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红色经典的背后故事:《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自传色彩浓厚

  杨沫原名杨成业,1914年8月25日生于北京,父亲是清末举人,曾任大学校长。1931年,父亲为躲债逃得不知去向,母亲为了家中生活,逼迫杨沫辍学嫁给一个军官。当时杨沫虽然只有十六岁,但是已经读过不少反对包办婚姻、争取个性解放的小说,深受五四精神熏染,不肯听从摆布。母亲勃然大怒,停止了对她的一切供给。依靠同学们的捐款和一位音乐老师的资助,杨沫勉强读完了初三,暑假回到家,母亲逼迫更甚。无奈之下,她借了几元钱到北戴河投奔教书的哥哥,但兄嫂经济上也非常困难。杨沫痛苦之余,只有不断给同学们写信,请大家快快帮助自己找个工作。

  因于工作,杨沫见到了已婚的张中行并与之相爱。然而,一个偶然的夜晚使杨沫的人生突然来了个急转弯,转向了另一条轨道。那年春节前夕,张中行回香河与父母团圆去了。大年除夕,杨沫参加了一个东北流亡青年的聚会,他们“多半是大学生或是党的外围组织‘剧联’的人。这里有地下党员,有爱国的进步青年。”当时那些青年向杨沫讲述了苏联妇女的解放生活,宣传抗日道理,介绍她看马列主义的书籍。从此,杨沫经常去找这些青年,在他们的引导下如饥似渴地读了不少进步书籍,对共产党、十月革命等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

  1936年,杨沫来到香河县立小学教书,遇见了共产党员马建民——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和入党介绍人,《青春之歌》中江华的原型。 在与马建民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杨沫对党的向往更加热烈、坚定,总缠着马要求加入这个神秘的、有危险的、荟萃一帮好人的组织。1936年12月末的一天,她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影院24小时上演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1914—1995)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期的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青年学生林道静在革命斗争中“从一个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艰难历程。从作者杨沫关于个人早期生活经历和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自述中可知,林道静这个人物身上有着杨沫的影子。1958年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迅速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小说之一。1959年初,这部作品又被及时改编成电影,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片”公映,取得了轰动效应。

  电影《青春之歌》获得了巨大成功。公映后,北京市各家电影院全部爆满,很多影院24小时上演。当时正是困难时期,很多人吃不饱,却饿着肚子排长队买票。抗日时期流行的歌曲《五月的鲜花》随着这部电影的放映,再次流行全国。同时,影片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也引起了轰动。1961年春,因电影《青春之歌》在日本的巨大反响,谢芳被选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去日本访问。在东京的大街上,林道静的巨幅画像有两层楼房那么高。代表团的汽车开到哪里,哪里就有拥挤的人群拿着笔记本要求谢芳签名留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词条  背后  背后词条  红色  红色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故事

 扑不灭的火焰

   “扑不灭的火焰”,火焰怎会扑不灭呢?说出来你也许不信,可这却是真实的,想听听吗?那就把耳朵竖起来。  我要讲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上海滩,那时候...(展开)

故事

 贺龙智斗张国焘

   1936年7月1日,红2、红6军团翻过雪山在甘孜同四方面军主力胜利会师。  闩两军举行盛大联欢会,庆祝红军两大主力胜利会师。  1936年7月5...(展开)

故事

 驼峰英雄陈文宽

   今年4月13日,是美国飞虎队驼峰英雄陈文宽先生百年华诞,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向他发去贺电,并电话祝贺。陈老非常高兴,一再感谢云南人民给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