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视点】Love is love:中国性少数群体NGO多元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际性少数平权运动不断兴起, 国外性少数群体在社会群众和法律意义上逐步争取到得到认可。而国内环境虽然受限,但随着众多此类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走进大众视野、官方和名人发出性别平等倡导,国内民众对性少数群体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和更广泛的接纳。

近年人民日报和各路明星都在为性少数群体发声

 

然而现阶段的大众认知,依旧停留在较浅层面。在酷儿(queer)理论的视角下,社会性别(gender)区别于sex(性)是由社会文化后天形塑的,我们称为“性别的社会化”(gendered socialisation)。因而,性少数绝非一种疾病,性别并非二元对立,它就像一道光谱,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最舒适的位置。

 

然而这样的非二元论并非能被所有大众接受,因此绝大多数性少数群体依旧选择在日常生活中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向,“藏在柜中”。基于这样的现实,拥有相同价值观和生活体会的“集体”、“组织”自然成了这类群体相互交流倾诉的必需品。

 

由此可见,“组织”对于性少数群体来非常重要:它既从“人际关系”层面为性少数群体提供了倾诉和讲话的对象,又在“功能论层面”帮助政府进行管理疏解职能,还在”社会网络“的意义上,帮助性少数群体对外发声、进行公众倡导,让他们隐性的需求被看到。

 

然而当下针对性少数NGO的研究却少之又少,难以帮助公众对其产生具体而系统的认识。因此本文将通过案头研究和深度采访的方式,对现有的性少数群体NGO进行研究和梳理,希望通过研究当前此类组织的发展现状,更好地了解当前性少数群体的发展需求。

中国发展简报上显示的部分注册在案的性少数群体NGO

 

社会组织产生的原型来源于17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宗教色彩的公益救济活动,而后19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出现了跨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直到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国家公共服务兴起,非营利组织正式开始参与和分担政府的公共职能。

 

我国的社会组织兴起在改革开放后,90年代初。1980年第一个关注性少数群体的NGO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出现。这个组织的前身是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下于1980年5月成立的中国人口情报资料中心, 意在深入研究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而性少数研究在当时只是人口学的一个分支。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性少数群体的需求与诉求逐步得到正视,相应的服务组织应运而生。

 

然而,时至今日,当公众谈起服务于性少数群体的组织时,往往还是将其一概而论,却忽视了其面向领域和对应需求的差异性。正如大众谈起性少数群体时,往往更指向于“同性恋”,在大多数的影视作品中甚至更单一地表现为“男性同性恋”一样,忽视了其中巨大的区别与个体的差异。

 

“其实不同的服务性少数群体的NGO之间的理念差异还是很大的。有的组织非常接地气,教性少数如何向父母出柜,也积极给父母做科普,主旨是帮助出柜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周围环境;有的很务实,宣传艾滋病预防、提供心理咨询;有的则比较激进,很前沿,以社群为阵地,以性别为武器,想要为群体发声正名。虽然大家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具体操作办法和理念有时也是不尽相同。”

 

受访女生S是一名在校研究生,TA长期为一个线上的性少数NGO做无偿的志愿服务。在这个NGO中,她担任媒体组的组长,定期以编辑的身份找选题、联系受访人,然后再组织其他志愿者写稿。TA们采访在不同领域展露出才华、甚至已经小有名气的性少数者,并将TA们的故事撰写成文章在微信公众号发表,以期让公众更多的人了解到性少数群体所具有的同样多元、丰富且有价值的人生。

 

S所服务的此类线上性少数NGO在当今中国不在少数,催生这类线上社群的因素有很多:年轻一代性别意识的觉醒、95后对自己的身份认同(identity)的高度敏感性、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线上社群的兴起、性少数组织在现实社会中运营的困境……这一系列原因都催使性少数群体积极通过线上开展活动,将互联网作为安全发声的工具。

 

年轻的性少数群体寻求社群的力量,却并没有报团取暖的悲凉,反而是把这样的社群当作聚合着相同志趣的社团一般,希望通过社群寻求到共鸣,甚至凝合成一股力量共同对外发声。“但由于我们大都是由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有海外留学经验的学生,也有人指责我们说我们就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小圈子狂欢。”S无奈地说。

 

这类线上社群有几个特征:活动有趣,人数较少(主要活跃成员约十余人),几乎完全依靠志愿者运营无法支付报酬。因而其虽然机制灵活性、能通过有趣的议题吸引有才能的人参与运作,但粘性低,志愿者流失严重,难以维系人才,保持项目的可持续性。

 

同时,由于缺少标准的理事会、监事会等管理体系,这类组织往往最终落入创始人一言堂的困境。“很多事都主要由创始人来拍板,很容易陷入家长式的管理。组织内又往往一个人身兼数职,我们都是兼职在做,有时实在应付不了。”S所言的问题,也正是国内许多小型草根NGO共同的痛点。

 

除了这些线上活跃的未经注册的自发性组织,也有从事该类领域工作的注册在案的NGO。如果我们在“中国发展简报”上搜索从事“性与性少数”领域的机构,就会发现252个检索结果。在研究后,我们发现当前的性少数群体NGO呈现一种小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形成“遍地开花”局面的良好态势。但其中也存在金字塔式的分化,业内一流的组织少之又少。

 

 

再具体案例分析中,业内覆盖领域最丰富、组织架构最完善的NGO有北京同志中心、同语。

 

北京同志中心建立于2008年, 提供社群活动、心理健康、法务咨询等系列服务。它不但有线上线下的一对一咨询、团体咨询,还有由社工带领的互助小组服务。作为性少数群体的圈内人(insider),2016年北京同志中心还作为外界客观了解性少数群体的窗口,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发布了《中国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旨在为社群组织及国际机构提供基础型数据,从而推动中国制定反对歧视并保护性和性别少数群体的相关法律和政策。

北京同志中心官网首页

 

《中国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作为与“北京同志中心”在同一栋楼里办公的伙伴,“同语”则秉持平等、多元、开放的原则, 大力发展社群, 培养志愿者。同语专门设立了彩虹暴力终结所,为性少数群体提供性别暴力的直接干预服务,让社群伙伴在遭受原生家庭暴力及亲密关系后可以得到专业的支持和服务。彩虹暴力终结所自2016年成立至今,共参与到20余起性/性别少数人群家庭暴力个案中。

 

同语 官网首页服务“彩虹暴力终结所”

 

除此之外,同语还挖掘培养青少年积极参与、推动多元化性别平等教育, 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此,同语开设了特别专栏“彩虹校园”, 专门报导分析校园中能为性少数群体做的事。例如,有一期节目展示了复旦知和社的每年开展的话剧“阴道独白”,通过新媒体的形式,同语为对性别议题有兴趣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学习的窗口。

 

除了北同、同语这样涉及领域广泛的“全能型”服务NGO,也有一些更聚焦于具体议题的组织。比如“爱白(aibai)”就专注致力于通过网络的形式为性少数群体提供新闻资讯、文化教育、法律、和健康的咨询及在线问答服务。

 

爱白文化教育中心(Aibai Culture and Education Center,ACEC)是一个非营利组织,面向全球使用中文的性少数群体,提供现有媒介未有传载的重要资料。此外爱白定期开放心理咨询问答线上通道, 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回复答疑。

 

爱白的活动对公众教育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在国内大众对预防传播, HIV检测不甚了解的情况下, 群众总是恐慌会感染HIV或者相关疾病。而爱白向公众提供了暴露后预防( PEP,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和暴露后预防( PrEP,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的全面介绍, 通过科普来打消刻板印象和疑虑。

 

为了从教育上树立性别平等的意识,爱白从2005年开始,支持在中国各地高校开展关注LGBT人群的校园活动,以此构建宽容的校园环境。开展过“认识同志”、“青少年的爱情心理和性心理”、“同性婚姻模拟立法听证会”等不同主题的活动。活动形式包括讲座、访谈、电影放映、展览、辩论等。活动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合肥、福州等地二十余所高校,累计达到数十场。

 

除了知识性科普的需求,性少数群体还面临着交友的需求。多数性少数人群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公开渠道认识彼此,于是匿名、私密的线上社交网络应运而生。

 

淡蓝网首建于 2000 年,属于比较早开办的同志交友平台,2012年又推出手机客户端 Blued,在十个月的时间里吸引了 150 万用户,在2013 年 8 月拿到中路资本的 300万种子投资。这类网络社区能精准定位、抓住同志群体的需求,成功吸引足够的资本维持平台发展。与此同时, 淡蓝也吸引了一大批媒体进行报道, 将流量变现, 进而推进app市场。

 

淡蓝网创始人耿乐说, “移动端对同志人群特别好的一点是,充分保护隐私,我在电脑前使用的时候会很害怕别人看到、怕留下痕迹,但我在手机上使用的时候可以很私密;其次同志人群的第一需求是找到另一半,手机可以定位,快速找到身边他喜欢的人,所以比其他社交软件爆发力更强、黏度更大。用户很快就积累起来了,商业模式很清晰,资本市场非常青睐。”

淡蓝网首页

 

耿乐还曾代表机构受到过总理接见,因其多年来致力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防艾工作,并且建立了多个免费艾滋检测点,将网友动员到线下开展艾滋病的咨询检测,收效明显。由此看来,性少数群体公益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在性少数群体的艾滋病防治、社会支持网络建设、资源扩展等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对国家政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看来,当前性少数群体NGO在业态上呈现多元分布的特点,针对公众倡导、法律心理咨询服务、艾滋病预防等领域各有所长。同时,互联网所带来的的线上社群的新兴趋势也促使该类组织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形成一种遍地开花的积极局面。

 

但同时也有非良性发展的困境存在:在体量和影响力上,性少数群体NGO呈现金字塔式分布,头部重量级、有影响力的的组织数量极少,且集中于一线城市。而小组织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完善体系,多数处于“为爱发电”的状态。

 

而外部环境方面,社会政策、社会制度对性少数群体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依旧不够,社会公众对性少数群体服务组织的认同度不高、舆论环境压力比较大,资金筹措环境狭窄,更导致单个小组织开展活动尤为困难。因此群体内形成社群间的相互帮扶与交流,促成多元的共同成长尤为重要。相信,在社会公众持续关注参与下、政府不断提供支持的环境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性别平等”终将实现。

 

 

来源:

UNDP性少数群体发展报告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21597.html cn.undp.org/content/china/zh/home/library/democratic_governance/being-lgbt-in-china.html    

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报告http://www.bjlgbtcenter.org.cn/52/i-2517.html

北京同志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bjlgbtcenter.org.cn/s--194.html

淡蓝公益网https://www.danlan.org/

同语http://www.tongyulala.org/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视点  视点词条  多元化  多元化词条  群体  群体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