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首富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的顶级智慧:用思...

图01:左查理·芒格,右巴菲特,来源:网络

上两篇认知提升篇分享了查理芒格的思想“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中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的第01~20个模型,这一篇继续分享第21~30个模型。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我会针对100个模型的每一个模型都拆开了写一篇文章。

第01~10个思维模型请阅读《认知提升八原则(补充篇):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第1~10)》;

第11~20个思维模型请阅读《首次拆解世界首富合伙人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第11~20个)》。

21、风险概率思维模型

人生本身就处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之中,任何人首先要学会接受风险,和风险共存,然后寻找机会。

风险概率思维模型和决策树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质上风险概率思维在讲一个人若想获得大的受益,就必须承担更高的风险。

有这样一个在各种场合被讲烂的故事,讲故事的人会让你先闭上眼睛去想象一下,你刚刚中了大奖,大奖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你面前有一红一黑按钮,按下红色的按钮你可以立马获得100万,按下黑色的按钮,你有50%的机会拿到1亿美元,也有50%的可能什么都没有。

风险偏好者往往会选择后一种,但风险保守型的人会选择红色按钮,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一个红色的按钮,为什么?因为风险无处不在,基因和集体潜意识决定了人这个种族“不愿承担更多风险”。但如果你把决策树往前推再仔细想想,如果你把价值5000万的第二个按钮,以2000万的价格卖给更有承受力的人,你就能赚2000万,而不只是100万,这是不是一个更好的答案?如果你把决策树再往前推,你用100万的首付款把黑色按钮卖给风险偏好更高的人,同时签订合同,大致意思是“如果他中了1个亿,那就要再分5000万给你,这样你就有可能赚5100万”,这样你即保住了100万的最低收益,还有潜在5000万的收益,但是这个是不是更好了呢。如果你把决策树再往前推,可以把这个选择权做成公开发行的彩票,2块钱一张,印2亿张,能进账4个亿。就算头奖分走1个亿,你还能赚3个亿,这是什么思维?如果你把决策树再往前推,利用彩票这个商业模式,你可以筹划好几个抽奖游戏,让它成为一门生意,你就能赚超过十个亿。如果你把决策树再往前推,你把这项生意做上市,估值百个亿,走上人生巅峰是不是也有可能?

后面的五步就像下棋多思考五步一样,商业的世界也是这个道理,这有点像人的算法(具体可以参考这一篇:认知提升的八个原则(一):形成自己的系统化认知思维框架),计算的算法和算力都决定了你我人生的高度。

概率思维的主要目的是做决策。不要做概率上必输的事情,而是做长期来看增加盈利概率的事情。这就要求人不断提升对概率感知的能力和分辨能力,做好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

概率思维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强调的并非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想,也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如何科学的将梦想落地的有效思维方式。事实上,概率思维推崇的群体是很多投资人和金融人士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一再被历史实践证明有效且具有非常大的实践性意义。我们再举一个风险投资的例子,风险投资之所以冠名以“风险”也是这个思维模型的生意。

2013年,天使投资人王刚因为看好打车行业的互联网化,投资了滴滴七十万元。这是非常非常非常早期的时候,投七十万的天使风险是非常的高。但之后不到三年的时间王刚就获得了超过万倍的收益。我们把这件事带到模型中去思考就是:即便滴滴的投资最后失败了,王刚顶多损失七十万,这七十万就是一个有下线的成本,是王刚可以承受的损失,但是如果成功了,投中一个市场的行业巨无霸,那王刚获得收益是没有封顶的。

当然,如果我这么说,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和之前决策树模型中推崇的“概率越高,胜算越大”不是相互违背的吗?这就是商业的魅力,你要计算概率,在大概率的范围内挑选风险和收益相互平衡最好的。

决策树和风险概率放一起,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著《孙子兵法》核心思想,我们说《孙子兵法》的思想是消极的,但在消极中嵌套了积极的思想,什么意思呢?《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不战”和“不败”,也就是“打不赢不战”“打得赢代价太大不战”“打得赢代价也不大,要看看能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不败”的思想就是任何情况下都要讲究不败,什么是不败?不战就不会败,不退步就是最大的进步。

你把《孙子兵法》和决策树和风险概率放一起思考,其实就是企业或个人选择过程中的“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思想,风险最小就是要不败,收益最大就是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获取最大收益。

再回到我正在给保险行业做数字化转型战略这个领域,我们看到意外险一直是大头,意外险的本质是什么?其实不就是概率吗?我们每年花那么多钱买意外险是因为险企已经充分计算了其发生的各种概率,冲淡概率风险的一个常用方法就是增加基数,投保的人越多,保险公司赚钱的概率就越大。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人多?生态啊!除此之外,冲淡风险的方法还有分享,前面说的把黑按钮打包分享给风险承受力高的人,就是这个逻辑。

赚大钱的逻辑,往往是学会正确和风险做朋友的方式,也就是和概率做朋友。只有学会有效且正确的拥抱概率,才会有更好的机会。保守,其实就是最大的风险。

后面的很多模型,其实都是概率思维的产物。

22、完型融合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说,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就是要把自己训练的比较理性。

完型融合思维模型其实就是系统论,不过这里更多的是说局部系统或者叫小系统论。例如我们做任何工作,完成任何事情,大致的过程是起心动念、规划、多要素融合执行落地一直到完成。这里面,离开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事情的失败。

从起心动念有一个想法,到设计出完整而又清晰的蓝图或者逻辑图,再到整合人、财、物、时间、大环境等等去实现,任何环节,特别是大环境和先后顺序上出现问题,最后都可能无疾而终。例如打造一个互联网平台,就要考虑非常多的元素和环节。第一步往往是创始人或者管理团队有一个初步的想法,认为大健康产业前途可期,里面价值最大的就是打造大健康版本的互联网平台。这时候相关人员去研究决定平台的内容定位选择,规划处大致的建设思路,主要是关键时间节点,KPI部分,投入部分等等,然后开始招兵买马行动,这时候人才和钱财是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同时还要考虑大环境是否允许,例如移动互联网技术,AI技术,大数据技术,政策是否支持或者未来发展趋势等等。等这些全部具备以后,我还要租赁或者建设云计算的硬件部分,计算机的算力是串联所有内容的核心元素之一,之后切入点的选择,运营能力的使用,内外关系的处理,用户的获取和持续运营等等,都对这个互联网平台建设成功与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一个项目,除了要有可能实现的规划, 还需要充足的人力准备、财力准备,时间准备,同时还要对所做的事情分解分层、方法论支持、流程制度激励支持、 稳定明确的责权分解说明,还要有应急方案与思路等等,这样的做起事来,才可行云流水,事半功倍。

如此说来,完型融合思维可以应用几乎所有需要系统化思维来解决问题的事情上。所谓“佛畏系统”,系统化的能力可以让你在风险无处不在的混沌社会中,多一份安全和机会,在执行、思考、预判等社会行为中,坦然很多。

23、101010旁观思维模型

这个模型用一句《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的话总结就是:现在的你看去年这时候的你,如果不觉得去年的你是个傻X的话,那这一年你就没有进步。

虽然用这句话总结会导致101010旁观思维模型有点变形,但实际上等你明白这个模型后,你会发现,他们所暗合的思想机会一致。

我们设想下面一个场景,在一个温暖的下午,你的老板将你叫到了办公室,他含情脉脉的向你表白说他喜欢你,喜欢你很久很久了~

你该不该接受他呢?

对了,你的老板他非常有钱,是福布斯榜单级别的富豪。

这时候你该不该接受他呢?

对了,你的老板是已婚人士。

那么,你该不该接受他呢?

对了,他刚刚还说,为了你,他可以立马和他老婆离婚。

这时候,你该不该接受他呢?

对了,还有一个忘记说了,你是男的。

···

这个故事中,你每获得一条新的信息,你脑海里的选择就会变化一次,我们匆匆忙忙的做出选择的时候,常常受限于自己狭隘的眼光,浅薄的知识,只看到眼下这一刻的信息,却看不到视线之外更多更重要的信息。那么,如何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呢?这就是我在IAB物智链上和大家和大家讨论这个模型:101010旁观思维模型

101010旁观思维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我们在做一个决策时要长远思考该决策对未来有任何影响。如果你一开始无法进入状态,你可以这样来训练自己,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10分钟后,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现在的决策。答案是保持一致or后悔?

10个月后,自己是如何思考自己这个10个月以前的决策。答案是保持一致or后悔?

10年后,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这个10年前的判断与决策。答案是保持一致or后悔?

这里面的10分钟,10个月和10年三个10,就是101010旁观思维模型中的“101010”。

还有更极端的方式,和前面正序的训练方式不同,这种方式是倒序,也就是说,你要想象如果这个决定发生在10分钟前,10天前,10个月前,10年前,对我现在有什么影响,甚至发生在100年前呢?自己根本没出生的时候呢?

很多大型企业的CEO在做决策的时候,特别是重大事情的决策时,形成统一的结果后者认识,在正式分配任务去落地执行前,都会故意放一放。决策越大会放的越久,目的就是给自己腾出足够的时间获取更多信息,从而用101010旁观思维模型预判对未来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决策的时候,都是AB选择题,也就是“是或者不是”“要或者不要”,例如拿到一份offer,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去或者不去”,但是这个时候你如果跳出非A即B的选择题,而是进一步利用决策树思维模型想一下“自己价值提升”“社会价值创造”“未来人脉积累”“社会趋势把控”等等方面能不能的收益概率,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发现,特别是将前面四种收获放到十年后来看呢?

101010旁观思维模型第二个关键举措是要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培养一个“反对派”的小人,也就是尽量用理性战胜感性,避免出现证实性偏见。例如我知道的很多日本著名企业,和我国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都在刻意的在组织或者公司内部培养一个“反对派”,他们希望在关键决策中听到“反对派”们提供的不一样的声音。

除吃之外,如果想可以锻炼自己此方面的能力,可以网上找《决断力》一书读一读,没必要买。

24、竞争进化思维模型

最近我经常听到各种投资人发表他们的创业者能力的要求,其中有一项大意是创业者必须具备“进化进化能力的能力”“进化能力进化的能力”,断句的话是<进化-进化能力>的能力。也就是说,你仅仅具备进化能力已经远远不够了,你还要具备进化这种能力的进化能力。真替现在的创业者感到压力。

竞争进化思维模型其实就在说企业或个人要在竞争中不断的进化出进化的能力,说人话就是:学习竞争对手,超越竞争对手,在一次次竞争中提升自己、团队的认知、格局,从而不断的实现质变。你只有质变的速度比所有竞争对手都快,方向也对,你才能赢。

这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和效率。

竞争进化思维 这六个字你放到百度或者Google根本找不到任何相关内容的详细描述,时间上在理解这个思维模型的时候,你可以拆开来看,关键词就两个:竞争与进化。

竞争思维。讨论竞争思维,就必须将终局思维放在一起来看,终局思维的大意和101010旁观思维模型恰恰相反,101010旁观思维模型强调当下决策对未来的影响,而终局思维强调未来十年后会是什么样,从而我当下该做什么决策。而竞争思维更多的重视当下,很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这两种思维放在一起,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在短期利益上竞争思维的重要性,在长期战略上,终局思维的优越性,而竞争进化思维恰恰是把短期融合到长期来进化的一种思维模型

当然,竞争思维模型还会分出有限竞争思维模型和无限竞争思维模型,生命是有长度的,科学预断人类寿命的峰值大约是125年,这就是其有限性,但人的认知几乎是无限的,无限的认知所产生的智慧,被一代代流传下去之后,就在无形中延长的生命的长度。

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李有龙推荐你阅读一本叫《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的书,据说这本书从底层改变了王兴的认知。其实我觉得这本书翻译成《有限与无限的博弈》书名似乎更具张力,更符合原著的思想。

进化思维。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系统地阐释了他的进化论,由此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他老人家的进化论是从古至今学者所提出的最具说服力且影响最广泛的思想纲领之一,慢慢的你会发现,除了达尔文说的生物进化以外,我们的思想,认知,技术,观念都处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进化论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变化面前我们最需要是学会拥抱变化,并懂得在变化中调整自我的脚步,跟随时代的步伐,这样我们才可以始终和潮流前进。

竞争并不是狭隘的竞争,进化也并不是盲目的进化,要想在竞争中持续进化,你首先要利用竞争,在竞争中学习你的强大对手,获得最先进的认知,整合最好的资源,饲养最顶级的人才,抢夺最广泛的注意力,融到最大限度的资金,利用最久的时间从而锻造自我,突破自我,进化自我,迭代自我,淘汰昨日的自我。

成为超越一切的王者~

25、上帝视角思维模型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就是上帝视角最简单的大道理,其实查理芒格100个思维模型绝大多数都是常识,而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也是常识,一定要重视常识的力量,一定要重视常识的力量,一定要重视常识的力量!

上帝,会怎么看?

张三,会怎么看?

王五,会怎么看?

这就是上帝视角思维,当我们做决策,做决定的时候,要善于跳出自己的主观视角,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当下决策,站在第三方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变化。无论如何一定没有百分百正确的决策,但上帝视角可以让我们从其他角色来审视问题,也可以让我们具备更宏大的视野来审视问题。上帝视角是全视角,主要是培养个人产生全局地图式的掌控感,也就是大局观。与之相反的就是个人视角,一个会思考的人,总能清晰地区分两个视角,个人视角和上帝视角。个人视角看微观,上帝视角看全局。个人视角分对错,上帝视角看趋势。个人视角看应然,上帝视角看实然。在个人视角看来,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结果的原因,在上帝视角看来,一切都是做对了什么事情的结果。

上帝视角,可以拉长时间维度,看到全局,以理性和发展的角度看待,会帮助符合这个时代或未来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或组织。

另外,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历史?因为历史能让我们以一种更高的维度去观察当时的世界,观察一些事物运作的最基本的规律,甚至能让我们预测未来,学好历史就像拥有了上帝视角一样。但同样,如果开着上帝视角学历史,也是有它的局限性的。

自然,上帝视角思维模型,和宗教中的 “上帝” 没有一点关系,它是一个思想和行为的抽象体,是一个正确思考和做事的高级系统,但可以以拟人的方式来表现出其中的一面。

其实上帝视角的思维方式,更多论述的是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然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思维模型,叫系统思维,我们后续会分享。

关于锻炼自我系统化知识体系,可以阅读李有龙的这篇文章《认知提升的八个原则(一):形成自己的系统化认知思维框架》。

麦肯锡哲学中的“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能够最大限度的做到通篇考虑,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现在的算法,如果真的能打通底层所有的数据,找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那么算法就是赤裸裸的上帝视角,人类任何行为都将曝光在其中,不得不说这是巨大机会,也是巨大的威胁。

关联思维模型推荐:系统化思维模型、全局思维模型、地图思维模型、元认知。

最后,其实任何人都没有能力妄称自己打开了上帝视角,有的只是在混沌中寻找自我方向时的无知。

26、升维思维模型

姚明和一个三岁小女孩打篮球,谁会赢?正常情况下,结果非常明显。在篮球这件专业的能力面前,姚明在篮球领域的能力和三岁小女孩的能力,我们认为是不同维度的,如果姚明VS三岁女孩,这种情况我们通常叫降维打击,即高维度的能力PK低纬度能力的人,同样在企业竞争中,在物理世界中都存在降维打击。

刘慈欣在《三体》小说中提到了所谓的“降维打击”一词,小说中的外星人就是通过二向箔对地球进行降维打击,把高维度的世界变成低维度,把三维变成二维,对一个世界最致命的伤害就是降维打击。

我在给保险业做互联网生态战略培训的时候,经常会用一张图来让学员们思考商业具体的位置。

图01:商业在哪?,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图01中,实际上就是四个维度的存在,最高的维度是人文,其次是科学,然后是技术,最后才是商业。因此规划企业服务的时候,我们要求企业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升维服务”,如果你的服务升维了,对竞争对手而言,就是降维打击。在《保险业生态时代的战略工具:李有龙生态矩阵介绍 | 李有龙生态矩阵(一)》一文中,我们反复讨论了一个定位学派的战略工具叫“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

图02:点线面体战略选择,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图03:点线面体发展逻辑,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图05:李有龙生态矩阵图,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详细内容你可以去研究李有龙生态矩阵,简单的讲所有的企业,都属于点线面体型企业,不同的是有的企业属于“点”型企业,有的企业属于“线”型企业,有点属于“网”型企业,“网”分为“面”和“体”。

从维度的角度讲,“点”低于“线”,“线”低于“面”,“面”低于“体”,也就是各自处在不同的竞争维度,如图03,维度越高,竞争力越高,对低维度企业就是降维打击。

放到个人成长和升维模型来看,现实生活中,太多人只关注低头犁地,不愿意抬头看天,因此永远无法形成对整个社会系统化的高维度认知,因此也会一辈子庸庸碌碌的没有任何作为。

关于提升维度的方法,首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系统化认知,其次《高维度思考法》推荐了三个方法,分别是:

第一种,通过抽象化、类推升维思考。抽象化属于一种在差异性中寻找共性的方式,科学的定律就是一种典型的抽象化的思维,善于总结共性,寻找规律和定律,然后用此去指导具体行动,就是先升维认知,然后降维服务。而所谓的类推,就是从“表面上不同,结构上类似”的遥远领域借用创意的思维

第二种,通过思考的“轴”升维思考。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特别喜欢用四象限图,因为维度增多,思维方式就不一样,出现的结果也会不一样,我们从小学数学,XYZ三坐标轴就是如此。例如巴菲特老爷子喜欢把事情划分出两个维度,X轴一般是重要与否,Y轴一般是能够确定的认识到真相,也就是可知与否,因此出现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且可知、重要但不可知、不重用但可知,不重用且不可知。而巴菲特更多关注的是“重要且可知”的事情,并通过他们赚钱财富。

这种思考模式,其实跟“金字塔原理”中的一种科学分类MECE(彼此独立,完全穷尽)模式很像,不重复、不遗漏,这种思考模式,是一种很棒的升维思考工具。

第三种,通过“Why”升维思考。通过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可以让我们的思考模式不断拓展和升维,使得我们所追溯问题的方式,可以不断地向上游回溯,如果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话,能至少追问5个为什么,基本上就可以让我们挖掘出来问题的真正根源,所以Why是一个可以上升到高维的词。

这是一个一定要深度理解的模型。其实人生就是一次次升维,一次次打怪升级的过程。

27、混沌与秩序思维模型

在详细介绍这个思维模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三个关键词:非线性、混沌和秩序。

各学科中的每个重要且悬而未决的问题,从意识到癌症,再到经济的集体盲目,都是非线性的。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科学界一直致力于努力攻克非线性问题。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所有同步科学的先驱——维纳、温弗里、藏本由纪、佩斯金以及约瑟夫森,他们照亮了一条通向山顶的道路,这是一条通向庞大振子系统的自发有序的路径。随着混沌理论的兴起,又有新的盟友加入了探索,虽然两者的路径不同,却通往同一座高峰。即使是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可以表现出非常复杂的行为,其复杂程度远超出人类的理解范围,在混沌学发展到第二波浪潮的时候,物理学家米切尔·费根鲍姆(Mitchell Feigenbaum)研究发现,混沌实则包含了一种惊人的新秩序。存在特定的普遍规律支配着从有序到混沌的转变。粗略地讲,完全不同的系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走向混沌。他的预言很快就在电子电路、旋转流体、化学反应、半导体以及心脏细胞的各种实验中得到了证实。这就好像古老的毕达哥拉斯的梦想成真了:世界不是由土、气、火和水组成的,而是由数字组成的。费根鲍姆的规律超越了心脏细胞与硅基半导体之间的表面差异。不同的物质遵循着同样的混沌规律,其他普适定律也很快就会被发现,

这是非线性科学史上的一段快乐时光。

“混沌”这个词语本身很酷。这个领域被一些人吹捧为20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伟大革命,另外两次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混沌”首次渗透了非线性的一些奥秘,并在以前似乎毫不相关的领域之间建立了联系。1987年,詹姆斯·格莱克(James Gleick)的畅销书《混沌》(Chaos)将混沌理论推向了大众。书中记述了洛伦茨和费根鲍姆等人的英雄事迹,费根鲍姆留着贝多芬式的发型,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午夜游荡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街道上,寻找着湍流的秘密。当时,杰夫·戈德布卢姆(Jeff Goldblum)在《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中扮演了一名混沌理论家,身穿皮衣,看起来像个摇滚明星。混沌好像真的来了——特别是在戈德布卢姆在劳拉·德恩(Laura Dern)的导演下完美地表演了蝴蝶效应之后。

对这部分感兴趣的,可以阅读《同步:秩序如何从混沌中涌现》。

实际上,更早的时候,柏拉图就断言自然界虽偶有失衡,却展现出惊人的秩序和规则。柏拉图理解自然界最好的方式是将其想象为由工匠制成的造物。这位工匠尽其所能,将秩序加在无序的物质材料之上。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认为世界的创始出自一位神匠,他按照一个既定模式完成创世工作。这个模式是一套理性原则,体现于物质材料中,制造出一完整的结果。因世界展现出理性结构,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理性的创造。另一方面,因世界在物质材料中得以实现,而物质材料钳制理性,阻止理性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考虑柏拉图称之为“必然性”的因素。必然性指万物必然要遵从的道理,不管理由如何。

由于先天基因和后天训练的结果,人“天生”崇尚秩序与连续性,畏惧混乱和未知,也是因为无知才恐惧。实际上我们所处的整个世界是充满了混沌和不连续性的,只有接受这个现实(更大的现实是人的理解能力不足导致人类自我认为世界的混沌和不连续)。

不过我比较喜好恐惧和痛苦,恐惧和痛苦是一个人的内驱力。同时我们也要享受不确定性,找到混沌背后的规律,找到混沌中的秩序,并小心做好自己与混沌相处的方式。

放到混沌与秩序思维模型上,实际上我认为该模型讨论的重点 非常的简单:突破无知,相信科学。其中无知是人自以为世界的混沌性,科学就是自然的秩序性。

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一秒都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混沌,是因为人很无知~

秩序,是因为人在认知~

28、信息传递思维模型

布置工作要清晰明确、说五遍,完成工作要逻辑清晰、事事闭环,这就是信息传递思维这个模型的常识性认知。

所谓的信息传递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最后一步。如果实际工作或生活中,员工没能高效率完成工作,很可能首要的问题是因为信息传递这条链路上的问题,我之前分享过一篇文文章叫《无反馈即地狱》就讨论过这个问题。实际工作中,不懂信息传递思维的leader很多,不懂闭环的员工更多。你不要理解这个模型,但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做到它的核心思想。

由于存在认知偏差和理解偏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衰减、失真以及再加工,要想保证信息高效准确的传递下去,交代任务方式(方法)就成为一种能力。在日本企业中,leader给员工交代工作任务的时候,一般需要交代五遍:

第一遍:交代清楚事项,这时候第一次传递完成;

第二遍:要员工复述,确保员工初步理解;

第三遍:和员工深入探讨事项的目的,并达成共识,这时候第二次传递完成;

第四遍:做好planB,也就是应急预案,以防万一;

第五遍:引导员工提出个人见解,很多时候直接是要求员工提见解。

你会发现,信息传递的关键在第一个人的信息输出能力,第二个人的信息输入能力,也就是信息传递的目的是让第二个人准确的理解信息,最好是在准确理解的角度上能洞察更多价值信息,这可以是不同角度,也可以是同角度的查漏补缺。

传递,复述,目的,预案,见解,我们在工作任务布置,项目描述,写一篇文章,录一段视频,出一本书等等,都是这个模型的具体应用,别人的反馈就是你信息的传递效率的最好展示。

29、成其私思维模型

营销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定义我觉得非常的准确,大意是:如何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成其私的常识性说法就是通过成就别人从而实现自己。

《道德经》第七章中有言:“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句话的大意是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长久。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其无私么,所以反倒成就了其自身的事业。

这个思维模型翻译成“成其私思维”是我认为100个模型中翻译最好的一个,这个思维模型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通过成就他人来实现自己。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展开具体讨论,稍微清楚的人都知道这个模型在说什么,不清楚的人可以出门右拐。但其中有一点是我对此模型的延伸或者拔高一个维度看此模型,那就是“成就他人”的“他”的定义或定位。

这几年在给保险业做互联网生态建设战略的工作,从2018年10月1开始我决定将我们的方案,生态研究性成果,以及作价50万的培训课程写成《保险业生态战略200讲》的课程,并且免费的放到互联网平台上面,就是这其中对这个“他”的定位的转变。

一开始,我所在的企业的行业定位属于“科技赋能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在这个定位中,几乎和所有的2B类公司一直,无论是科技公司还是咨询公司,嘴上说赋能客户从而成就客户,本质上就是包人包项目的工作,做乙方找项目从而赚点碎钱的一个定位。这种企业最大的价值在哪?行业普遍认为有两个:便宜,成功的案例。

第一个便宜说白了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人力的成本是最大的优势,这群人是真正意义的代码界的农民工。第二个就是“案例”,成功的案例或者过往服务的经验能给企业带来行业的声誉,带去更多的客户。这是2B类公司飞轮得以转动的关键。

但是互联网生态时代,首先,尚未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做成互联网生态,也就是说咨询公司或者科技企业吹的再好,都没有真正能拿的出手的案例,有的也是瞎编的。第二个是整个行业都处在非常浅层的认知阶段,特别是企业都聚焦在科技提效而非真正转型的认知层面上。既有的牌照制带来的红利尚存,行业不作为也能有很好的生存空间,生态建设动力不足。当然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创始人的认知不足的问题。

在以上两个前提下,我对“成就他人”的“他”进行的重新的定位:行业。基于此我从2018年10月1开始各渠道免费分享一套《保险业生态战略200讲》的课程,这么做的出发点有两个:于自己,成其私,一定要为为行业做更大的贡献,所以我2019年的关键词是“行业贡献”;于他者,就是行业变革因子的认知提升,这个过程中对行业任何人,任何企业一视同仁,不背书,不讨好,不妥协,不放弃。如果2019年一年更新完《保险业生态战略200讲》后行业影响力不够,那么2020年开启V2.0版本的《保险业生态战略200讲》,2021年开始V3.0版本的《保险业生态战略200讲》,以此类推,直到完成V10.0版本。之所以用十年,也是我们研究认为保险业实现真正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一个10年的痛苦孕育和重塑的过程。

图06: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22个板块,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这是我对“成就他人”的“他”的重新的定位:行业。十年之后,生态的底层模型,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的行业,不是吗?

产品思维学和心理学有一个关于个人的自我满足感与社会成就之间逻辑关系的论证,男人有钱就不再努力,女人结婚就不会化妆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的自我满足感定位在“有钱”,那么你的价值必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30、认知资源思维模型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人才是什么?资源。

1954年,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实践》提出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并加以明确界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企业所广泛接受,并逐渐取代人事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也不断成熟。人们更多的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如何向企业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

这是人力资源的发展简史,尽然人才最重要,人才是资源,那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人才最重要的又是什么?

这就是这一思维模型所存在的价值:人才最重要的是认知,认知也是资源,而是是核心资源,最具价值的资源,统称:认知资源思维模型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说到底就是认知思维的差异,这也是我写“认知提升八原则”的关键原因之一。我来自西北甘肃农村,每年都回家过年,也总能在老家的某处遇到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同学。每一次简单的寒暄你就会发现,人和人之间因为关心的事情不同,认知已经今非昔比。

小学早早辍学的同学,每天关心的是村里张三借了他家的斧头没还的事情;初中同学王五因为200元钱和同村王六大打出手,见人就诉说;高中的小花是村里最早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现在整天盯着各种群里的0.01元微信红包;上过名校的小何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每天都在纠结人生,还因为上个月500的补助耿耿于怀。

也是机缘巧合,我2012年到2016年在北京创业的时候认识了一帮子激情横飞的创业者,现如今有财务自由的每天晒和各种马哥合影的,也有忙于报考哈佛深造的,也有开始他第五次创业的,也有摇身一变成为创业导师的。

生活百态,百态人生。

认知资源的开拓是最困难的,但一旦突破收获也是最大的,有流传程序员30岁危机,产品经理35岁危机,职场人40岁危机的,危机到来之时,未能实现自我突破的,从北京“被”离职后,灰溜溜的回到老家,托关系找到了一份银行小职员的工作,开始新的人生征程;突破认知的人,重整旗鼓开启了第二段人生,快速焕发出新的光彩。

实际上,认知的突围,要么是系统化知识积累的过程,要么是人脉圈层突围的过程,前者修心,后者修身。关键在于,你是通过先修心然后聚拢人脉,还是通过挤进圈层,再修身。

无论那一条路,都不好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查理  查理词条  巴菲特  巴菲特词条  合伙人  合伙人词条  首富  首富词条  顶级  顶级词条  
成功

 成功在勤

成功者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反而是那些智商不十分出众的人。科学家认为一个人成功的原因包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很重要,但成功路上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主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