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由毛泽东每月3元零用钱想到啥?

 

  1920年5月5日,毛泽东以“驱张”代表团成员的身份,从北京来到上海,住在静安区原哈同花园附近的哈同路民厚里29号(今安义路63号)。同住的还有李思安、李凤池、陈书农等三个湖南学生。他们每人每月仅有3元零用钱。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四个人轮流做饭,常吃蚕豆煮饭,生活比较清苦。(2009年8月13日人民网转自《人民政协报》)

  在当时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追求革命、实现理想,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惜舍小家、顾大家,不惜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靠每月仅有的3元零用钱,简朴维持生活,但却为中国的革命作出了不可小视的重大贡献,其精神、境界、风格,何其伟大,何其感人。

  抚今追昔,由毛泽东当年每月仅有3元零用钱,我们能想到啥?又该记取啥呢?

  俭能利国。节俭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壮大,奢侈则致民怨,民怨就会导致国亡。《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好大喜功的齐景公修筑路寝高台,三年没让百姓喘息;又建造长台,两年没让百姓喘息;又修筑通往邹国的大道。晏婴便劝谏说:圣明的君王不搜刮尽民财,不耗尽民力。君王刮尽民财,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耗尽民力也得不到享乐。过去楚灵王修建大宫殿,三年不让百姓歇息;在章华建造高台,五年不让百姓喘息。乾时那一战役打了八年,百姓被搞得精疲力竭,因而起来造反。

  毛泽东一生节俭。毛泽东的睡衣是一件棉织品,他特别喜欢。整整用了20年。这件睡衣到 1971年“退役”时,已经补了73个补丁。有一双从建国时开始穿的皮拖鞋,也是毛泽东的心爱之物。毛泽东到哪里都喜欢带着它。毛泽东从小养成了一年四季穿长筒袜的习惯,袜底破了剪开加一层新袜底再用,一双袜子能穿多年。贵为一国领袖,毛泽东就是这样地节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在这方面,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了表率,无数次的实践反复证明,艰苦朴素的传统不能丢。

  毛泽东,身为党和国家的奠基人、领路人,地位不可谓不高,权力不可谓不大,却能甘于俭朴,不慕奢华,实在令人钦佩。当然,有俭必然就有奢。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些人包括党员领导干部,不甘清贫、不愿清贫,奢侈浪费、挥霍无度。比如前文提到的陈同海日均挥霍4万元,相当于普通百姓全家一年乃至两年的收入。如此挥霍,不仅仅是在炫耀自己的权力、身份和地位,肆意践踏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更是在强劲地刺激着普通百姓的眼球,灼伤弱势群体的心。不过,无视百姓利益的人,最终必被百姓所唾弃。挥霍浪费犹如蛇蝎,一旦成风成气,轻则使人意志涣散、追求享乐,重则亡党亡国。因此,挥霍浪费的作风不能有。

  “一要干事、二要干净”,这是我们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殷切期望。干事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不干事、不能干事,当一个昏官、庸官,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这个“官”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当“官”?古往今来,当官要干事乃为共识。即使在封建社会,“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也是许多为政者的追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干事与干净就像并蒂莲一样密不可分,缺少了哪一条,都算不上称职。怀着干净的动机和目的去干事,事才能干得利国利民,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反之,动机不纯,作风不正,把干事作为谋取私利、博得虚名的手段,或者片面地认为只要干事,何须干净,就极有可能使干事变形、变味。这样的干事,违背了党的宗旨,只能劳民伤财、激起民怨。不干净的事干多了,最终就会栽跟头、吃苦头。既干事又干净,才是最佳状态,也才能创造出辉煌业绩,赢得群众的信任、理解、支持。无论哪一天,党员干部勤政廉政的本色不能失。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辉。每月3元零用钱,虽然事过境迁,在某些人看来也不值一提,但是这3月钱却折射出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追求真理、为国家和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让我们找回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和对奢侈浪费的忧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零用钱  零用钱词条  每月  每月词条  想到  想到词条  
精神

 革命后裔有“家”了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李庆 通讯员陶昱 赵习星)昨日下午,20多名辛亥首义志士后裔云集汉口楚善里28号的湖北省共进会旧址,拉开了“寻访辛...(展开)

精神

 为西藏的欢乐祥和点个赞

   大红的灯笼、象征吉祥如意的藏式春联、崭新的香布、经幡……问一声“新年好!”、道一声“罗萨拉扎西德勒!”连日来,西藏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春节、藏历新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