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3个习惯让你痰湿严重,艾灸这2个穴位清理一...

赞赏南岛

   本  期  导  读    

这次疫情中,痰湿扮演了一个很可怕的角色。也启示我们,日常生活要谨防痰湿的滋生。

艾灸祛湿的专题直播中,南岛老师向我们分享了来自实践经验的两个穴位清除表里湿气的宝贵方法,以下为讲稿精选部分。

湿邪伴随此次疫情的始终

早在2月初,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此次疫情是「寒湿疫」。这个观点引起很多讨论,有人说不是寒湿,而是湿热,有人说应该湿瘟,但不管怎么看,大家都认可此次疫情跟湿邪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起病之初,很多病人就有疲惫乏力、周身或者四肢肌肉酸痛的症状——「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湿邪困脾,就容易有肌肉酸痛的症状。其他症状如没胃口、部分病人有腹泻,还有发热发不起来等症状,也可以作为湿邪存在的依据。

而重症患者,我们观察到有部分病人核酸检测已经呈阴性,但是肺里很多痰,输氧都输不进去。如果没能够及时清楚肺中之痰,改善供氧情况,最后可能就不幸病逝。

最近刚完成的尸体解剖,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刘良主持完成,发现病故者气管腔内见白色泡沫状粘液,右肺支气管腔内胶冻状粘液附着;他提醒说如果患者气道粘液没化解,正压给氧会把粘液推得更深、更广,会加重患者的缺氧。

因而,更为恰当的治疗方法应该是吸痰、化痰、促排痰,而不是为了提升血氧饱和度,一味地正压供氧。这个观察让人想起温病学派的重要经验:湿温禁补,用补药反而会加重病情。

从这些观察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此疫湿邪是伴随始终的。防疫的重点,除了隔绝病毒这个特异性因素,也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聚众等措施,减少接触到病毒的机会,就是改善体质,祛除体内的湿邪,变成不容易一感染而发病、发病就转重症的人。

三个习惯导致你寒湿重

首先是饮食习惯,喝牛奶、吃得太肥腻,加上普遍过于安逸,容易形成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的人,受寒也可以「从湿化」。吹到冷风、吃冷东西,都可以在体内形成湿邪。

(很多人理解受寒,认为是寒气跑进身体里,这是不对的。人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首先是热量丢失,因而形成立毛肌战栗等「怕冷」的表现。能及时换到温暖的环境,调节能力强一些的人,种种「怕冷」的反应都能消失。)

体质是一种缓慢的趋势,而疾病跟着体质走,因此想要预防疾病,我们要做的是改善痰湿体质。

其次是现代人普遍都有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的经历,这会促使身体慢慢形成表寒证。跟体质夹杂起来,可以出现表寒和表湿相兼。

还有普遍存在的熬夜和晚起,熬夜伤阴,晚起阳气升发受限,整个大方向就是正气虚了,抵抗力也弱了。

几个因素夹杂起来,正气不足,寒邪夹杂湿邪,或湿阻气机、久郁化热,慢慢地会形成一些顽固的慢性病,比如慢性咽炎、鼻炎、肠胃炎、风湿病、皮肤病等等——这些跟痰湿有关的病,很多都被西医医生贴上「不治之症」的标签。

湿容易夹寒、夹热,还特别难处理。湿难除,自古有「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夹寒就更不用多说了。湿夹热呢?湿热「如油裹面」,面里的油,早就不分彼此了。

而无论湿热还是寒湿,关键点都在于先祛湿。湿去寒易除,湿去热孤,也容易清除干净。

如何高效祛湿?首先要细致而全面地观察,认识湿邪,掌握它的特点,然后才能祛除它。

灸身柱祛表湿,灸神阙祛里湿

很多人都能察觉到自己体内有湿气,其症状是:舌苔厚一点,有点腻,还有大便粘马桶,以及人容易困倦,睡不醒等。

有人喝薏米水想祛湿,但是效果并不好。祛湿效果不好,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先分清楚表里。

1.祛表湿:先捏脊,再灸身柱穴

先讲讲什么是表。表的概念是很大的,头面部、苗窍(舌苗、七窍)、皮肤、经脉等,都是表。这些地方出现症状,都得考虑表证的可能。像风寒感冒,脉浮、头项僵痛等,是表有寒,太阳之表有寒。

怎么判断表有湿呢?

早在《黄帝内经》就讲:「因于湿,首如裹。」湿邪犯头面部,可以出现①头上像裹着湿漉漉的毛巾一样难受。

脾胃主四肢、肌肉,湿犯其表,起病之初就可以有②肌肉酸痛等症状。

表湿还有哪些证据?主证大家要记住:③四肢酸软,④手足自温。四肢酸软,好理解一些,手足自温来自《伤寒论》,指手脚温度高,甚至摸上去超过躯干的温度。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表湿存在,还有⑤其他辅助判断的症状:口不渴、小便不利、嘴巴淡、晨起手指有点胀、面色黄、腰痛、发热时可见「身热不扬」等。(各症状的含义在直播中有详细解说,可从文末的海报进入免费收听。)

能清楚地判断表湿存在,之后的处理方法就很简单了:先捏脊,再艾灸身柱。

简单的方法,后面起效的机理和操作的细节,都值得研究。

首先,人体在上焦的穴位都有解表的作用,而且穴位不同,解表的侧重点不同。

像大椎,是六条阳经的交汇处,可以很好地通阳解表,遇上表寒证,艾灸大椎起效就很快。而印堂,很靠近足阳明胃经,艾灸此处,解阳明之表湿,效果就很好。

我们选用身柱,是因为身柱靠近肺俞,灸身柱,宣肺的效果好。吴鞠通讲:「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宣肺来除湿的,除在上、在表的湿。

为什么还要先捏脊呢?这是我目前在实践中发现的最好用的艾灸祛湿辅助手法。

湿邪比较重的人,艾灸时很容易没感觉,同时艾条会因为被灸者从皮肤排出来的湿气的影响而烧得很慢很慢。我们甚至遇到过,灸着灸着艾条灸灭掉了!可见被灸者的湿气得多重!

一些湿气重的人,艾灸时还会感到莫名的难受,好像被人打了一顿似的。

而经过捏脊,捏出点汗,好比憋闷的房间打开了窗,之后再艾灸,就不容易出现灸着很难受的情况。等于说,先捏脊,可以减轻被灸者艾灸时的不适感,也能加快恢复健康。

△点击收看,视频共1分25秒

捏脊的方法很简单,首先方向都是从下往上捏,从尾闾骨捏到大椎,成人小孩都可以捏。

前面三次都是只捏不提,第四次开始,捏到身柱时开始轻轻提拉几下,一直提拉到大椎。

力道多重呢?以被捏的人能微微出汗为度,别出大汗,出大汗,表湿反而不容易去掉。我们遇到表湿最重的,捏一次脊,就脊柱连着两侧的膀胱经,都出汗,这时要先擦干后再接着捏。大约捏七八次就可以了。

至于湿夹热、夹寒,处理方式都差不多,都得先祛湿,都可以先捏脊,再灸身柱。

2.祛里湿:艾灸中脘或神阙

湿还有里湿,证多见①腹泻、②腹胀、③没胃口,多数人④手足不自温,甚至是手足凉的。里湿,多可直接艾灸中脘或肚脐改善。

最麻烦的是表里相兼,我们处理的原则是先解表,再攻里。

比如此前遇到的病案,拉肚子拉到快要脱肛,但是病人自灸肚脐,感觉止不住腹泻,最后找到我,先灸的印堂(解表湿),再灸中脘(祛里湿),两步搞定问题:艾灸祛湿法|湿邪导致严重腹泻+发烧,用艾灸两步搞定

不想被湿气反复纠缠,

灸后保养是关键

湿邪所致的病,都容易迁延、反复,艾灸调理后的保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养原则首先是忌口。叶天士讨论湿邪所致之病,病退之后,「炉火虽熄,灰中有火。」此时不忌口,特别容易死灰复燃,故病重现。

忌口什么呢?首先是容易生湿的,如牛奶、水果、肥腻的食物等;其次是太热性的,如鸡肉、乳鸽、羊肉等。忌口大约需要一周左右。

其次是避风寒。体质的偏性很难一下子改变,受寒也容易从湿化,所以病情刚退,避风寒很重要。

最好还要作息规律,早睡早起,早起后可以简单练练混元一气功法(详见课程第5课),拉筋、升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艾灸  艾灸词条  穴位  穴位词条  清理  清理词条  习惯  习惯词条  严重  严重词条  
经穴

 7个穴位,将常用疾病一网打尽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主要功效: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展开)

经穴

 特效针灸法:

特效针灸①头面疾取三间穴别名少谷,少骨。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握拳取穴。直刺。②天泉穴能解腰腿疼痛,位于手臂该穴位于人体的臂内侧,当腋前纹头...(展开)

经穴

 一针治病

(1)一般三棱针刺尺泽穴一次即愈。如胃炎、水食不进进则呕吐,点刺出血后一小时后停止而全愈。(2)尺泽治鼻出血100例、针到病除取左尺泽一穴用28号毫针(1.5寸...(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