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欧美国家这样发展街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近日发布,明确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引发广泛社会关注。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开始全面推广街区制,将街区制纳入城市规划中,并在公共设施建设、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使街区制的功能得到较好发挥。

  街区制的亮相

  欧美国家的城市规划理念经历了逐步发展的过程。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国在城市规划中主张将住宅、道路、商业、工业进行功能分离。其中,住宅建设以传统封闭式为主,与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等在空间上相区隔。同时,住宅的郊区化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主流,大量城市人口向郊区分散。随着由此带来的城市蔓延、城市中心衰落、钟摆式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新城市主义”的规划思想应运而生。1977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了纲领性文件《马丘比丘宪章》,强调城市不再由各个静态的独立系统相互构成,而是具有持续性和一体化的结构体系,明确邻里与邻里、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避免城市模块之间的阻隔。

  1990年初,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开始了“新城市主义”的城市设计运动,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倡导通过城市更新和建设卫星城来代替郊区蔓延。同时提倡发展街区制,在设计上强调建设开放式住宅,以社区为中心实现住宅、商店、办公楼、娱乐、教育、绿地等设施的功能混合,建设适宜步行的城市密度,使自然环境与社区有效结合,发展公共空间,重建邻里生活。

  街区制建设

  欧美各国的街区制是新城市主义设计在社区规划层面的体现,被纳入各国的城市规划,成为街区制蓬勃发展的基本条件。欧美国家的城市规划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科学性的特点,以其为制度基础有助于推动街区制项目的稳定发展。1990年以来各国的街区制项目大规模开发、逐年递增,比如2004年美国共有648个街区规模的社区开发街区制项目,比2003年增加了37%。

  欧美国家的街区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打开社区围墙、开放社区道路上,而是在公共设施建设、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应对开放式住宅可能带来的挑战,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社区发展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欧美各国社区公共设施完备发达、分配均衡,不仅面向本社区居民,并向全体公民开放。社区公共设施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改变了封闭社区中基础设施、人员维护的重复设置,节约了公共管理成本。另外,学校、幼儿园、政府管理机构、图书馆、绿地、商业中心等公共设施均在居民步行范围内,提供教育、行政服务、休闲娱乐等多种类型的公共服务,有助于实现街区功能的多样化,促使每个街区独立成长为有机的城市细胞。

  采取全面的交通规划和管理政策。街区制致力于打造高密度的社区路网、将社区道路融入城市交通网络,与此同时,为减少因道路开放引发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问题,政府通过各项举措限制和规范社区道路的使用。首先,大力发展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将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提倡以公共交通系统为中心布局城镇和社区,减少汽车在城镇、社区中的使用。例如美国纽约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每天使用公交系统的人数占总客运交通量的70%~80%,其私人汽车拥有量在全美最低。同时美国许多城市在入城口地铁、轻轨站附近都有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换乘停车场,方便快捷的换乘渠道可以有效减少汽车进入城内。其次,通过限制车流量、车辆限速等措施维护社区交通安全。许多开放式社区用小型环岛取代十字路口,减少干线和小区道路的进出口,并在高峰时段禁止外来车辆进入。各国陆续出台社区道路限速的规定,比如:英国规定汽车在城市住宅区附近道路上行驶时,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20英里;在美国芝加哥,社区道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25英里。再次,街区制在设计与规划中鼓励步行,四通八达的步行道和公共设施使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都可在步行环境内完成,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加强社区安全管理。针对开放式社区带来的潜在安全问题,一方面,欧美国家逐步实现警务前移,直接回应社区诉求,增强社区警务发展。比如美国要求联邦、州、市各级警力直接针对社区诉求作出快速反应,并在许多地区设立区域固定、责任明确的社区步行巡警,增加社区警力部署,同时为社区配备完备的监控、报警系统等安全设施。另一方面,发展社区安全“多中心”供给模式,政府、市场、志愿者组织、居民共同参与提供公共安全服务。欧美许多城市都有由商家、志愿者组织、居民共同组成的社区互助巡逻队、社区治安小组,并与社区警察站紧密合作。在美国纽约,当地居民发起“街区监控”项目,致力于通过居民监测、邻里守望防止社区犯罪行为,具体由各个社区的邻里协会等志愿者组织和实施。

  实行混居政策。街区制在原则上主张提供经济住宅,但在实践中新开发的街区制项目常常高于其他住宅,成为高收入人群集中的社区,无形中将贫困人口隔离在外。为缓解这一问题,欧美国家将混居政策运用到街区制项目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联邦住房和城市发展部于1992年推出的HOPE VI计划,主要目标是拆除、整修贫困街区中严重简陋的住宅单元,将其改建为街区制项目,一方面可以吸引高收入家庭入住,另一方面房屋拆迁的家庭可使用住房优惠券居住在改建后的社区,也可以被安置在其他高质量社区,有利于打破贫困人口集中居住的格局,形成种族多样的混合收入社区

  鼓励公众参与管理与决策。街区制项目在推广阶段充分尊重居民意见,封闭式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可组织业主投票决定是否开放小区;在规划阶段注重当地居民以及设计师、地产商、政府官员的多方参与,共同制定规划方案;在社区事务管理中实行居民自治,比如物业管理服务由居民内部选举产生的社区物业委员会提供,社区土地使用、社区安全等热点问题需面向全体居民召开社区听证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欧美国家这样发展街区制  街区  街区词条  这样  这样词条  欧美  欧美词条  国家  国家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海外社会

 美欧问题凸显世界失序加重

 回溯前瞻国际大势,世界不约而同纷纷聚焦西方发达国家。就连以往常常更多审视其他国家和地区风险挑战的美欧国家,也都更加担忧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变局及其对世界...(展开)

海外社会

 反省、顿悟、感知的静思之地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而日本文化自汉代起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园林尤其受唐宋时期园林的影响,时至今日仍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风格。中日园艺虽然看似...(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