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不寐

中医治疗失眠体会

一、概述;

(一)失眠,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或“目不瞑”等,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二)轻重的不同:

轻---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入睡,

重----彻夜不眠,常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健康。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而不得安眠。

2、情志失常: 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均可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发生不寐;或由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扰动心神而不寐;或由嬉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而不寐;或由暴受惊恐,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夜不能寐。

3、劳逸失调: 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亦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或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而至心神不安。

4、病后体虚: 久病血虚,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二、病机

失眠的病因虽多,但其病理变化,总属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虚不能入阴,虚阳浮越扰神所致。

三、证治分类

1、肝火扰心: 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昏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龙胆泻肝汤治疗。

2、痰热扰心: 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用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 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用归脾汤

4、心肾不交: 心烦不寐,入睡困难,伴见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舌红少苔脉细数。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 虚烦不寐、处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等。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四、讨论

失眠一证,《素问·逆调论》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卷十不得卧》中,结合临床经验,对不寐的病因及治疗,提出了卓有见识的论述:“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大端虽五,虚实寒热,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体会一,入睡难,顺肝气;容易醒,调脾胃;睡不实,调肾经。

1,做噩梦,睡不实:营气不足型。睡觉时整晚都似睡非睡,白天精神不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会出现心慌。在治疗上,主要以养血安神为主。

2,入睡困难:(最少30分钟)属于肝郁气滞型,有时胸胁会有胀痛感。以疏肝解郁为主。

3,醒得早,醒了又睡,迷迷糊糊到天亮,伴有咽干、口干、长痤疮、盗汗的症状。这类人属于营血蕴热型。

4,时睡时醒:睡眠障碍脾胃失和型。夜间睡不安稳,同时感到口腻、口淡,有厌食、大便不成形等症状。以和胃健脾安神为主。

5,整晚睡不着:心肝火旺型。多由恼怒烦闷而生,以更年期女性多见。表现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以清热泻火为主。

6,睡的不沉,甚至自己睡没有都感觉不到,好像总在醒着。多因身体虚,精亏,纵欲过度,遗精,使肾阴耗竭,心火独亢。

7、白天嗜睡,晚上睡不安,嗜睡之病机常见的有脾虚、阳虚、痰浊内阻,尚有肝胆不和,然肝阳亏虚亦不可忘。

体会二:

(一)心神失常:

1,心神失养:阴,血,气,阳的不足,不能养心,心神失养所致;

2,心神被扰:火,痰,淤,阳亢等扰乱心神。

(二)治则:

1,虚证:安神

(1)养阴安神:如夜交藤,柏子仁,元参,熟地。。百合重用有镇静作用,可30克~50克,配合夜交藤安魂定魄。

(2)养血安神:酸枣仁,柏子仁生地。阿胶,夜交藤安神

(3)补气安神:茯神,白术,黄芪补气安神

(4)补阳安神:淫羊藿,益气温阳安神

2,实证:泻火

(1)火:

心火~泻心火黄连;

肝火~泻肝火夏枯草龙胆草枝子;

痰火~痰郁化火温胆汤;

(2)亢:

心阳亢~多由阴虚,故滋心清火黄连阿胶鸡子黄;

肝阳亢~滋阴潜阳

(3)痰:

痰火~温胆汤;

痰阻~半夏秼米汤

(4)淤:

气滞血瘀~血府逐淤汤;

气虚血淤~四物汤加桃仁镇静安神

3,重镇安神:如龙骨,牡蛎,磁石朱砂,琥珀,珍珠母

五、常用方剂:

1,归脾汤:治心脾两虚心中空虚不寐,

2,天王补心丹:治心肾阴虚不寐;

3,安神定志丸:治心胆气虚不寐,惊恐不安卧者,其人梦中惊跳怵惕是也;

4,龙胆泻肝丸:治肝郁化火不寐;

5,温胆汤:治痰热中阻;

6、血府逐瘀汤:治气滞血瘀。

附“”治不寐名方

7、“半夏秫米汤”《灵枢·邪客》说:“饮以半夏汤一剂, 阴阳已通, 其卧立至。”所谓半夏汤就是后世用于治疗失眠的名方“半夏秫米汤”。方中半夏味辛性温, 主治“呕吐, 不寐”,具有“消痰饮, 通阴阳而和胃, 散逆气以调中, 解郁邪”的功用(《本草便读》)。方中秫米甘凉益胃, 养营阴之气而利大肠。《本草纲目》云:“秫, 治阳盛阴虚, 夜不得眠, 半夏汤用之, 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 大肠利则阳不盛矣。”半夏、秫米合用,祛除肠胃湿痰壅滞,调和营卫,使阴阳调和“其卧立安”。后世医家在该方基础上颇多演绎, 以半夏秫米汤化裁治疗失眠创制了诸多名方, 如《集验方》、《三因方》和《世医得效方》所载的三种不同的温胆汤方均为今人所擅用。

8,安寐丹(石室秘录)

组成:人参9克,丹参6克,麦冬9克,甘草3克,茯苓9克,生枣仁15克,熟枣仁15克,石菖蒲3克,当归9克,五味子3克。

枣仁安心不寐圣药。生枣仁使其气日间不卧,熟枣仁使其夜间不醒也。

9,安眠汤:(王今觉)

组成:酸枣仁,五味子,元胡,当归(或丹参)白僵蚕,琥珀粉(冲)

加减:

(1)淤血:寒加当归,气虚阳虚血虚加当归;

(2)阴虚加丹参;

临床应用:

(1)肝血虚:头面轰热,少寐多梦脉弦。加生牡蛎夜交藤。

(2)肝火郁热:头面轰热头痛晕焦虑不安坐卧不安加石决明菊花丹皮。

(3)血虚:以疲劳不寐易惊舌红脉细;安寐汤加生牡蛎杞子生地;

(4).肝气虚不寐多梦悲伤恐惧舌淡暗脉细!;安眠汤加龙骨杞子天麻;

(5)肝郁:精神恍惑,善哭欠伸心悸舌淡脉弦,安眠汤加

10、驱梦汤:张志远 夜卧生梦,俗称灵魂出窍。

组成:半夏6克、龙胆草10克、山栀子10克、丹参15克、远志15克、紫贝齿20克、石决明60克,水煎,分两次服。

六,单味药治不寐:

1,酸枣仁:养血安神治不寐,药量需30克以上。安心不寐圣药。生使其日间不卧,熟使其夜间不醒也。

2,何首乌:主治睡眠障碍,具有健脑益智,减慢心率,安神。拟水火既济方(何首乌百合交泰丸),俞长荣治神经衰弱方(何首乌山芋酸枣仁)。

3、合欢皮:解郁安神治不寐。

4,鸡血藤:治顽固不寐,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5,紫石英:通阳治不寐,夜寐不宁获效;

6,三七:调补神经治老年不寐;

7,桃仁,多方治不寐不效时加入。改善微循环,软化血管,镇静安神

8.半夏:治不寐重用。少则1--2两,重则四两。吴菊通6-12克和胃,10--20克止呕,30克以上安神疗不寐,60克以上镇痛。

半夏能治夜不寐:燥湿和胃,与和胃安神之秫米配伍,可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如《内经》半夏秫米汤。”取半夏交通阴阳,通里和表,使阳入于阴而令安眠;秫米和中安神,且制半夏之辛烈。二药参合,脾胃和,气机畅,阴阳通,则夜寐自安。

(1)流水汤《小品》,以半夏配茯苓、粳米,治疗虚烦不得眠。

(2)温胆汤《千金》是著名的治不寐效方,其用半夏配合降气清热化痰药,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

(3《外台》在“伤寒门”亦收有半夏茯苓汤,用治伤寒不得眠。

(4)“高枕无忧散”《古今医鉴》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熬”的方子选用了半夏

(5)清.陆以淞在其《冷庐医话》中更有一段精采的记述:“偶从杭城沈雨溥书坊,购得《医学秘旨》一册,有治不睡方案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治疗失眠一症,先是从15克用起,效果不显著,又加之30克,始见初效。经过多年的使用,有效量为45克以上。对于严重的失眠症用90克至120克,几无不效者。

临床用半夏治不寐,随证所宜,斟酌出入,每收到满意疗效。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恒以半夏、秫米并施。

胃不和者,加姜枣、佛手;

气郁者,加合欢皮、郁金,

湿滞者,加陈皮、茯苓;

食积者,加积实、楂曲;

肝火上扰者,加夏枯草、珍珠母;

热痰阻膈者,加黄芩、瓜萎。

若心虚恍惚,每与生脉散、甘麦大枣汤合用;

脾胃虚弱,常入六君子汤中并投。

①制半夏无毒;生半夏有毒,久煮可消除其毒性。②制半夏可用大剂量,不必先煮;生半夏宜先煮半小时以去其毒性,若重用30~60g,以先煮1小时为宜。③若顾虑到半夏炮制不规范而可能残存毒性,则在使用大剂量(30g以上)时不妨先煮半小时,以防万一。

9.苦参:重用30克以上,湿除安眠改善,对硬膜麻醉重用30克。养肝胆之气,安五脏抑制中枢神经作用具催眠作用。苦参:对肝郁化火或心火偏亢而致失眠者最为合拍,功能清火除烦,宁心安神。方用:苦参15~30g,黄连5g,茯苓15g,甘草4g(或红枣7枚,可以缓和苦参苦寒伤胃之弊)连服3~5剂,多获佳效。苦参入心、脾、肾三经,《神农本草经》论其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补中明目”,似尚有活血化瘀、补养明目作用。《名医别录》:“苦参养肝胆之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徐灵胎称其“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现代实验研究证实,苦参含苦参碱,有麻痹或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则其安眠宁神之功,当可理解。但脾胃气弱者宜慎用之。

10.白术重用60克,用于产后不寐。

11.淫羊藿:益气安神治不寐,凡顽固不寐加20--30克頻佳。

12.蝉退:养血安神。取3克,开水250豪升浸泡15分钟,睡前30分钟当茶饮。

13、百合:泡水治失眠:百合治失眠。如心经,性微寒,能清心除烦,宁心安神,可用于热病后余热未消、神思恍惚,失眠多梦,心情抑郁等症;凡是睡眠不安、易醒易惊多梦可饮百合汤。15克开水冲当茶饮。

14、松节:祛风通络、疏利关节之功,多用于痹证,《分类草药性》指出它有“通气和血”之功,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之功,对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而致失眠者,于归脾汤中加松节30g,多能增强宁神安眠之功。

15、小蓟花:性味甘凉,入肝、脾经,乃凉血、祛瘀、止血药。《别录》:“退热、补虚损”。小蓟花研末,装0. 25g胶囊,每服4粒,每日2次,治失眠有佳效。

16、乌梅:具有养血、柔肝、安神和荣筋舒络止痛之效,对老年、贫血、妊娠、肾衰、糖尿病等肝阴不足、血虚挟瘀的患者。临床常见夜寐下肢酸痛、麻木肿胀(类似不安腿综合征),同时伴有心烦、不寐等症状,最是佳药,可于辨治方中加用之,每收著效。

近年报导,花生叶对治疗不寐功力甚好,方内加入30〜50克,能增强疗效,则使之更上一个台阶。

七,二味药治不寐:

1,黄连与肉桂:见于(韩氏医通)连苦入心以泻心火;肉入肾经,引火归元。泻南补北,交通心肾治不寐。连15克,肉1.5克

2,百合与苏叶:少量紫苏加百合治不寐,取百合养阴而收涣散之心神;紫苏辛通心胃之阳;使阴阳交通目得寐。

3,半夏与夏枯草:(医学秘旨)用半夏与夏枯草各三钱治阴阳相离之不寐,使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阴阳相合,精神而寐。夏枯草亦是治疗失眠用于肝阳偏亢兼有眩晕之失眠症,更是不可或缺之药。半夏与夏枯草: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夏枯草解郁散结,清泄肝火。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药配伍,和调肝胃,平衡阴阳而治失眠。中医认为,人能瞑目安睡者,是由于阳气潜藏而下交于阴分;其难以成寐者,多因阳气之浮越。

《冷庐医话》卷三引《医学秘旨》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3钱,夏枯草3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

施今墨先生以善用对药著称,治疗痰热遏阻中焦之失眠最常用的药对便是半夏、夏枯草。

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先生亦擅长用二者配伍治疗失眠,并自拟“半夏枯草煎”,基本方由姜半夏、夏枯草各12g,薏苡仁(代秫米)60g,珍珠母30g组成,本方治疗顽固性失眠。

4,百合与生地(知母):治百合病。欲卧不能,欲行不行。二者养心阴安神之功,治心阴不足,虚热扰心不寐。

5、百合与知母:药对的代表方剂始见《金匮要略》的百合知母汤。

百合甘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用以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

6,酸枣仁与茯神:主治虚老虚烦,不得寐。酸枣仁主治心肝阴血亏虚,心神失养不寐,茯神健脾养心,安魂魄养精神。

7,酸枣仁与夜交藤:酸枣仁养肝肾,止虚汗安神催眠,夜交藤入心脾,养血安神,二者相合治气血虚失眠多梦。

8、酸枣仁汤加防风:肝血虚、情志不遂所致之失眠,多用酸枣仁汤,如酌加炒防风8g,可提高条达肝气之功,改善睡眠质量。

9、酸枣仁与柏子仁:敛肝养心,益智宁神之力大增。属于相使配对,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药对。另有研究显示,柏子仁制剂柏子养心片等可显著加强戊巴比妥的致眠作用,缩短入睡时间并显著延长睡眠时间,对戊巴上成的中成药剂珍珠母丸可提高西药赛乐特的疗效常用剂量:酸枣仁煎服,用量6-15g,柏子仁煎服10-20g。

10、酸枣仁与五味子:相配,属收散相伍,肝肾同调,具有良好的除烦安神的功效,为滋养安神方剂中常用的药对。现代研究表明,朱建贵运用酸枣仁-五味子药对为基础的组方,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收效颇佳。常用剂量:酸枣仁煎服9-15g,五味子煎服1.5-6g。

11,合欢皮与夜交藤(郁金):合欢皮归心肝经,安五脏令人欢乐无扰,夜交藤养心脾安神,二者舒肝解郁除烦安神

12,石菖蒲与郁金:(千金方)开心散。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治痰热蒙窍失眠多梦。

13,龙骨与牡蛎:伤寒论桂枝甘草龙牧汤镇惊安神,主治痰湿内扰失眠多梦,阴虚阳亢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可增强镇静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阳亢之失眠、心悸、健忘等。

14、龙齿与紫贝齿

龙齿咸寒,《名医别录》云龙齿:"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紫贝齿质重,具有清肝明目,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功效。另有文献指出紫贝齿具有镇肝潜阳、安魂定魄之功效,为临床治疗失眠常用药。二药合用,质重味涩,对于"阳不入阴"出现心神不定、头晕头痛兼见目眩一类的失眠病症具有良好疗效。龙齿打碎先煎(白龙骨)15-30g,紫贝齿煎服10-15g。

15、磁石-朱砂配合神曲(即磁朱丸)治疗肝郁日久,气滞血瘀,神魂失养之顽固性失眠,使得心肾相交,肝气得泄,诸证悉除。用量:朱砂内服,只宜入丸、散,不宜入煎剂,每次0.3-0.5g;磁石内服剂量为10-30g,宜配合山药促进吸收。

16.黄芩与肉桂:用于长期用皮质激素引起不寐,以芩代连也可以。

17、半夏配百部:治失眠,方书不载,理亦奇奥,或是民间偏方。然张君以二药即得百金,其效之确凿,当不诬矣。

八、三味药的失眠验方  赵金铎

1.酸枣仁15g~30g,麦冬9g,五味子5g。主治:气阴不足,夜寐不安,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2.酸枣仁15g~30g,生地12g,五味子5g。主治:心肾不交,水火失济,五心烦热,夜难成寐,舌质红绛,脉弦细数。

3.酸枣仁15g~30g,半夏9g,五味子5g。主治:心气不足,痰热内扰,失眠惊悸,口干黏腻,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三方药味虽简,然果能辨证施用,

九、不寐治法:

1、补益药:阴虚失眠。滋养阴血,一为补气以生阴血。人参、黄芪是补气养阴治失眠的要药。二为平补阴阳。如《景岳全书》所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反之,若对阴虚者纯养其阴,则无阳以化,已亏之阴亦难受益,还会因过用阴凝而致阳气受损。因此,要在补阴方中适当配伍补阳之品,以达阴阳平和。

补阳药的选择古医家也有讲究,要避免“大忌辛温…恐阳旺则阴愈消,热增则水益涸耳”,药味宜少不宜多,用量宜轻不宜重,避免辛热温燥之品,常选用肉苁蓉、菟丝子等药性缓和、平补阴阳之品。

2、  安神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惊者平之”,安神定志是治疗失眠证的基本方法。古代医家对安神药的应用重在滋养心神。

(1)养血安神酸枣仁、茯神、远志、柏子仁等药物,

(2)重镇安神药使用较少。如朱砂为有毒之品, 是常用的安神药,曾有人对180 首古代治失眠的方剂进行了统计,其中130 余首使用了安神药,但只有31 首方剂用了朱砂,其中只用朱砂一味安神药的方剂仅有3 首,可见历代医家治疗失眠并不常用朱砂。其次,31 首使用了朱砂的方剂中有15 首是丸剂,余下16首为汤剂、散剂、丹剂、膏剂、片剂之和。可见历代医家对朱砂入药是非常谨慎的。

3、清热药:明、谬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治不眠以清心火为第一义”,认为失眠证多与火热之邪内扰密切相关,因此,清热药是治疗失眠证的常用药。

(1)清热药多用黄连、栀子善清心经之热,

(2)养阴生津清心火。如生地玄参,

(3)心经热盛,致血热妄动,则多配伍以清热凉血为主要功效的犀角。

4、化痰药:《灵枢·邪客》中半夏汤的影响,早期化痰药的使用较多,半夏、茯苓、竹茹等具有化痰作用的药物使用频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痰利湿药治疗失眠证的临床意义。随着实践的积累,半夏汤的影响在减弱, 化痰药呈逐渐下降趋势,医家们更重视热与虚在失眠证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5、行气药:王清任《医林改错》所论:“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临床治疗失眠证所用的滋养安神方剂,多为质润或酸敛之品,每有滋腻脾胃或壅滞气机之弊,影响药效的正常发挥,故不少医家在滋养安神方中常配少量行气药为佐,使之滋而不腻,补而不滞,理气化滞,助脾健运。

6、固涩药:《医效秘传·不得眠》中曰:“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可见,津血的耗散滑脱也是引起失眠证不可忽视的原因。前世医家在此类失眠证的治疗中,重视固涩药的使用, 如《魏氏家藏方》的养心丹、《世医得效方》的十味温胆汤均配伍五味子;《古今医鉴》的养心汤配伍莲子须、芡实、石莲肉;《辨证录》的上下两济丹配伍山茱萸等均属此类配伍方法。失眠方中所配固涩药多为既有固涩作用,又兼具补虚益肾固精之品,如山茱萸、五味子、莲子须、芡实等。

7、活血药:王清任《医林改错》曰:“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血府逐瘀汤) 若神。”从瘀论治的失眠病人多是一些久治不愈的顽固性患者。各种病理情况都可导致血瘀,如气虚、血虚、气郁、痰湿等,而这些情况也都是导致失眠的病理基础,因此,血瘀既是长期失眠的病理产物,也是失眠证长期不愈的重要原因。

8、平肝药《景岳全书》曰:“肝胆气逆,木火合邪,是东方实证也。此其邪乘于心,则为神魂不守。”明清开始医家们较重视肝阳上亢、心神不宁的病机变化。说明肝气上逆也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心肝阳亢,风火相煽,常致烦乱不寐之证。为此,失眠方剂配伍平肝熄风药,以图平肝镇心之功,有心肝同治之妙。

9、温里药:清、陈士铎在《辨证录》中曾曰:“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夫心肾之所以不交者,心过于热而肾过于寒也。心原属火,过于热则火炎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肾;肾原属水,过于寒则水沉于下而不能上交于心矣。然则治法,使心之热者不热,肾之寒者不寒,两相引而自两相合也。”可见,通过用温里药使“肾之寒者不寒”是治疗失眠证不可忽视的方法。

10、消食药:临床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不能单纯地从食积胃脘、食滞不化的角度去理解,应该重视阳明经多气多血易化热伤津、阳明气机不调可致五脏六腑失常等因素,多角度去诠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内涵。食积不化证多为一时性,有时会随时间的变化而自行消失。因此,食积可以导致暂时失眠,但消食药不是治疗失眠证的主要药物。

酸枣仁为何能治失眠:中国中医药报4版 酸枣仁治疗失眠,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为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组成,治疗肝虚不荣,阴虚内生浊燥之火,魂不得以藏,以致虚烦失眠、心悸不安。方中酸枣仁味甘而润、酸而性收,最能补肝敛气;茯苓、川芎二物,宁心安神、行气调肝以泄其邪;知母、甘草者,清热滋燥和中,解烦之所由也。如此辛散、酸收并具,一阴一阳谓之道,所以求肝为之治,宅其魂,眠自安。

酸枣仁具有强烈的敛气藏阴之能。《神农本草经》言:“补中益肝,坚筋骨,助阴气。”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而主疏泄,肝阴不足,阴亏血燥,则会浮阳于外而失眠,故治疗的重点在于恢复、提高肝本身的敛藏之功,而非直接蛮补肝木之阴。酸枣仁具有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催眠作用,对长期失眠的患者所出现的阴血不足,阴阳不交有良好疗效。其有效成分酸枣仁皂苷和黄酮类,同时具有镇痛、降温的良好功效;酸枣仁五味子醇提物与水提物以及醇水双提物均能显著减少个体自主活动次数,注射阈剂量戊巴比妥钠导致的睡眠时间也得到相应的延长;

睡神方:酸枣仁20克,黄连5克,知母15克,女贞子30克,墨旱莲20克,茯苓15克,川芎15克,远志15克,竹叶15克,甘草5克。以上药加水700毫升,煮诸药,煮三次,共得药水900毫升,分六次服。

郭振武治不同人群失眠经验中国中医药报5版 (张楚石)

1、儿童失眠以脾胃不和。因为小儿脾胃常不足,而且乳食不知自节,家长如果对喂养稍有粗心,就容易造成孩子消化功能紊乱,乳食入胃,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停滞于胃肠,形成食积,食滞于中,则气滞不行,气滞则生胀满,甚至出现腹痛,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出现入睡困难、辗转反侧,或睡眠不实、易醒等症状。以消积导滞之保和丸为主方,配合连翘、钩藤、龙骨、牡蛎等清心凉肝、镇惊安神之品,治疗小儿失眠及夜惊,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可健脾下气,消各种饮食积滞;陈皮、半夏、茯苓健脾和胃、化湿止呕;配合连翘可清热散结。诸药合用,气、湿、食、热兼顾,使食积得化,胃气得和。除药物治疗外,

二、青春期失眠:原因或为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致心神被扰,发为不寐。青春期男女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气未充,为压力所扰则易出现阴血内耗,肾阴不足。水火不济,虚火扰心亦可发为不寐。以越鞠丸疏肝解郁,以六味地黄丸清心滋肾。其中越鞠丸重在行气解郁,气郁解则诸郁自除,方中香附调气疏肝,川芎辛温活血,栀子善清肝热而解火;苍术醒脾燥湿,振奋脾阳;神曲消食和胃,健脾调中;六味地黄丸以熟地滋补阴血;山药、山萸肉健脾补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配伍泽泻、丹皮、茯苓使其滋而不腻,二方合用共达安神之要。

3、妇女更年期失眠:主要是肝肾阴血亏虚,虚火上扰,致心神不宁而发。心神失养亦可出现心烦、不眠、多梦、情绪不稳等失眠症状。以“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为主方治疗妇女更年期失眠,取其养肝血、安心神之意。方中大量酸枣仁养阴安神;知母清肝润燥除烦;甘草清热,与枣仁合用酸甘化阴,与大枣合用甘缓润燥,能缓诸急;茯苓安神宁心;川芎疏肝调血;小麦养心气,安心神;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每每用之,愈者十之八九。

4、老年人失眠:原因主要是肾阴不足,气血亏虚,并常夹有瘀滞。然虚久必瘀,瘀血内阻于脉络,使气血不能正常发挥濡养功能,又必将加重不寐的症状。补肾阴、益气血、通经络为治疗老年人失眠之法则,意在标本结合、攻补兼施。可选六味地黄丸、归脾汤之补益方剂,配伍川芎、元胡、地龙、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疗效尚佳。

敷脐法治失眠中国中医药报5版 (胡佑志)

失眠多为脏腑失和、气血失调所致。敷脐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现介绍如下。

柏子仁糊:取柏子仁10g,捣烂成糊状,然后置于患者脐内,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连续用药3~5日。适用于血不养心所致的惊悸怔忡、阴虚血少引起的大便燥结、虚烦失眠等症。

药袋外敷:当归30g,川芎15g,细辛、三棱、莪术各10g,乳香、没药、丁香各5g,冰片3g。以上药物混匀、烘干,研成细粉,装入薄布做成的药袋中,将药袋贴敷于肚脐,外用胶布包扎固定。每隔15日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体形较胖、失眠多梦、脾气急躁易怒等,辨证属气滞血瘀患者。

酸枣仁调糊敷:酸枣仁10g,研成粉,将药粉用温水调成糊状,将药糊置于患者肚脐内,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连续用药3~5日。本方能补养心肝,收敛心气,有养心安神、敛汗生津之功。适用于心肝血虚所致失眠、惊悸、怔忡及体虚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等症。

白酒枣仁丹参膏:酸枣仁20g,五味子、远志、石菖蒲各10g,红花3g;或石菖蒲、远志、硫黄各20g,三七、丹参各10g,红花6g。上药研成细粉,用白酒适量,调和成膏状,取药膏涂满肚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适用于各种失眠。

涌泉穴敷贴:取黄连、肉桂、炒酸枣仁、琥珀各等份,共研细末,醋调成糊状,睡前敷涌泉穴 (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底,足趾蜷屈时凹陷处)如铜钱大,外以胶布固定,至翌晨去掉,每晚1次,一般7~10次,可获良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不寐  不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