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从石刻标语看红军宣传之卓越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首道工序,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这样。红军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红四方面军各军师团和川陕省委、地方各市委、县委、区委都建有专业宣传队。时任川陕省委宣传部长的刘瑞龙要求“每个战士都要学会对群众和白军做宣传工作,成为既能宣传又能打仗的能手”,要求“红军发展到哪里,党的宣传就到达哪里”。宣传队采取文字宣传、口头宣传和文艺宣传等多种形式,为当时的战争和建设服务。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及各师团政治部还组织有贴字队、粉笔队、錾字队,随军在各地錾刻标语,散发标语和书写口号。据解放初期统计,在川陕苏区及红军长征沿线,仅红军石刻标语达10000余幅,至今保存完好的仍有3000余幅。这些石刻标语清晰再现了红军巧妙运用宣传思想战,文武相弼,克敌致胜的艰难历程,谨从几幅有代表性的重点石刻标语即可窥见一斑。

  (一)“争取苏维埃中国”,明确昭示了红军入川的战略目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向何处去,国内各党各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孙中山晚年接受共产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主张,推行“三民主义”,打算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孙中山病逝后,蒋介石在外国资本主义支持下,背叛孙中山,发动反革命政变,实行封建独裁专制,大肆搜捕屠杀革命党人。共产党被迫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当时中国人民处在“三座大山”重压的水深火热之中,渴望翻身得解放,革命烽火彼伏此起,燃遍大江南北。当时苏联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成就,并且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面对反动派的疯狂围剿,革命根据地的共产党和劳苦大众“以俄为师”便成了合符必然的自觉选择。

  1933年春,川陕苏区一建立,便在首府县城对面壁山上錾刻了“争取苏维埃中国”的巨幅标语。这一目标犹如天上“北斗”,成了激励苏区军民奋斗不已的指路明灯,在不到两年时间内,红四方面军“便在川陕苏区建立了23个县(市)苏维埃政府、160多个区、990多个乡、4300多个村苏维埃政权”。“把川陕苏区建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扬子江南北南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发展的桥梁”。

  (二)“平分土地”,高高树起了除弊救民的大旗

  “土地是财富之母”。“平分土地”和“耕者有其田”,是历代农民起义的迫切要求和首要口号。当时川陕苏区与全国各地一样,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绝大部分集中在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手中。“据1922年邮政总局调查,四川农民人平土地一亩零四厘,占人口9%至12%的地方富农占有74%至80%的土地,而占总人口85%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几”。绝大部分农民无地可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正如当时民谚所讽“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而且不分情由,数目奇重,据吕平登《四川农村经济》一书记载,1932年,川北的田赋预征已经到了1978年。“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官逼民反,劳苦大众再也无法照样生活下去了。

  1933年2月,川陕苏区一建立,便在苏区广泛宣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发布《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关于土地改革布告》,配合“打土豪、分田地”和“查田运动”,选在通江至诚九子坡村佛尔岩,由20余名石工,耗时2个月,錾刻了堪称“石标之王”的“平分土地”,它切中时弊,象骄阳一样,温暖了千山万壑劳苦大众冰凉的心。

  “民以食为天”,“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平分土地”的感召和鼓舞下,数十万劳苦大众聚于旗下,踊跃支前参军,“据当时统计,川陕苏区20余县市,先后共有19.5万人参加红军,其中通江县、南江县、巴中县(含今平昌县)即有12万人参加红军,有2万人在各级苏维埃政权工作,仅通江县就有4万人参加红军,占当时全县人口的1/5以上”,使红四方面军入川时的4个师,1.4万多人,不到两年时间,扩展为5个正规军,历经“反三路围剿”,“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和“反六路围剿”等数十场恶战,到1935年春撤出川陕苏区,仍然保有正规军8万余众,为尔后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赤化全川",果敢亮出了星火燎原的宏图壮志

  川陕苏区创建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低潮时期,面对敌人严酷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敌我力量的悬殊是不言而喻的。1934年3月,由刘瑞龙部长规划,5月完工,錾刻于通江县沙溪乡红云崖上的“赤化全川”,字形巨大,书法工整,笔力遒劲,雄踞万山

[1] [2]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从石刻标语看红军宣传之卓越  石刻  石刻词条  标语  标语词条  红军  红军词条  卓越  卓越词条  宣传  宣传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