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鸡毛飞上天——用爱办学的吴佩芳

 

  “从前有个小姑娘,她真想背上书包上学堂,怎奈她三岁亲爹死,家中无钱又无粮……”,喜欢沪剧的人大都听过著名演员丁是娥表演的《鸡毛飞上天》,这出戏讲的就是全国劳模吴佩芳的故事。

  吴佩芳出生在苏州农村,因为家里穷,小时候念不起书,只能看着人家上学心里无奈地叹息,大字不识一个的她,后来到上海参加扫盲班才读完了初中的课本。

  话说到了1958年,“大跃进”的口号响遍神州大地,到处热火朝天,好像一切都在跑步前进,儿童入学年龄也从7足岁提前了一年。这么一来,适龄入学儿童的人数一下子增加了许多,本来就紧缺的校舍更是难以容纳那么多的新生。怎么办?吴佩芳看着周围80多个小孩上不了学,急得好多天都睡不着觉。

  居委会经过讨论,决定自力更生,民办建襄小学。吴佩芳和殷祖懿、江镜蓉三个姐妹一合计,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筹办小学的任务。

  说是筹办,除了三双手和三颗火热的心之外,什么也没有,真的是一穷二白。鲁迅先生说的好,世上本没有路,后来因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三个女人一台戏,没有教室,她们找到了襄阳南路576号一间空关着的汽车间,请来师傅破墙安窗,自己打扫清理,石灰水中掺入少许煤球灰,把墙壁粉刷得雪白雪白的。还算得天独厚,门前有一块空地,正好改建成操场。没有课桌椅,三个人二话不说,把好几年省吃俭用硬抠下来的储蓄全拿了出来,从南昌路补习学校的仓库里淘到了50套旧桌椅,修修补补,再买来油漆刷上一遍。放一张花8毛钱买来的小木桌在楼梯拐角的过道上,给老师轮流备课、批改作业,就算是教师办公室了,不批改作业的,就只能坐在台阶上“稍息”。

  万事俱备,独欠东风,余下的事就是招聘老师了。这,可就犯难了,没有工资,谁肯来上课?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没有人来就自己上呗!吴佩芳可不会被困难吓倒,她拿起教鞭,带头走上讲台,边学边干。有人嘲笑说:“三个家庭妇女想当小学教师,真是鸡毛想飞上天!”

  鸡毛能不能飞上天?吴佩芳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开学那天,只有20个学生,大多数家长宁可让孩子留在家里玩。再说吴佩芳她们肚子里的墨水本来就不多,40分钟的一节课,讲了20分钟就没辙了,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简直跟乱哄哄的茶馆没什么两样。这种局面别说没有人再敢把孩子送来,就是仅有的20个孩子只怕也会一个个离开。

  怎么办?在这节骨眼上,吴佩芳和她的两个姐妹,谁也没有打退堂鼓。她们心里明白着呢,顽皮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天真活泼,爱吵爱闹算不得什么,谁家孩子还不都跟自家的孩子一样,只要向父母一样的呵护他们,慢慢地自会听话的。

  常言说得好,打铁必须自身硬。为了改变家长们的看法,她们挤出时间学汉语拼音,早起晚睡练习普通话,轮流到公立学校去取经,三个人相互听课,灯下认真交流,每天晚上备课到深更半夜,常常把铺盖往课桌上一搭就睡。还三天两头跑家访,见缝插针找学生谈心,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感动了学生、感动了家长。就这样,终于使建襄小学的教学一天天地走上了正轨。

  有个皮大王叫胡海发,在别的学校读了三年,连留三级,读来读去还是一年级,还皮得出奇,上课时常常从教室的窗口跳出去。老师批评他,他头一扬,眼一横,还会冲你吐唾沫。有一次,居然在吴佩芳脚上撒了一泡尿,把她的布鞋全弄湿了。吴佩芳看着他,没有生气,也没有责备他,直看得胡海发难为情地低下头,低声说:“老师,我以后不这样了。”

  又有一次,胡海发举起一把扫帚追打一个同学,被吴佩芳撞上了,她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反话正说:“海发,今天真乖啊,准备扫地呀?”一声亲昵的问话,弄得胡海发不好意思地连忙将扫帚放了下来,认真地扫起地来。

  这样的故事呀多得说不完。吴佩芳说得好:“其实当时我对教育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可我相信只要给他们爱,父母对孩子的那种爱,就一定会成功。”

  就是这个曾经连读三年一年级、朝吴佩芳脚上撒尿的胡海发,到了15岁,小学一毕业,就主动报名去新疆参加边疆建设。吴佩芳知道后,马上组织全校老师,一起为胡海发购置行李、礼物,并连夜赶织了一件毛衣,上面绣着“建襄”两个大字。出发去新疆的那天,小学的所有老师都到火车站为海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让海发一直难以忘怀。在新疆的茫茫戈壁上,这一件渗透慈母之爱的毛衣一直温暖着他的心,使他常常想起在“建襄”的五年时光。他经常会收到吴老师的来信,而海发也常常给吴老师去信,汇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现在,当年的小胡早已成了老胡,可他仍珍藏着这件毛衣,回到上海后还是喜欢到吴老师家串门,帮老师“义务劳动”,旁人还只当他是吴佩芳的孝顺儿子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鸡毛  鸡毛词条  办学  办学词条  上天  上天词条  
故事

 朱德与格达活佛

   1936年4月,曾是左路军领导人之一的朱德总司令率部队到达四川甘孜的炉霍。这是藏族地区,由于反动土司的挑拨离间,许多藏族同胞一听红军来了,都逃躲...(展开)

故事

 杜义德:出师未捷亦英雄

   今年94岁(2006年)的杜义德,24岁就当上红军师政委。  长征路上,杜义德和他的部队善打攻坚战。有一次攻打一个县城,久攻不下,血气方刚的杜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