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宪政良师黄遵宪:“民智”先于“民权”

  

  黄遵宪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教授

  清末立宪运动的最早推手固属梁启超,但正如笔者曾指出,梁本人在首倡立宪时,亦依违于立宪与革命之间。促使梁启超最后放弃革命的因素固然不少,比如来自老师康有为的迫压,来自现实因素的各种考量。但就其思想资源而言,促动梁任公改辙易道,不得不提及一个被任公称为“平生风谊兼师友”的人物,他就是广东嘉应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

  今人提起黄遵宪,一般都是和“诗界革命”联系起来,所谓“我手写我口”《人境庐诗草》等,这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黄遵宪。但,黄遵宪的面相是多元的,在诗人、教育家、外交家之外,还有一个未必是政治家但却极具政治思想的维度。该维度所包含的政治智慧不为今人所熟,但对立宪初倡时的梁任公,其作用有如拨乱反正的路标。

  黄的思想不但影响了梁,而且在清末最后一代士绅中(如严复、康有为等),亦有相当突出的代表性。清末立宪最后归于失败,黄遵宪的思想亦隐而未彰。这是一笔久已忘却的历史遗产。

  “君民共主”的政体选择

  黄遵宪是梁启超的前辈,比梁大25岁,但他们是忘年交。这之间的过从还要从清末立宪前的戊戌维新说起。1896年3月,梁启超从北京到上海,“始交公度”。不久即在黄捐助并参办的《时务报》任撰述(即今天的主笔)。这是维新派开办的一份报纸,力主变法。梁启超也是从这里开始自己漫长的笔政生涯。次年秋,梁离开《时务报》,转赴湖南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此时黄遵宪已调任湖南按察使,佐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按熊希龄说法:“延聘梁卓如为教习,发端于公度观察。”

  《时务报》和时务学堂都是戊戌变法的前奏。梁启超在时务学堂讲学时,因为“醉心民权革命论,日夕以此相鼓吹”,惹怒湖南顽固乡绅,向京都告发,以致成为戊戌党祸发生的缘由之一。戊戌之后,康梁分别逃离海外,黄遵宪在上海亦面临被捕之险。幸亏由于日本公使的干预(黄曾使日任参赞),清廷只是将黄削官革职,放归故里。

  前期,黄对梁只是提携后学,奖掖才进。黄对梁的思想产生影响,主要是在他们的交往后期,即在戊戌失败之后、立宪展布之前,直到1905年黄去世为止。时黄在嘉应,梁在日本,维系他们之间联系的,便是隔洋飘海的书信。几年下来,他们的信函往来累达十多万字,是20世纪中国早期思想史的上好材料。

  1902年左右,正是年轻的梁任公趋于激烈

[1] [2] [3] [4]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智  民智词条  良师  良师词条  宪政  宪政词条  民权  民权词条  先于  先于词条  
导闻

 林晓霖:我的父亲是林彪

   林晓霖(右)和生母张梅合影。    “文革”期间,哈军工学生在为群众演出。  “文革”中,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林彪一家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