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脱贫攻坚要抓住两个关键因素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当前十分重要的必须解决的民生问题,各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细致、越来越严格。但是,随着脱贫期限的接近,一些地方在操作中出现了注重表面形式和短期效应的现象,使得扶贫的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影响了脱贫攻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要完成这项艰巨任务,首先要对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从而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把握好扶贫工作中的各种关系

  把握好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的关系。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相辅相成。精神扶贫比物质扶贫难度更大,管得更远。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既要重视物质上的帮扶,更要重视思想上的扶贫。要让贫困群众全面脱贫、长期脱贫,单靠“输血式”的物质扶贫是不够的、狭隘的。精神扶贫才是真扶贫,思想脱贫才是脱真贫。“摘穷帽”“拔穷根”,必须大力实施“造血式”的精神扶贫。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才能激发贫困群众的“源动力”,才能引领贫困群众依靠顽强的意志、聪明的才智、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最终实现“物质扶贫”。

  把握好短期扶贫与长期扶贫的关系。扶贫工作不是吹一阵狂风,不是搞一场运动会,更不是大家一哄而上凑指标、出数字、写报告。脱贫攻坚如没有成熟的长期规划、长效机制,就容易造成工作的前后脱节,项目实施盲目无序的状况,更容易造成脱贫村与脱贫户再次返贫。只有把握好短期脱贫与长期、永久脱贫的关系,以短促长、以长带短、长短结合,才能让贫困群体真正脱得起贫、富得起来、穷不下去。

  把握好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的关系。扶贫干部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员,也是精准扶贫的现场操作者;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把握好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的关系,扶贫干部不是不会老的“保姆”,贫困群众也不是长不大的“婴儿”。要正确认识“扶贫、扶智、扶志”的关系、正确采取“给钱、给物、给招”的方法、正确转变“训化、教化、感化”的作风。脱贫既要提高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也要提高扶贫干部的满意度、成就感。不能让扶贫干部的“苦干”变成“苦熬”,“实干”变成“白干”。

  把握好政策制定与实际操作的关系。脱贫攻坚,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分作为,九分作风。政策制定是“工程图”“路线图”“行动方案”,实际操作是“能力测试”,体现过硬作风。政策设计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党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结合“实气”。实际操作要明确要求,抓责任落实,压实责任,履行责任,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将承诺从“纸面”落实到“地面”,取得实效。要规范管理,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监督,力求农户认可。要始终把“群众是哭还是笑”作为工作目标、要求和评判标准。

  注重扶贫要素中的各类结合

  注重扶志与扶德的结合。扶贫是目的,扶志是根本,扶德是要求。贫困的本质根源就是精神上的贫困,摆脱贫困的关键在于贫困者走出贫困的决心和意志。要让贫困群众把自己当作脱贫的主人公,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有志者事竟成”的追求,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增强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德是人之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贫困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基础,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贫困群众知道“能者得之”,更要知道“德者得之”的道理,促使贫困群众感恩党、感恩生活、感恩自己,做一个有感恩心、有品德的人。

  注重扶常与扶长的结合。精准扶贫,要做好“常功”;脱贫攻坚,又要做好“长功”。要发挥好“绣花功夫”,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针一线落到实处,一步一步往前推,久久为功,步步为营,不投机取巧、做花样文章,不能求速不求质,不造“盆景”,不搞“数字脱贫”,像绣花成品那样既经得起看又经得起用脱贫成效,让老百姓满意。要注意实用性、长效性,树立长效意识,有不懈怠的恒心,注重内外兼修、长短共进,真正让贫困地区群众彻底告别贫困,走向富裕,不再返贫。

  注重扶人与扶业的结合。扶贫攻坚,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处理好“人”的问题和解决好“业”的问题。脱贫要永久,关键还是要扶人、强产业、有就业。物质帮扶能救急但救不了穷,要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先努力提高自身的致富能力,只有把人扶起来了,他们才会自己脱贫。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充分掌握一门技术,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从根本上掌握致富的本领,充分就业,增加收入。要选好产业,发展产业,有产业就能发展致富,不断发展健康产业、生态产业、阳光产业、民生产业,把环境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把绿水青山变为致富源泉、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实现脱得了、稳得住、奔小康的目标。

  注重扶治与扶制的结合。有效治理,脱贫攻坚才能有序推进;健全机制,精准扶贫才能有效治理。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强化法律在维护贫困群众利益的权威地位,坚持以文化人、以德化人,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形成关爱贫困群众的社会道德标准。要建立稳定脱贫的配套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基层组织机制,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构建农业稳定发展机制,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民政策保障机制,让贫困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动态管理扶贫机制,做到脱贫则出、返贫则进。真正做到“脱得起、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攻坚目标和脱贫目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脱贫攻坚要抓住两个关键因素  脱贫  脱贫词条  攻坚  攻坚词条  抓住  抓住词条  因素  因素词条  两个  两个词条  
社会管理

 用“绣花针”破“城市病”

 问题导向,精准破除民生堵点  给城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是缓解居民出门难的好办法。但由于条件苛刻,“老楼装新梯”长期雷声大雨点小。从2013年到2016年,南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