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为什么成功人士,都要“输在起跑线”?这位...

看点    想要成功,就要越早专注某一个领域,进行专业化训练?美国畅销书作家在《范围》这本书里考察了各个领域的成功者,他们虽然“输在起跑线”,却因为在多个领域广泛尝试,要比一开始就定向培养的“专才”更具优势。未来,真实复杂、高度关联的世界,更加呼唤思维射程广、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通才”。而今天的教育,要在通识教育之外,注重“开放性”知识和技能的构建。 

文丨周滢滢     编丨Jennifer

一直以来,在乐器学习、体育特长训练方面,很多家长都信奉的是,“越早越好,越精专越好”。

选定了一门乐器,或是选定了一项体育特长,就要锁定某个领域,遵循“一万小时理论”,持之以恒、有方法地“刻意练习”,才有可能成为佼佼者。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这一观念,也从艺术、体育逐渐迁移到了知识学习的领域

比如,对早教班、补习班的趋之若鹜,坚信“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唯有专注某一个领域,才能成功”。

可是,真的是越早开始“专而精”的练习,越容易成功吗?为了在某个领域取得“深度“成功,只能牺牲其他领域的“广度”学习吗?

美国畅销书作者,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在他的最新作品《范围:为什么通才能在专业化的世界中取胜》(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

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

爱泼斯坦,曾担任调查记者和《体育画报》的资深作家,也是畅销书《体育基因》的作者。

在《范围》这本书中,他考察了那些在某个领域表现地出类拔萃的人,包括世界顶级运动员、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

爱泼斯坦

书名“范围” Range一词,指涉猎领域的范围,也是一种思维的广度。

他发现,那些在某个领域做得出色的人,并不一定在早期就开始狭窄的专业化训练。

相反,在大多数领域里,思维射程广的“通才”,要比“专才”更能取得成就。

两位传奇巨星,不同成长路径

要想取得成功,唯有牺牲“广度”来换取“深度”?作者展示了老虎伍兹和费德勒,这两位体坛巨星的成长历程,令人思考。

老虎伍兹,是绝对的“高尔夫神童”,从小就赢了起跑线。

老虎伍兹

10个月大的时候就喜欢玩高尔夫球杆;两岁开始打高尔夫,还上了电视节目;四岁,就已经能在高尔夫球场上赢过成年人了;十七岁就获得了世界冠军。

伍兹的成长过程,不仅专注勤奋,而且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运动。“深度且专一”的练习,使他迅速成长为高尔夫领域的顶级巨星。

而世界网球传奇选手,罗杰·费德勒的故事,则和伍兹完全相反。

罗杰·费德勒

费德勒从小什么球都玩,在开始专注网球之前,曾经尝试过很多其他运动,包括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等。费德勒的父母,也完全没有把他当天才儿童定向培养。

直到漫无目的地玩到12岁,他才决定在足球和网球之间,选择网球。

不过,他依然将乐趣,看得比成绩重要。比如,拒绝跳级和高年级孩子一组训练,理由是“我打网球就是为了和朋友们在一起,打完球还能聊聊别的,我不能离开朋友……”

一直到16岁,费德勒才开始真正的专业网球训练,比其他专业选手起步要晚很多。但是,早期的各种尝试, 让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所爱,为他后来夺得多次世界冠军,打下了基础。

他却成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网球运动员,职业生涯却比一般人都长,37岁仍然在打球。

罗杰·费德勒

伍兹和费德勒的成长和训练轨迹,恰恰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

如果说,老虎伍兹符合“成名要趁早,想成为专家,越早开始深入的练习越有帮助”的传统思路;

费德勒恰恰相反,在广泛的尝试和探索后,他才将专业训练逐渐收敛到一个方向,同样在“深度”上取得了成功。

作者又分析了大量杰出运动员的训练经历,发现像老虎伍兹这样开始早期的专精化训练,是运动员中的例外。

大多数杰出的运动员,更像是费德勒的经历。

“深度”和“广度”只能二者选其一?看来并非如此。

2014年末,德国科学家发布了一项研究数据:

赢得世界杯的国家队员,几乎都是很晚才选定自己的职业道路,直到22岁甚至更大的年纪才开始踢职业足球;

而他们在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玩非职业足球和其他运动。

音乐领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一项对英国一所寄宿制音乐学校的研究表明:

那些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学生,小时候一般都会接触至少三种乐器,到后来才选定一种;

那些从小就选定了某一种乐器的孩子,后期反倒水平一般。

也就是说,那些特别迫切地、从小就帮孩子选定了“某一乐器”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并不是出类拔萃的孩子,反而会败坏孩子的兴趣,更钳制后期的发展。

作者指出,曾轰动一时的《虎妈战歌》作者、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就是这样的反面例子。

蔡美儿和两个女儿

她给自己的两个女儿立下各种严格的规矩,其中一条就是,除了钢琴和小提琴,别的什么乐器都不许玩。

两个女儿因为从小严格练琴,一开始确实练得不错,但是 13 岁这一年,二女儿 Lulu 终于抗争,再也不练琴了。因为小提琴是妈妈给她选的,不是她自己选的。

未来更呼唤的是 “通才”

不可否认,想在某个领域成为杰出人才,都要诉诸一定时间和方法的“刻意练习”,没有捷径可走。

可是,单一领域的“刻意练习”,真的越早越好吗?作者爱泼斯坦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

首先,每个人在确定某个领域或专业发展之前,都需要一定的探索和尝试期。

正如费德勒在正式选定训练项目之前,有好几年的时间尝试各种感兴趣的项目,这就是他的“尝试期”。

少年费德勒

大多数优秀的运动员,都会广泛涉猎各种运动,从不同的运动中融合得到的经验。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也常通过别的运动,锻炼自己的专项能力。

优秀的音乐家,通过早期接触过大量的乐器,帮助他们对音乐和乐器有更深的理解,在不断的比较中,最终确定了自己真正擅长和喜欢的乐器。

不同乐器的经验,也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水平。

只有通过前期的试错,尽可能多的尝试,等到心智成熟了再主动选择真正适合的领域和方向,这样的孩子会更有内部驱动。

无论在某个领域,刻意练习和付出,都需要极大的毅力和热情。只有真正热爱,有内部驱动的人才能坚持下来。

此外,“深度”和“广度”在不同的领域,各有优势。而且,在真实的现实世界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广度”。

什么情况下,适合“一万小时理论”的单一、精准训练?

作者认为,同样是体育项目,规则较为简单的高尔夫,就比网球、足球等,更适合这一理论。因为高尔夫某种程度上,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赛,规则也很清晰,以最少的次数把球打进洞。

而其他运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更多,所需能力也更为复合。

换句话说,单一的练习,适用于“在确定的规则下,把单一技能打磨到极致”,比如,高尔夫、游泳、象棋、记忆训练、打字、开车等。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领域和职业,并非单一的技能可以胜任。

就好像,拥有熟练的演奏技艺,不足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它还需要对艺术的理解力、想象力和热情。

其实,现实世界中大部分领域的杰出人士,无论是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成功,都是令人羡慕的“复合型人才”。

他们在一个或多个核心领域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但也知道许多其他技术领域中“相邻”的知识。

作者指出,这就是为什么,在真实且复杂的世界里,具有“广度”的通才,往往比仅有“深度”的专才,更能取得成功。

美国有个统计发现,那些增长最快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他们在创业时候的平均年龄,是45岁。同样,很多职场上的成功人士,往往是大器晚成,尝试过很多种工作。

正是因为有着早期的广泛涉猎,让他们能够从不同领域汲取更多样化的能力和知识,而这些,会帮助他们日后在某个专业领域中,能打通不同领域,看到更多的联系,表现得更有创造力。

随着世界的专业化发展,看似每个人的分工更细化了,其实对人的综合能力在提出更高的要求。

未来社会,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某个领域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联合不同方面的能力。换句话说,越来越专业化的未来,却是一个关联度越来越高的世界。

人工智能正取代那些“仅凭单一技能,就可以谋生”的岗位,具有创造力、人际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广泛的爱好涉猎、“一专多强”的人才,将更能胜任这个世界。

“通才”的创造力,从何而来?

为什么说,前期的广泛涉猎,会让“通才”更富有创造力,进而在某一领域创造卓越?

这就不得不提,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

说某个人具有创造力,正是因为他能打破常规思考边界,综合、迁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来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乔布斯,被公认为最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和工程师。

他曾在演讲中提及,让自己受益匪浅的一门课,竟是在里德学院读书的时候,上过的一堂很不实用的书法课,衬线字体、非衬线字体、排版学和空间利用……

这些冷僻无用的知识,没想到在十年后,当他开始设计研发第一台mac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场。

青年乔布斯

和乔布斯一样,很多在某个领域做出贡献的人,他们的灵感,也得益于自己的领域之外,其他方面的追求。

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

他曾多次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爱因斯坦,更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典型。他一生与小提琴相伴,艺术提高了他的审美能力,一辈子都在追求物理中的简洁美与对称美。

拉小提琴的爱因斯坦

这是因为,不同领域、学科的跨界和融合,往往能让人有更强大的类比思维,激发解决问题的多重思路。

当面临一个新问题,很难直接寻找到突破口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其他领域,甚至看起来不那么相关的领域中,寻找灵感和经验。

类比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不断适应新的环境,获得全新的知识和创造力。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教育越来越强调,跨学科式的课程学习;高等教育阶段,也很注重在专业学习之外,通识教育培养。

不仅仅是创造力,未来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也都离不开通识教育的培养。

反观在这次疫情中,无论漫天飞舞的谣言、形形色色的过激言论,还是不加以甄别的从众行为,都暴露出大众在独立思考、判断力上的缺失。

想要对这样一个席卷全球的突发事件,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思考,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学、大众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识教育下,不同学科、领域的广泛涉猎,正好帮助我们在面对愈加复杂的世界和全球性问题时,能有冷静的思考、准确的判断,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如何在一个竞争氛围日益激烈,高度专业化的世界里,不急于“抢跑”和“单一训练”,保持广泛地学习和通识培养,也是每一位家长、以及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更“开放性”的知识建构

说到底,想要让孩子在未来,更富有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判断力,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让不同领域的知识、经验之间产生“链接”,触类旁通。

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今天的教育,需要教授孩子的是,更加开放的知识和技能,它们在学习中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可以彼此关联,产生“复利效应”。

与“开放性”相反的,则是封闭的、灌输式、单一的知识和技能。

《范围》这本书里,作者列举了美国空军学院的例子。

经济学家曾对美国空军学院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度研究。在空军学院里,学生要学习高等数学以及科学和工程等方面的课程。所有这些课程的基础是微积分学习。

空军学院把学员随机分成几个班,每个班的老师不同,各有各的授课方式,但是学校考核学生的考试题目和评分标准是完全一样的。

第一组老师特别善于让学生考出好成绩:

他们在课堂上带学生反复练习解题,课后布置针对性的习题,学生每一课都清楚自己学到了什么;因此学生考试成绩很不错。

第二组老师不给学生讲解题套路:

他们不带学生做题型练习,反而经常讲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东西,比如把微积分和物理学知识联系起来,甚至讲数学和哲学的关系、理解世界的角度。

这些知识不能直接用在考试上,可想而知,他们的考试分数赶不上第一组学生。

令人惊讶的是,第二组学生,却在接下来的科学和工程学习中,表现得更好。他们真正理解掌握了微积分,并能在其他学科和项目实践中,进行迁移和运用。

第二组老师教的“开放性”知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这个例子,也证明了美国教育经济学家格雷格·邓肯,所提出的“Fadeout Effect”(衰退效应)。那就是:

所有以考试分数、短期目标为导向的灌输型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成绩上的提升,获得一些领先优势。

但是,学习成绩的领先优势和知识掌握,会在两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全面衰退。而那些后发的、没有赢在起跑线上的学生,则会呈现一种整体性的超越趋势。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衰退效应”,正是因为,封闭式的、灌输型的知识,不能与别的知识产生链接,也不能跟真实的世界发生关联。一旦脱离了特定的学习环境,就失去了意义。

正如《范围》这本书名所揭示的,“通才更能在专业化的世界中取胜“,盲目追求“赢在起点”,“封闭、单一知识学习和训练”,并不足以让孩子应对未来的的世界。

在这个关联度越来越高的世界,真正的成功者,需要掌握开放性的知识、可迁移的技能,拥有创造力、判断力等复合能力。

而教育,亟需作出改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起跑线  起跑线词条  这位  这位词条  人士  人士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成功  成功词条  
成功

 八年级学生励志语

高三加油励志语推荐度:给学生的励志寄语推荐度:老师对学生的寄语励志推荐度:学生励志心得体会推荐度:大学生励志演讲稿推荐度:相关推荐八年级学生励志语(精选165句...(展开)

成功

 高中周记青春励志

高中周记推荐度:优秀的高中周记推荐度:运动会周记高中推荐度:高中生的普通周记推荐度:高中生普通的周记推荐度:相关推荐关于高中周记青春励志汇总7篇时间一溜烟儿的走...(展开)

成功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书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书推荐度:申请书国家励志奖学金推荐度: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书格式推荐度: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书推荐度:专科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书推荐度:相关推荐关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