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的梦想破灭,她应该是非常失落。

  三、如意娘

  不过,虽然失落,但这时的武则天并不绝望。她不是跟曾经的太子有一腿吗,现在为了要那如今的新皇帝如何能记起她来只有写信、写诗。这信、这诗是通过从皇宫里来的宦官传递的呢?还是有别的什么途径?不得而知。不过,传递诗和信倒是确有其事。武则天晚年的时候,经常很得意的朗诵一首诗,是她这个时候写的。诗词是这样: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据说大诗人李白对这首诗都赞赏有加。不过李白大概不知道,武则天的这首诗居然有抄袭之嫌。南朝(梁)詩人王僧孺写过一首诗《夜愁示诸宾》,里面就有这样的句子:“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

  什么叫诗人?诗人就是会想象、会夸张、会夸口、会吹牛的,写出来的诗有一种疯癫、癫狂的味道,这样的人就叫诗人。经常有名的诗人被冠以“诗仙”、“诗圣”“诗鬼”“诗魔”等称号。

  武则天的《如意娘》写的好,是因为这首诗带有她本人的神经病气质,这首诗很有些疯狂味道、有疯癫劲:“看朱成碧思纷纷”,她说她自己,想念爱人想的都神智恍惚不清了、把“红颜色”的东西错看成“绿色”的了。

  大概武则天和王僧孺有同感,在寂寞、沮丧、痛苦的时候会出现“把红颜色的东西错看成绿色”的现象。不然,自古有那么多情诗,为什么偏偏抄袭这首?世界上有“看朱成碧”这种现象的人应该只是少数人吧,可能绝大多数的人体会不到这种的感觉,至少笔者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看朱成碧”的境界。看了这首诗,笔者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种人。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武则天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出现了轻度的幻觉,有幻视、幻听这是典型的精神病人的特征。

  感业寺相见 获皇后应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武瞾  武瞾词条  
小说

 流火七月(十三)

 十三    听完卢子欣的故事,海超笑起来,说:“看来,G20峰会的春风,相当有威力,吹得我们教育局的领导更强大,更智慧,更有耐心和人情味。我听说,刚在前些天,...(展开)

小说言情

 女囚回忆录第十七章

 她在李山沟呆了一个星期,李副镇长让她回去吧,因为和村民吵吵闹闹要钱的事,她实在做得不行,而且她没有自己的摩托车,更不会开车,出行也不方便。黄娟在俩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