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网络热点事件中反转新闻的负效应及对策

近年来,反转新闻现象频繁发生,备受关注。从实质上来讲,反转新闻其实是由失实报道引发的一种新闻现象,具有影响媒体公信力、有损社会信任、伤害新闻当事人、阻碍其他新闻传播等负效应。之所以会产生反转新闻现象,主要是由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有麦克风、媒体缺乏新闻专业主义、意见领袖推波助澜、受众缺乏媒介素养等原因造成的。为此,网络监管部门加大审核惩治力度、改进媒体评估机制、媒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意见领袖正面引导网络舆论、受众增强理性和提高素养等是减少反转新闻危害的有效对策。网络新闻专题-

一、反转新闻的实质

究竟何为反转新闻?虽然理论界对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较为统一认可的定义,但有许多学者对此已作出较有建设性的概述。

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它有“反转新闻”“新闻反转剧”“逆转新闻”“舆论反转”等表述。反转新闻的定义,比较具有学术意义的表达有:反转新闻是指针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媒体的后期报道内容与前期的报道内容显现出较大差异,随着报道内容的不断深入与完善,新闻报道内容向着相反的方向改变,受众的立场随报道内容急速两极化转变的新闻传播现象。“新闻反转剧”就是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还有学者将反转新闻定义为:以新闻的面目出现,但随着更多信息的披露,事件要素经历至少一次反转,与最初呈现的信息部分或全部不符,同时引发较大舆情波动的信息传播现象。

从实质上来讲,反转新闻其实是由失实报道引发的一种新闻现象,它缺乏新闻的真实性,所以它具有新闻来源多样化、新闻信息碎片化、新闻主体标签化、新闻标题夸张化、受众情绪激烈化、新闻传播短暂化等特征,并且,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网络舆情都经历了“舆情发生阶段—舆情发酵阶段—舆情反转阶段—舆情平息阶段”的过程,事件态势和网上舆论呈“V”形反转之势。网络新闻专题-

二、反转新闻的负效应

(一)影响媒体公信力

网络新闻专题,马克斯·韦伯认为:“人们对新闻记者的评价不高,是由于在这方面,人们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的表现,以及由此造成的往往十分可怕的后果总是念念不忘。”在“僵尸肉”的新闻反转剧中,有一位网友这样评论:“僵尸肉一案,其实对于我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我还在啃鸡爪。但是以后对于新闻媒体,我想我应该听一半、留一半。”新闻媒体因为其专业化的信息采集、发布、传播工作,而被公众视为在接受外界纷繁复杂的信息渠道中最权威可靠的信息源。一个媒体要建立公信力可能要经过数十年,成千上万篇准确、真实、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才能建立,而一篇新闻反转就可能在朝夕之间毁掉这些来之不易的信任。

因为新闻反转在网络上的频繁出现,受众中出现了一种“期待新闻反转”的心理,即新闻发生后,网友作壁上观,不置可否,等待新闻反转的出现。有人认为这体现了受众的质疑精神,不做乌合之众。但是,受众的这种心理,实际上已经默认了已报道的新闻是假新闻。这种心理实际上体现的是受众对媒体的不信任,以及受众置身于这样混乱的舆论环境中的焦虑感。相反,持有这种心理的应该是媒体,对每一篇报道都要怀有质疑之心,不断核实,不随意发表观点,只有对现在的每一篇报道怀有警惕,才能确保已经发表的报道的真实性。网络新闻专题-

(二)损害社会信任机制

社会信任是指一定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认同、信任并进行真诚交往的现象。它存在于人们的共同活动之中,支持着人们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并发挥着提高效率的作用。如果社会信任崩塌,整个社会陷入信任危机,一系列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庆安枪击案”的新闻反转摧毁了民众对于警察的信任,加剧了警民矛盾;“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的新闻反转摧毁了中国历来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西安手术台自拍”的反转摧毁了人们对医生救死扶伤的信任,恶化了医患关系;“罗一笑事件”的反转摧毁了人们对重症病人的爱心,增加了网民对于此类情况的不信任。这一个一个的反转剧蚕食着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即使事实的真相最终得到厘清,信任却已经缺失,想要再重建信任则异常困难。

(三)网络暴力伤害新闻当事人

事实有其复杂性,而情绪往往简单。自媒体的准入门槛很低,只需要简单注册,任何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自媒体平台来发声参与社会讨论。这样使得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受教育程度差异巨大的信息主体被置身于同一信息广场,而理性的声音往往容易被感性情绪所裹挟。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少数人的非理性也可能煽动最大的集体无意识。在反转新闻中,处于风口浪尖的必然是涉事当事人,在情况未明真相未现的情况下,过多的新闻曝光会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如2016年的大妈“碰瓷”玩具车事件,不少人一开始就认定是大妈碰瓷,不少网友称其为“碰瓷新高度”。经重庆当地媒体和中央电视台记者调查采访,女孩父母随后将老人送医检查,确诊老人是桡骨骨折。其间,老人并没有敲诈勒索,她还婉拒了女孩家人更多赔偿的提议,称可以自己照顾就好,并非网友所说的碰瓷。老人面对中央电视台的镜头无奈地说:“我70多岁了,并不是骗人的。”可见老人前期遭受了指责与唾骂,心理受到了伤害,只能默默吞苦水。像这样给当事人带来伤害的事件并不少,但是大家往往都忽视了当事人的感受,网络暴力像恶魔一样“摧残”着当事人的身心。

(四)破坏舆论生态,阻碍其他新闻传播

网络新闻专题,当新闻被一次又一次反转,受众心中会有一种被忽悠和被欺骗的感觉。长此以往,他们面对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会持有保留甚至排斥的态度,主流媒体将失去舆论引导力,这种情况下,整个舆论生态会呈现混乱的状态。反转新闻消耗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度,受众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媒体的资源空间也是有限的,当反转新闻频繁出现占用过多资源吸引社会关注度的时候,一些本应该受到公众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却被其覆盖,这是一种非正常的现象,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消耗与浪费。

三、反转新闻的成因

(一)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麦克风

新媒体时代下,自媒体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自媒体的准入门槛很低,只需要简单注册,任何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自媒体平台来发声参与社会讨论,就像人人都有了麦克风一样。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充斥着整个舆论空间,主流媒体的声音却慢慢被消解,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定义对错,而且,在这种环境下,信息的传递混乱而缺乏真实性,人人都有话语权,但没有人去调查取证,当各种意见被恶意引导,就可能变成具有破坏意义的舆论。

(二)媒体缺乏新闻专业主义

网络新闻专题,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情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为了争夺受众资源,各种媒体之间充斥着白热化的竞争,整个媒体界莫名地陷入了一种焦虑状态。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有些媒体为了增加关注度开始迎合受众,一有线索就开始捕风捉影第一时间抢占头条。因为信源单一不可靠,没有进行深入采访,还省略了严格的筛选、核实、审查环节,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迎合受众导致新闻内容碎片化、标签化,新闻标题夸张化等,完全没有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样的做法不仅会为后续真相的反转埋下隐患,而且会透支社会的信任。

(三)意见领袖推波助澜

“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是媒介信息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在很多新闻反转中,由于主流媒体没有及时发声,使得话语权被“网络大V”所操控。“网络大V”往往拥有数以万计的粉丝量,一个转发再加上“网络大V”自身“独到”的见解,足够让粉丝情绪激动而失去理智。粉丝的心理就是:连“网络大V”都转发了,绝对错不了。其实“网络大V”也只是随手转发而已,并没有去追查事件的真实性,他们的转发只能让事态越发火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新闻专题-

(四)受众缺乏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能力”。多种多样的媒介渠道,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使受众眼花缭乱,难辨是非真假,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理性的头脑是个重要的问题。

受众普遍具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对某个事件或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笼统、固定的看法,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提供简单的参考标准,但也导致人们在认知时先入为主,忽略个体差异,认为整体都具有这个特征。城管、医生、专家、女司机、大妈、老人等一看这些标题字眼,受众心里就已经因为刻板印象把这些群体标签化了,觉得不用看完文章,只是浅阅读就可以知道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其实是缺乏冷静思考、不够理智的表现。

四、反转新闻负效应的对策

(一)网络监管部门加大审核惩治力度

网络新闻专题,网络媒体时代,信息数量庞大,且改动文字和图片的技术手段易用易得,使任何人都可以很轻易地对已经发布的报道进行修改,加大了信息鉴别的难度,使反转新闻的出现防不胜防。网络的虚拟性和社交性,在不断激发公众表达欲望的同时,也削弱了公众的社会责任。部分网络用户钻网络匿名制度的空子,蓄意制造和传播谣言,成为新闻反转的始作俑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管理者应该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在治理过程中,第一,要加大新闻源头管理力度,建立信息的自我审核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把好网络新闻生产的第一道关口;第二,需编制对假新闻的官方鉴定标准和鉴定流程,以避免因认定模糊而引起的舆论争议;第三,可将官方网站、“两微一端”作为辟谣主战场,建立和强化辟谣机制,及时发声、澄清事实,让肇事方及时致歉;第四,建立舆情处置统一战线,设置带有监督举报、辟谣发布、案例曝光等功能的信息平台,并将此类平台长期面向社会公开,使公众监督和官方约束形成一股合力,倒逼出新闻的真实性。网络新闻专题-

(二)改进媒体评估机制

媒体现在之所以求新、求快、求异,新闻的方向朝着故事化、娱乐化、标签化、煽情化发展,都是为了博取更多受众的眼球,为了增加关注度、点击量。之所以会这样,这与媒体的评估机制也是有关联的。对于媒体的评估,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关注度、浏览量、收视率、评论量等,要提高媒体传播信息的质量,更加注重新闻消息的准确率,媒体的正面影响力,要改变整个媒体界浮躁的心态。还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负向评价机制,比如因媒体报道失实出现不同程度的反转新闻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对于该媒体的综合评价就要被扣分,最终要探索建立一套促进媒体界良性发展的评价机制来激励媒体严谨报道。

(三)媒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网络新闻专题,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需要摈除焦虑的心态,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媒体人应该回归新闻人本位,严格遵守《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相关规章制度,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履行职业责任,不要利欲熏心为钱所动,尤其是为了某种目的策划不良新闻的行为,要坚决杜绝。坚持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当键盘侠、话务员,只通过网络或电话等单一渠道了解新闻的信息,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亲自走进新闻案发现场,深入采访涉事者、目击者等相关人群,多方求证,听取各方观点,不偏听偏信,理智思考不盲从。写新闻稿要坚持新闻五要素,客观陈述新闻事实,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放大事件的某一方面或者传递片面信息,更不能将真相未明的事件抢先报道。只有坚持新闻自律,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严把新闻“出口”关,才能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四)意见领袖正面引导网络舆论

受众由于媒介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刻板印象等特质,容易在新闻报道初期就引发一些不良舆论。这个时候不仅需要媒体极力查清事情真相,更需要具备较高素养的意见领袖,牢固把握网络意见这一舆情把控环节,积极传播正面舆论,与理性网友站在一条线上,使理性网友的理性立场得到强化,使立场不确定的网友不要妄下定论、人云亦云,使原本站在错误立场的网友及时改正错误观点。只有意见领袖与主流媒体齐心协力正面引导网络舆论,才能扭转整个事态。

(五)受众增强理性,提高媒介素养

网络新闻专题,无论是信息的碎片化传播还是真相调查的未完成性,这些在新闻反转中的不可逆因素,都增加了公众在获取信息和辨别信息时的负担,公众不仅需要识别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中的失真信息,甚至需要辨别相对权威的大众媒体和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此外,许多新闻反转剧涉及的都是法律、医疗、食品安全等领域较为专业的知识,由于缺乏专业视角,受众往往对问题的认识缺乏理性思考,也掺杂了情绪。

这种情况下,受众一要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跟风、不偏听偏信,切勿跟风随大流,要有质疑精神,对问题有自己的基本认知;二要提高掌握新媒介的使用能力,学会利用媒介获取多方信源,对媒介内容加以辨别,自主获取信息,加强抵御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三是增加知识储备,形成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了解,从而提高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批判性思维;四是遵循网络用语规范,秉承网络道德和责任,不要让网络成为暴力和极端情绪的发泄口。网络新闻专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负效应  负效应词条  反转  反转词条  对策  对策词条  事件  事件词条  热点  热点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