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

八月阅读排行榜

【西医】解剖学大图版

【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名方精选

【中医】中医金句100条

【中医】中医治病法则120条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表【内附口诀】

【中医】傅青主女科方解歌诀总结版

【中医】中医妇科学总结版

【中医】全国名老中医秘方集锦【一】

【中医】全国名老中医秘方集锦【二】

【中医】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中医】圆运动图文全解

【中医】方剂学方歌集

【中医】中药功效分类总结版

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中 篇   辨 证

绪论:

一、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二、 证的内涵

“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理性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内容的结合。

三、 辨证的方法与关系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八纲辨证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  八纲辨证

【教学目的】

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

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的意义。

【教学要求】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基本证候

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

2.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3.熟悉虚实辨证的意义。掌握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实证、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4.熟悉阴阳两纲归类证候的依据与内容。

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熟悉证候相兼的概念;证候相兼的常见证型;表虚证与表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了解证候错杂的概念;证候错杂(夹杂)的常见证型。熟悉证候错杂中,矛盾的双方均反映疾病的本质,辨证时主要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

3.熟悉证候真假的概念;证候真假的四种类型。掌握真寒假热证与真热假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概念。熟悉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

4.熟悉证候转化的概念;证候转化的三种类型;表里出入的含义;里邪出表、虚证转化为实证的本质。掌握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化为虚证的概念。

四、八纲辨证的意义

熟悉八纲辨证的特点;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八纲基本证候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和参考学时】理论讲授。6学时。

绪 论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    纲: 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病位浅深  ————————— 表证、里证

病情性质 ————————— 寒证、热证

邪正盛衰 ————————— 虚证、实证

病证类别  ————————— 阴证、阳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阴或阳。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虽然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临床上各种证候只是划分为八个孤立而毫不相关的、界限分明的区域,而是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候类型。

三、八纲辨证源流:

源于内经:《内经》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却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具体运用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曾在《医林绳墨》中说:“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

发展于明清: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如陶节庵《伤寒六书·伤寒家秘的本》中说:“审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真切,复审汗下吐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误。”王执中《伤寒正脉》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张三锡《医学六要》也说:“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六变辨”,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曰:“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明显地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因此,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实际上形成于明代。

正式提出“八纲”名称是祝味菊: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

正式将八纲列为教材内容:是中医学院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于是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在全国普及。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概念: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属表,筋骨属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等。

表里主要代表辨证中病位的外内浅深,一般而论,身体的皮毛、肌腠在外、属表,血脉、骨髓、脏腑在内、属里。临床辨证时,一般把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者,称为表证;病在脏腑,病位深者,称为里证。但是表里证候的辨别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因而不能把表里看作固定的解剖部位,不能机械地理解。

意义:辨别表里对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于内伤杂病的证候一般属于里证范畴,故分辨病位表里的意义不大,而主要应辨别“里”所在的脏腑等具体病位。而外感病则往往具有由表入里、由浅而深、由轻而重的发展传变过程,因此,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基本认识,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可把握疾病演变的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性。

(一)表证

【概念】: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病因病机】外感早期,外邪袭表,邪从皮毛、口鼻而入,正邪相争于表。

【临床表现】

主症:新起恶风寒,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脉浮。

兼症: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气喘。

【证候分析】 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一般有感受六淫等邪的原因。《景岳全书·传忠录》说:“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火燥,气有不正,皆是也。……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谓之表证。”

外邪袭表,正邪相争,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温煦功能,故见恶寒发热;

外邪束表,经气郁滞不畅,不通则痛,故有头身疼痛;

肺主皮毛,鼻为肺窍,皮毛受邪,内应于肺,鼻咽不利,故喷嚏、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

肺气失宣,故微有咳嗽、气喘;

病邪在表,尚未入里,没有影响胃气的功能,舌象没有明显变化,故舌淡红、苔薄;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辨证要点】因外邪有六淫、疫疠之异,故表证的证候表现可有差别,一般

以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脉浮,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表证的特点】: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不能简单地将表证理解为就是皮肤等浅表部位的病变,也不能机械地以为皮毛的病变就一定是表证。

(二)里证

【概念】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其表现多种多样,概而言之,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形成里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

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气血,或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出现种种证候。

《景岳全书·传忠录》说:“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里证由于形成的原因、性质不同,其证候、机理亦各不相同。

【里证的特征】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不同的里证,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故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

里证的病位虽然同属于“里”,但仍有浅深之别,一般病变在腑、在上、在气者,较为轻浅,病变在脏、在下、在血者,较为深重。

附:半表半里证

【概念】:指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以寒热往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证候分析】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通常称为少阳病证,是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表证和里证的辨别,主要是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或作薄白),脉息浮,此表也;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可作为辨别表里证的参考。

(1)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者属表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者属里证;寒热往来者属半表半里证。

(2)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内脏证候不明显;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之类表现为主症,鼻塞、头身痛等非其常见症状;半表半里证则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

(3)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此外,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二、寒热辨证

概念: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疾病的性质,其实不只是为寒为热。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类经·疾病类》亦说:“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由于寒热较突出地反映了疾病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病邪属性的属阴属阳,而阴阳是决定疾病性质的根本,所以说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病邪有阳邪与阴邪之分,正气有阳气与阴液之别。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阴邪致病容易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调经论》),即是此义。这也说明,从分析病邪的属阴属阳与分析机体阴阳的盛衰,所得寒证、热证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寒、热与寒证热证的关系

恶寒(及畏寒)、发热与八纲辨证的寒证、热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同,恶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疾病所表现的寒热征象可有真假之别,而寒证、热证则是对疾病本质所作的判断。

(—)寒证

【概念】: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由于阴盛可表现为寒的证候,阳虚亦可表现为寒的证候,故寒证有实寒证、虚寒证之分。

【临床表现】 常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证候分析】

因感受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多为实寒证;寒邪袭于表,多为表实寒证;寒邪客于脏腑,多为里实寒证。

因内伤久病,阳气虚弱而阴寒偏胜者,多为虚寒证。

由于寒邪遏制,阳气被郁,或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形体失却温煦,故见恶寒、畏寒、肢凉、冷痛、喜暖、踡卧等症;

寒不消水,津液未伤,故口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苔白而润。

(二)热证

【概念】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由于阳盛可表现为热的证候,阴虚亦可表现为热的证候,故热证有实热证、虚热证之分。

【临床表现】常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证候分析】

外感火热阳邪,过服辛辣温热之品,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所致,阳热亢盛,阴津耗伤。病势急骤,形体壮实者,多为实热证;风热之邪袭于表,多为表热证;热邪盛于脏腑,多为里热证。

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气偏亢者,多为虚热证。

阳热偏盛,津液被耗,或因阴液亏虚而阳气偏亢,故见发热、恶热、面赤、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证候;

热伤阴津,故见口渴欲饮、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燥少津等症。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与热证,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质的主要体现,故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尤其是恶寒发热、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见表7-1。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可作为辨别寒热证的参考。

表7-1                  寒证、热证的鉴别

寒    证

热    证

寒热喜恶

恶寒喜温

恶热喜凉

口    渴

不    渴

渴喜冷饮

面    色

四    肢

大    便

稀    溏

秘    结

小    便

清    长

短    赤

舌    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

脉    象

迟或紧

三、虚实辨证

概念: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主要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所以分析疾病过程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求,因而《素问·调经论》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之说。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一)实证

【概念】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临床表现】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因素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证候表现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以哪几个症状作为实证的代表。临床一般是:

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故《难经·四十八难》有“入者为实”、“急者为实”的说法,《类经·疾病类》亦说:“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如六气所感、饮食所伤之类也。”

【证候分析】 实证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其病因病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以寒热显著、疼痛剧烈、或呕泻咳喘明显、二便不通、脉实等症为突出表现。

二是内脏功能失调,气化失职,气机阻滞,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物质,壅聚停积于体内。因此,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热邪、燥邪、疫毒为病,痰阻、饮停、水泛、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毒等病理改变,一般都属实证的范畴。

(二)虚证

【概念】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驰、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各脏腑虚证的表现更是各不相同,所以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故《难经·四十八难》有“出者为虚”、“缓者为虚”的说法,《类经·疾病类》亦说:“内出之病多不足,如七情伤气、劳倦伤精之类也。”

【证候分析】 形成虚证的病因病机

一是先天禀赋不足

二是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

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

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

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

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

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使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三)虚实证鉴别要点

虚实证主要可从病程、病势、体质及症状、舌脉等方面加以鉴别。鉴别要点如表7-2。

表7-2                 虚证、实证的鉴别

虚      证

实    证

病    程

长(久病)

短(新病)

体    质

多虚弱

多壮实

精    神

萎靡

兴奋

声    息

声低息微

声高气粗

疼    痛

喜按

拒按

胸腹胀满

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按之疼痛,胀满不减

发    热

五心烦热,午后微热

蒸蒸壮热

恶    寒

畏寒,得衣近火则减

恶寒,添衣加被不减

舌    象

质嫩,苔少或无苔

质老,苔厚腻

脉    象

无力

有力

四、阴阳辨证

概念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无所不指,也无所定指,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所以阴阳是辨证的基本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类经·阴阳类》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由此可见阴阳是病证归类的两个基本纲领。

由于阴阳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概括,因此,根据阴与阳的基本属性,可以对疾病的症状、病位、病性、病势等,进行阴阳分类。八纲中的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可以从不同侧面概括病情,但只能说明疾病某一方面的特征,而不能反映疾病的全貌,而阴阳两纲则可以对病情进行总的归纳,使复杂的证候纲领化,因此,阴阳两纲可以统帅其他六纲而成为八纲中的总纲。

(一)阴证

【概念】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阴证范畴。

【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表现出的阴证证候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其特征性表现主要有: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畏冷肢凉,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泄气腥,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

【证候分析】

精神萎靡、声低乏力,是气虚的表现;

畏冷肢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气腥,是里寒的症状;

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均为虚寒舌脉。

(二)阳证

【概念】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均属阳证范畴。

【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表现出的阳证证候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其特征性表现主要有: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

【证候分析】

恶寒发热并见是表证特征;

面红,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为热证表现;

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为实证症状;

舌红绛,苔黄黑起刺,脉浮数、洪大、滑实,均为实热的特征。

(三)阴阳证鉴别要点

阴证与阳证,其要点可见于表里、寒热、虚实证候的鉴别之中,亦可从四诊角度进行对照鉴别。见表7-3。

表7-3                      阴证、阳证的鉴别

四诊

阴          证

阳         证

恶寒畏冷,喜温,食少乏味,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泄气腥

身热,恶热,喜凉,恶食,心烦,口干渴引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干硬,或秘结不通,或有奇臭

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踡卧,倦怠无力,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舌苔润滑

面色潮红或通红,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红绛,苔黄燥或黑而生芒刺

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

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

腹痛喜按,肢凉,脉沉、细、迟、无力等

腹痛拒按,肌肤灼热,脉浮、洪、数、大、滑、有力等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概括着一个方面的病理本质,然而病理本质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寒热病性、邪正相争不能离开表里病位而存在,反之也没有可以离开寒热虚实等病性而独立存在的表证或里证。因此,用八纲来分析、判断、归类证候,并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可有相互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且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临床辨证时,不仅要注意八纲基本证候的识别,更应把握八纲证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将八纲联系起来对病情作综合性的分析考察,才能对证候有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

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可归纳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个方面。

一、证候相兼

概念:

广义的证候相兼,指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

本处所指为狭义的证候相兼,即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等相反的证候存在。

表里、寒热、虚实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疾病某方面的本质,故不能互相概括、替代,临床上的证候则不可能只涉及到病位或病性的某一方面。因而辨证时,论病位之在表在里,必然要区分其寒热虚实性质;论病性之属寒属热,必然要辨别病位在表或在里、是邪盛或是正虚;论病情之虚实,必察其病位之表里、病性之寒热

八纲辨证在临床上常见的相兼证候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

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如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为表实寒证;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里虚热证。

证候相兼,按理尚应有表虚寒证、表虚热证、表里虚寒证、表里虚热证。所谓表虚,主要是指卫表[阳]不固证(偏于虚寒),然而以往常将表证有汗出者,称之为“表虚”,表证无汗者,称之为“表实”,其实表证的有无汗出,只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毛窍的闭与未闭,是邪正相争的不同反应,毛窍未闭、肤表疏松而有汗出,不等于疾病的本质属虚。所以,表虚寒证、表里虚寒证,实际上是阳气虚弱所致的里虚寒证;表虚热证、表里虚热证,实际上是阴液亏少所致的里虚热证。

二、证候错杂

概念:指疾病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关系,可以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应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证候间的错杂关系有四种情况:

第一类是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如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等;

第二类是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如表实寒里虚寒证、表实热里虚热证;

第三类是表里同病,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有表实寒里实热证,即“寒包火”证;

第四类是表里同病,而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的证候,临床上除可有表实寒里虚热证外,其余组合则极少见到。

在表里同病的情况下,疾病的证候一般都是由内在的病理本质所决定的,如内有积热或阳气偏亢者,其外感表证多从热化;内在阳气不足者,患外感病时,很少见表热证候。所以,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证候,虽然从理论上尚可组合为:表虚寒里实寒证、表虚热里实热证、表实热里实寒证、表虚热里虚寒证、表虚寒里虚热证、表实热里虚寒证、表虚热里实寒证,表虚寒里实热证等,但临床很少见到。

此外,由于里证的范围极广,故虽为里证,也可有脏腑病位之别,可表现为寒热虚实证候的错杂。因此,临床上的证候是极其错综复杂的。

证候的错杂,势必给辨证与治疗带来困难,因此临床应当认真辨析。同时应当认识,错杂的证候中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反映着疾病的本质,因而不可忽略。临床辨证当辨析表里证候的缓急,寒热虚实病性的主次,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

三、证候真假

概念:某些疾病在病情的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掩盖着病情的真象。

所谓“真”,是指与疾病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所谓“假”,是指疾病表现出某些不符合常规认识的假象,即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应的某些表现。对于证候的真假,必须认真辨别,才能去伪存真,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情作出准确判断。

(—)寒热真假

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其寒、热本质相反的“假象”症状或体征,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1.真热假寒

【概念】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

【临床表现】 四肢凉甚至厥冷,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身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

【证候分析】

假寒现象——  四肢凉甚至厥冷、脉沉迟等类似阴证的表现:由于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

真热表现——神识昏沉、面色紫暗:邪热内闭,气血不畅。身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等实热证的表现:热邪内蕴,伤津耗液。

真热假寒证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故可称作热极肢厥证,古代亦有称阳盛格阴证者。

2.真寒假热

【概念】 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

【临床表现】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触之胸腹无灼热、下肢厥冷;面色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神志躁扰不宁,疲乏无力;口渴但不欲饮;咽痛而不红肿;脉浮大或数,按之无力;便秘而便质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舌淡,苔白。

【证候分析】

假热现象: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面色浮红如妆,躁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大或数等颇似阳热证的表现由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

真寒表现:,触之胸腹必然无灼热,且下肢厥冷,口渴而不欲饮,咽部不红肿,面色亦不会满面通红,并见疲乏无力,小便清长,或尿少而浮肿,便质不燥,甚至下利清谷,脉按之无力,舌淡,苔白等里虚寒的证候,故可知其所现“热”症为假象。但因其本质为阳气虚衰,肢体失其温煦,水液不得输布、气化。

真寒假热的实际是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故又称虚阳浮越证,古代亦有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者。

3.寒热真假的鉴别

辨别寒热证候的真假,应以表现于内部、中心的症状为准、为真,肢末、外部的症状是现象、可能为假象,故胸腹的冷热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胸腹灼热者为热证,胸腹部冷而不灼热者为寒证。

对于寒热真假的辨别,《温疫论·论阳证似阴》指出:“捷要辨法,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外)热下(内)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确为经验之谈。

(二)虚实真假

虚证与实证,都有真假疑似的情况。《内经知要》所谓“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就是指证候的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

【概念】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可有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表现。但虽默默不语却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乏力却动之觉舒;肢体羸瘦而腹部硬满拒按;脉沉细而按之有力。

【证候分析】

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类似虚证的假象由于热结肠胃、痰食壅积、湿热内蕴、瘀血停蓄等,邪气大积大聚,以致经脉阻滞,气血不能畅达,

但病变的本质属实,故虽默默不语却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乏力却动之觉舒,虽肢体羸瘦而腹部硬满拒按,脉虽沉细却按之有力。因此《顾氏医镜》云:“聚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脉来有力,实也;甚则默默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羸状。”

2.真虚假实

【概念】指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盛实现象的证候。

【临床表现】可有腹部胀满,呼吸喘促,或二便闭涩,脉数等表现。但腹虽胀满而有时缓解,或触之腹内无肿块而喜按;虽喘促但气短息弱;虽大便闭塞而腹部不甚硬满;虽小便不利但无舌红口渴等症。并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脉虚弱,舌淡胖嫩等症。

【证候分析】

出现腹部胀满、呼吸喘促、二便闭塞等类似实证的假象。多为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气机不畅。

腹部胀满而有时缓解,或内无肿块而喜按。可知并非实邪内积,而是脾虚不运所致;

喘促而气短息弱。可知并非邪气壅滞、肺失宣降,而是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之故;大便闭塞而腹部不甚硬满。系阳气失其温运之能而腑气不行的表现;

小便不通。阳气亏虚而不能气化水液,或肾关开合不利。

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脉虚弱,舌淡胖嫩,更是正气亏虚的本质表现。因此《顾氏医镜》云:“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来无力,虚也;甚则胀极而不得食,气不舒,便不利,是至虚有盛候。”

3.虚实真假的鉴别

杨乘六指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牢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古今医案按》)可见虚实真假之辨,关键在于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其次是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病人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析的依据。

应当指出,临床上反映于虚实方面的证候,往往虚实夹杂者更为常见,即既有正气虚的方面,又有邪气实的方面,病性的虚实夹杂与虚实真假难以截然区分。临床辨证时,应区分虚实的孰轻孰重,并分析其间的因果关系。

四、证候转化

指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病位、病性,或邪正盛衰的状态发生变化,由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

证候转化是证候的本质与现象均已变换,因此它与证候的相兼、错杂、真假等概念都不相同。但应看到,在证候转化这种质变之前,往往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在证候转化之先,又可以呈现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的关系。

证候的转化有两种可能,一是病情由浅及深、由轻而重,向加重方向转化;二是病情由重而轻、由深而浅,向好转方向转化。

(—)表里出入

表里出入是指病情表与里的相互转化,或病情由表入里而转化为里证,或病邪由里出表而有出路。一般而言,这种病位上的变化,由表入里多提示病情转重,由里出表多预示病情减轻。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均具有重要意义。

1.由表入里

概念:指证候由表证转化为里证,即表证入里。表明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

六淫等邪袭表,若不从外解,则常常内传入里,表现为表证的症状消失而出现里证的证候。如先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的证候;当恶寒消失,出现但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数等症时,表示表邪已入里化热而形成里热证。

表证转化为里证,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由于机体未能抗邪向外,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等原因,邪气不从外解,以致向里传变,使病情加重。

2.由里出表

概念:指在里的病邪有向外透达所表现的证候。表明邪有出路,病情有向愈的趋势。

某些里证在治疗及时、护理得当时,机体抵抗力增强,驱邪外出,从而表现出病邪向外透达的症状或体征。如麻疹患儿热毒内闭,则疹不出而见发热、喘咳、烦躁,若麻毒外透,则疹出而烦热喘咳消除;外感温热病中,见发热烦渴等症,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烦躁等症减轻,便是邪气从外透达的表现。

由里出表是在里之邪毒有向外透达之机,但这并不是里证转化成表证。因为它不是原有在里的证候消失,而又出现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的特征性证候。所以《景岳全书·传忠录》说:“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谓之表证,若由内以及外,便非表证矣。”

(二)寒热转化

概念:指疾病的寒热性质发生相反的转变。寒证化热示阳气旺盛,热证转寒示阳气衰惫。

1.寒证化热

概念: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

化热原因:

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而机体阳气偏盛,阳热内郁到一定程度,寒邪化热,形成热证;

寒湿之邪郁遏,而机体阳气不衰,由寒而化热;

使用温燥之品太过,亦可使寒证转化为热证。

例一、寒湿痹病,初为关节冷痛、重着、麻木,病程日久,或过服温燥药物,而变成患处红肿灼痛;

例二、哮病因寒引发,痰白稀薄,久之见舌红苔黄,痰黄而稠;痰湿凝聚的阴疽冷疮,其形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以后转为红肿热痛而成脓等,均属寒证转化为热证。

2.热证转寒

概念: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

化寒原因:

常见于邪热毒气严重的情况之下,或因失治、误治,以致邪气过盛,耗伤正气,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耗散,故而转为虚寒证,甚至出现亡阳的证候。

举例:疫毒痢初期,高热烦渴,舌红脉数,泻利不止,若急骤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或病程日久,而表现出畏冷肢凉,面白舌淡,皆是由热证转化为寒证。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的,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

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强,阳气较为旺盛,邪气才会从阳化热,提示人体正气尚能抗御邪气;

热证转化为寒证,是邪气虽衰而正气不支,阳气耗伤并处于衰败状态,提示正不胜邪,病情加重。

(三)虚实转化

概念:指疾病的虚实性质发生相反的转变。提示邪与正之间的盛衰关系出现了本质性变化。实证转虚为疾病的一般规律;虚证转实常常是证候的虚实夹杂。

1.实证转虚

概念:指原先表现为实证,后来表现为虚证。提示病情发展。

原因:邪正斗争的趋势,或是正气胜邪而向愈,或是正不胜邪而迁延。故病情日久,或失治误治,正气伤而不足以御邪,皆可形成实证转化为虚证。

举例:本为咳嗽吐痰、息粗而喘、苔腻脉滑,久之见气短而喘、声低懒言、面白、舌淡、脉弱;或初期见高热、口渴、汗多、脉洪数,后期见神疲嗜睡、食少、咽干、舌嫩红无苔、脉细数等,均是邪虽去而正已伤,由实证转化为虚证。

2.虚证转实

概念:指正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组织失却濡润充养,或气机运化迟钝,以致气血阻滞,病理产物蓄积,邪实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表现以实为主的证候。

虚证转实,实际上是因虚而至实,故并非病势向好的方向转变,而是提示病情发展。

例一、心阳气虚日久,温煦无能,推运无力,则可血行迟缓而成瘀,在原有心悸、气短、脉弱等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尔后出现心胸绞痛、唇舌紫暗、脉涩等症,则是心血瘀阻证,血瘀之实已超过心气之虚,可视作虚证转实。

例二、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气化水液,以致水湿泛滥,形成水肿。失血之后。面白、舌淡、脉细,为血虚之候。

例三、血虚不能润肠,以致腑气不畅,而见大便燥结难下、腹胀、口臭等症。这些一般都是因虚而致实,并不是真正的虚证转化为实证。

总之,所谓虚证转化为实证,并不是指正气来复,病邪转为亢盛,邪盛而正不虚的实证,而是在虚证基础上转化为以实证为主要矛盾的证候。

第三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一、八纲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用八纲辨别归纳证候,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八纲概念在中医学中应用的一个方面。

表里,是用以辨别疾病病位浅深的基本纲领;

寒热虚实,是用以辨别疾病性质的基本纲领;

阴与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候的总纲,并用来概括表里寒热虚实六纲。

由于八纲是对疾病过程中机体反应状态最一般的概括,是对辨证诊断提出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因此,八纲证候属于纲领证。通过八纲可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二、八纲辨证辨证的基础,在辨证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辨证,而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深化。

三、 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可变的,其间可以相兼、错杂、转化、真假。

相兼:表里同病

错杂: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转化:表证入里、里邪出表、寒证转为热证、热证转为寒证、实证转为虚证、虚证转为实证

真假: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

这就大大增加了八纲辨证的复杂程度,从而可组合成多种较为具体的证候,如表里实寒证、表寒里热证等,于是扩大了对病情进行辨证的可行性、实用性,临床上的证候尽管复杂、多变,但都可用八纲进行概括。

四、 八纲辨证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具体的。如:

1、里证的概念就非常广泛,八纲未能明确何脏何腑的病变;

2、寒与热不能概括湿、燥等邪气的病理性质;

3、虚证、实证各有种种不同的具体病变内容。

因此,八纲毕竟只是“纲”,八纲辨证是比较笼统、抽象的辨证,临床时不能只满足于对八纲的分辨,而应当结合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对疾病的证候进行深入地分析判断。

我们不能把八纲辨证仅仅理解为几类较为笼统证候的简单归纳,而应认识到八纲通过其相互关系,较为突出地反映了辩证法的思想,中医学的许多辩证观点都是通过八纲的关系而体现出来的,理解八纲之间的辨证关系,就可认识到疾病中的各种事物是处在相互联系的矛盾之中、变化之中,矛盾着的事物不仅有对立面的存在,并且是与对立面相对而确定的,彼此间有中间、过渡阶段,而且可以互相转化等等,因此,八纲概念的确定,标志着中医辩证思维的完善,它反映了辩证思维的许多基本内容,抓住了疾病中带普遍性的主要矛盾,这对于其他辨证方法的学习,对于临床正确认识疾病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来源于临床整理

免责.声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辨证  辨证词条  要点  要点词条  中医  中医词条  总结  总结词条  学习  学习词条  
养生

 夏末秋初养肺宜食疗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夏季,大多数人的内蕴消耗很大,到了初秋,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而气候即将转凉,饮食应以温热为主,少食寒凉之物。温食护肺胃之气,而凉食则伤肺胃之...(展开)

养生

 秋季皮肤干燥?这款润肤茶喝起来

 秋天里人们时常感觉口干舌燥,容易上火,皮肤也干巴巴的,摸起来十分粗糙,影响美观不说,还发痒、脱屑,让人在燥烈的秋季更加不舒服。  如何缓解?除了外部护理,中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