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地震救援增强了吗

灾难就是灾难,它不能变成“好事”。从灾难中汲取经验,当下次灾难来临时,将损失降到最小,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那么汶川之后,中国地震救援增强了吗?下面就一起随本站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地震救援的专业能力提高了

在汶川地震前,不少人觉得抗震救灾,只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救援人员不怕苦不怕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渐渐明白,面对重重废墟,救人,救更多的人,离不开专业的救援力量。

据统计,当时参与地震救援的专业队伍人数仅有5千多人,参与救援的志愿者、解放军和武警人数虽众,但缺乏专业训练和设备,大多数人只能用最原始的铁镐铁铲施救,效率不高。

在汶川地震后,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救援组织,都认识到了地震救援是个技术活,努力提高专业救援能力。2017年,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全国已建成80多支、1.3万余人的省级搜救队伍,数10万人的市县级搜救队伍,3000多支、近30万人的地震志愿者队伍。

在2017年发生在四川茂县的山体垮塌事故中,新华社记者发现,无论是武警救援队伍,还是民间专业搜救队伍,大都携带有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武警部队等搜救队伍,还使用了二氧化碳检测仪、蛇眼探测仪等一起进行搜救,一旦发现信号异常,就可进一步探查地下是否有生命迹象。

现场救援人员表示,生命探测仪、边坡雷达、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等专业设备的大量使用,对救援帮助很大。以前的救援,需要队员冒险进入受灾点进行情况摸排,通过专业设备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情况,有利于科学制定救援方案,提高救援效率。

医疗救援的水平也在进步

地震中的伤者,最需要就是及时而正确的救治,而汶川地震则暴露出我国应急医疗救援存在的不足。

有学者指出,过去我国对灾区紧急救援重视不够,医生缺乏训练。结果到了灾区,一些大医院的医生反而不如煤矿医院的医生管用。习惯救援矿难的煤矿医院医生,出发时就带着发电机,带粮带油,甚至带着简易手术床,到了现场能迅速投入救援;而习惯了护士分诊、病人排队,无菌病房做手术的大医院医生,则表现得有些不知所措。

还有一些医生没有经过训练,没掌握最为关键的捡伤分类技术,往往是谁喊疼,谁先被抬上飞机。而真正的重伤员,比如不及时转运很快就会死亡的肝脾破裂伤员是不会出声的,却被留了下来……

在汶川地震后,“灾难医学”开始被重视起来。2008年9月,中国高校首个灾难医学系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2011年12月,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在上海成立,并陆续组建地震、火灾、水灾、爆炸、科普等多个学组,开始为中国灾难医学储备人才。

在最近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计生委卫生应急办公室主任许树强还表示,“在汶川医学救援中,我们总结出‘前后方、军警地一体化’等经验启示,为今后几年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基础。”

不仅如此,围绕现场检伤分类救治、伤员快速安全转移和医院批量收治;落实“四集中”救治,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伤员、集中救治……都是汶川特大地震10年来紧急医学救援的经验。

此外,在汶川地震后,心理救助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明确规定,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受灾群众和企业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恢复生产,并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灾后心理援助在我国首次被纳入制度化轨道。

汶川地震时,由于没有经验,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组织,心理救援在某种程度上有些无序,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国灾后心理援助已逐渐步入正轨。

不过,救援的其他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在汶川地震后,无论是反应速度、救援技术还是政府管理等方面都有进步,但一些地方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发生灾害后,相对于地面救援,空中救援不用考虑路况,速度快,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汶川地震中,共有99架直升机参与救灾,当时最先到达震中汶川映秀镇的,也是一架满载救灾人员和物资的直升机。

不过,我国目前空中救护还是短板,除了国家加强投入,还要考虑调动私人飞机参与救灾的积极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吕景胜曾撰文指出(2014年),中国私人飞机数量已达1200架,针对交通堵塞影响救灾的问题一再出现,让民间航空力量参与救灾很重要。

目前,民间直升机参与地震救灾,最大的困难是低空管制,根据相关法律,民用航空器飞行需一事一报,现实中,审批往往需要数天,大大制约了民间参与空中救援的热情。他认为,在大灾应急期间,相关部门应该特事特办,对民用航空器参与救灾开辟绿色通道,并帮助做好安全保障。

还有学者认为,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物资储备体系,但是多头管理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应急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在应急准备中,各种应急资源存在着部门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在专业化部门管理与属地化区域管理之间也存在着协调不足的问题;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针对性、实操性不足,尤其是预案衔接比较难……

这些应急管理中的老问题,也影响着地震救援能力的提高,希望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救援效率。

还要想办法提高普通人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在我国,灾难救援常常被认为是国家的事。一般是灾害来了,政府主导,调集各方力量救灾;灾害过去了,人们也习惯将灾害慢慢遗忘,被动等待下次灾害的来临。

实际上,在灾害中,普通人的自救和互救也非常重要。在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世界灾难和急救医学协会理事长科比·佩雷格即表示,灾难救援不能仅靠专业人才,“50%-95%的瓦砾下的幸存者,是由家属、邻居、志愿者及非专业救援人员救出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么多的专业队伍来搜救所有坍塌的建筑,但16-18岁的学生人数则有很多,通过简单的一日培训课程,提高这些学生的灾难救援能力,就可能救活上千人。”

作为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就很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即灾害发生后首先是居民的“自救”、然后是邻里和社区的“共救”、最后是政府的“公救”。在地震发生时,兼职救援队员往往是首先到达救灾一线的人。

可见普通人的自救互助,也是灾难救援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需要相关部门不流于形式,认真地做好防灾教育,定期组织防灾避险演练,好好普及自救互救知识了。

今天小编对“中国地震救援增强了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中国地震带分布情况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本站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地震救援增强了吗  中国  中国词条  救援  救援词条  地震  地震词条  增强  增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