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大象席地而坐》观后感大全

导语:满州里动物园有一头大象,每天坐在那里。为朋友出头的少年、为弟报仇的恶霸哥哥、身陷囹圄的女生,卡在世界灰暗的缝隙里无法脱身。下面励志故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象席地而坐》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今年上半年吧,读到了一个梗概,叫做《天堂之门》,简单得很,但半夜里读了好几遍,很是喜欢:文字里有诗意,故事里有哀愁。后来见到了作者胡波本人。尬聊了小半天,也还算愉快,虽然没有落实合作,但看成了他少为人知的处女作《大象席地而坐》,并与他在一个好天气里又见了一面,算是往前进了一步。再后来没多久,就是接到电话,被告知他死了,是自杀。

接到电话的时候,我跟对方说,你过十分钟再跟我说,我听不了这个。活到这么大岁数,认识的人亡故的并不多,没啥心理准备,也不大愿意相信。和胡波说是至交太那个了,说熟识都勉强,而且坦白说,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大象》成绝唱了,《天堂》拍不成了。但是,是真切的难过,还夹杂着一点恍惚,并且延续到现在。

一个人的亡故,如同石子投入水面,涟漪再久终将散去,保持缄默或许是表达尊敬的最好方式。写点什么,是连日看到连日更陌生的一些人亢奋地议论他的死亡,胡波半年前埋怨生活困顿的微博被翻了出来,他本人作为一个酗酒脆弱的文艺青年人设被广泛传播。人们没有机会看到他的作品,于是拼命转述他所谓的苦难,并表达无谓的同情或诘难。习惯用二手信息表达充沛的情绪,是碎片化时代稀释情感的一种癌瘤。

穷当然让人懊恼,但穷本身真的没有怕穷的人想得那么绝望。什么是绝望呢?绝望就是《大象席地而坐》里讲述的那样,大象不过是被叉子扎了屁股,人们却欣赏并向往它坐着的姿态。

现在会感叹何其幸运看过《大象席地而坐》,尽管是未定剪的版本。时长长达四个小时,这是《大象席地而坐》这版被“诟病”的地方,当然我并不这么觉得,个体感受自然不是权威,也要坚定表态:这是我十年来看过最棒的华语片处女作。四个小时讲真也挺长的,一起看的朋友一路小跑上了三次厕所,但影片结束时,我们共通的感受是:末段好几处都像是完美的结尾,但又确实希望这个故事一直继续下去。

《大象席地而坐》的故事发生在北方,重要的线索有三条:彭昱畅饰演的中学男生为小兄弟出头,招惹了街头混混的弟弟并闯出祸端;街头混混睡了哥们儿的女人,哥们儿的选择让他陷入道德困境;男生的邻居鳏夫老头莫名卷入了两人纷争,而他自己的麻烦是儿子儿媳打算卖了他的房子并把他送到养老院去。几个人最后相遇在火车站,都打算买票去满洲里,去看一头传说中席地而坐的大象。北方的冬天,天气凛冽,路上结冰,每个人都走得很艰难。

借一个少年的危机,胡波撕开了一个城市“有序”下的冷漠,每个人都在被生活扭曲和努力的抗争这种扭曲。主题不甚新鲜,胜在感知细微:少年目睹了心爱的女生被掠走,只敢留下一张托大装勇的纸条。青年一本正经的挽救爱情,失败就像后厨突如其来的火灾一样无法避免。老者勉力抗争拒绝卖房,最后的理由是在养老院无法照顾养了多年的狮子狗。在一个很随意的早晨,这条狮子狗被一条很随意走丢的大狗咬死了,狗断气的刹那,无处可去的绝望感几乎要冲出屏幕,把观众死死地钉在座位上。

三个人,牵扯出的,是与之相关二十个有名有姓的群像。导演胡波施与笔墨浓淡不一,但每个人都有声有色。比如男生小女友的妈妈,是个失败的丢了男人的医药代表,电影中总以中远景和侧面出现,寥寥几笔已写明,她对女儿的厌恶源于对自己的厌恶。只有两场戏的丢狗男主人,也拍得有趣的很,猥琐、丑陋、外强中干,正是我们每个人捍卫自己私利可能的样子。这个不具名的北方城市,被这二十个人物支撑起来,他们游走挣扎,像是我们操蛋的日子被拍扁到了银幕上。

技术层面而言,《大象席地而坐》呈现了胡波导演的天分,撇开这部戏实际制作成本超低这件事不谈,影片并无明显瑕疵可以诟病:人物庞杂有序,收束荒诞有力,影像表意准确,剪辑自然流畅,就连配乐也很有想法,诙谐俏皮,在故事沉重的调子里挑出亮色。看完称赞音乐好,胡波只是摇头,哦,没钱,还没做完。最让人意外的,是胡波在调配演员方面表现得完全不像处女作导演。影片里,每个人都像为这个电影生长的:他们眼角的皱纹、眉上的霜花、咀嚼烟卷后吐出的烟圈,都像是被胡波精巧安排。

文字不足以传达影像的魅力,写下这些是为了让多一点人在谈论胡波时,除了说他是个自杀的年轻人,也知道在他曾经拍摄了一部很棒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胡波曾提过,想连拍三部电影,从一群人拍起,一群人好拍,再拍三个人,最后拍一个人。我暗自揣度《大象》是一群人各自沮丧,《天堂之门》是三个人无论如何选择都沮丧,最后那一个人的故事,则永远没有答案了。只是揣度而已,不敢妄言就理解了胡波的创作。创作者和观众永远隔着一条河,即使没有恶意,这层阻碍也容易让人沮丧生气:双方握手言欢,可能是在误会了的感知层面惺惺相惜;双方彼此不解,也并不会让任何一方看上去高级。但起码有个得体的方式,保留大家体面,不必呈现各自的愚蠢。

胡波电影,和读他的小说一样,一直被一种浓重的“丧”情绪围绕。但两次与胡波的见面,他都还算积极开朗,我曾天真以为投诸创作就是他释放绝望的方法。我也大意揣度,敢于在作品里呈现绝望,其实内心是渴求希望的:眼里容不得沙子,就在展露丑恶时更褒扬善意,看世界万念俱灰,就在表达绝望时更努力去凿生命里的一道光。《大象》的结局是几人最后都打算去满洲里,看一头传说中席地而坐的大象,结尾处有个镜头美极了:开着夜灯,大巴驶向旷野,四个属意去满洲里的人,并其他旅客一齐下车来,抽会儿烟,踢两个石子,笑两下、歇一会子,又上了车,灯远车行。

谁都到了火车站,谁也没能去成满洲里。

让这道车灯熄灭的,也许是生活映射了丑恶,也许是负重压垮了前程,唯独不是穷困本身。看过胡波短片的人都称赞他技术过关,他也和我说过:商业片我会拍的,就是没意思。我想胡波对自己的选择是做过准备的:选择小众不必捆绑崇高,往高处走、往窄处去,本身就意味着是一条更艰难的路。但既然一去了之,多少证明,准备得还不够。对像胡波这样的人,朋友也好看客也罢,即使不能给他们点一盏灯,也不必为他们遮住日月;可以不与他们同路,也不必嘲笑他们披荆斩棘。欣赏不苛求,诋毁要不得,同情也不必,尊重,就很好。

无论如何,胡波只存在过去时态了。我对胡波自杀的决绝保有敬意,但说到底并不打算赞美或肯定这种行为本身,最诚恳的态度是:每个人都不得不对自己的选择埋单,就当是大象庞然巨物一屁股坐下来,他妈的坐塌了大地吧。死亡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胡波或许就是游吟诗人闯入了商业战场,一个故事也一定有不同版本,没有人能公正裁决全部,各得其所就好。再则,无论如何对胡波本人来说也没有更实质的意义了。只是喜欢《大象席地而坐》,也遗憾《天堂之门》只能停在纸上。

骑墙平庸如我一直宽慰自己:没有谁该一直困惑、一直愤怒、一直惶恐,向生活低头、和生活和解也不是什么难堪的事,有时候甚至是人生的幸运啊。但我还是不会忘记第二次见面,胡波你帮腔我说的话:他找我不是来炒股票的,是来做点事的啊。愿你说得对,愿更多人有机会看到你的《大象席地而坐》,愿你抵达天堂之门,看到大象席地而坐。

《大象席地而坐》影评(四):我在柏林看了胡波这部4小时长的遗作

去年在柏林看了马莉导演聚焦精神病院的纪录片《囚》,今年在柏林看了青年导演胡波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两部华语片的共同点是长,前者近五个小时,后者四个小时,都是体能和精神上的一场马拉松,且看完心情都会很低沉。

提前一天就去媒体中心申请了《大象席地而坐》的票,没想到被告知已经售罄,后来辗转通过其他渠道才得到一张票。我走进影厅的时候,主持人正在台上请观众帮忙寻找身边是否还有空余的座位,直到全部座位都被填满。看见外国普通观众们兴奋期待的面孔,我心情稍微有点复杂,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即将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故事,以及它诞生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心酸。可能很少有过这样的情况——电影节本该是一名导演最荣耀的时刻,观众翘首期盼,而后报以尊敬和掌声,可惜导演已经看不到了。

1,《大象席地而坐》讲述了四个人的困境:

(以下部分为剧透)

第一个人是社会混混A,他睡了朋友的老婆,被回家的朋友撞见,朋友一时受刺激跳楼了。他觉得不是自己的责任,隐瞒事实的同时想去满洲里避避风头。

第二个人是少年B,他为了帮好友摆脱校园霸凌,失手将霸凌男孩推下了楼梯。男孩有个混社会的哥哥A,少年害怕他哥哥来报复,便到处躲藏,想去满洲里看传说中的大象。

第三个人是少女C,她和母亲关系恶劣,却渐渐和学校副主任产生了不正当的感情。C和副主任的绯闻传遍了学校,濒临崩溃之际,她同意跟随好友B一起去满洲里。

第四个人是老人E,是少年B的邻居。子女以学区房太小住不下为由,想送他去敬老院。老人机缘巧合被卷进了A与B的争端,再加上对子女的失望,便擅自带着小孙女前往满洲里,去追忆他当年当兵的地方。

男女老少四个人之间有着种种复杂奇妙的关联,他们四个都在遭遇接连不断的麻烦,仿佛掉进了逃不掉的人生怪圈。眼看四个主角都无路可逃的时候,传说中满洲里那头整天坐着、不为威慑和食物所动的大象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情感出口。

2,技术层面先营造出压抑氛围:

这部电影刻画了众多底层小人物,故事以一座并不发达的东北小城为背景,再加上非常粗糙的制作——完全不打光,多数时候画面都是偏暗的,接近消色调的,甚至看不清人脸;不怎么稳的手持镜头,嘈杂的同期声,一些素材看似并未被精剪过,很多地方的混音都出现了严重问题……首先在技术层面就营造了一种十分压抑的氛围。这一方面可能是受限于成本,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导演个人风格的选择,以及后期部门出于对导演的尊重进行了全盘保留。

3,一部悲观厌世的作品,但不乏作者才华:

死者为大,我很难以客观准确的语句来评价这部电影。但看的过程中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实在太沮丧了,太悲观了,每个人物身上都萦绕着一股厌世情绪。但作为一部影像作品而言,它又时不时闪现出作者才华的一面。

电影里每个人物的台词多少都是有些深沉和文艺的,连两个中学生都是,口吻相当成年化。这些人物不停地拷问自己一些抽象的问题,也直言不讳地表达着对身边人和对这个世界的愤怒与绝望:“我什么都不是”,“你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吗?”,“我是最后一个看透你是个狗X的人”,“人渣!狗屎!恶心的玩意儿!”,“这世界可真恶心”,“你什么时候感到舒服过吗?”,“人生就是一桩接一桩的麻烦”……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

尽管在价值观念上我并不倡导,但不得不说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融汇成了一股颓废、堕落、歇斯底里的气质,使得这部电影别具一格。尽管也是相互穿插的多线叙事,但并没有刻意营造昆汀和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那种戏剧性的冲突和巧合,张弛有度的叙述,隐隐的情绪高潮,让四小时的片长并不觉得煎熬。片中用了很多跟在主人公背后的手持长镜头,除了人脸外几乎没有特写,很克制,还是有一些作者性的设计思维在里面的。据说导演在拍之前跟摄影师一起做了仔细的分镜,并非肆意而为。

几个主演的形象都很接地气,但演技一点都没被掩盖,尤其是彭昱畅,从《闪光少女》里的靓丽男闺蜜摇身一变,成了北方小城土里土气的中学小混混,年龄和气质竟然都毫无违和感,真是相当厉害了。个别配角演员略微出戏。

4,影片结尾向胡波致敬:

此次《大象席地而坐》开始放映之前,FIRST青年影展负责人高一天上台介绍:“这部电影可能会是今年大家看到的最长的一部,但是一点都不沉闷,它讲述了四个人的生活,生活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长一点。希望大家可以多一点耐心,共同度过接下来这四个小时。”电影开始了一段时间、交代了主角们各自的故事开头后,银幕上才打出片名,没有主创名字。

在影片结尾,屏幕上出现“原著/编剧/导演:胡波”字样,然后放了一张胡波的黑白照片,写着英文“纪念胡波”和他的生辰逝世年月;再然后打出了这部电影的版权归属者(其中一位是胡波的母亲);最后才是主创人员名单的滚幕。可以看到演职人员名单中有一个后期部门,有“后期制片人”和“后期统筹”等等,可能是接手胡波做了一些他没能完成的收尾工作,最后还有一长串鸣谢名单,包括FIRST的工作人员等。

近四小时的电影结束后,我惊讶地发现,现场依旧几乎满座,没什么人提前退场。胡波的母亲在掌声中被请上了台,她表示能来到柏林电影节既高兴又悲伤,悲伤是因为儿子为了这部“大象”失去了生命。简短的发言后,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向观众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被搀扶着下了台,有人为她献了一束花。

不知是不是胡波导演的本意,《大象席地而坐》的片尾曲选了一首基督教的赞美诗,有点洗礼和升华的意味。片中四位主人公最终都在那头坐着的大象身上获得了解脱,可惜在比电影更加残酷的现实世界里,胡波却没有。

(何小沁/文)

篇二:

压抑着撕破前的沉静,按压着爆发前的混乱,

隔着屏幕就能体会到导演通过电影传递给我们的感受,

两个人,在同一天,杀了一个人,救了一个人,

压抑的冷暴力,防空警报式的撕扯,

就像电影里那句台词,无论背影的配乐,还是角色的神情,都在一致表达这部电影的主题"…对,生活就是很烦…"。

通过电影,感受告诉我,导演是位完美主义艺术家,很敬佩这样的人,很纯粹的电影叙事人,举个不恰当的比喻,觉得导演有点像电影刚开始那位被戴绿帽的男人一样,本想与你共同欣赏这人生旅途中的点滴美景,没想你却表里不一,既然如此,不想伤害任何人,最终的选择,让自己去往一片没有任何杂物的净土,

电影在持续给观众释放压抑,但这种压抑与《禁闭岛》的压抑不同,《禁闭岛》的压抑是惊悚压抑,《大象席地而坐》是贴近生活的压抑,是看过之后会让人思考的压抑,

观影时,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种种不顺,,描述着低层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年轻的导演,优秀的作品,可惜,天忌英才,胡导,希望在那片没有任何杂物的净土里你能开心。

篇三:

《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很多人都说剧情太长,三个小时五十分钟的时间根本让人受不了,很多细节都可以重新剪辑,两个小时或许更容易让人接受。其实我想说的是,胡波,1988年出生,2017年自杀去世,他只活了29岁,拍了一个4小时左右的电影,还有人说电影有点长,真是对已逝导演的不尊重。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对导演胡波电影剧情进行一些大致的了解和分析,接下来从这两个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解读,其中重点是电影本身,希望有兴趣的可以看完,如果还没看过电影,可以选择看完,然后再来看解读,轻微剧透。

首先题外话,这部电影非常好!有人喜欢鲜花,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叫美好。把鲜花踩在脚下,反复摩擦,脚离开时,那一圈漩涡,也是好,一种毁灭的好。

这部电影就是这样,胡波在黑暗中寻找救赎,在细节中与主流社会进行绝对的对抗,用镜头语言进行反思与探索,将观众拉向了一个没有答案的远方,关于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意义,为什么而活着等等问题。导演的悲剧也就源于此,电影最后大象的悲鸣,就是他死亡的奏鸣曲,无论在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

导演胡波

胡波22岁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当时已经落榜两次,22岁也已经是别人毕业的年纪。

2016年7月,胡波带着自己的剧本《金羊毛》(后来的大象席地而坐)走上了青海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的创投宣讲台,虽然当时他表现的不是很好,很多细节没有阐述清楚,演讲的时候也有些紧张,不过仍然得到了导演王小川的青睐,在短暂的交流之后,王小川感受到胡波的真挚与才华,迅速与他签订了合同,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后来在他给胡波小说集《大裂》写的序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当时对胡波的喜爱。

文字散发着一副迷人和离奇的气息

当然会离奇,因为当时的胡波已经写出了这样的诗句:“那头颅挂在树梢,好像接近死亡能使你懂得的什么,但世界啊,永远是最初的样子”

一个用生命进行创作的人他独特的魅力一定可以在举手投足中溢出来,然后被敏感的人捕捉到。

当然,这种被认可、被放大也加速了胡波导演的艺术生涯,在2017年10月12号,他在北京自己的出租房里上吊自杀,年仅29岁,而这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就是他最后的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在他离世以后,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同时获得了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新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等六项提名!

一瞬间,他被放在了世人的放大镜下,电影也得到了豆瓣一万多人的评论,得分高达8.0分。对于一个如此沉重的电影,可以得到如此高的得分,是大众对导演才华的肯定,而看完这部电影,进行反思,也是对电影艺术的尊重。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电影

电影设定的背景在河北的一个小镇上,场景昏暗,一片凋零。

四条线索,分别是为朋友出头的初中生韦布。(彭昱畅饰)

睡了自己好朋友老婆的恶霸于成。(章宇饰)

和教导处主任有暧昧关系的女学生黄玲。(王玉雯饰)

还有一个养老金被女儿女婿霸着,自己睡在阳台上的老人王金。(李从喜饰)

这四条线索刚开始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各自挣扎罢了。

韦布在学校帮朋友出头,意外把于帅推下楼,对方受伤严重。

于成在好友家偷情被捉奸,他目睹好友跳楼自杀。

黄玲生活在单亲家庭,她妈妈天天提醒她不要被别人上,不要怀孕。

老人王金每天醒来就是在阳台上,然后接受女婿的灵魂拷问,“你什么时候去敬老院呢?”

这些人所有的情绪都在崩溃的边缘,强烈的质疑一直萦绕在心间,这是无法承受的生命的重量,而这些情绪在同一天爆发了!那就是这操蛋的一天。

是的,导演只拍了他们一天的生活,不过在表现的时候,利用一些昏暗狭窄的场景,一镜到底的拍摄技巧进行深刻化。在镜头的摇摇晃晃中,表达了他这种边缘生活的探索,同时也刻画了各主人公身处这样的环境进行的自我救赎和强烈的压抑感。

最后,把所有人物进行紧密的相连,韦布推倒的于帅是于成的弟弟,黄玲是韦布的女朋友,老人王金是韦布的邻居等等,把人物紧紧的相连,让这部电影看起来更加压抑,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套在自己头上,沉重,凌乱,你越挣扎它就越紧,最后让人窒息。

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所以如果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电影的喜爱,是很难看下去的,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独特的“丧”的魅力。

接下来我从电影的整体的线索进行解读。故事的开始就是“操蛋的一天就要开始了。”

于成从好朋友家起床,好朋友的老婆还睡在旁边,但是他并不喜欢她。

韦布在自己的房间做武器,因为今天他要帮一个很怂的兄弟出头,他被人诬陷偷手机,还不敢还嘴。

王金老人起床,他睡在一个阳台上,四周破烂不堪,他是一个老兵,不过因为房价、教育等问题被女儿嫌弃,他即将被送去养老院。

女初中生黄玲踩着垃圾在洗漱,角落里放着一个别踩碎的蛋糕,那蛋糕是妈妈给她买的,却因为喝醉酒踩碎了,她妈天天工作,疲于应付各种客户,每天烂醉如泥。(离异家庭)

就是这样四个人的生活,他们睁开了眼,就看到了这个肮脏的世界。

如果活着仅仅如此,也不会有这些剧情,故事的一切和韦布有关,他把于帅推倒了,他开始逃亡,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后他们所有人的敏感神经被触碰到,所有人都与这个社会对立了!

而对立产生的矛盾,就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边缘与主流的绝对对立。

韦布去学校,被于帅堵住,开始进行校园霸凌事件,“大课间再来找你们,你们等着!”这句话几乎是所有受过霸凌学生的痛苦的深渊。

然后在他们的交涉中,韦布失手把于帅推下楼,躺地不起。韦布不得已,开始了一整天的“逃亡”。

老人王金要被送去养老院,他以养老院不让养狗为借口不去,虽然心酸,但也不失为一个借口。

在这一天中,他去遛狗,路过一个巷口时,一条四处游荡的大白狗把自己的狗咬死了!

事实上,从电影的角度,咬死的不仅仅是小狗,还是老人最后一根与社会联系的稻草。

他去找大白狗的主人讨要说法,路上遇到正在逃亡的于布,然后他又回到家接受家人的质疑,“没有了狗,你就可以安心去养老院了。”,接着他去看养老院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又遇到韦布等等,这就是这位老人的一天,操蛋的一天。(中间看养老院那一段压抑的要死!)

于成从床上起来,没想到好朋友突然回家,他被抓个正着,没有吵架,也没有斗殴,这位朋友直接跳楼自杀了!

一种强大的愧疚感充斥他的全身,从而他又去思考痛苦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他一直困惑的。

这一天中,他要接待跳楼死亡的朋友妈妈,因为要来办朋友的丧事。然后如果不被人怀疑,他准备出去躲几天,即使自己是恶霸,但是在法律面前,他也是很有麻烦的。他还准备临走之前去看一下自己喜欢的女人,他真的喜欢。如果事情进展很快,他晚上就可以走了。不过这一切因为弟弟被推下楼而改变,现在他必须先找到韦布,把他搞死,然后再逃离,这是于成操蛋的一天。

初中女学生黄玲。这天是她的生日,不过也是操蛋的一天。

她起床后发现妈妈又是烂醉如泥,房间乱得一团糟。她索性直接去学校,学校里韦布和于帅有矛盾,她看到救护车拉着于帅去医院了。下午她在猴子笼见到于布,于布让她和自己一起逃亡,她不愿意,她觉得现在就还行,虽然家庭一团糟,不过好在教导处主任对她很好,她希望可以住在那里。

不过她的一天也出现了变化,自己和老师在KTV的视频被传到群里,她的事所有人都知道了。在傍晚的时候,主任和他老婆找上门来,她忍无可忍,夹杂着自己狗屎的生活,被别人质疑的痛苦,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出路,用铁棒敲了主任和他老婆的头,自己前往了满洲里,去看席地而坐的大象。

四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团糟,不过他们最后的都导向一个终点,那就是满洲里,那里有一个席地而坐的大象。

为什么这部电影可以受到大家的肯定呢,豆瓣评分8.0分,对这样一部电影是很高的评价。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对社会边缘人的塑造和对他们情绪的充分表达,以一个近乎当事人的身份进行解读和体验,将一种挣扎、对抗、反思、无奈、痛苦的情绪充分的渲染出来,用精妙的剪辑技巧、场景塑造、镜头艺术进行人物的加工与呈现,最终将问题导向一个空无的领域——满洲里,这是一个好奇心的集聚地,“为什么满洲里有一个大象,它席地而坐,别人用叉子叉它它也不动”。

他将这种环境塑造出来,以一种近乎自私的方式进行自我倾诉。整部电影加上他本人死亡的经历,共同完成了这部电影,所以说,如果电影是完整的,一定有他的死亡的因素在里面。

本来不应该这样评价一个导演,不过我真的不敢恭维最后的镜头,大家在客车车灯前面停下,空旷的场景,一声大象的悲鸣响彻夜空。

有人说这代表了一种希望,是对好奇心的探索,其实不然。

其实去看大象本身就是错的,有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例如苦难的意义,例如世界是否是一片荒原。

所以,向死而生没有生,死亡就是死亡。

去看大象之后无非就是两个结果,有大象,没大象。第一种无非是这样的心态,我操,真的有大象。第二种,没有大象,我操,什么都是假的。而这两种心态都对人指向同一个方向,那就是死亡。

死亡,才是对未知所有的想象力。

所以,这部电影在最后的镜头下,将所有的悲剧色彩渲染到一种近乎窒息的境界,而结果已经显而易见,胡波死了,电影戛然而止。

整部电影都在描写社会边缘人,在整个时代高速发展的阶段,总有一部分人融入不到任何的圈子,他们整日思索却不可得,在主流社会面前像一个小丑,不过他们的坚守又是坚定而又有力量。

像韦布帮朋友出头,因为他相信朋友没有偷手机,于成去追喜欢的女人,她说我们不是一路人。于成说,“我操,这么复杂。”这就是一种格格不入的表现。

还有在剧情的设计中,一条晃来晃去的大白狗,它逼近黄玲,让她害怕,它咬死小狗,把老人逼进养老院,它的主人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对他们进行质疑、打压,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示了这种边缘人对主流社会融入的困难。

电影中大量的丧的台词其实是导演的一种强倾诉。

“操他妈的一天”“世界是一片荒原。”“活着就是很烦”“你是人渣,是狗屎,是他妈最恶心的玩意,我操你妈的,你快去死吧!你快去死吧!!”

这样的情绪下,很难会产生相对来说主流的东西。尤其是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一般都是阴暗的画面,狭窄的走廊,门缝的窥视等等,直接在画面感上对人进行情绪的打压。

所以看完四个小时,给人的沉浸感是恐怖的,不过如果体会到这种痛苦的感觉,又是一种迷人的深渊,一种对痛苦的强大的好奇心。

电影唯一给我感觉明亮的气息就是韦布和奶奶在一起的画面,不过幸好,在中午的时候,他的奶奶就死了,影片再也没有明亮了。

这部电影是一位理想主义导演对社会的强烈的对抗,最后他用自己的死亡完成了整部电影的注脚。

于观影人来说,我们应该反思,那些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应该如何融入到主流社会,让死亡看起来不这么悲情。

电影中的一句话或许可以将这种隔阂放大,这句话也是于成的最后一根稻草。当他鼓起勇气去找到自己喜欢的女人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你来找我干嘛”“跟你待会”“所以你就跑来了”“跟你待着比较放松”“我们俩不太可能,我们不是一路人,所以你来找我多少次没有用”“那你跟什么人一路啊”“反正不是你,你不明白我的点,我也理解不了你。”“我操,这么复杂啊。”

我操,这么复杂啊,或许就是导演胡波对世界最后的疑问。

题外话,当导演把自己吊在绳子上,当他最接近死亡的时刻,他有没有得到痛苦最终的答案。

最后再说一句,章宇和彭昱畅的演技真的绝了,尤其是彭昱畅,在某一个瞬间,我看到了黄渤对电影的偏执和追求。希望他以后越来越好。篇一:

今年上半年吧,读到了一个梗概,叫做《天堂之门》,简单得很,但半夜里读了好几遍,很是喜欢:文字里有诗意,故事里有哀愁。后来见到了作者胡波本人。尬聊了小半天,也还算愉快,虽然没有落实合作,但看成了他少为人知的处女作《大象席地而坐》,并与他在一个好天气里又见了一面,算是往前进了一步。再后来没多久,就是接到电话,被告知他死了,是自杀。

接到电话的时候,我跟对方说,你过十分钟再跟我说,我听不了这个。活到这么大岁数,认识的人亡故的并不多,没啥心理准备,也不大愿意相信。和胡波说是至交太那个了,说熟识都勉强,而且坦白说,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大象》成绝唱了,《天堂》拍不成了。但是,是真切的难过,还夹杂着一点恍惚,并且延续到现在。

一个人的亡故,如同石子投入水面,涟漪再久终将散去,保持缄默或许是表达尊敬的最好方式。写点什么,是连日看到连日更陌生的一些人亢奋地议论他的死亡,胡波半年前埋怨生活困顿的微博被翻了出来,他本人作为一个酗酒脆弱的文艺青年人设被广泛传播。人们没有机会看到他的作品,于是拼命转述他所谓的苦难,并表达无谓的同情或诘难。习惯用二手信息表达充沛的情绪,是碎片化时代稀释情感的一种癌瘤。

穷当然让人懊恼,但穷本身真的没有怕穷的人想得那么绝望。什么是绝望呢?绝望就是《大象席地而坐》里讲述的那样,大象不过是被叉子扎了屁股,人们却欣赏并向往它坐着的姿态。

现在会感叹何其幸运看过《大象席地而坐》,尽管是未定剪的版本。时长长达四个小时,这是《大象席地而坐》这版被“诟病”的地方,当然我并不这么觉得,个体感受自然不是权威,也要坚定表态:这是我十年来看过最棒的华语片处女作。四个小时讲真也挺长的,一起看的朋友一路小跑上了三次厕所,但影片结束时,我们共通的感受是:末段好几处都像是完美的结尾,但又确实希望这个故事一直继续下去。

《大象席地而坐》的故事发生在北方,重要的线索有三条:彭昱畅饰演的中学男生为小兄弟出头,招惹了街头混混的弟弟并闯出祸端;街头混混睡了哥们儿的女人,哥们儿的选择让他陷入道德困境;男生的邻居鳏夫老头莫名卷入了两人纷争,而他自己的麻烦是儿子儿媳打算卖了他的房子并把他送到养老院去。几个人最后相遇在火车站,都打算买票去满洲里,去看一头传说中席地而坐的大象。北方的冬天,天气凛冽,路上结冰,每个人都走得很艰难。

借一个少年的危机,胡波撕开了一个城市“有序”下的冷漠,每个人都在被生活扭曲和努力的抗争这种扭曲。主题不甚新鲜,胜在感知细微:少年目睹了心爱的女生被掠走,只敢留下一张托大装勇的纸条。青年一本正经的挽救爱情,失败就像后厨突如其来的火灾一样无法避免。老者勉力抗争拒绝卖房,最后的理由是在养老院无法照顾养了多年的狮子狗。在一个很随意的早晨,这条狮子狗被一条很随意走丢的大狗咬死了,狗断气的刹那,无处可去的绝望感几乎要冲出屏幕,把观众死死地钉在座位上。

三个人,牵扯出的,是与之相关二十个有名有姓的群像。导演胡波施与笔墨浓淡不一,但每个人都有声有色。比如男生小女友的妈妈,是个失败的丢了男人的医药代表,电影中总以中远景和侧面出现,寥寥几笔已写明,她对女儿的厌恶源于对自己的厌恶。只有两场戏的丢狗男主人,也拍得有趣的很,猥琐、丑陋、外强中干,正是我们每个人捍卫自己私利可能的样子。这个不具名的北方城市,被这二十个人物支撑起来,他们游走挣扎,像是我们操蛋的日子被拍扁到了银幕上。

技术层面而言,《大象席地而坐》呈现了胡波导演的天分,撇开这部戏实际制作成本超低这件事不谈,影片并无明显瑕疵可以诟病:人物庞杂有序,收束荒诞有力,影像表意准确,剪辑自然流畅,就连配乐也很有想法,诙谐俏皮,在故事沉重的调子里挑出亮色。看完称赞音乐好,胡波只是摇头,哦,没钱,还没做完。最让人意外的,是胡波在调配演员方面表现得完全不像处女作导演。影片里,每个人都像为这个电影生长的:他们眼角的皱纹、眉上的霜花、咀嚼烟卷后吐出的烟圈,都像是被胡波精巧安排。

文字不足以传达影像的魅力,写下这些是为了让多一点人在谈论胡波时,除了说他是个自杀的年轻人,也知道在他曾经拍摄了一部很棒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胡波曾提过,想连拍三部电影,从一群人拍起,一群人好拍,再拍三个人,最后拍一个人。我暗自揣度《大象》是一群人各自沮丧,《天堂之门》是三个人无论如何选择都沮丧,最后那一个人的故事,则永远没有答案了。只是揣度而已,不敢妄言就理解了胡波的创作。创作者和观众永远隔着一条河,即使没有恶意,这层阻碍也容易让人沮丧生气:双方握手言欢,可能是在误会了的感知层面惺惺相惜;双方彼此不解,也并不会让任何一方看上去高级。但起码有个得体的方式,保留大家体面,不必呈现各自的愚蠢。

胡波电影,和读他的小说一样,一直被一种浓重的“丧”情绪围绕。但两次与胡波的见面,他都还算积极开朗,我曾天真以为投诸创作就是他释放绝望的方法。我也大意揣度,敢于在作品里呈现绝望,其实内心是渴求希望的:眼里容不得沙子,就在展露丑恶时更褒扬善意,看世界万念俱灰,就在表达绝望时更努力去凿生命里的一道光。《大象》的结局是几人最后都打算去满洲里,看一头传说中席地而坐的大象,结尾处有个镜头美极了:开着夜灯,大巴驶向旷野,四个属意去满洲里的人,并其他旅客一齐下车来,抽会儿烟,踢两个石子,笑两下、歇一会子,又上了车,灯远车行。

谁都到了火车站,谁也没能去成满洲里。

让这道车灯熄灭的,也许是生活映射了丑恶,也许是负重压垮了前程,唯独不是穷困本身。看过胡波短片的人都称赞他技术过关,他也和我说过:商业片我会拍的,就是没意思。我想胡波对自己的选择是做过准备的:选择小众不必捆绑崇高,往高处走、往窄处去,本身就意味着是一条更艰难的路。但既然一去了之,多少证明,准备得还不够。对像胡波这样的人,朋友也好看客也罢,即使不能给他们点一盏灯,也不必为他们遮住日月;可以不与他们同路,也不必嘲笑他们披荆斩棘。欣赏不苛求,诋毁要不得,同情也不必,尊重,就很好。

无论如何,胡波只存在过去时态了。我对胡波自杀的决绝保有敬意,但说到底并不打算赞美或肯定这种行为本身,最诚恳的态度是:每个人都不得不对自己的选择埋单,就当是大象庞然巨物一屁股坐下来,他妈的坐塌了大地吧。死亡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胡波或许就是游吟诗人闯入了商业战场,一个故事也一定有不同版本,没有人能公正裁决全部,各得其所就好。再则,无论如何对胡波本人来说也没有更实质的意义了。只是喜欢《大象席地而坐》,也遗憾《天堂之门》只能停在纸上。

骑墙平庸如我一直宽慰自己:没有谁该一直困惑、一直愤怒、一直惶恐,向生活低头、和生活和解也不是什么难堪的事,有时候甚至是人生的幸运啊。但我还是不会忘记第二次见面,胡波你帮腔我说的话:他找我不是来炒股票的,是来做点事的啊。愿你说得对,愿更多人有机会看到你的《大象席地而坐》,愿你抵达天堂之门,看到大象席地而坐。

《大象席地而坐》影评(四):我在柏林看了胡波这部4小时长的遗作

去年在柏林看了马莉导演聚焦精神病院的纪录片《囚》,今年在柏林看了青年导演胡波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两部华语片的共同点是长,前者近五个小时,后者四个小时,都是体能和精神上的一场马拉松,且看完心情都会很低沉。

提前一天就去媒体中心申请了《大象席地而坐》的票,没想到被告知已经售罄,后来辗转通过其他渠道才得到一张票。我走进影厅的时候,主持人正在台上请观众帮忙寻找身边是否还有空余的座位,直到全部座位都被填满。看见外国普通观众们兴奋期待的面孔,我心情稍微有点复杂,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即将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故事,以及它诞生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心酸。可能很少有过这样的情况——电影节本该是一名导演最荣耀的时刻,观众翘首期盼,而后报以尊敬和掌声,可惜导演已经看不到了。

1,《大象席地而坐》讲述了四个人的困境:

(以下部分为剧透)

第一个人是社会混混A,他睡了朋友的老婆,被回家的朋友撞见,朋友一时受刺激跳楼了。他觉得不是自己的责任,隐瞒事实的同时想去满洲里避避风头。

第二个人是少年B,他为了帮好友摆脱校园霸凌,失手将霸凌男孩推下了楼梯。男孩有个混社会的哥哥A,少年害怕他哥哥来报复,便到处躲藏,想去满洲里看传说中的大象。

第三个人是少女C,她和母亲关系恶劣,却渐渐和学校副主任产生了不正当的感情。C和副主任的绯闻传遍了学校,濒临崩溃之际,她同意跟随好友B一起去满洲里。

第四个人是老人E,是少年B的邻居。子女以学区房太小住不下为由,想送他去敬老院。老人机缘巧合被卷进了A与B的争端,再加上对子女的失望,便擅自带着小孙女前往满洲里,去追忆他当年当兵的地方。

男女老少四个人之间有着种种复杂奇妙的关联,他们四个都在遭遇接连不断的麻烦,仿佛掉进了逃不掉的人生怪圈。眼看四个主角都无路可逃的时候,传说中满洲里那头整天坐着、不为威慑和食物所动的大象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情感出口。

2,技术层面先营造出压抑氛围:

这部电影刻画了众多底层小人物,故事以一座并不发达的东北小城为背景,再加上非常粗糙的制作——完全不打光,多数时候画面都是偏暗的,接近消色调的,甚至看不清人脸;不怎么稳的手持镜头,嘈杂的同期声,一些素材看似并未被精剪过,很多地方的混音都出现了严重问题……首先在技术层面就营造了一种十分压抑的氛围。这一方面可能是受限于成本,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导演个人风格的选择,以及后期部门出于对导演的尊重进行了全盘保留。

3,一部悲观厌世的作品,但不乏作者才华:

死者为大,我很难以客观准确的语句来评价这部电影。但看的过程中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实在太沮丧了,太悲观了,每个人物身上都萦绕着一股厌世情绪。但作为一部影像作品而言,它又时不时闪现出作者才华的一面。

电影里每个人物的台词多少都是有些深沉和文艺的,连两个中学生都是,口吻相当成年化。这些人物不停地拷问自己一些抽象的问题,也直言不讳地表达着对身边人和对这个世界的愤怒与绝望:“我什么都不是”,“你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吗?”,“我是最后一个看透你是个狗X的人”,“人渣!狗屎!恶心的玩意儿!”,“这世界可真恶心”,“你什么时候感到舒服过吗?”,“人生就是一桩接一桩的麻烦”……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

尽管在价值观念上我并不倡导,但不得不说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融汇成了一股颓废、堕落、歇斯底里的气质,使得这部电影别具一格。尽管也是相互穿插的多线叙事,但并没有刻意营造昆汀和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那种戏剧性的冲突和巧合,张弛有度的叙述,隐隐的情绪高潮,让四小时的片长并不觉得煎熬。片中用了很多跟在主人公背后的手持长镜头,除了人脸外几乎没有特写,很克制,还是有一些作者性的设计思维在里面的。据说导演在拍之前跟摄影师一起做了仔细的分镜,并非肆意而为。

几个主演的形象都很接地气,但演技一点都没被掩盖,尤其是彭昱畅,从《闪光少女》里的靓丽男闺蜜摇身一变,成了北方小城土里土气的中学小混混,年龄和气质竟然都毫无违和感,真是相当厉害了。个别配角演员略微出戏。

4,影片结尾向胡波致敬:

此次《大象席地而坐》开始放映之前,FIRST青年影展负责人高一天上台介绍:“这部电影可能会是今年大家看到的最长的一部,但是一点都不沉闷,它讲述了四个人的生活,生活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长一点。希望大家可以多一点耐心,共同度过接下来这四个小时。”电影开始了一段时间、交代了主角们各自的故事开头后,银幕上才打出片名,没有主创名字。

在影片结尾,屏幕上出现“原著/编剧/导演:胡波”字样,然后放了一张胡波的黑白照片,写着英文“纪念胡波”和他的生辰逝世年月;再然后打出了这部电影的版权归属者(其中一位是胡波的母亲);最后才是主创人员名单的滚幕。可以看到演职人员名单中有一个后期部门,有“后期制片人”和“后期统筹”等等,可能是接手胡波做了一些他没能完成的收尾工作,最后还有一长串鸣谢名单,包括FIRST的工作人员等。

近四小时的电影结束后,我惊讶地发现,现场依旧几乎满座,没什么人提前退场。胡波的母亲在掌声中被请上了台,她表示能来到柏林电影节既高兴又悲伤,悲伤是因为儿子为了这部“大象”失去了生命。简短的发言后,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向观众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被搀扶着下了台,有人为她献了一束花。

不知是不是胡波导演的本意,《大象席地而坐》的片尾曲选了一首基督教的赞美诗,有点洗礼和升华的意味。片中四位主人公最终都在那头坐着的大象身上获得了解脱,可惜在比电影更加残酷的现实世界里,胡波却没有。

(何小沁/文)

篇二:

压抑着撕破前的沉静,按压着爆发前的混乱,

隔着屏幕就能体会到导演通过电影传递给我们的感受,

两个人,在同一天,杀了一个人,救了一个人,

压抑的冷暴力,防空警报式的撕扯,

就像电影里那句台词,无论背影的配乐,还是角色的神情,都在一致表达这部电影的主题"…对,生活就是很烦…"。

通过电影,感受告诉我,导演是位完美主义艺术家,很敬佩这样的人,很纯粹的电影叙事人,举个不恰当的比喻,觉得导演有点像电影刚开始那位被戴绿帽的男人一样,本想与你共同欣赏这人生旅途中的点滴美景,没想你却表里不一,既然如此,不想伤害任何人,最终的选择,让自己去往一片没有任何杂物的净土,

电影在持续给观众释放压抑,但这种压抑与《禁闭岛》的压抑不同,《禁闭岛》的压抑是惊悚压抑,《大象席地而坐》是贴近生活的压抑,是看过之后会让人思考的压抑,

观影时,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种种不顺,,描述着低层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年轻的导演,优秀的作品,可惜,天忌英才,胡导,希望在那片没有任何杂物的净土里你能开心。

篇三:

《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很多人都说剧情太长,三个小时五十分钟的时间根本让人受不了,很多细节都可以重新剪辑,两个小时或许更容易让人接受。其实我想说的是,胡波,1988年出生,2017年自杀去世,他只活了29岁,拍了一个4小时左右的电影,还有人说电影有点长,真是对已逝导演的不尊重。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对导演胡波电影剧情进行一些大致的了解和分析,接下来从这两个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解读,其中重点是电影本身,希望有兴趣的可以看完,如果还没看过电影,可以选择看完,然后再来看解读,轻微剧透。

首先题外话,这部电影非常好!有人喜欢鲜花,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叫美好。把鲜花踩在脚下,反复摩擦,脚离开时,那一圈漩涡,也是好,一种毁灭的好。

这部电影就是这样,胡波在黑暗中寻找救赎,在细节中与主流社会进行绝对的对抗,用镜头语言进行反思与探索,将观众拉向了一个没有答案的远方,关于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意义,为什么而活着等等问题。导演的悲剧也就源于此,电影最后大象的悲鸣,就是他死亡的奏鸣曲,无论在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

导演胡波

胡波22岁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当时已经落榜两次,22岁也已经是别人毕业的年纪。

2016年7月,胡波带着自己的剧本《金羊毛》(后来的大象席地而坐)走上了青海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的创投宣讲台,虽然当时他表现的不是很好,很多细节没有阐述清楚,演讲的时候也有些紧张,不过仍然得到了导演王小川的青睐,在短暂的交流之后,王小川感受到胡波的真挚与才华,迅速与他签订了合同,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后来在他给胡波小说集《大裂》写的序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当时对胡波的喜爱。

文字散发着一副迷人和离奇的气息

当然会离奇,因为当时的胡波已经写出了这样的诗句:“那头颅挂在树梢,好像接近死亡能使你懂得的什么,但世界啊,永远是最初的样子”

一个用生命进行创作的人他独特的魅力一定可以在举手投足中溢出来,然后被敏感的人捕捉到。

当然,这种被认可、被放大也加速了胡波导演的艺术生涯,在2017年10月12号,他在北京自己的出租房里上吊自杀,年仅29岁,而这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就是他最后的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在他离世以后,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同时获得了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新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等六项提名!

一瞬间,他被放在了世人的放大镜下,电影也得到了豆瓣一万多人的评论,得分高达8.0分。对于一个如此沉重的电影,可以得到如此高的得分,是大众对导演才华的肯定,而看完这部电影,进行反思,也是对电影艺术的尊重。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电影

电影设定的背景在河北的一个小镇上,场景昏暗,一片凋零。

四条线索,分别是为朋友出头的初中生韦布。(彭昱畅饰)

睡了自己好朋友老婆的恶霸于成。(章宇饰)

和教导处主任有暧昧关系的女学生黄玲。(王玉雯饰)

还有一个养老金被女儿女婿霸着,自己睡在阳台上的老人王金。(李从喜饰)

这四条线索刚开始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各自挣扎罢了。

韦布在学校帮朋友出头,意外把于帅推下楼,对方受伤严重。

于成在好友家偷情被捉奸,他目睹好友跳楼自杀。

黄玲生活在单亲家庭,她妈妈天天提醒她不要被别人上,不要怀孕。

老人王金每天醒来就是在阳台上,然后接受女婿的灵魂拷问,“你什么时候去敬老院呢?”

这些人所有的情绪都在崩溃的边缘,强烈的质疑一直萦绕在心间,这是无法承受的生命的重量,而这些情绪在同一天爆发了!那就是这操蛋的一天。

是的,导演只拍了他们一天的生活,不过在表现的时候,利用一些昏暗狭窄的场景,一镜到底的拍摄技巧进行深刻化。在镜头的摇摇晃晃中,表达了他这种边缘生活的探索,同时也刻画了各主人公身处这样的环境进行的自我救赎和强烈的压抑感。

最后,把所有人物进行紧密的相连,韦布推倒的于帅是于成的弟弟,黄玲是韦布的女朋友,老人王金是韦布的邻居等等,把人物紧紧的相连,让这部电影看起来更加压抑,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套在自己头上,沉重,凌乱,你越挣扎它就越紧,最后让人窒息。

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所以如果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电影的喜爱,是很难看下去的,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独特的“丧”的魅力。

接下来我从电影的整体的线索进行解读。故事的开始就是“操蛋的一天就要开始了。”

于成从好朋友家起床,好朋友的老婆还睡在旁边,但是他并不喜欢她。

韦布在自己的房间做武器,因为今天他要帮一个很怂的兄弟出头,他被人诬陷偷手机,还不敢还嘴。

王金老人起床,他睡在一个阳台上,四周破烂不堪,他是一个老兵,不过因为房价、教育等问题被女儿嫌弃,他即将被送去养老院。

女初中生黄玲踩着垃圾在洗漱,角落里放着一个别踩碎的蛋糕,那蛋糕是妈妈给她买的,却因为喝醉酒踩碎了,她妈天天工作,疲于应付各种客户,每天烂醉如泥。(离异家庭)

就是这样四个人的生活,他们睁开了眼,就看到了这个肮脏的世界。

如果活着仅仅如此,也不会有这些剧情,故事的一切和韦布有关,他把于帅推倒了,他开始逃亡,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后他们所有人的敏感神经被触碰到,所有人都与这个社会对立了!

而对立产生的矛盾,就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边缘与主流的绝对对立。

韦布去学校,被于帅堵住,开始进行校园霸凌事件,“大课间再来找你们,你们等着!”这句话几乎是所有受过霸凌学生的痛苦的深渊。

然后在他们的交涉中,韦布失手把于帅推下楼,躺地不起。韦布不得已,开始了一整天的“逃亡”。

老人王金要被送去养老院,他以养老院不让养狗为借口不去,虽然心酸,但也不失为一个借口。

在这一天中,他去遛狗,路过一个巷口时,一条四处游荡的大白狗把自己的狗咬死了!

事实上,从电影的角度,咬死的不仅仅是小狗,还是老人最后一根与社会联系的稻草。

他去找大白狗的主人讨要说法,路上遇到正在逃亡的于布,然后他又回到家接受家人的质疑,“没有了狗,你就可以安心去养老院了。”,接着他去看养老院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又遇到韦布等等,这就是这位老人的一天,操蛋的一天。(中间看养老院那一段压抑的要死!)

于成从床上起来,没想到好朋友突然回家,他被抓个正着,没有吵架,也没有斗殴,这位朋友直接跳楼自杀了!

一种强大的愧疚感充斥他的全身,从而他又去思考痛苦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他一直困惑的。

这一天中,他要接待跳楼死亡的朋友妈妈,因为要来办朋友的丧事。然后如果不被人怀疑,他准备出去躲几天,即使自己是恶霸,但是在法律面前,他也是很有麻烦的。他还准备临走之前去看一下自己喜欢的女人,他真的喜欢。如果事情进展很快,他晚上就可以走了。不过这一切因为弟弟被推下楼而改变,现在他必须先找到韦布,把他搞死,然后再逃离,这是于成操蛋的一天。

初中女学生黄玲。这天是她的生日,不过也是操蛋的一天。

她起床后发现妈妈又是烂醉如泥,房间乱得一团糟。她索性直接去学校,学校里韦布和于帅有矛盾,她看到救护车拉着于帅去医院了。下午她在猴子笼见到于布,于布让她和自己一起逃亡,她不愿意,她觉得现在就还行,虽然家庭一团糟,不过好在教导处主任对她很好,她希望可以住在那里。

不过她的一天也出现了变化,自己和老师在KTV的视频被传到群里,她的事所有人都知道了。在傍晚的时候,主任和他老婆找上门来,她忍无可忍,夹杂着自己狗屎的生活,被别人质疑的痛苦,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出路,用铁棒敲了主任和他老婆的头,自己前往了满洲里,去看席地而坐的大象。

四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团糟,不过他们最后的都导向一个终点,那就是满洲里,那里有一个席地而坐的大象。

为什么这部电影可以受到大家的肯定呢,豆瓣评分8.0分,对这样一部电影是很高的评价。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对社会边缘人的塑造和对他们情绪的充分表达,以一个近乎当事人的身份进行解读和体验,将一种挣扎、对抗、反思、无奈、痛苦的情绪充分的渲染出来,用精妙的剪辑技巧、场景塑造、镜头艺术进行人物的加工与呈现,最终将问题导向一个空无的领域——满洲里,这是一个好奇心的集聚地,“为什么满洲里有一个大象,它席地而坐,别人用叉子叉它它也不动”。

他将这种环境塑造出来,以一种近乎自私的方式进行自我倾诉。整部电影加上他本人死亡的经历,共同完成了这部电影,所以说,如果电影是完整的,一定有他的死亡的因素在里面。

本来不应该这样评价一个导演,不过我真的不敢恭维最后的镜头,大家在客车车灯前面停下,空旷的场景,一声大象的悲鸣响彻夜空。

有人说这代表了一种希望,是对好奇心的探索,其实不然。

其实去看大象本身就是错的,有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例如苦难的意义,例如世界是否是一片荒原。

所以,向死而生没有生,死亡就是死亡。

去看大象之后无非就是两个结果,有大象,没大象。第一种无非是这样的心态,我操,真的有大象。第二种,没有大象,我操,什么都是假的。而这两种心态都对人指向同一个方向,那就是死亡。

死亡,才是对未知所有的想象力。

所以,这部电影在最后的镜头下,将所有的悲剧色彩渲染到一种近乎窒息的境界,而结果已经显而易见,胡波死了,电影戛然而止。

整部电影都在描写社会边缘人,在整个时代高速发展的阶段,总有一部分人融入不到任何的圈子,他们整日思索却不可得,在主流社会面前像一个小丑,不过他们的坚守又是坚定而又有力量。

像韦布帮朋友出头,因为他相信朋友没有偷手机,于成去追喜欢的女人,她说我们不是一路人。于成说,“我操,这么复杂。”这就是一种格格不入的表现。

还有在剧情的设计中,一条晃来晃去的大白狗,它逼近黄玲,让她害怕,它咬死小狗,把老人逼进养老院,它的主人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对他们进行质疑、打压,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示了这种边缘人对主流社会融入的困难。

电影中大量的丧的台词其实是导演的一种强倾诉。

“操他妈的一天”“世界是一片荒原。”“活着就是很烦”“你是人渣,是狗屎,是他妈最恶心的玩意,我操你妈的,你快去死吧!你快去死吧!!”

这样的情绪下,很难会产生相对来说主流的东西。尤其是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一般都是阴暗的画面,狭窄的走廊,门缝的窥视等等,直接在画面感上对人进行情绪的打压。

所以看完四个小时,给人的沉浸感是恐怖的,不过如果体会到这种痛苦的感觉,又是一种迷人的深渊,一种对痛苦的强大的好奇心。

电影唯一给我感觉明亮的气息就是韦布和奶奶在一起的画面,不过幸好,在中午的时候,他的奶奶就死了,影片再也没有明亮了。

这部电影是一位理想主义导演对社会的强烈的对抗,最后他用自己的死亡完成了整部电影的注脚。

于观影人来说,我们应该反思,那些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应该如何融入到主流社会,让死亡看起来不这么悲情。

电影中的一句话或许可以将这种隔阂放大,这句话也是于成的最后一根稻草。当他鼓起勇气去找到自己喜欢的女人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你来找我干嘛”“跟你待会”“所以你就跑来了”“跟你待着比较放松”“我们俩不太可能,我们不是一路人,所以你来找我多少次没有用”“那你跟什么人一路啊”“反正不是你,你不明白我的点,我也理解不了你。”“我操,这么复杂啊。”

我操,这么复杂啊,或许就是导演胡波对世界最后的疑问。

题外话,当导演把自己吊在绳子上,当他最接近死亡的时刻,他有没有得到痛苦最终的答案。

最后再说一句,章宇和彭昱畅的演技真的绝了,尤其是彭昱畅,在某一个瞬间,我看到了黄渤对电影的偏执和追求。希望他以后越来越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象席地而坐》观后感大全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词条  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大象  大象词条  大全  大全词条  
电影

 《美丽人生》观后感 600字三篇

导读相信人性的温暖,相信坚守的力量,相信光明,相信未来,相信风雨之后的彩虹,相信阴霾之后的阳光,用智慧与爱,守望幸福生活,创造美丽人生。快跟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一起...(展开)

电影

 创业者必看的热血励志片

导读:真正想要的东西,不只是踮踮脚尖那么简单,所有的收获一定要全力以赴,奋不顾身。下面是小编为你推荐的创业者必看的热血励志片。创业者必看的热血励志片 1《猫鼠游...(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