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抗战少年儿童追忆当年:铁蹄下抗争 战火中成长

  60年前的那场战火吞噬了孩子们应有的童年,整整一代人在烽火中成长。

 

    凄风苦雨:铁蹄下的童年

 

    展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的一张照片,旁边有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8月28日正午,日军轰炸上海南站,

 

炸死候车妇孺200余名,一个满身是血的幼儿在剧痛和惶恐中号陶大哭。当时正值“八·一三”抗战半月之后,疯狂的日军对中国平民实施“无差别”轰炸。摄影记者王小亭拍摄的这张照片,成了侵略者对幼小生灵戕害的无声证言。

 

    两个星期后,题为《中国娃娃》的这张照片,出现在美国的报纸上,并迅速传遍世界。

 

    这,仅仅是那场罪恶战争的缩影。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这场持续了14年的侵略战争,让千千万万的孩子成了孤儿。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卞修跃博士说,中国在抗战中的人口损失可以用“极其惨烈”来形容。他的研究表明:抗战中,中国人口伤亡总数在5000万人以上,仅在中国大陆,战时儿童伤亡数字就接近220万。

 

    “日军官兵残害中国妇女儿童的手段极其残忍,简直可以称之为虐杀!”卞修跃说,“根据记载,侵华日军的杀人手段多达250多种,仅残害儿童的就有刀挑、火烧、煮童、分尸、摔婴、撕婴、凌空劈婴等10种以上。”

 

    从当年的小八路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徐春阳就是当年悲惨一幕的见证人。

 

    1938年4月9日,日军制造了“峪南”惨案。清清的溪水都被鲜血染红。当时只有13岁的徐春阳幸免于难。

 

    “在坑里,我身上压着小伙伴王小望的尸体。我满脸、满手都是血,在死人堆里一动不动躺了六七个小时。我咬牙发誓:‘只要不死,一定要参加八路军!为死去的乡亲们报仇!’”67年后,徐春阳回忆这段往事,仍双目喷火。

 

    野蛮的侵略总是伴随着掠夺和奴役。侵略者不仅掳掠、诱骗青壮年劳工,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也被迫下矿劳动,受尽折磨。

 

    76岁的郭金秀老人,9岁时全家从山东被日本人骗到本溪煤矿,12岁时父亲积劳致死,13岁就被迫下井挖煤。72岁的李文生老人则有着更为惨痛的记忆。在他刚刚记事时,日本兵就包围了他的位于河北青龙县的家乡。“鬼子进村后,到处杀人放火,我眼睁睁看着4个弟妹被冲天大火活活烧死。” 李文生未满12岁被迫下铜矿劳动,备尝辛酸。

 

    为永久性征服这块土地,日本侵略者不遗余力地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

 

    1938年,在日本人占领了南通金沙镇之后,在镇上读高小的11岁的海笑跟着家人逃到了农村老家。这位78岁的著名作家回忆说:“主要是因为鬼子强迫我们学日文。怎么能做顺民呢?哪怕读不上书也坚决不上日本人办的学校!”

 

     同仇敌忾:早熟的觉醒

 

    这是一幅抗战时期流传甚广的宣传画。质朴的中国士兵抱着一个幼儿的尸体发出怒吼:“是谁杀害了我们的孩子?!”这幅作者署名为李可染的战时宣传画,简明有力,震撼人心。

 

    “保卫我们的孩子”,对于那个时代的每—个成年人来说,也许是投入抗战的最简单、也最义不容辞的理由。

 

    1938年3月10日,当前方将士正在台儿庄为赢得渴望已久的胜利而殊死激战时,在后方汉口,中国妇女界正在为救济教养战时难童而辛苦奔波。

 

    这一天,“中国战时儿童保育全会”宣告成立。“这是战时中国各党派、各阶层人士戮力同心关爱儿童的一个生动实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主编李学通说,“那是抗战最为艰难的时刻,物资极为匮乏,但她们还是以极大的耐心和决心抢救战火中的难童。”

 

    硝烟战火中,这个靠募捐和政府拨款维持运营的全国性慈善组织共救助抚养难童29486人,许多被救助的难童后来成长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战争的残酷使孩子们过早地成熟:面对杀戮,他们懂得了奋起;感受了孤独和恐惧,他们更懂得了团结和互助。

 

    在保卫武汉的战斗进行到最艰苦的时候,儿童们走上街头,积极为“抗战献金”。一双双伸出的小手,捧出了心爱的储钱罐;一枚枚讨来的钱币,被讨饭的孩子投入捐款箱;教养院的孤儿手捧报纸叫卖,在街头为国募捐。

 

    学校里的孩子们组织起来了,他们组织演出队,奔赴前线。名扬抗日战场的孩子剧团,就是在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众多儿童演出团体之一。

 

    这个诞生于淞沪战场难民营的儿童演出团,在上海成为孤岛之后,22个孩子穿过重重封锁,跋涉千里抵达武汉。周恩来对他们的教导是:革命、创造、救国。

 

    曾在孩子剧团担任演员的胡杰,对当年演出的火热场面记忆犹新:“我们的演出对象主要民众和士兵。一次在川南的一个庙台里给老百姓演一出叫《帮着咱们游击队》的短剧,我演汉奸,还没演完,台底下小石头、小土块就纷纷朝‘汉奸’砸来,旁边同志赶紧解释,我才没被砸个稀巴烂。”

 

    郭沫若在1941年3月27日的报纸上撰文称赞:“孩子是天国中最大者。我是坚决地相信着,就要由这些小朋友们——永远的孩子,把我们中国造成地上乐园。”

 

     浴火新生:在战斗中成长

 

    在战斗中成长的孩子们得到了磨炼。

 

    在朱德“斗争与学习缺一不可”的号召下,孩子们被组织起来,加入到遍布各根据地的抗日儿童团。有300多名孩子参加的晋西儿童营,用唱歌演戏募集捐款,捐献了一架“中国儿童号”飞机。“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儿童团开展了“五不”运动:不上鬼子学,不听鬼子话,不吃鬼子糖,不告诉鬼子实话,不受鬼子骗。许多儿童团员与敌人勇敢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叙事民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家喻户晓,悠扬的旋律传递着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感人故事……

 

    《小兵张嘎》《鸡毛信》《小英雄雨来》……这些传颂了60多年的抗日小英雄故事,打动了几代人的心灵。

 

    作家海笑当年就是一个小情报员。

 

    14岁时,身高不足1.5米的海笑成为一名向姐姐单线负责的小情报员。“我姐姐早已是新四军的情报搜集员。我这个小新四军,吃家里的饭,没有一分钱‘工资’,全是义务的。”海笑回忆,他曾以学生身份作掩护,多次出没于鬼子的据点、哨所,完成搜集情报的任务。

 

    海笑,本名杨忠,参加新四军后改名为“海啸”。抗战胜利,举国欢腾,他又改名为“海笑”。这位79岁的老人,仍忙着编写两本书,一本是《海笑谈教育》,一本是《难忘抗日战争》。他说:“我有责任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孩子们,让他们了解我们民族遭受的不幸和抗争。”

 

    在八路军、新四军的队伍里,常常可以看到十几岁孩子的身影。他们因国仇家恨走上革命征途。当时的抗日军政大学涌进了许多勉强能背动钢枪的孩子,他们和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哥哥姐姐一起,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奔赴延安。

 

    1938年,14岁的女子小学学生侯波从家乡山西夏县一路乞讨奔赴心中的圣地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她进入延安边区中学学习,在延河边上起步,成长为享誉中外的“红色摄影家”。

 

    “那时我也不太明白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入了党以后会怎么样,但从身边的那些大人身上看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了不起的组织,里面的人都是好人。”81岁的侯波老人回忆起入党时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铁蹄  铁蹄词条  少年儿童  少年儿童词条  抗战  抗战词条  抗争  抗争词条  战火  战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