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那些我们不想要的资产,为什么正被海外机构疯抢?

  别人家饭最香。我们身边那些被忽略、熟视无睹的东西,可能是别人眼中准备疯抢的好资产,外资现在究竟在买什么?到底准备买多少?他们到底是咋想的?

  

海外投资机构正在加大投资中国的力度。按照高瓴张磊先生的说法,中国就像一列拉着汽笛的火车,正即将离开站台,而那些还没上车的旅客,此刻,只能争分夺秒。

  有人不以为然:列车速度下降了。

  但聪明的旅客在算的是另外一笔账,上车的票价罕见的打折了:很多中国的好生意,优质资产,此刻的价格都不贵,甚至个别还非常便宜。举例,磁悬浮500公里的时速,票价100元,另一个方案,安全起见速度降到300公里,但票价降为50元,你更愿意买哪个?

  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它的掌门人叫达利欧,很多人看过他的网红书《原则》,他们最近发布了一份内部的全球投资报告显示:他们50%的资产投在了美国,40%投在了欧洲和日本,投资中国的比例只有10%左右。他们内部研究认为,这个比例很不合理,如果未来是亚洲的时代、是中国的时代,那么他们的资产配比,美国资产应该降到40%,投资中国的比例至少要提到30%。

  当然,这份报告只是一家之言。我们还应该看看其他人在干什么、怎么想。一些其他的海外机构似乎也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拿着包开始想往上挤,目前,共有贝莱德、瑞银、富达、施罗德、桥水、安中、元胜、毕盛、瀚亚等15家外资机构登记成为官方注册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这当中全球规模最大的前五大投资机构中,包含了三家。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案例。一家著名的香港银行,举牌(持有股份比例达5%)了一家内地上市的叉车公司。你可能会说,叉车一点不性感,别人都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你这叉车也太接地(土)气了吧。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未来的叉车的进化方向是,使用新能源或者电池,可以联网,进行自动化作业的那种设备。说到底,这东西以后不是叉车而是可以进行人工替代的物流机器人。

  公开数据显示,行业增速在73%,需求增长非常快,我们上周曾经提到有一家大型电商(往期回顾:树泽:激辩拼多多),最新的仓库面积扩建到了1200万平,增速在20%以上,仓库越大,管理越复杂,需要的物流人工成本越高,这些仓库的货品搬运,依靠人力,不仅效率低,更可怕的是根本用不起。

  之前的酒店保洁不到位,说到根子上不就是人力成本的上升么。(往期回顾:树泽:掀开酒店行业的"那块毛巾"!)这些问题在未来,可能都需要用技术手段来解决。

  总结一下,别人家饭最香。我们身边那些被忽略、熟视无睹的东西,可能是别人眼中准备疯抢的好资产,从投资中国的整体来看,这一点完全正确。可是,具体到某一笔具体的投资,外资真的不会错吗?这事还真不一定。

  叉车的案例,表面看来,外资投资首先喜欢看现金分红回报率。叉车达到了5%以上,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叉车上市以来的平均分红率在30%左右,可是去年意外的将利润拿出了90%来分红,可是90%的钱都拿出来分掉,不可能年年持续。

  在一个高增长的生意中,赚的钱不赶紧投出去扩大资本支出,反而分掉,那就难以强化竞争优势或达到更大增长。因此,本期的5%的股息率并不可靠;

  此外,叉车行业前三名玩家占有了60%的市场份额,这是个很漂亮的市场结构。

  但是老大老二老三每家的市场份额都是20%左右,谁能胜出?

  老大老二老三的产品有差异吗?

  谁的成本更低?

  谁能保证未来不会有价格战呢?

  其他的工程机械公司看到自动化叉车增长快,为什么不另开一条生产线来抢份额呢?

  搞电池和新能源的,会不会也进来抢一杯羹呢?

  投资的秘诀,不在那些史诗般叙事的宏观经济推演中,而在这些生意的结构和生意的细节里。你真正需要搞清楚的是生意究竟是怎么做的,你的投资才能成功-因为长期来看,你只能挣到生意本身的回报,休想从市场别的投资者口袋里掏出更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那些  那些词条  想要  想要词条  资产  资产词条  海外  海外词条  机构  机构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