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临床防治神经科...

目前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严重,该病毒除主要累及肺外,还可累神经系统等,尤其早期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时,往往容易误诊,延误治疗,这类患者还是隐形的传播者。为了让神经科医师了解这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熟悉相关的防治流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临床防治策略神经科专家共识编写组将目前有关COVID-19的临床诊治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做一总结,以指导神经科医师对COVID-19的临床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概况

一、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冠状病毒科分为α、β、γ、δ4个属,是一类主要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的病原体,在1937年首次从家禽体内分离,而最早在人体内发现的时间是1965年。在电子显微镜下,这类病毒颗粒的表面有许多规则排列的突起,整个病毒颗粒就像一顶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被命名为"冠状病毒"。冠状病毒颗粒外包着囊膜,膜表面分别有刺突糖蛋白、小包膜糖蛋白和膜糖蛋白等3种蛋白。刺突糖蛋白,也就是"皇冠"突起,是冠状病毒感染性和致病性的关键结构,其所组成的刺突可识别和结合位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从而入侵宿主细胞。

二、2019-nCoV

2019-nCoV属于β属新型冠状病毒,总共有近29000个核苷酸碱基,由这些碱基保存繁殖遗传指令,是以RNA形式存在的病毒之一。2019-nCoV基因组序列分析已发布在virological.org、nextstrain.org以及bioRxiv等平台及多个学术期刊上。目前,已在18个国家发现了这种病毒,中国研究人员共享这些序列,使世界各地公共卫生实验室得以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发现2019-nCoV病毒序列与蝙蝠冠状病毒非常相似,整体基因组序列一致性为96.2%,与SARS冠状病毒存在79.5%的序列同源性。

2019-nCoV刺突蛋白和HIV gp120蛋白都是胞膜表面的识别蛋白,但其致病机制迥然不同。2019-nCoV刺突蛋白使冠状病毒识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ACE2)受体并侵入黏膜上皮,而gp120蛋白使HIV病毒识别CD4受体并侵入CD4+T细胞。目前没有证据表明2019-nCoV可以感染T细胞、任何表达CD4的细胞、任何不表达ACE2细胞,或者感染不能被其他已知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

到目前为止,已分析的2019-nCoV序列彼此之间最多有7个核苷酸的差异,这表明它是最近才进入人类体内的。最近华南农业大学发现穿山甲或为中间宿主,但寻找病毒源头,任重道远。

传播途径

虽然2019-nCoV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冠状病毒同属于冠状病毒这一大家族,但其基因特征与它们有明显区别。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NCP感染患者,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也有证据发现在粪便中检测到该病毒核酸,推测消化道或是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后两者尚待明确。

临床特点

COVID-19的潜伏期长,传染性强,潜伏期一般为3~14 d、最长报道24 d,到过疫区或者与患者、疑似病例有接触史的人都应该考虑自我隔离、密切追踪、监测体温和相关症状。

一、全身及呼吸道症状

COVID-19患者常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表现为咽部疼痛、腹痛、腹泻、结膜炎等,因此,出现以上症状即使是症状轻微,也必须高度重视。

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有一部分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目前已观察到COVID-19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有:突发吐词不清、肢体瘫痪等急性脑血管病症状;头痛、癫痫、意识障碍等颅内感染的症状;四肢酸痛、无力等肌肉损害的症状;少数患者伴有神经痛、感觉异常、大小便障碍等症状。在COVID-19高发时期,神经科医师接诊此类患者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首发症状为这些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一定要警惕COVID-19,注意鉴别诊断,做好防护和应对措施。

三、实验室检查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数COVID-19患者有低热,少数出现高热,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患者未合并发热,甚至肺CT表现十分显著,已出现呼吸困难,但体温依然正常,而仅仅是感到乏力;还有患者在治疗中,体温下降了,肺炎实际上却在进展。所以判断病情进展,复查肺CT十分重要。

相关血液生化检查中,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患者,回顾其发病前血象,已经出现淋巴细胞数量下降,提示我们对于血象中的淋巴细胞变化要高度重视。目前,已有公司研发出2019-nCoV抗体,临床监测和应用正在进行,未来或许能够成为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目前,核酸检测依然是确诊的重要标准,然而阳性率并不高,部分患者需要连续数次检测才出现阳性结果。因而目前很多临床共识,即使核酸检测阴性,如果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肺CT等综合判断,仍可给出初步疑似诊断;如果肺CT已经出现明显特征性改变,可以确诊。不能因为等待核酸检测结果或者核酸结果阴性,而对有症状的疑似患者不予处理。

疾病发展过程和治疗中注意事项

一、COVID-19发展特点及防治要点

在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COVID-19临床发展特点,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特点:

1.轻症患者,要尽快治疗,使用阿比多尔等推荐药物,大多数可以控制,如果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状,也应尽早对症处理,一般3~5 d缓解。

2.起病第3~5 d之后,患者症状加重,参考指南治疗,有必要进行肺部CT复查,关注是否肺的进展已经发生,要积极应对,尤其注意老龄、有多种基础疾病或者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是否发生继发感染,对于继发感染的控制对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3.起病第7~14 d,一小部分患者可能病情继续进展,继发严重感染或者合并多重感染,肺CT显示病灶变大或者变多,甚至肺CT有些扫描层面病变累及达到50%以上,病情进入一个可能转为危重症阶段,免疫相关治疗,包括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丙种球蛋白、血液透析等,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已证实有效。

4.起病14 d以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

二、神经系统症状的可能原因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一)急性脑血管病相关症状

此次COVID-19患者中,中老年人占大多数,尤其是危重症患者,D-二聚体异常增高,较易发生栓塞性血管事件,这类患者中又有较多同时合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急性缺血性卒中,因此医护人员也需要关注相关神经系统症状,一旦接诊COVID-19表现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由神经科专科医师和感染科医师共同参与急诊救治,对于合并D-二聚体异常增高的脑血管病患者,卒中二级预防建议给予抗凝治疗。救治结束后收入感染科隔离病房,同时安排神经科医师每天到隔离病房查房,协助隔离病房医师管理患者

因2019-nCoV与ACE2受体结合,部分高血压病患者患COVID-19后,可能会出现血压异常升高,增加脑出血发生风险,另外COVID-19的危重症患者也常合并血小板的重度减少,这些也可能是此类患者易出现急性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降压药物可能会使ACE2受体表达增高,为避免加重COVID-19,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建议停止使用ACEI和ARB类降压药物,改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类等降压药。

(二)颅内感染相关症状

SARS-CoV也可能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研究者在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SARS-CoV核酸,尸检的脑组织中也发现了SARS-CoV病毒。我们临床也发现部分COVID-19患者出现头痛、癫痫、意识障碍等类似颅内感染症状,有些甚至以颅内感染为首发症状后出现COVID-19相关症状,因此,神经科医师在接诊或会诊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条件允许,可进行头部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在患者配合情况下可行腰椎穿刺检查,并且行脑脊液的2019-nCoV核酸检测。对此类患者需要结合颅内感染诊治原则和COVID-19诊治指南,增加脱水、护脑、控制癫痫、抗精神症状等神经科的常规处理。

(三)肌肉损害相关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首发或者继发乏力、四肢酸痛、肌酶轻度升高等肌肉损害症状,这可能与2019-nCoV病毒所致的炎性反应或者病毒直接导致肌肉损害有关。以肌肉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建议完善COVID-19相关检查。此类患者在积极行COVID-19相关治疗的同时,建议加强营养支持治疗,肌肉损害严重者,应尽快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0.25 g·kg-1·d-1或15~20 g/d,疗程3~5 d)。

神经科医师防范要点

在COVID-19疫情严重的非常时刻,神经科医师可能会在门诊接诊首发症状为神经系统症状的COVID-19患者,或者在患者住院后发现其为"疑似"病例,也可能会诊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的确诊患者。在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第一版)》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神经科医师可能会遇到的COVID-19患者特点,补充以下注意事项。

一、神经科门诊注意事项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多数首先到神经科就诊,因此,在COVID-19高发时期或地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神经科医生在接诊前需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工作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备用,随身携带过氧化氢手消毒剂。

2.患者和家属进入诊室前,需在预检分诊台常规测量体温,所有患者及陪同家属(为减少交叉感染,尽量避免家属进入诊室)必须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若有肺炎相关症状,建议先到发热门诊就诊,若有必要再请神经科医师会诊。

3.对于神经科非急症的普通患者,尽量避免住院治疗,待疫情控制后择期入院治疗。

4.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无典型COVID-19症状但又高度疑似的患者,建议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必要时请神经科医师会诊。

5.接诊完后,严格按照防护用品穿脱程序脱防护装备,禁止穿着个人防护装备离开污染区,以避免各个分区的交叉污染。

二、神经科绿色通道和神经科急诊防控管理

在确保绿色通道卒中患者神经科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同时,也确保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在救治中避免被交叉感染,建议:

1.在COVID-19高发时期或地区,神经科绿色通道和神经科急诊医护工作人员防护装备应为三级防护。

2.将神经科绿色通道及神经科急诊通道(包括诊室、CT/MRI室、介入手术室等)与急诊、发热门诊严格分开,确保与发热患者无任何交叉。

3.医生接诊前首先询问患者及家属14 d内有无发热、咽痛等COVID-19相关症状及有无与COVID-19确诊或疑似患者接触史。如有以上情况,安排专门医护人员陪同患者到发热门诊,按照发热门诊的流程行卒中绿道/急诊救治工作,救治完毕后收入感染科隔离病房,同时安排神经科专科医师定期到隔离病房查房。若排除以上情况,按照卒中绿色通道/急诊工作流程安排救治,然后收入神经科病房。

4.接受溶栓、取栓的患者,避免进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而是先在单间进行治疗,医护人员注意隔离防护(因为患者在急诊滞留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抵抗力低下,均容易发生交叉感染),体温检测3 d、血常规、肺CT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排除感染才能进入多人病房。

5.神经科绿色通道和神经科急诊医护人员要劳逸结合,避免熬夜、长时间工作等体力透支行为,适宜加强身体锻炼和营养支持。

三、神经科病房防控管理

1.在COVID-19高发时期或地区,NICU医护人员防护装备应为三级防护。普通病房医护人员需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工作服。

2.执行严格的门禁管理制度,减少留陪和探视,安排专门人员把守病区入口,对进入人员测量体温,所有患者和家属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以免交叉感染。

3.执行病房医护及其他工作人员、患者、留陪家属实时体温通报制度,一旦有发热人员,立即通知科室COVID-19防控小组,由小组人员协助和指导治疗、检查、患者及家属隔离、病区消毒等。

4.一旦发现高度疑似患者,应立即安排院内COVID-19专家组会诊,同时安排其他患者和家属、接触的医护人员隔离,并密切监测所有接触者体温及COVID-19相关症状,将疑似患者尽快转到医院隔离病房,若因为床位短缺无法立即转走,应暂时安排患者住独立房间,并在医院的协助下,尽快转到隔离病房或定点医院,对患者原所在空间进行严格消毒。

来源 | 中华神经科杂志

排版 | 丁慧鑫

审校 | 董晓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冠状  冠状词条  神经科  神经科词条  临床  临床词条  防治  防治词条  病毒  病毒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