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资源配置不均制约雾霾治理成效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报》“争鸣”版(2014年3月10日)刊发了一组讨论雾霾治理的文章。这一讨论对于解决民众关注的雾霾问题无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雾霾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各级部门下大力气采取行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在雾霾治理方面已屡下重手,但到目前为止,“战果”还有进一步扩大的余地。雾霾问题是在极大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解决也非一日之功。笔者认为,必须改变制度积弊,把市场配置资源的权利真正落实到位,找到影响治霾成效的主要因素并加以改进,标本兼治以雾霾为代表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

调整资源配置不均现状

《治霾关键:制度建设与市场手段结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0日)一文指出,治霾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制度和市场作用。这固然重要,但笔者以为,如果不改变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无论政府如何完善法规、出台政策,都无法摆脱“治标而不治本”的局面。根据中国气象局的雾霾历史观察数据,我国雾霾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大城市比小城镇增加明显等趋势,这反映了我国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是资源的地区间配置不均衡,当行政资源高度集中造成经济资源高度垄断后,污染排放也将过度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区。受到各种利益藩篱的限制,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可以预见,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为代表的雾霾重灾区还会周而复始地出现。

要破解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困境,需要根据地区发展功能定位,限定特大城市发展边界,防止越位发展。以北京地区治霾工作为例,应突出北京作为国家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逐步转移其他与核心功能不相符的产业。在京津冀地区进行区域联防联控时须明确不同地区的责任,充分考虑各地环境容量、承载能力和成本等因素。除此之外,还应继续调整与定位不完全匹配的产业和机构。笔者认为,特大城市中集聚的超规模优质高等教育,并非是其核心功能,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不乏高等学府位于小城镇的成功范例;同时,一些央企总部也可转移到其他地区,带动二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就业。

要解决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就要切实推进特大城市与周边城市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上的一体化进程。城市间需要产业分工协作,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分工。在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方面,实现有效且长效的联防联动。尽快建立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交通体系,通过人口和产业的均衡布局减少污染源过度集中,从源头上减少雾霾等空气污染的产生。

合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

在治霾中,政府最关键作用是针对雾霾等污染问题的真正成因和解决途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规,明确环境保护中各主体的职责并切实保证这些规定能得以执行。在治理初期,政府为在短期内取得突破,往往使用一些行政手段加以引导,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更多还是要依赖市场机制来解决污染问题

然而在实际雾霾治理中,政府行政手段受利益牵制存在执行不严且执行不具有连续性等问题,导致雾霾容易周期性死灰复燃。如当北京首个橙色警报后的停产限产等应对措施在警报解除后又恢复正常。而汽车单双号限行制度下,尽管摇号措施控制了增长速度,但总体增长趋势并未得到逆转。对数百万辆汽车缺乏有效管制措施,不利于节能减排。这些与雾霾形成密切相关的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经济手段,过于依赖行政手段,导致很多政策的效果与期望有一定距离。

从英美等国家的治霾成功经验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无不发挥决定作用。在制定客观科学合理的法规框架后,政府要严格执行、做好监管,不应通过“关停限拆”等行政手段来干预企业正常运营,应将治污成本等依据法规通过税费等方式体现到企业运营成本中,再通过市场使高污染企业自发淘汰。如对一些环境友好型技术开发的补贴最后也应转变为市场手段,通过严格监管和价格机制,让这些技术在未来具有市场盈利潜力,从而能够可持续发展;对电力和成品油价格领域进行改革,给予火电厂、炼油厂足够的经济激励来进行环境治理;为控制汽车尾气排放,还可通过设立税费制度,通过价格杠杆来控制私家车出行,而税费收入可用于改善和建设公共交通项目,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重视基础性研究在治霾中的作用

雾霾现象对于中国而言,尚属一个比较新的环境问题,从其初露端倪到引起广泛关注时日不长。尽管有其他国家的经验,但由于从形成到治理,该问题有较明显的特异性,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研究经验。目前国内对于各地雾霾问题客观认识还不完善,其具体成分、成因以及健康影响等与治理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没有具有公信力的研究结论。如2013年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课题组发布的一项针对北京雾霾成分的研究结果表明汽车尾气贡献仅占4%。这一与国外其他城市研究存在很大差距的研究受到多方质疑,但同时仍缺乏其他机构的研究结论可与之比较。如果没有客观的科学研究作为基础,未来减排政策很可能面临效果不明晰、成本不经济等问题。而对于雾霾的健康效应,我国也尚未进行长时间的大样本跟踪研究,这使得民众对此心怀忧虑。

未来应加大投入,加强基础性研究,用科学研究结论来保证污染防治工作的经济性和效率。借鉴英美等国经验,由相关部门牵头开展不同地区雾霾成分、来源,治理手段成本、效果,污染健康效应和预防手段等重要问题的针对性研究,提高防治措施的治理效果。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防治雾霾是一场时不我待的战斗,不能等到科学研究验证该问题在中国的危害程度才采取行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资源配置不均制约雾霾治理成效  不均  不均词条  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词条  制约  制约词条  成效  成效词条  治理  治理词条  
智库

 郑永年:中国丝绸之路的政策工具

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既是全球性经济结构失衡的结果,也继续恶化着全球经济结构。全球经济到今天并没有恢复过来,很多经济体仍然处于低迷停滞的状态。另一方面...(展开)

智库

 科研经费乱与治

近年来中国政府投入科研的经费持续快速增长,然而创新产出和成效并不十分显著。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不够,如对科研人力成本补偿不足、创新激励作用不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