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杨关庆 | 林语堂恶评王安石:沽名钓誉、心胸...

苏东坡作为受众多国人景仰的历史人物,先后有数位作家、学者为其作传,除林语堂先生曾用英语写作《苏东坡传》外,还有几个版本,如王水照先生的《苏轼传》、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大传》以及谢依先生的《苏东坡传》等。这些传记,各有千秋,如王水照先生的版本,引用苏的诗词比较多,让苏的粉丝们能更好的领略诗词创作的背景。

林语堂先生的版本,比较经典,但由于他对王安石的恶评,让喜欢王介甫的读者感觉不太舒服。

林语堂先生不喜欢王安石,甚至认为王安石是伪君子,这从他在《苏东坡传》里描述的几个事可以看出来:王安石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王安石心胸狭窄而又刚愎自用;王安石任用小人,识人不明。

王安石沽名钓誉。

林语堂这样认为的根据何在呢?一方面,老王不讲卫生到了极致。“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此等恶习,众所周知”,这是典型的邋遢大叔的模样,并且天下人还都知道。林语堂还引用苏洵在《辨奸论》里对王安石的评价:“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身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头发蓬乱得像囚犯……——这老苏嘴够毒的,活生生把王安石描绘成乞丐一般。王安石不注重个人仪表,在《宋史列传·第八十六》里也有记载,“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呵呵,不洗衣服不洗脸,这是要生虱子的节奏啊。难怪如绅士一般的林语堂不喜欢王安石

另一方面,老王做事心不在焉到了极致。林语堂在苏传里叙述了两则故事,一则故事是:王安石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地留在外头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

另一则故事是:有一次仁宗皇帝盛开御宴,大臣蒙恩宠召。客人需要在池塘中自己捕鱼后做来再吃,以助雅兴。做成小球状的鱼饵,盛在金盘子里,摆在桌子上。王安石不喜欢钓鱼,却把自己桌子上的鱼饵吃了个精光。第二天,仁宗就对宰相说:“王安石是伪君子。人也许误食一粒鱼饵,总不会有人在心不在焉之下把那些鱼饵吃完的。”

对此,林版苏传说:“王安石的奇怪习惯,是否是矫揉造作,无法断言;但每逢一个人对某一事做得过度,人总容易怀疑他是沽名钓誉。”林的意思大抵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这些奇怪的习惯,实在解释不通啊。把事情做得如此过度,王安石就是想告诉大家,他不是一个正常的人,而是高人名士。这分明就是沽名钓誉嘛。

王安石心胸狭窄,刚愎自用。

老王肚量有点小。王曾任扬州太守幕府,顶头上司是韩琦。他喜欢通宵夜读,第二天不洗脸不梳头发就去上班,形象自然不怎么好,韩太守误会了,以为老王彻夜纵情声色呢,就劝导老王几句:“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王安石也不作解释,去职后,他对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还在日记里批评韩琦:“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老王这肚量也忒小了些,简直是瑕疵必报啦。另外,王安石为相后,推行变法,这倒无可厚非。但他听不进去一点不同意见,不遗余力地打击反对变法的苏东坡等人,没有一点的宰相气度。

老王又异常刚愎自用。他认定的事,很少听取不同意见,更不允许别人反对。曾巩是王安石的好朋友,也曾评价王“勇于有为,吝于改过”。他初到京师任职时,想变动工作制度,照自己的想法办事,为此,曾和同僚争吵不断。宋时大臣吴珪、张方平与老王为同僚或属下之时,都感觉很难与老王合作,张方平还和老王划地绝交了。推行新法后,面对老百姓在丰收之年也游离失所的现象,王安石却视若无物,丝毫不检讨新法中存在的问题,活脱脱一个“拗相公”。

更为狂妄的是,他企图让自己的《三经新义》成为“思想的官定标准,用以代替所有过去经典的名家疏解”,老王作为一个学者,还算不错,但他的学说还不足以取代郑康成、马融、陆德明等鸿儒。老王是宰相,有极大的话语权,《三经新义》一时成为“科举考生人人所必读的经典”,若有哪个考生和王宰相的见解有出入了,对不起,你的考试成绩就在孙山后面排着去吧。林语堂不由感慨:“对国运为害之烈,再没有如庸妄之辈大权在握,独断独行时之甚的了。”

王安石任用小人,识人不明。

王安石的打击下,北宋朝廷上的贤良之臣,有隐退的,有被贬的,悉数凋零了,那些空出来的位置,便由“新法宰相王安石安排的若干小人取而代之”,这些小人里面便有著名的奸相蔡京等。当时新党集团的二号人物吕惠卿,便是个彻头彻尾的、纯粹的、如假包换的小人。吕是福建人,很会投机逢迎,深得王安石信任,王、吕的关系一度被人誉为“孔颜之交”。

可笑的是,这个“孔颜之交”却沦为了笑柄,原来,王、吕二人有一次通过书信商讨一件事情,因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王安石便特意在信上注了一笔:“这件事先不要让皇上知道。” 吕惠卿有预谋地将这封信留了下来,为了扳倒王安石,就将信交给了皇帝,告了王安石一个欺君之罪。王安石被自己最信任的人捅了一刀,痛彻心扉!他在书房里一遍又一遍地写着“福建子”三个字,每一笔都力透纸背,倾注着他满腔的怒火!

由此可见,王宰相察人识人的本事,真不敢让人恭维。他所任用的这些小人当道,大肆排除异己,新法失败是必然的,这是老王的悲哀,也是北宋朝廷的悲哀。

结语:另外一种声音

有人认为王安石被误读了。他们认为,王推行新法,是当时北宋朝廷国政的需要,因而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推行新法,必然危害保守集团的利益,遭到抵制也很正常。可惜的是,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王安石没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及时修正变法中的一些失误和不足,把新法有可能成功的一丝丝希望也给扼杀了。

变法之难难于上青天,面对历史上商鞅变法等变法的失败结局,王安石依然不顾一切地推行新法,其坚强和勇敢令人佩服。清代梁启超作《王安石评传》,在开篇就对王安石给予了崇高评价:“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也。”这完全有异于林语堂笔下的王安石了。

林语堂是苏东坡的超级大粉丝,有故意抹黑王安石的嫌疑。在林版苏传的开篇,林语堂就对苏东坡进行了狂热的称赞:“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林语堂对苏东坡的仰慕之情,真是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啊。

林语堂甚至直言不讳的说,李白崇高,杜甫伟大,但抱歉,我就是偏爱苏东坡。偏爱苏东坡的林语堂,自然就不喜欢苏东坡的对手王安石了,在苏传里有意误读王安石,也是极有可能的。

王安石的粉丝不喜欢林语堂的苏传。人家老王不但是勇敢的改革家,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有许多粉丝的。王粉们看到林语堂如此贬低他们的偶像,纷纷打抱不平,对林语堂的为人极不屑,说林语堂主观臆断,故意抹黑王安石。他们认为,林版苏传中提到的《辨奸论》,是一篇有争议的文章,后世很多学者认为《辨奸论》并非苏洵所写,最主要的证据,就是苏洵和王安石只有一面之缘,二人只是共同参加了某一次宴会,除此之外再无交集,苏洵凭什么就认定王安石是个大奸大恶之人呢?而为了证明《辨奸论》的真实性,林语堂充分发挥想象力,认为张方平“一定把早年与王安石共事的经验告诉过苏洵”,这岂不是一厢情愿的主观推断?王粉们表示拒绝阅读林版的苏传,稍温和点的,也表示读林版苏传时,要跳着看,批评王安石的部分直接忽视。

呵呵,孰是孰非,且看大家评说了。

杨关庆,河北省邱县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王安石  王安石词条  林语堂  林语堂词条  沽名钓誉  沽名钓誉词条  心胸  心胸词条  
心情

 情与念 醉染了心中那抹溫柔

情与念 醉染了心中那抹溫柔文:聆听心语  編輯:米蘭達月儿弯弯,悬挂在长夜中,倚窗浅笑嫣然。雨丝摇紫萱,盈盈飞荡,仿佛一泓泓温软的依恋,如痴如醉,溢漫...(展开)

心情

 喝茶还能这么美

 1、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茶与杯的擦肩而过,一缕清香,一目倾城。2、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3、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展开)

心情

 陌上花开,待你缓缓归来

坐在时光的门槛,把春的踪迹寻遍。撩开春光一帘,放眼眺望:油菜花铺满一地的金黄,一树树花开的璀璨,点亮了三月的期盼。湛蓝的天空,雁字又成行,两岸的垂柳,在风中长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