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青春印象:清晰地再现山东知青的别样风采

  

  档案同时具备原始性和记录性,成为历史活动过程中的原始记录。这种原始记录性也是档案历史价值的基本性质。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和客观性决定了档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这不仅体现在促进历史文化研究的繁荣上,也体现在编史修志,提供文学素材等各个方面。山东省档案局就利用馆藏档案和征集的资料,主编了3种史料性极强的图书,近日由山东人民出版社相继出版,这3种书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下”》、《怀望遥远的青春(上、中、下)》和《青春印象———山东知青图片档案》。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下”

  这是一本由很多人合作完成的书,相信每个读完《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下”》的人,都能对当年那些山东籍的南下干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产生浓浓的敬意。

  山东南下干部,是一个历史时期内的特殊名词和现象,其所代表的是一个英雄群体。主要是指所有从山东解放区(含冀鲁豫解放区山东部分)成长和出征的地方政权干部,即包括了解放战争期间归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管辖但今天归邻省管辖的地区,如河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输送的干部,也包括了当时归属友邻战略区,但今天属于山东省行政区划的地方,如山东西北部、西南部等地区输送的干部。

  这些人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火硝烟中,无所畏惧地抛家舍业,别妻离子,前往千里之外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据现有史料考证,解放战争期间,至少有9个批次的干部从山东出发南下,总人数近5万。如果将解放战争期间归山东党政机关领导的苏北、豫北、冀鲁边、津南等外省籍南下干部都统计在内,将从华东和中原野战军转业充实到地方的山东籍部队干部也统计在内,那就接近10万之众。这还没有包括从地方升级为主力且一直从事部队工作的南下山东军队干部,没有包括原籍是山东,但是从周边战略区南下的地方干部和部队干部。如果将这些都计算在内,广义上的山东籍贯南下干部将达10万之众。

  这是一个让人惊叹的数字。但遗憾的是,作为山东地方史和全国解放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专题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所以山东南下干部群体很少为社会所知。此书是山东省档案局利用现有资料和征集的资料,并以全国各级档案馆馆藏的以前秘而不宣、至今不为人知、最原始和最真实的原始档案为佐证,此外,还辅以很多永远凝固和定格在胶片上的珍贵照片,把那段风雨如磐、激情燃烧的历史岁月真实地还原,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南下,一批真实的南下干部。

  怀望遥远的青春印象

  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中国,知青已经成为一种特指,即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革”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1966至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中央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从1971年开始,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许多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同时中央开始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分配给下放的知识青年。不过这样回到城市中的知识青年大多数是通过关系得到回城的机会的。到1976年,连毛泽东也感觉到知识青年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定对这个问题重新做考虑。但到这时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被分配上山下乡。毛泽东的逝世使知识青年问题暂时被搁置。1977年高考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中央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央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

  据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约在1200万至1800万之间。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现象。山东省档案局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抢救、还原这段历史,面向社会举行了“征集知青档案”活动,征集到了数量惊人的各类知青资料,其中不乏具有独特价值的珍贵文献。省档案局将这些珍贵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加入馆藏的一些资料,经有关人员3年努力,编辑成为《怀望遥远的青春》一书。总共收录文章97篇,配发图片近400幅,其中绝大多数为第一次公开发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另外同时推出的《青春印象———山东知青图片档案》,是《怀望遥远的青春》的姊妹篇,收录了422幅照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系列地记录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过程,清晰地再现了山东知青的别样风采,再现老知青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其中很多照片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也显示出本图片集的独特价值。

  这些今天看来似乎可笑的照片,那些令人激昂和心酸的旧事,可以让读者从中读出坎坷、读出苦难,更能读出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艰苦创业的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的社会和时代不正需要这些精神吗?

  当远离普通人的档案经过仔细梳理,以一种新的形态摆在读者面前时,读者从中不只能读到文字、看到图片,更重要的是能读到历史的进程、了解历史的真相、摸清历史发展的脉搏,而这也许就是这3册利用档案编辑而成的新书,所能体现出的最大也最为社会各界认可的价值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知青  知青词条  山东  山东词条  别样  别样词条  再现  再现词条  印象  印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