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红色经典”从来就是人们心中的偶像剧(图)

  

  王晓棠

     

  王心刚

  根据新华网的报道,“红色经典”是指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产生的大量反映时代、对人民群众有重要影响的一批小说、戏剧、电影等作品。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王女士还记得,当年于蓝在电影《烈火中永生》里扮演江姐时穿着的红色开胸毛衣和白色长围巾,以及片中女工孙明霞的背带裤都是不少女青年模仿的首选。而王心刚则是那个年代“最帅的帅哥”。

  又是一个荧屏红色高峰。关于红色经典的争论又重新回到了风口浪尖。经典制造过不少“偶像”,谢芳的衣着曾经带领潮流,王心刚则是大众的暗恋情人。

  根据新华网的报道,“红色经典”是指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产生的大量反映时代、对人民群众有重要影响的一批小说、戏剧、电影等作品。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在中国老百姓还不知道电视机为何物的时候,红色经典以电影的方式陆续上映,代表作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红色娘子军》等。

  这些电影作品的主角包括赵丹、于蓝(电影《烈火中永生》),谢芳、于洋、秦怡(电影《青春之歌》),祝希娟、王心刚(电影《红色娘子军》),王晓棠(电影 《野火春风斗古城 》)等,无一不是当时领尽风骚的帅哥靓女,堪称那个时代的“偶像”演员。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演员逐渐变成了“著名艺术家”,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遮盖了他们当年由于外形上的出色而获得的“偶像地位”。于是,红色经典也就开始与偶像脱节了。

  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曾镇南对“红色经典”中“红色”的解释——“红色”是指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问题就在这里。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无法完成红色作品内载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

  红色经典要重拍,怎么拍是关键问题。如果从剧本到场景完全照搬旧版,那重拍还有必要吗?如果要创新,应该怎么创新呢?故事总不能完全颠覆吧?总不能说江姐逃脱了敌人的魔掌在新中国继续革命事业吧?人物也不能乱改,英雄就是英雄,不可诋毁。

  最后能改的也就只有情感戏了。因为从前的红色经典在情感戏方面发挥空间比较小,可以讲亲情、友情却很少讲爱情。这是足以引起观众好奇,又具有市场价值的地方,也是最可以让后人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而如果要讲感情,当年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就难免被削弱。“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啊。一旦有了感情戏,现在的偶像就怎么看都没有当年的威猛阳刚了。所以对于旧版改动不大的新版《51号兵站》获得好评,而加入了大量爱情戏的新版《青春之歌》则饱受非议,认为林道静好像一天到晚除了谈恋爱啥也没干,怎么还是英雄人物呢?

  其实,当年的红色英雄都是那个时代尖端的“摩登” 人物,所以他们具有被偶像化的先天条件。

  红色经典=偶像担纲

  模板:《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编剧黄晖则认为,“毛泽东他们当年对新潮事物的渴望程度跟今天的青年跳街舞、玩蹦极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他们身上多了一层拯救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他当时每期都订阅《新青年》,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和同学出去考察,跟朋友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不是那个时代的时尚偶像是什么?”

  其实,当年的红色英雄都是站在那个时代尖端的“摩登” 人物,所以他们具有被偶像化的先天条件。因此,红色经典再次回归偶像化是完全可能的。比如,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擅长体育,击剑、拳击、篮球、足球,样样拿得起。他是长沙地区足球联赛的传奇门将,保持着不失一球的纪录,还发明了毛氏六段操。在社会活动方面也是风头人物。

  红色经典=小人物担纲

  模板: 《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

  除了偶像化之外,对于红色经典的另一种尝试是将英雄变成小人物。虽然英雄人物的形象不再“高、大、全”会令红色英雄们变得不如从前威严,但是观众却明显十分受用。特别是军旅题材,这个红色经典中最大类的题材。“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已经不再有人爱看了。有着小人物的小缺点、大人物的果敢决断的英雄人物才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当石光荣不爱洗脚的坏习惯被暴露时,当李云龙假装国民党部队收缴投降日军的武器时,他们不再像杨子荣的形象那么高大、威猛,令人仰视。但是他们的命运让观者同喜同悲,心有戚戚,同时,也将英雄与平民的距离拉近。

  本版综合《信息时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偶像剧  偶像剧词条  从来  从来词条  人们  人们词条  红色  红色词条  心中  心中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