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你是不是也在“假装成功”?最后的真正成功,源自于当初的“假装成功”

  这两天看到一个讲“假装成功”的文章,最终得出的结论大致是这个意思:先假装成功,知道成功为止。因为只有先假装成功,才能从内励志、从外引援。

  文中举了曾经的江苏首富宋郑还的例子来佐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年轻气盛的宋郑还准备接手一家校办工厂。当时厂里的效益很差,连年亏损,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了。

  宋郑还上任时,将自己设计的产品专利卖出4万块,这让工人们以为终于有钱可以拿了。可谁也没想到,宋郑还不顾员工鄙夷的眼光,将这4万块拿来修大门,给工厂装上了一个特别豪门、特有气派的大门。

  “人要有脸面,什么事儿都能干成!”四年过去了,他把这家工厂做成市场份额超过80%的明星企业。

  因此,最后的真正成功,源自于当初的“假装成功”。

  作者丨F

  初看这些内容,还真不自觉认同了其中的道理。

  可仔细分析下,你会发现这个做法在四十年前的确行得通、三十年前应该行得通、二十年前或许行得通、十年前兴许行得通,至于现在,很难行得通。

  江苏有成千上万名企业家,做过首富的也就那么几十个。因此,宋郑还的事迹,不过是成功案例中的个例。

  事实上,发生在更多人身上的,是假装成功后的真正失败。

  林老板早年在广东东莞经营一家工厂,规模不大,但效益还算可观。数年过去,在经历金融危机、市场冲刷、激烈竞争后,加上经营不善、管理不当,工厂已经入不敷出,由盈转亏。

  那段时间,订单减少了大半,工人也辞去了不少。为此林老板将自己的房和车都卖了,仍没能扭转局势。

  就在众人近乎声嘶力竭之时,林老板意外收到一笔三十万的分红。当时,几名技术骨干给林老板分析了局势,建议林老板将投钱主力放在引进智能设备上。

  但是,林老板认为投资新设备需要一大笔钱,而且短期内很难回本。在林老板看来,合作方不合作是担心受大环境影响,如果能再次撑起门面,别人便会觉得你没在危机中倒下一定具备能力,才会继续与你合作。

  于是,他用那笔分红全额买下一辆新车,还将自己的办公室重新装修,隔三差五接客户过去喝高档茶。

  

  这就是小老板难与大企业家匹敌的核心。

  1983年,曹德旺接下镇上年年亏损的玻璃厂时,一度面临资金紧缺的情况。当时,市场上的汽车玻璃基本依赖进口,来自日本的汽车玻璃一直占据在国内市场谋取暴利。

  曹德旺不服,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这家工厂起死回生,更是要让它改头换面,成为市场的独角兽,而这一切,都要用技术说话。1985年,曹德旺勒紧裤腰带,用本就不多的资金一咬牙投入到引进先进设备上,并花下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奔赴全国各地搜罗人才。

  历经无数个煎熬的黑夜、无数个痛苦的失败,曹德旺终于突破壁垒、创造奇迹,研制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玻璃品牌。

  不论是当初的窘迫,还是今日的春风得意,曹德旺仍然勤俭、平和。

  反观林老板,在最需要解决核心问题时,却选择打造表面光辉。或许一时间,林老板能得到他人的关注,但如果深入合作,他人就会发现内在的缺漏与落后。

  故事的结尾显而易见,工厂关闭、资不抵债,林老板不知所踪。

  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在“假装成功”。

  他们给人的第一眼,往往是颇有成就,风光无限。可透过外表,深入内在后你会发现,一切其实并没有他们所呈现出来的那么好。

  或许很多人都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大环境造成生意不好做,事实上,被淘汰的那些企业那些人往往都是不够专业、不够实力的。因此,做生意办企业,要把重心放在对内在基础、核心的打造上。

  当然,外在的形象亦然重要。但要知道,只有内在实力配得上甚至能超过外在包装时,你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想用“假装成功”换来“真正成功”,或许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成功  成功词条  假装  假装词条  源自  源自词条  当初  当初词条  是不是  是不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