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大学校园里为毛泽东塑像是什么传统?

 

  核心提示:领袖塑像的寓意,与其说是“激起学子们对民族精英的敬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不如说是政治挂帅,学术让步,是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传统理念的彻底否定。

  做梦也没有想到,全国最高最大的毛泽东塑像矗立在了一所医科大学内,而且前几天刚刚落成。这所学校叫重庆医科大学,这尊塑像连底座高达37.4米,重46吨,耗资约500万元。面对人们的困惑,校方的解释是:“大学校园建设毛主席塑像已是几十年来各大高校的文化传统”,“能够激起学子们对民族精英的敬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建领袖塑像是各大高校的文化传统?只要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就是传统吗?显然不是这样。传统首先是一种文化共识,因此才能够超越时间或者历史传承下去。建领袖塑像是一个历史事实,即便现在还有所保留,还偶有所建,也未见得就成了文化传统。就算它是一个传统,那又是一个什么传统呢?

  从年龄上估计,重庆医大的领导们对“文革”应该不陌生,也知道毛泽东塑像的来历。它是地道的“文革”产物。1966年6月,清华大学的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拆毁了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二校门,并要求学校革命委员会在原地建一座毛主席塑像。1967年9月15日,全国第一座毛泽东塑像在此地落成。此举很快风行开来,各地争先恐后地塑像,大多城市和大学都矗立起毛泽东塑像。它和红宝书、毛泽东像章、语录碑一起,成为“文革”中蔚为壮观的特殊风景。

  在这道风景的背后,是人为制造的狂热的个人崇拜。这种个人崇拜式的政治,导致民主机制荡然无存,留下十年动乱的巨大灾难。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本人倒很清醒,他在《一九六七年七月五日中共中央关于建造毛主席塑像问题的指示》中说,“此类事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一阵浮夸风”。但是在“文革”的历史背景下,此风不仅没有被制止,反而愈演愈烈。“文革”结束之后,人为制造的领袖崇拜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红宝书、毛泽东像章停止发行,各地毛泽东塑像、语录碑也陆续拆除,只有部分地方予以保留。作为一段历史结束而不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性行为,是清华大学于1987年8月拆除毛泽东塑像,重新仿建标志性建筑二校门。

  众所周知,“文革”中,领袖塑像遍布校园,大学的人文精神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学生造反,教师挨批,典籍被焚,文物遭毁。重庆也发生了空前惨烈的武斗,平民之间互相厮杀,多少青年学子陈尸街头。如今沙坪坝公园的“文革墓地”里,还埋葬着四百余名当年的武斗死难者。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领袖塑像的寓意,与其说是“激起学子们对民族精英的敬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不如说是政治挂帅,学术让步,是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传统理念的彻底否定。用当年的话说,就是“毛主席挥手我前进”。这种伤害至今没有能够治愈,这也是高校管理中广受诟病的行政化、官僚化的根源。

  想必重庆医大的领导也明白,自己学校的专业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要弥补这个差距,既需要有对民族精英的敬仰和爱国热情,更需要有独立的学术精神。

  当年的领袖塑像中,大多数艺术水平并不高。不过,还没有拆除的,作为见证历史的文物保存下来,也有一定的价值。然而,斥巨资去新建一座,而且建成最高最大,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令人不知今夕何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像是  像是词条  传统  传统词条  校园  校园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