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范厚文(八旬老人的“长征路”)

  

  1998年,退休后的范厚文,回到老家毕节市七星关区大银镇石营村生活,也是从这年起,他成为了一名“铁杆报粉”。每隔4天一次的赶场天,就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到大银镇政府拿报纸,已成为他二十多年来从不间断的坚持。

  来到老人家中,可以看到厚厚一沓报纸,有《人民日报》《老年报》《贵州日报》《毕节日报》《毕节晚报》等。

    桌上,一份2017年12月30日的《人民日报》明显比其他报纸旧了很多,其中,一篇题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的报道上,用一只红笔,标注得特别仔细。

    “这是关于我们农村的,有很多惠民政策,我看了好几遍,还特意做了笔记。”范厚文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来一本笔记本,上面工整地记着报道上提出的一些政策。一直以来,他不仅自己读报,还作为石营村的一名“讲习员”,给村民们讲习政策,讲述大家感兴趣的好故事。

  领了二十多年的报纸,按理说家里应该都堆成一座“小山”了,但在范厚文家里,却不见成堆的报纸。原来,老人每次把领回来的报纸都分发给村民了,有些村民还自己上他家里来找。

  范厚文平时看得最多的就是本地的《毕节日报》和《毕节晚报》。老人笑着说:“我从之前的《毕节报》看到了现在的《毕节日报》。”范厚文所说的《毕节报》是指《毕节日报》从1985年11月1日复刊到1999年12月更名前的名称。

  现在,大银镇政府工作人员每到赶场天就会提前为这位“老熟人”准备好报纸,等候他的到来。

  

  除了定期去拿报纸,范厚文还有一件17年来从未间断的“规定动作”——修路。

  “走到哪儿,修到哪儿。”这是村民对他坚持义务修路的评价。范厚文修路的装备是两把“自制”的锄头,专门找当地铁匠特别打造。锄头手把都用空心钢管焊牢实,一把锄头一头尖,一头是扁,另一把一头是扁,一头像锤头一样。“尖这头是撬石头的,扁这头是挖土的,像锤头这头是敲石头和压土用的。”范厚文仔细地介绍着锄头的用途。拎起其中一把,至少也有五六斤重,但他却说,不感觉重,要这种强度才能撬动石头。

  他有时候修半天,有时候一修就是一天,如果路太远回不了家,老伴会在前一天晚上给他煮几个鸡蛋,带着第二天当午饭吃。他一般早上8点出门,下午4点左右回来。“2012年5月的一天,我遇到一个开班车的司机,那个司机人好,捎了我一程,还说以后可以在路边等他,他捎我回家。”范厚文微笑着说。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他的这个“习惯”。有些人问:“你天天修,又没人开你工资,你家也没有车,你图什么呢?”老人只是笑笑说:“修一下,大家都好走嘛。”

  从1998年到2015年,范厚文两把锄头总共挖断过三次,最后一次换上的新锄头,也被慢慢磨得只有之前的一半长了。

  现在道路变好了,他的“两位战士”也“退役”了,但范厚文却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打扫卫生。从2015年开始,范厚文便随时挥着扫帚,出现在石营村的“大街小巷”,不仅自家门口干净整洁,各种路边的垃圾也成了他清扫的对象。

  农民、党员、退休职工,范厚文从2015年起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民生监督员”。危房改造的钱得到了没有?精准扶贫的钱得到了没有?什么时候发的?发了多少?这些都是他自2015年当选“民生监督员”以来,需要亲自到大银镇19个村民组的村民家里去核实的信息。

  “老人直率、坦诚,村民都很信任他。”大银镇党委委员张志翔说。范厚文的民生监督不仅管资金问题,还是村民文明行为的监督者。说起几个月前的一件事,范厚文自己都乐了。为了整治环境卫生,石营村在村民聚居区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垃圾箱,但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垃圾箱数量明显少了很多。 

  范厚文便四处串门去找原因,结果发现,有些村民把垃圾箱抬回自己家中装苞谷了。知道这一情况后,他便一家一家走访,旁敲侧击地暗示,过了几天,垃圾箱又回来了。

  “范厚文做事,对村民公平公正,对家人更严格。”在2017年5月份的时候,范厚文3岁的外曾孙女因一场意外失去生命,外孙女和孙女婿痛不欲生,情急之下,表示不能原谅肇事者。范厚文见此情景,当头就是一顿“严批”,说:“司机有责任,就相信法律,按规定来处理,再闹就是胡搅蛮缠了。”经过他的开导,最终事情和气地解决了。

  2001年和2012年,范厚文两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家人也在他的影响下,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大儿子范贤会、孙女范小卉、孙子范建承都成为了党员。

  有人问他:“为什么总是闲不住?”他说:“不做点事情,每天都不舒服。”

  无论是“铁杆报粉”“一个人的工程队”,还是“民生监督员”“讲习员”,他的角色有不少,但身份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共产党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范厚文  长征  长征词条  八旬  八旬词条  老人  老人词条  范厚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