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孟庆喜(成功背后,你知道铁汉子哭过多少回么)

  “弯弯屯河清悠悠,流去多少泪和愁;多少年来多少代,年复一年血汗流;落后面貌何时了,贫困岁月何时休。”一首流传了几十年的歌谣,唱出了马庄人多少辛酸与无奈。

  1986年,马庄村的经济水平在全镇18个村子里排名第13位,村集体的全部家当只有4台破旧的50型拖拉机、一个老式马蹄砖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

  就在那年初冬,38岁的孟庆喜接任村党支部书记。

  放着好好的养鸡大户不做,冒着风险去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在很多人看来,孟庆喜做了一个有些“傻”的决定。

  要干,就得干出个样子来。首先得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马庄有煤,却一直没被开发,孟庆喜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在一间废弃厂房开了3天会,决定集全村之力,建3座煤矿,“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然而,对于一个在银行尚有46万元欠款的穷村子来说,投资上百万元建矿谈何容易。孟庆喜卖了养鸡场,拿出了家里全部的钱,正当他准备挨家挨户筹集资金时,家里的大门“吱呀”一声开了——

  风雪中,60位村民站在门外,带头的老人将一个沉甸甸的纸包放进孟庆喜手里,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正是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他在此后30年的路上,风雨无悔。

  “一挂鞭炮,两把铁锹”,矿,开挖了。36名党员齐上阵,和工人一起肩挑、人挖、小车推,硬是用1年10个月时间建成了一座年产10万吨的煤矿。矿挖到一半时出现了流沙,党员们二话不说一个接一个跳了进去,冒着塌方的危险,一铲一铲挖出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深坑。

  工程资金最困难的时候,工地上一粒米都没了,孟庆喜不得不“厚着脸皮”到一家面粉厂赊了50袋面粉,总算让工人吃上了饭。

  就这样,第一座煤矿顺利投产了。随后,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煤矿陆续建成。在马庄人的记忆中,1988年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从那时起,村民们投入的资金陆续回了本,马庄几十年欠下的债务逐渐还清,煤矿和运输产业开始红火起来。马庄的春天,终于来了。

  随着收入的增加,村里逐渐出现了打架斗殴、大操大办、攀比炫富之风,孟庆喜下定决心,要走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之路。文化兴村,一直担任村文艺宣传队长的孟庆喜找到了路子。1988年秋天,马庄农民乐团成立了。

  在那个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时代,这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

  村民们先炸开了锅——花3.7万元买乐器,还养一帮“不务正业”的人?那是俺们辛苦挣下的钱,不干!

  一些领导也接受不了——农民建乐团?能吹出粮食还是吹出票子?有人甚至指着孟庆喜的鼻子骂他——别给我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孟庆喜委屈、心酸,但不肯妥协。在他身上,有一股子中国农民固有的血性和倔劲儿,更有一名共产党员该有的担当和韧劲儿。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最适合马庄发展的道路,认准了的路,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那一年12月1日,升旗仪式上,孟庆喜拿着大喇叭一遍遍喊道:“咱们发展农民乐团,是要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发展,请大家相信我,文化也能兴村!”

  寒冬腊月,他喊得头上冒了汗。村民和矿工灰头土脸站在那儿,脸上全是质疑。

  寒风一阵阵吹了过来,陆续有人离开升旗队伍。孟庆喜准备好的一番话,都被冻在了风里。

  最后他一字一顿地说:“给我两年时间!村子发展不好,我辞职!”

  底下无人应答。但孟庆喜决心已定。

  当时,个别上级领导明确反对农民办乐团,孟庆喜于是带着乐团成员找到一处山洞偷偷练习。队员们每天带着干粮早出晚归,每个人的手都冻出了血口子,号手的嘴唇冻得黏在了长号上,撕下来就是一片片带血的皮,但没有人抱怨一句。

  从村民和领导的反对、质疑,到社会的接受、认可,孟庆喜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直到1989年春节,农民乐团参加了县里的团拜会,一炮走红,一直偷着练习的队员们终于挺直身板走了出来,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马庄村有一群能吹西洋乐的农民!这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县、全市乃至全省。马庄农民乐团开始频繁走出村子,甚至走上了全国的舞台。

  马庄成名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资本开始涌入这里,村里从四处“招商”到精心“选商”,经济形势发生了彻底转变。孟庆喜趁热打铁组建了徐州首家村级企业集团,从事煤炭、运输、建材、化工等行业,年产值达上亿元,马庄村也很快成为了徐州市第一批小康示范村。

  正如孟庆喜所承诺的那样,“文化,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金马河畔,一匹健硕金马腾空跃起,仰天长啸。

  在孟庆喜的带领下,马庄人的精气神正如这骏马般昂扬、积极、进取、乐观。

  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风暴,村经济严重受损。那一年,村里筹建水泥厂,眼看到了最后一道工序,资金出现了缺口。孟庆喜四处奔波,邀请几位厂长到村里参观考察。困境中的马庄,村民仍是笑容满面、快乐自信,每月的升旗仪式和每周的周末舞会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农民乐团的锣鼓声每天响彻潘安湖畔,这样的景象让参观者深受触动。

  当晚,一位厂长便决定:赊账200万元给马庄提供建筑材料。他断言:“经济形势如此困难,马庄人还能这么乐呵团结,这个村将来了不得!”

  然而,被预言“了不得”的马庄村,却在几年后经历了一次更大的震荡。

  2001年,受贾汪“7·22”矿难事故影响,全区所有煤矿全部关闭。一夜之间,村集体每年近1000万元的收入没有了,那可是全村五分之四的经济来源啊!那一夜,马庄无眠,孟庆喜欲哭无泪。

  矿工走了,热闹的煤矿只留下黑色的寂静;一些村民开始收拾行李,连几名农民乐团的团员也支支吾吾表达了离开的念头。红红火火的马庄村,突然之间冷清了,沉默了,失去了方向。

  第二天,照例该举行升旗仪式。升旗手有些犹豫:“书记,今天还升吗?”孟庆喜斩钉截铁地回答:“必须升。无论啥时候,旗帜不能倒,信仰不能丢!”

  升旗手准备去了。孟庆喜独自走到潘安湖边,眼前烟波浩渺,正如来路茫茫。快7点时,他回到村委会大院,一抬头,愣住了——

  600多位村民像往常一样排着队,静静站在那儿。

  鼓乐声响起,背着包裹准备离开的人回来了,队伍一直排到了大门外。

  大家都在等他。

  孟庆喜第一次红了眼圈。站在国旗下,站在13年前他曾站过的地方,孟庆喜再一次向村民承诺:“再给我两年时间,我保证带着大伙儿重新过上好日子!”

  这一次,迎接他的是掌声和信任。

  煤矿倒了不可怕,人心散了才可怕。孟庆喜认这个理。

  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起聚,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马庄人明白这个理。

  孟庆喜的确不曾食言。

  两年后的马庄,地下虽已沉寂,地上却形成了以纺织、食品、精密铸造、运输业为支柱的16家核心企业,生态旅游产业初具规模,集体经济非但没垮,反而逐步壮大。

  在村民的支持下,孟庆喜在企业改制大潮中顶住了压力,坚持保留企业所有权,使集体资产得以发展壮大,马庄村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2003年,全村637户村民中,从事运输业、工业、服务业的多达400余户,人均收入远超全市农村平均水平。马庄人的精气神,切切实实转化成了“红票票”。

  2016年11月,孟庆喜退休了。儿子孟国栋接任马庄村党委书记。

  此时的马庄,早已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小康建设示范单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等数十项荣誉,正如一匹骏马般奔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平坦大道上,一往无前。

  30多年的岁月,染白了发丝,伛偻了身躯,不变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

  生于斯,长于斯,一生奉献于斯。孟庆喜的燃情岁月,是一名共产党员对于忠诚和梦想最生动的诠释。

  “农村工作是个良心活,要干就干好,必须要执着,要有股子痴劲。”孟庆喜就是这样,痴痴地奋斗了一生。他随时愿意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从不抱怨。他用30年的磨砺、诉不尽的辛酸,换来了马庄村如今的无限风光。我相信,对于孟庆喜而言,看着面貌日新的村庄、幸福和美的村民,自己受过的所有苦、流过的所有泪都是值得的。如今,他虽然退了下来,但马庄的故事还在继续,马庄精神也将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孟庆喜  铁汉子  铁汉子词条  庆喜  庆喜词条  背后  背后词条  多少  多少词条  成功  成功词条  孟庆喜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