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挺立,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国庆特稿2)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有远大的理想。

  一个胸怀远大理想的民族,“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此时此刻,当人们以自豪的神情,翘首以待国庆盛典的到来,可曾想起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呼唤?可曾想起方志敏烈士在狱中昏暗的油灯下书写《可爱的中国》?

  可以告慰无数仁人志士的是:60年,中华大地新人辈出,俊彦辈出,英雄辈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民以改天换地的精神面貌,投身于一个崭新国家的建设。他们奋斗与牺牲、传承与开拓,不断提升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新生

  共和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在于人,在于人的精神

  新中国诞生60周年前夕,一项全国1亿多人参与的“双百”人物评选揭晓。在9月14日举行的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向为新中国创立、建设和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致以崇高敬意。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那些在不同年代涌现的英名一一重现,激活了共和国的记忆。

  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中,人们早已熟知并肃然起敬的,有两位年轻的农家儿女。为了新中国,他们在黎明前倒下。

  刘胡兰,山西文水县的农家姑娘,从容躺到敌人的铡刀下。这个14岁少女的牺牲,使毛泽东主席为之震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中国家喻户晓。

  董存瑞,河北怀来县的农家小伙,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只手托举炸药包,与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牺牲时仅18岁。朱德总司令为之动容,挥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还有无数这样的英烈,为了理想舍生忘死,托举起共和国这个新生的婴儿。

  新的时代也属于他们。前不久逝世的哲学家任继愈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只有历尽灾难、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才有刻骨铭心的“翻身感”。经过百年奋斗,几代人努力,中国人终于站起来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新社会和新国家的突出标志。”著名学者金冲及说:“人们相互以‘同志’相称,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再有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区别。”

  世界真的变了。庄重的人民政协第一次会议上,上海工人代表范小青上台发言:“今天,我——一个年轻的女工,能够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讲台上来说话,这是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没有的事。我感到无上光荣!”

  同样的情景出现在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偌大的会场里,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戴瓜皮帽的,各色人物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在我来说这是平生第一次,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许多年后,参加那次会议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当年的见闻,仍然唏嘘感慨。

  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工厂,自己的政府,自己的国家——新中国颠覆了中国历史上对“小人物”的蔑视,使他们获得了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高尚地位和不曾有过的尊重。在他们内心深处,沉睡的主人翁意识被激起,爱家报国的赤子之心和着改天换地的旺盛干劲喷涌,奔腾不息。

  北京崇文区清洁队掏粪工人时传祥,解放前受了粪霸20年欺凌,新中国给他做人的尊严。他记住一个通俗的道理:掏粪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

  共和国从一开始就热切地鼓励工农知识化。

  刘少奇送给时传祥一支英雄100号钢笔,要求他还得“学习好”。几个月后,时传祥用这支笔,给国家主席写了一封306个字的贺岁信。为工农大众扫盲,是国家领导人心头记挂的一件大事。

  共和国一个甲子,所取得的一切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在于人,在于人的精神

  这是人的权益得到空前伸张的60年,是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60年,是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60年。作家叶辛说,新中国60年,中国人拥有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作为人的最广阔的权利外延,由此带来了人的主体性的空前增强。

  从钢铁战士邱少云,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从“一抓准”、“一口清”、“一团火”的售货员张秉贵,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信访员张云泉;从发明“深坑作业法”的“煤黑子”马万水,到赶超世界一流的“金牌工人”许振超……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是一致的。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智慧甚至生命,为至爱的祖国贡献力量,同时丰富了共和国的“精神大厦”。

  他们是中国人民精神气质、道德风范的代表。

  他们,不愧为共和国弥足珍贵的珠宝。

  爱国

  祖国始终像磁石一般,吸引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辉煌六十年成就展”于9月19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照片前,许多人想到邓稼先。

  人称“娃娃博士”、前程似锦的他,拿到博士学位9天后就毅然回到新生的共和国。为了给祖国放一个“大炮仗”,他28年隐姓埋名,抛妻别子,离开公众视线,消失在茫茫大漠戈壁。

  1964年10月16日,当“大炮仗”的冲击波震动各国地震监测站之际,领衔“燃放”的邓稼先仍鲜为人知。而远隔重洋的老同学杨振宁,却从美国媒体的零星信息中敏锐感到:一定是邓稼先!

  一次,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摔裂。邓稼先摒开众人抢上前去,把原子弹碎片拿在手里检验,不惜受到致命的辐射伤害。1987年临终前,他最后的愿望是看一眼天安门,最后的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让邓稼先们九死无悔的,是中华民族绵延百余年的强国梦,在社会主义中国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爱国主义最深刻的时代内涵。

  祖国,始终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投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这是数学家华罗庚在1950年回国途中,向全美中国留学生发出的一封公开信。

  华罗庚的学生陈景润追随老师足迹,为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倾尽毕生心血。在1991年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人生的目的是什么?”陈景润平静地回答:“是奉献,不是索取。”

  这是朴素而真实的感情流露。这样的故事,在共和国的一页页篇章中从未中断。光学家蒋筑英曾说“生育我者父母,教养我者党”。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和镀膜要求,先后解决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最后,积劳成疾,病逝在出差路上。

  被称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呕心沥血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病榻之上,仍坚持辅导研究生。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这句质朴的话,道出了多少优秀中华儿女的大爱!

  经济建设急需石油,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喊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给新中国工业建设注入不竭的血液。

  当百年不遇的长江、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时发难,洪水溃破九江大堤,武汉告急、哈尔滨告急、大庆告急之际,子弟兵舍生忘死,与灾区人民团结奋战。严防死守的“九八抗洪精神”,为改革奋进中的共和国提振了勇气。

  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它们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通,深深熔铸在这个古老民族重新焕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比一千颗太阳还亮”。

[1] [2]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挺立,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  挺立  挺立词条  特稿  特稿词条  国庆  国庆词条  伟大  伟大词条  民族  民族词条  
故事

 龚林俊 捡破烂拯救绝症母亲

2008年的龚林俊2010年的龚林俊龚林俊,2001年1月23日出生,现为张家界市永定区大桥街道中心学校一名小学生。一、6岁的龚林俊扑在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周绪...(展开)

故事

 中共特工黄慕兰

黄慕兰,原名黄彰定,又名黄淑仪、黄定慧。1907年出身于湘中名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北伐前夕在武汉投奔革命,担任了汉口妇女部的部长。国共分流后不久,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