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欧盟力量格局变化与欧洲一体化前景

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三年来,欧盟成员国实力对比、欧洲南北方国家关系以及欧元区与非欧元区国家关系等均发生重要变化。欧盟这一力量格局变化将对成员国之间关系以及欧盟运作模式产生何种影响,未来欧洲一体化又将以何种方式演进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主权债务危机不仅深刻影响了欧盟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态,也导致欧盟内部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变化是德国“再次崛起”,成为欧盟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德国地位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德国成为欧盟内最大的债权国,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部分成员国的“生杀大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先后接受了欧盟救助,其中德国提供的救助资金最多。在欧盟设立的各种救助工具中,无论是临时性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还是永久性的欧洲稳定机制(ESM),德国都是最大的资金贡献国,出资占总额的比重达27%。①德国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发言权。例如,如果没有德国首肯和参与,希腊等债务国就得不到援助款项,欧盟救助机制也将无法筹集到资金。

其二,德国模式的示范效应增大。作为欧盟内的经济“老大”,德国经受住了债务危机的考验:三年来经济逆势增长,2010年甚至再现“德国奇迹”,GDP增长率高达3.6%,②2011年继续保持了3%的较快增长。③德国的出口也一再攀升,2011年外贸顺差1500亿欧元,而同期法国外贸逆差达700多亿欧元。④德国人一向重视财政纪律和经济竞争力,这种管理模式使德国经济获益不浅,并在危机中有了良好表现。德国因此成为其他欧盟国家自觉或不自觉的效仿对象。如果说南欧一些重债国家是被迫效仿,采取紧缩政策,那么波兰、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则属于主动学习,它们正在向德国模式靠拢。

其三,在欧盟应对债务危机的过程中,德国发挥了决策者和领导者的作用。观察近三年欧盟处理债务危机的进程可以发现,欧债危机管理基本上是“一个套路走到底”:只要德国反对的措施,欧盟欧元区就无法推行;相反,只要德国坚持的措施,最后都不同程度地得以实施。比如,欧盟委员会以及法国和南欧国家曾主张发行欧元区统一债券,但因德国反对而不了了之;而德国极力主张的财政紧缩和结构改革,尽管在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甚至法国都极不得人心,最终却得到了持续推进。再比如,德国力主欧盟用更严厉的法律条文规范成员国的预算政策,并提出要修改欧盟条约,尽管曾遭到多数成员国的消极抵抗,但最终使之进入欧盟议事日程。在2011年12月8日-9日的欧盟峰会上,除英国外的26个成员国同意起草一部新的条约,其核心内容是:各成员国必须将“黄金法则”纳入本国宪法或使其成为具有同等地位的法律,明确规定结构性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0.5%,政府必须确保预算平衡;财政赤字超过GDP3%的成员国将自动受到处罚。⑤2012年3月,欧盟25个成员国签署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稳定、协调和治理公约》,即“财政契约”。目前,该条约在成员国内的批准进展较为顺利,爱尔兰已通过了全民公投,法国也在德国的压力下批准了这一条约。

总之,欧盟欧元区近年来通过的一系列加强财政管理的措施,包括“欧洲学期”(European Semester)、“欧元附加条约”(Euro Plus Pact)、“六项规则”(The Six Pact Measures)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应德国要求而设立的。此外,欧洲中央银行地位的提升也反映了德国的意愿。欧洲央行是按照德国央行模式建立的。债务危机期间,欧洲央行的举措往往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包括实施“长期再融资计划”以及“直接货币计划”等。

德国地位的上升带来了欧盟格局的第二个重大变化,即欧盟力量重心近年来加快向北方国家倾斜,南方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下降。欧盟内部南北地区差异和矛盾长期存在。法国处于欧洲南北分界线上,与意大利、西班牙、希腊、葡萄牙等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国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并与以德国为首的北方国家荷兰、芬兰、瑞典等在政策取向和立场上形成了对峙和竞争。一直以来,尽管南北欧洲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差异较大,但双方在欧盟内的力量对比大体相当,欧盟在内外政策上也基本照顾到了双方的立场。比如,欧盟应法国要求建立了地中海联盟,应瑞典和波兰要求强化了与乌克兰等东部邻国的关系。

然而,这种南北力量平衡格局随着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恶化被打破,并出现了不利于南方国家的变化。从以下几组对比中可以看出南北方经济在危机中的不同处境。希腊自2008年以来经济连年衰退,GDP萎缩了18%,⑥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经济目前也陷入衰退,法国勉强维持了增长;而北方国家经济形势则好得多,德国、芬兰、瑞典、奥地利等国在危机期间仍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财政上,2011年意大利、葡萄牙、希腊等国的国债占GDP比重分别上升至120.1%、107.8%、165.3%,法国国债占比也超过90%;2011年希腊财政赤字达9.1%,西班牙8.5%,法国5.2%;而北方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相对较低,处于可控状态。⑦南欧国家以及法国近年来被国际三大评级机构连续下调信用评级,而德国、荷兰、芬兰等北方国家至今仍享有最高的AAA评级。在遭受危机重创之下,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等国不得不接受德国等北方国家的救助。

在这种情况下,南欧国家在欧元区中的经济话语权尽失,被迫按照北方国家的要求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和结构改革,甚至被迫接受北方国家的监督,其经济主权受到较大侵蚀,沦为欧元区欧盟内的二等国家。法国虽然没有陷入南欧国家那样的被动,但经济上面临的风险在增大,⑧处于自顾不暇状况。

欧盟内部格局的再一个变化反映在欧元区国家与非欧元区国家的关系上,权力重心正在向欧元区倾斜。目前,欧元区涵盖了德、法等17个国家,非欧元区国家则包括英国、瑞典、丹麦等富裕的北欧国家以及部分中东欧国家。自债务危机爆发以来,非欧元区国家的分化呈加速之势。一方面,危机期间,欧元区的问题基本上主导了欧盟事务,欧盟议事日程及欧盟委员会等超国家机构将工作重心和资源投入到了欧元区的危机应对方面。

另一方面,随着欧元区一体化进程加快,非欧元区国家被排斥、被边缘化的焦虑感增加。因为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其决策很可能影响欧盟单一大市场以及诸多欧盟内外政策,留在欧元区之外即意味着决策权的丧失及影响力的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非欧元区国家选择了和欧元区一起行动,最典型的例子是非欧元区国家除英国、捷克之外都签署了“财政契约”,并积极参与了欧元区建立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的谈判。英国选择了与欧元区“划清界限”的另一条道路。英国是一个重要的欧洲国家,但从来都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积极支持者,也不像德、法等大陆国家那样视欧盟为一项政治运动,而更多将欧盟看作一个单一大市场。自欧债危机以来,英国的“疑欧”情绪明显抬头,媒体及主要执政党保守党普遍看衰欧元区,英国与大陆国家多年潜滋暗长的矛盾开始凸显。对于欧元区出台的系列救助措施,英国明确表示,这是欧元区自己的事情,英国决不会参与其中。

欧盟力量格局的变化和调整实际上是成员国之间关系以及欧盟超国家机构与成员国之间关系的重塑,将不可避免地给欧洲一体化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首先,德法嫌隙将进一步增大,双方关系面临再平衡。德法两国是欧盟的核心力量,也是欧洲一体化的启动和推动者,双方力量长期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德国很大程度上愿意让法国在政治上发挥主导性作用,也愿意在经济上作出适当让步,比如通过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向法国农业提供补贴;法国的政治大国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经济上相对于德国的弱势。即使在两德统一后,德国虽然绝对实力增长,但由于吸收东部花费了大量资金和精力,经济表现甚至一度不如法国,两国力量对比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但自2008年以来,主权债务危机彻底改变了德法两国的力量对比。随着两国经济实力差距拉大,双方彼此猜疑开始潜滋暗长。德国对法国在结构性改革等问题上的拖延心有不满,认为法国政府通过借钱维持庞大开支的做法无法持续,迟早会像希腊、西班牙一样受到市场惩罚,担心法国会拖累整个欧元区经济。对于法国提出的发行欧元区统一债券、加快建立银行联盟等主张,德国怀疑是为了让德国出更多的钱,为法国大手大脚花钱买单。⑨

而对法国来说,身为欧洲大国很难接受两国地位出现不平等的事实。新总统奥朗德上台后,想扭转不利局面,提出“不要紧缩要增长”的口号,试图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联合起来平衡德国的影响力,但这种做法反而导致两国嫌隙增大,双方在欧元区经济治理改革、欧盟发展方向等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凸显。比如,法国向来在主权问题上较为敏感,对于德国提出的加强对欧元区国家预算监管的主张,有较强抵触情绪。法国希望欧元区能尽快落实一些反危机措施,包括欧洲央行明确承诺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发行欧元区债券、建立银行业联盟等,但德国的反对态度导致这些措施迟迟得不到落实,法国的不满增加。总体看,德国目前还没有做好扮演欧盟领导者角色的心理准备,对如何正确运用本国新增的实力和影响力还没有清晰的思路,也不明确应该如何调整处于变化中的德法关系。同样,法国仍远不能适应沦为德国小伙伴的现实。两国要在相互猜疑中彼此适应,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德法确立“新型伙伴关系”之前,两国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的合作质量将大打折扣。

其次,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可能加快其“脱欧化”进程。随着债务危机的升级和蔓延,欧元区的应对措施也在朝着更加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但英国却将危机视为它调整与欧盟关系的机会和谈判筹码,试图从欧盟获得更多的例外权,甚至收回已经让渡给欧盟的某些主权。换言之,英国想在某些领域摆脱欧盟“单干”。在2011年12月9日的欧盟峰会上,针对德国提出的修改欧盟条约、加强对成员国预算监管等主张,英国首相卡梅伦却要求增加保护伦敦金融城利益的条款。由于英国拥有一票否决权,峰会最终只达成了26个成员国签署的政府间协议,而不是全体一致通过的新欧盟条约。英国这种相当于“要挟”的做法引起了欧元区国家普遍不满。在欧盟2014-2020年度中期预算谈判中,英国的立场也格外强硬。卡梅伦放言,英国将不惜代价捍卫自己的利益。⑩法国对英国一向游离于欧洲大陆、只注重英美特殊关系和英联邦的做法早就心存不满。20世纪60年代,法国戴高乐总统曾两次否决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申请。英国入盟后,两国矛盾并未减少,英国对法国力推的一些政策,如强化欧盟共同防务、农业保护、反倾销政策等,始终持反对态度。

因此,英国若要离开欧盟,法国不会特别在意。法国甚至刻意推动举行没有英国参加的欧元区例行首脑会议,借此进一步排挤英国。2012年5月,刚当选法国总统的奥朗德谴责英国政府“只关心伦敦金融城的利益,对欧元区的命运漠不关心”。(11)英国的传统盟友芬兰、德国等北欧国家对英国的不满也在增多,并开始认真考虑撇开英国推进欧洲一体化。芬兰欧洲事务部部长斯塔铂近期表示,英国自愿将其置于欧盟边缘,正在远离欧盟。(12)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对英国的态度正发生重要变化,德政界一些精英甚至认为英国应尽早与欧盟做个了断。(13)英国曾是德国平衡法国权势的有力盟友,但随着法国地位的相对衰弱和德国地位的走强,英国对于德国的可利用价值不再那么明显,如果现在让德国在欧元区/欧盟与英国二者之间做出选择,德国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德英在2011年底欧盟峰会上的针锋相对就是很好的例证,德国总理默克尔针对英国要求保护伦敦金融城利益的态度明确表示,“无论哪个国家、哪个金融中心、哪种金融产品都将受到监管”。(14)

有迹象表明,由于英国在欧盟2014—2020年度中期预算谈判中立场僵硬,其他26个成员国开始考虑撇开英国达成协议的可能性,(15)而英国也似乎乐得如此。英国工作与养老金大臣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2012年11月初公开表示,英国在欧盟之外可以过得更好,并称“英国公众与执政党对欧洲问题的态度都已发生了重大转变”。(16)近期一项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英国人支持英国脱离欧盟。(17)

第三,欧盟传统民主制度受冲击,合法性降低。欧盟是一个由27个大小不同、贫富不均的国家组成的联合体,多年来,欧盟一直在尽力维持成员国之间的平衡,以确保小国有足够的安全感,相对贫弱的国家有足够的发言权和自尊。但债务危机使欧盟一向标榜的平等、民主以及合法性不断受到侵蚀。一方面,欧盟的“民主原则”不再普遍适用,“不民主”现象频现。比如,在欧盟内,德国等大国和富裕的北欧债权国成为当前危机管理的主导者,而穷国和债务国成了被管理者;希腊、葡萄牙等国政府被迫实施紧缩政策,并受到“三驾马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委员会)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财政和预算自主权;塞浦路斯的财政主权更是基本被“三驾马车”所控制。(18)

又如,在外部压力下,希腊和意大利的民选政府被非民选的、受债权国和欧盟欢迎的“技术政府”所替换。这些“不民主”现象有违于西方传统的民主原则。另一方面,欧盟“政府间合作”的趋强弱化了欧盟作为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债务危机以来,欧元区欧盟的决策更多通过政府间峰会做出,这种政府间决策的主要特征是,各国在利益妥协中达成最低程度的一致和共识,且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利益和主张更受到重视和尊重。政府间决策往往不符合弱小成员国的利益,甚至也不符合欧盟的整体利益。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必会挫伤弱小成员国的欧洲认同感,损害欧盟团结和信誉。

除此之外,欧盟“民主赤字”问题可能越来越突出。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等超国家机构的权力也在不断扩大,前者的行政行为和后者的立法行为已开始对成员国民众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于是“民主赤字”问题出现了:作为欧盟“政府”的欧盟委员会究竟对谁负责?欧洲议会代表的是成员国还是民众?事实上,欧洲民众对于欧洲事务感到越来越疏远。为应对债务危机,成员国正准备赋予欧盟委员会更多权力,包括对成员国预算的监管。根据欧盟新近通过的“财政契约”第16条规定,5年内该契约将纳入欧盟法律框架,届时,欧盟委员会的决策参与权将进一步扩大,欧盟的“民主赤字”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

欧盟力量格局的变化不是一种突发现象,而是成员国实力差距逐年拉大以及欧元区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主权债务危机只起到了催化剂作用。因此,欧盟力量格局的变化将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它给欧洲一体化带来的影响也将是长期的。在这一背景下,讨论欧洲一体化的未来走向,需要考虑各种变量,包括德法等国的政策选择,欧元区危机的发展程度以及英国与大陆欧洲国家的互动效果等等。

综合而言,从中短期来看,欧洲一体化将大体维持现状,并可能会有小幅进展。理由主要有三:其一,德法作为欧盟发动机虽然功效减弱,但仍起到带动作用。德法两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赋予了极高的政治含义,欧洲联合是两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点,欧洲之外的国家甚至像英国这样的欧洲国家往往估计不够。德法之间虽然存在较强的竞争性,但合作仍是主要方面,特别是在欧洲事务方面。应该注意到,德国并没有像有些分析家所言追求“德国的欧洲”,而是试图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注意妥协,维护欧盟的完整性。德国默许欧洲央行干预成员国债券市场、实施变相量化宽松政策说明,德国的立场有所松动,正在向法国和南欧国家的诉求靠拢。德国还响应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呼吁,同意签署了“增长条约”。(19)法国虽然嘴上对德国强调紧缩表示不满,但行动上已采取措施削减财政赤字。这些都表明,为维护欧洲一体化事业,德法两国相互妥协、寻求合作的意愿较强。

其二,英国在三五年内还不大可能脱离欧盟,因为它还没有做好离开的准备。英国商品及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一半在欧盟统一大市场完成;(20)依托欧盟共同外交及共同贸易政策,英国能在全球发挥重要影响力;美国需要作为欧盟一员的英国来实现对欧盟决策施加影响。英国首相卡梅伦虽然近年对欧态度强硬,但声称无意在“脱离欧盟”与“留在欧盟”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欧盟国家特别是德国目前也没有下决心要抛弃英国。因此,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间存在着妥协空间。

其三,持续的债务危机压力将迫使欧盟特别是欧元区国家不断采取行动,即所谓“倒逼效应”。目前,欧盟正就欧元区银行业设立单一监管机制问题进行谈判,按欧盟计划,2012年底前应就此出台法律框架性文件,2013年监管机制开始运作,这将是欧盟迈向银行业联盟的重要一步。市场压力在客观上推动着欧洲一体化小步前行。此外,欧盟成员国关系,特别是北方债权国与南方债务国之间关系虽然趋于紧张,但并未达到对立程度,双方妥协的意愿和空间都还存在。最近,欧盟相继放宽了西班牙、葡萄牙甚至希腊的赤字达标期限。德国的态度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也变得较为缓和,德政界很少再谈论“希腊退出”问题,总理默克尔还在10月份和11月份先后出访希腊和葡萄牙两个重债国,以表达对它们愿意改革和继续留在欧元区的欢迎态度。

从长期看,欧元区“一统欧盟”的步伐可能加快,尤其在经济与货币领域,欧洲一体化可能由“双速”重回“单速”。目前,欧元区已度过最艰难时段,解体的可能性基本排除,向好的趋势开始增多。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重灾国的结构改革正在深化,且已初见成效。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希腊单位劳动成本下降了15%;从2008年到2011年,希腊经常账户赤字减少了54%;同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经常账户赤字也分别下降了50%和40%;意大利2012年上半年贸易赤字接近零。这些数字表明,南欧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有了较明显提升,2013年后经济有望恢复增长。(21)与此同时,欧元区的机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实现了欧元区首脑会议的机制化,设立了永久性救助机制“欧洲稳定机制”,签署了“财政契约”,创设了欧元区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等等。随着经济恢复增长、机制不断完善,未来欧元区将对非欧元区国家更具吸引力。

目前,欧盟有10个非欧元区国家,7个是中东欧国家,另3个是英国、丹麦和瑞典。按照欧盟法律,除英国和丹麦已获得明确的例外权外,其他国家有义务加入欧元区。这些国家现在还在观望,等待欧元区情况转好。虽然它们还未交出货币主权,但绝大多数国家已开始加入欧元区的某些机制,如“财政契约”,并参加了欧元区关于建立银行业联盟的谈判。未来,欧元区外的国家会越来越少,最终可能只剩下英国等极少数国家。问题最大的是英国。英国加入欧元区的可能性很小,当它有朝一日沦为真正意义的欧盟“边缘国”、无缘全权参与欧盟决策的时候,作为一个曾经“骄傲的”大国,是“走”还是“留”?这对英国和欧盟都是一个重大挑战。

应当指出,欧元区的扩张甚至“一统欧盟”并不意味着欧洲一体化使命的完成,欧盟的财政联盟和政治联盟仍将遥遥无期。一方面,作为一体化“机车头”的德法两国很难在短期内调适好彼此的关系,它们在欧洲一体化的远景目标上差异较大。德国想推动欧盟“联邦化”。默克尔总理2012年11月7日在欧洲议会的演讲中提出,未来欧盟最终将联邦化,欧盟委员会演变为欧盟政府,欧盟理事会演变为上议院,欧洲议会作为下议院也将获得更大的权力。(22)法国向来对“联邦欧洲”缺乏兴趣,执政的社会党内更是存在强烈的反联邦化情绪。2005年法国就欧盟宪法条约举行公投,社会党陷入分裂,最终导致公投失败。

当前,在自身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法国更不大可能接受德国主导的欧洲秩序。另一方面,“民主赤字”扩大将弱化民众对欧盟的支持,他们的反对态度将通过各成员国议会或公投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一体化进程构成障碍。事实上,随着欧盟治理债务危机进程的深化,欧洲民众寻求本国保护的情绪越来越强烈,欧洲民族主义思潮上升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要建立真正的财政联盟、政治联盟,成员国就必须修改欧盟条约,制订新的欧盟宪章,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鉴于欧盟内部南方与北方之间、小国与大国之间、穷国与富国之间在利益诉求上分歧与矛盾长期存在,修宪谈判将旷日持久。这方面欧盟已有前车之鉴。欧盟从2001年起开始“制宪”,2005年法国和荷兰先后在全民公决中否决欧盟宪法条约,直到2009年简化版的欧盟宪法条约即《里斯本条约》才得以生效,历经8年时间。建立真正的财政和政治联盟意味着向欧盟让渡更多的主权,届时包括从未就欧盟条约举行过公投的德国在内的大多数欧盟国家都将就此举行公投,(23)鉴于当前形势及欧盟的演变趋势,新条约几乎没有通过的可能。

综而言之,欧洲一体化中短期内将继续维持“双速”发展,长期看,随着欧元区发展加速,最终两种速度可能合二为一,欧洲一体化重回“单速”状态。但即使到那时,欧洲一体化仍将无法明确最终目标。欧盟能否演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众国”?没有确定答案。

注释:

①Andrew Walker,“Q&A: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October 8,2012,http://www.bbc.co.uk/news/business-19870747.(上网时间:2012年11月30日)

②“German economy grew by 3.6% in 2010”,January 12,2011,http://www.bbc.co.uk/news/business-12170223.(上网时间:2012年11月30日)

③“German Budget Deficit Plunges to 1 Percent of GDP”,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business/obeying-eu-rules-german-budget-deficit-plunges-to-1-percent-of-gdp-a-817363.html.(上网时间:2012年11月30日)

④Hugh Carnegy,“France:Reluctant to reform”,The Financial Times,November 1,2012.

⑤Peter Spiegel,Quentin Peel,Alex Barker and Stanley Pignal,“Britain""s cold shoulder for Europe”,Financial Times,December 9,2011.

⑥David Jolly,“Greek Economy Shrank 6.2% in Second Quarter”,http://www.nytimes.com/2012/08/14/business/global/gr.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欧洲  欧洲词条  欧盟  欧盟词条  一体化  一体化词条  格局  格局词条  前景  前景词条  
智库

 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之路

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短多长空”,这是针对中国感受到的压力和整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来说的。奥巴马连任之后对整个中国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