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邓小平未了心愿一:处于进行时的政治体制改革

 

  热门话题

  有点像巧合一样。1986年1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第一期,邓小平的头像登上封面,他被评为年度的世界风云人物。

  上一次是1979年,也是第一期,他被评为年度人物。“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能够来个180度大转弯,如同让航空母舰在一角钱硬币上转圈?”《时代周刊》说,“西方人可能会觉得非常费解。”

  1986年,世界再次聚焦中国,聚焦邓小平。“现在我们满脑子想的是改革,”1986年5月20日上午,82岁的邓小平对来访的澳大利亚总理罗伯特·霍克说。

  这一年,中国的改革重点,由农村开始转向城市,邓小平这样描述:“城市改革是全面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也涉及文化、科技、教育领域,更重要的是还涉及政治体制改革。”

  新华社老记者杨继绳后来作过一个统计,“到1987年止,邓小平一共76次提到政改,其中最集中的,是在1980年和1986年。”

  如果现在来回顾,1980年是邓推动政改的起点,而到1986年,则达到了高峰。其间历经波澜,跌宕起伏。

  值得载入史册的是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他在讲话中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当时受到普遍的欢迎,紧接着召开的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也在宽松的气氛中召开,人们称之为“民主的大会,改革的大会”。

  当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要求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方法要细密,步聚要稳妥”,“先要在少数单位进行试点,没有制定和颁布完善的条例前,一切非试点的基层单位,一律实行原来的制度。”

  由此暂缓的改革,在1986年又重新进入了邓小平的视野,他在6月10日的一次讲话中,一字一句地说,“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

  对于上次的搁置,邓也作出了解释:“1980年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但没有具体化,现在应该提到日程上来。”

  邓小平一连串的讲话,使政改一时成为了全国的热门话题,当年5月,《人民日报》重新刊登了他1980年的讲话,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决定,成立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机构,并要求在次年7月之前,拿出具体文件。

  从事后的统计来看,1986年,邓小平涉及政改的讲话,一共达11次。

  政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毫无疑问,政改的紧迫,来源于经济改革的压力,1986年的6月2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对此作出了解答,“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

  事实上,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设计,邓小平当年的讲话中,已经划出了清晰的界限,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吴江回忆,当时总结出了四句话:“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以此为内容的政改,在邓小平看来,“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9月28日,十二届六中全会。在讨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草案时,邓小平对决议中是否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最后表态了,“自由化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没有什么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自由化,自由化本身就是对我们现行政策、现行制度的对抗,或者叫反对,或者叫修改……反对自由化,不仅这次要讲,还要讲十年二十年。”

  退休与接班

  另外一件一直萦绕在邓小平心头的事,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1972年,一位从北京下放到江西的老干部,参观了瑞金红都糖厂,在车间里上楼梯时,有人上前搀扶,这位老干部摆了摆手,说了句,“不要扶,我还可以干20年。”

  说这话的老干部,就是邓小平,时年68岁。

  如果从1972年算起,到1992年南方讲话,果然干了20年,如果从他1977年第三次复出,到1997年逝世,也是一个20年。

[1] [2]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邓小平  邓小平词条  进行时  进行时词条  未了  未了词条  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词条  心愿  心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