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九一三事件猜想

九一三事件已经过去四十年了,离档案解密的国际惯例五十年,已经很近了。近年来类似揭秘文章有许多,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心。我大致看了一下、可信的极少,大多逻辑混乱,语焉不详,没有翔实可靠的史料和证据佐证。

九一三事件发生那一年我十三岁。我的邻居,也是我的忘年交仇大爷(曾经在抗战时期,山西决死队给薄一波当警卫员。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领导了,他死的时候,薄一波、张立昌等高级领导都送了花圈。)他在十月六日听了九一三文件传达,他的儿子第二天就神秘地向我炫耀,我当时脑袋轰的一声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几乎晕了过去。

我为什么要讲这些题外话,就是要说明在当年这是极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像现在2012世纪大毁灭一样不可思议,而且在当时的中国确实发生了的巨大震撼。

一、说起九一三事件,不能不提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文革前十七年刘少奇是国家主席、邓小平是党的总书记、周恩来是政府总理。

毛泽东虽然是党的主席,但是六十年代已经基本不再管理国家具体事务,当然大政方针还是毛泽东的主意。这一个时期应该说是我们的党开始犯了错误。那时候就叫浮夸风,多吃多占、冒进、等等吧。贪污也就是小巫见大巫,受贿也不过就是一支烟、最多就是一只鸡。

但是毛泽东的骨子里就反感这些东西,人民群众对政府非常不满。当时有一个风靡全国的话剧叫《箭杆河边》里边有一句台词传遍全国:“何书记吃元宵嘞!”可见在今天,这样的受贿,简直就是吹毛求疵。

毛主席的思想核心就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一心一意不行,半心半意更不行。加上毛泽东此时感觉大权旁落,有被架空、打倒的危险,而且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一辈子的努力和奋斗就要付之东流,非常不满。


毛泽东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他批评周恩来,大事不汇报,小事天天报。事务主义。批评邓小平,他耳朵聋,开会却坐得离我远远地。批评刘少奇是开会都不让我发言。

批评彭真的北京市委是独立王国,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批评文化部是死人部,帝王将相部。卫生部是城市老爷卫生部。

于是毛泽东此前发起了四清运动,就是解决基层干部的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多吃多占,不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刘少奇却派自己的老婆王光美到桃园搞了一个“桃园经验”。四清运动不温不火地草草收场。

此时毛泽东发现自己愈发孤立,典型的就是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和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研究,给毛主席的住所安装了录音设备。理由就是毛泽东有时对自己说的话不承担责任。

毛泽东对此一无所知,直到毛泽东外出,发现火车上有一个陌生人藏在一个小房间里,鬼鬼祟祟十分可疑。毛泽东问他是干什么的?汇报说是录音师。这就是著名的“中南海窃听器事件”。

而且毛泽东问田家英是否知道此事,田家英回答不知,因此田家英被隔离审查期间上吊自杀。

毛泽东的震怒可想而知。随后毛泽东又遇上了一件尴尬事情。毛泽东有一篇文章要发表,被北京市委推辞了。毛泽东只好到上海发表,由此就是张春桥、姚文元发迹的开始,毛泽东的心情可想而知。他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大发神威了。

你们不是官僚主义吗?你们不是脱离群众吗?你们不是贪污腐化吗?你们不是不为老百姓服务吗?那么老百姓满意和拥护你们吗?

毛主席:我的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就出炉了。这就是文革的起因。

二、林彪当上了副主席,而且在党章里确立了接班人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里是史无前例的。

林彪对毛泽东步步紧跟,用几乎肉麻的语言大肆吹捧毛泽东。幸亏毛泽东是清醒的,他知道高帽子是不好戴的。他和斯诺在天安门上看着山呼海啸一样喊万岁的老百姓说“:讨嫌!有(一半人)拥护我就不错了。”什么一句顶一万句,一句顶一句就可以了。大致如此吧。肯定意思是对的,原话未必如此。

文革十年,毛泽东依靠老百姓——群众路线,打倒了官僚利益集团,提拔了大批工农干部。

陈永贵、吴桂贤、孙玉国、王洪文等等大批底层劳动人民走进政治局,掌握了各级政权。

这就是毛泽东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此时他在安排后事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努力奋斗的成果被颠覆。他喋喋不休的讲防止和平演变,防止中央出修正主义,防止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

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

可见他对林彪是怀疑的,对以前的接班人刘少奇是痛恨的。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提拔,刘少奇和林彪都不会出人头地。

毫无疑问毛泽东、周恩来在林彪身边都是有卧底的,好像是谢静宜的丈夫,一个姓王的空军党委的军官。林彪在别人身边有没有卧底?目前没有证据。但是我在一个机关首长身边工作的时候,每一个首长都会亲切地询问:最近单位有什么反应吗?

这就是领导的工作方法。你们懂吧?

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就是调研,就是了解情况。而且毛泽东经常将自己的卫士派回家乡了解情况。各种媒体的记者就是有——

因为有一种绝密的大参考资料可以到达高级领导的案头。

林彪做的一些事情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所以国家主席的事情就是事了。

|谁当国家主席对毛泽东都没有影响,为什么毛泽东这么反感呢?因为刘少奇的教训。林彪一直坚持设国家主席就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那么谁对林彪当国家主席最在意呢?换句话说,林彪不当主席或副主席对谁最有利呢?周恩来,对!就是周恩来,至此这个神秘的人物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因为唯一有利害关系的人物就是他。

周恩来是中央最有资历的领袖,红色特工的创始人。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的时候,林彪不过是一个见习排长,南昌起义时贺龙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的军长,朱德是公安局长。林彪不过是默默无闻的小卒。三十年后,突然爬到了最高位置,老帅们肯定不服气。假设没有贺龙参加起义,中国革命就会是另一个局面。明白吗?

何况周恩来聪明绝顶,会看不出毛泽东对林彪的不满?所以周恩来将卧底的情报汇报给毛泽东应该是非常正常的,不汇报就不正常了。但是周恩来又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领袖,纵横捭阖、炉火纯青。他一定会非常得体的处理和林彪的关系,这一点不可怀疑。

那么周恩来会谋杀林彪吗?他有必要下此毒手吗?

有人说是毛泽东。我说毛泽东有这个必要吗?

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他们一个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一个掌握丰厚的行政资源。搞掉一个、两个大人物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张国焘、王明、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

高岗当年不比林彪派头小,高岗在东北将自己的画像和毛泽东的画像并列悬挂,说搞掉就搞掉了。高岗自杀的结局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刘少奇的权威比林彪的大了不知多少,林彪就是追求刘少奇那样的地位才惹怒了毛泽东。

所以毛泽东绝不会杀林彪,而且毛泽东一贯反对杀人。特别是林彪这样曾经亲密的小兄弟,还没有到非杀不可的地步。

接下来就是周恩来的嫌疑了。

周恩来在毛泽东不在北京期间,全权代理中央工作。而且周恩来可以名正言顺的将林彪的一举一动通知毛泽东。所以毛泽东会在九、一二那天突然回到北京。打乱了林彪的所有计划,林彪有了末日临头的感觉。

四、

周恩来谋杀林彪的证据:

A、林彪叛逃的信息,周恩来已经第一时间得到了八三四一部队和林立衡的报告。

B、周恩来为什么不亲自阻止林彪?或者采取决断的措施。

C、林彪身边有卧底而且不止一个,据说有一个卧底放置了磁铁,干扰了飞机仪表的高度显示。

D、也是关键的一个举措——禁空令。周恩来为什么要下达禁空令?什么时候下达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E、256三叉戟飞机是在禁空令之前到的山海关机场还是禁空令下达之后到达的?

F、禁空令是周恩来亲自对李作鹏和吴法宪、黄永胜下达的,没有四个人的一致同意,不许一架飞机上天。为什么李作鹏可以将命令篡改为四个人都可以同意调动飞机。因此李作鹏就一个人自作主张将256三叉戟飞机调到了山海关飞机场。因为山海关机场是海军航空兵机场,在李作鹏的权利范围之内。

G、李作鹏和林彪的关系周恩来知道吗?应该知道。为什么不加防范,该机是所有事件的重中之重的关键。

五、

有了这么多疑点,似乎周恩来的嫌疑无法排除。而事物的根本规律就是越是不可能的,越是可能,越是可能的越是不可能。事情就是这样捉弄人。

A、                      林彪是副主席,名义上是周恩来的领导,虽然毛泽东委托周恩来处理此事,周恩来也要谨言慎行、不能托大。他需要时间汇报给毛泽东。那时的通讯没有现在发达,再加上层层汇报、转达,在间不容发之际就会贻误时机。

B、                      周恩来对林彪的顾忌可能更多的来自于毛泽东,果然毛泽东有了一句名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C、                      磁铁放置的问题不见其他史料记载。仅有存疑的表述是不可以作为证据的。

只有苏联击落美国U_2飞机的先例可以参考。当时在克格勃特工的策划下,苏联间谍潜入白沙瓦机场将一个高磁螺钉换装在U—2间谍飞机上的高度表盘上。

飞行员鲍里斯依据错误的高度表,错误判断高度。使苏联萨姆导弹成功的击落了不可能击落的高空侦察机。

256三叉戟飞机显然不是这种情况。磁铁的来源是哪里?根本无法说清。而且飞行员在完美的仪表盘上都没有发现,烧焦的残骸里怎么会发现?飞行员第一项工作就是检测仪表,何况仪表盘是密封的,根本没有背面之说。显然缺乏飞机结构的常识。

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下,姑且存疑。

D、                      禁空令是周恩来下达的,已经被李作鹏篡改了。所以禁飞令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纸空文。焦头烂额的周恩来在瞬息万变之间肯定没有觉察,这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当过领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所有的决策、不可能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何况是面对李作鹏、黄永胜、吴法宪等人。

E、                      256三叉戟飞机应该是在禁空令下达之前到达山海关机场的。对此我依然有着许多的疑惑。因此求教高手指点。

F、无法解释。                      G、其他问题还需要有关文件的解密。我无法做出完美的解释。

六、

至此似乎周恩来并没有,也无法摆脱嫌疑,所以我只好凭借直觉判断周恩来不可能这么卑鄙。

当然还需要解密的文件充分解除周恩来的嫌疑。

但是我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最具备谋杀林彪的嫌疑人。条件比周恩来更加充分,那就是256飞机尾部的残骸有一个洞。

当年我在现场照片上非常清楚地看见了这个破洞。是它给了我醍醐灌顶般的醒悟。

这个破洞非常契合导弹穿越的形状,而且当年确实有一个传闻,当时国内外沸沸扬扬、莫衷一是。

是毛泽东下令,两架高空歼击机起飞,采用弹弓射鸟式发射了一枚导弹,将三叉戟飞机仰射下来。

此描述活灵活现、极富动感。但是很快就有许多证据否决了这一个传闻,因为篇幅的关系至此不再赘诉。

至此,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嫌疑不但没有解除,而且上升了,更加浓厚了。

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佐证,谋杀者另有其人。而且真凶、证据确实、充分,那就是残骸显示,飞机上有子弹洞。

飞机上为什么有子弹洞?因为有人开枪,谁开枪????

飞机上一共四把手枪,只有林立果不但有枪,而且只有他有胆量开枪。

射击目标是谁????

林彪

叶群?

林立果自己?显然都不是,也都不可能。那么飞机上一共九个人,还有六个人,其中一个飞行员潘景寅和三个飞机维修技师。而三个维修技师最有可能呆在飞机尾部。林立果对潘景寅开枪不可能,因为飞行员是无法替代的。

林立果冲三个维修技师开枪的可能性最大。

为什么开枪?显然机舱内发生了骚乱。

在那么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维修技师已经得到了不许起飞的命令。而且技师是被手枪押解上飞机的。维修技师被迫上了飞机必然对林立果及林彪、叶群产生反感。

何况在那个年代对毛泽东的狂热是今天的人无法想象的。誓死保卫毛主席是融化在每一个军人血液里的。

所以飞机起飞后向西,显然目的地是北京,然后突然转向飞出国境。

最大的可能,就是此时维修技师和飞行员四个人看到飞机飞出国境产生了醒悟、达成了默契。要阻止林彪的投敌叛国行动。在那个年代,中国最凶险的犯罪不是杀人,而是投敌叛国。于是一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在不为人所知的黑暗夜空发生了。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此时飞机调头飞了回来。

林立果发现了方向的改变,愚蠢的举起了手枪,威逼飞行员潘景寅向伊尔库茨克飞去,这就是飞机第二次改向。

这时,技师发生了暴动,林立果在林彪的命令或没有命令下果断开枪镇压了暴动。

关键的一点至此显现,大家都知道大型客机没有降落伞。

为什么??????????????

七、

现在的民航飞机几乎都是采用密封增压客舱。飞机飞行时客舱与外界大气隔绝,舱内的大气压大于飞机周围的空气大气压。

因为高空飞行的时候,飞机机舱内外存在着气压差别。所以歼击机飞行员飞行时,高空要戴氧气面罩、穿抗压服。

而客机是密封的,旅客不需要戴面罩。

    当第一颗子弹射击,造成尾部弹洞的时候,机舱内的气压差足以使强大的气流顺着弹洞喷涌而出。将小小的子弹洞撕裂成大的弹洞,这就是飞机尾部弹洞最合理、最科学的解释。而且弹洞的边沿破损是由内向外的。足以否决歼击机导弹由外向内射击的结果。

至此毛泽东、周恩来的嫌疑完全可以排除了。

飞机此时应该有一个急剧的下降过程,从平流层下降到人体适宜承受的高度,机舱内的所有乘员都会惊恐万状,此时如何逃生才是每一个人的意念。包括富有经验的飞行员潘景寅在几乎失速的情况下都很难保持正常的飞行操作。结论:

谋杀林彪的人就是林彪自己,他们不懂空气动力学和物理科学。

飞机发生了巨大的破洞,继续飞行是不可能了。潘景寅在惊险万分勉强保持了飞机的平稳之后,及时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报告说飞机必须迫降。此时地面人员听到了沉重的飞机轰鸣。

于是飞机选择了一处较为平坦的沙漠迫降。沙漠和飞机场的地面硬度是天壤之别。

飞机成功迫降,却失去了平衡,一侧机翼擦地,引起机翼油箱高温起火,将已经准备好迫降的九个人一起烧死。

因为尸体显示,他们已经解开了裤带,脱掉了手表和皮鞋采取了逃生的措施。而机翼与地面的接触痕迹长达几百米。可见上飞机前加的油,得到了充分的燃烧。

为什么飞机没有将燃油放掉或则耗尽再降落,这可是基本原理,潘景寅懂的。在情况复杂,飞机突然下降几乎失事,危险万分的呼吸之间,恐怕经验老道的潘景寅也会百密一疏,手忙脚乱吧。但是襟翼同样没有打开就给了我们另一个可能的答案,潘景寅有意为之,采取了最决绝的方式,巧妙地反击了林立果的暴力镇压,为自己的战友报仇。

这也是中国将技师们的后代,厚加抚恤的原,篇幅原因,我也写烦了,等有机会增加篇幅以飨朋友,与朋友共同商榷。

不当之处,请不吝赐教。拜托!拜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九一三事件猜想  九一三事件  九一三事件词条  猜想  猜想词条  九一三事件猜想词条  
小说

 若似月轮(长篇小说 连载 1)

 若似月轮  第一卷:那些挂在悬崖上的蜂窝,在风中摇摇晃晃,风吹雨淋,依旧是蜜蜂的安乐窝。越是危险的东西,越是珍贵。蜂窝如此,人也如此。  第一章 六秒的记忆 ...(展开)

小说

 若似月轮(长篇小说 连载 6)

 第六章 感冒  一场秋雨一场寒,窗外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站在书店门口等雨停,路边的花坛里开满了黄、白色的菊花,在雨水的浸泡下显得娇艳欲滴,如梨花带雨般轻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