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倒三角人口结构或致经济减速

主讲人:易富贤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员

地址:北京大学

人口结构

推动中国经济中心西移

中国从1973年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从1980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在座的女同学个个朝气蓬勃,像打了药一样,其实你们体内确实有“药”——高浓度的孕激素、雌激素,这些激素让你们非常漂亮,充满活力。

女人到了绝经前期,孕激素水平快速下降,生育能力下降,也没有以前那么漂亮了;到了绝经期,雌激素波动很大,情绪也波动很大,出现更年期综合症;绝经期之后,雌激素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开始走向衰老。

人口结构就像激素,外表上是看不见的,但是决定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日本15-64岁总劳动力不断增加,经济如“日”中天;90年代劳动力开始减少,经济也“日”薄西山;今后日本劳动力将继续减少,经济将是“日”暮途穷。

欧盟也是如此,以前劳动力增加时,经济虽有波动,但是经济总体是不断增长的;2010年欧盟的15-64岁劳动力开始负增长,经济也开始走向衰落。

源源不断增加的劳动力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但是中国15-64岁总劳动力在2014年开始快速下降,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开始放慢,整体经济也将随之减速。

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是纺锤形,印度是正三角形。中国目前经济还比较好,因为20-59岁青壮年劳动力还比较充足,2010年占总人口的62.6%,远高于印度的52.4%。但是2010年中国0-14岁儿童只占总人口的16.6%,远低于世界平均的26.6%、印度的30.2%,意味着中国经济后劲不足。

今后中国倒三角形的人口结构将导致不稳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印度和美国今后都将是稳定的柱状人口结构,经济潜力不错,社会也比较稳定。

近年来中国经济中心开始西移,其实是人口结构推动的。东北由于长期的低生育率,年轻人口比例很低,今后经济将缺乏活力。中西部地区人口结构相对要好一些,中国经济中心将继续西移。广西、江西、河南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好,今后的经济潜力不错。但是江西、河南的性别结构却非常畸形,光棍危机将导致社会不稳。

城市规划失误导致中国城市“人满为患”

很多中国的大城市的人总认为“人满为患”,计划生育很有必要。事实上,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确实太高了。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天津老城区每平方公里超过2.4万人,上海虹口区、黄浦区以及广州越秀区每平方公里差不多3.5万人。

人口密度高导致房价高、交通拥挤、生活压力大。人口密度与生育率直线负相关。

美国生育率能达到2.0左右,与其城市规划有关。美国城市分为中心城区、建成区、都会区,芝加哥、费城、迈阿密的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只有4千多人,建成区则只有1千多人,都会区低于1千人。

第二大城市洛杉矶的中心区、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分别为3千1百人、2千7百人。

人口最密的纽约,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也只有1.0万人,建成区也只有2千零50人。纽约人口密度最高的曼哈顿高达2.7万人/平方公里,但是生育率也只有1.38。并且曼哈顿主要作为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大多数人白天在此上班,晚上离开。美国房价只是家庭收入的四五倍。各大城市的平均通勤时间只有20多分钟,连纽约五个中心区也只有41分钟。北京通勤时间普遍超过1个小时。

中国的城市建成区全部以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规划的,县城的人口密度比纽约中心区还高。

中国2013年城市化率达到54%,意味着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城市。

城市建成区只有约7万平方公里(1亿亩),只占0.7%的国土面积和5%的耕地面积。这么高密度即便停止计划生育,生育率也不可能提高的。目前这种城市规划将导致中国人口荒漠化。

从人口结构看北京的经济结构

假设方案一:

条件:如果外来人口离开,北京对外来人口关闭大门,继续0.707的生育率

2010年 2030年

0—14岁 9.6% 6.5%(10.5%)

20—59岁 67.8% 50.3%(47.8%)

65岁及以上 12.6% 31.9%(30.3%)

注:括号中数据表示假如北京在2015年停止计划生育,生育率能够稳定在1.2。

假设方案二:

条件:外来人口“只为北京做贡献,不为北京添负担”,到老年自动离开,让北京长期保持年龄结构与2010年一致的704万外来人口,户籍人口则继续0.707的生育率

2010年 2030年 2050年

0—14岁 8.6% 6.7%(9.2%) 5.3%(7.4%)

20—59岁 73.4% 62.7%(60.7%) 54.3%(54.3%)

65岁及以上 8.7% 20.6% (19.9%) 28.7%(26.8%)

注:今后全国人口结构老化,北京不可能一直吸引到年龄结构如此“优质”的人口

●方案分析:无论哪种方案,北京的人口结构决定了今后的经济前景远没有纽约、伦敦好,甚至比东京还要黯淡。北京今后的年龄结构是高度不稳的倒三角形,也意味着今后的社会结构高度不稳。作为首都,北京这种人口结构对中国今后的政治结构将构成重大挑战。

中国城市规划

没有必要缩手缩脚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限制城市土地供应,共同的理由是认为耕地不够。

首先,中国的耕地长期被低估。2013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有20.3亿亩耕地,而不是1980年认为的14亿亩。

其次,中国的亩产还有增产的潜力。如果亩产能够达到现在荷兰和比利时的水平,那么粮食将增产70%。

再次,中国的农业资源潜力很大。中国有20亿亩沙漠、60亿亩草原,如果在部分地区推广滴灌、改造土壤、改良草种,将成为新粮仓。中国大陆近海仅200米等深线内可开发利用的就至少有22亿亩(相当于11亿亩陆地良田)。

即便中国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今后峰值人口也难以达到14亿;以72%的城市化率计算,城市人口为10亿人。这10亿人口分布在2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人口密度为4500人/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芝加哥、费城、迈阿密中心区的人口密度,接近伦敦全市的人口密度,那么中国的房价将大幅下降。中国农业资源潜力很大,对城市土地供应可以更加宽松。

京津冀地区土地空间更大。你不能指望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既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又能生产粮食。中国目前抛荒的耕地已经超过城市总面积,还以每年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

可见,中国的土地可以让国人不但吃得好,也住得好、住得便宜。

人口政策不能止步于二胎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人口政策上迈出了跨时代的一步,这是非常伟大的一步。

但这一步迈得非常小心谨慎,为什么?因为20多位“顶级人口学家”在《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中提出:放开二胎,生育率会反弹到4.4,每年会出生4700万人;即便是单独二胎,生育率也将达2.4。

我在《大国空巢》反驳了该报告,我根据妇女结构、不孕率(中国现在不孕率比例占12.5%,30岁以上不孕比率更加高了,很多人想生也生不了了)、生育意愿、绝育率等综合判断,停止计划生育后,补偿性生育期间,生育率很难超过2.3,每年出生人口很难超过2500万。

这个高峰可以极大地拉动内需,是中国经济的救命稻草。

短期几年补偿性出生高峰一过,生育率将回落到1.6,峰值人口达不到14亿,今后将快速减少。但是可惜我的建议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现在采纳的“单独二孩”方案,认为“单独二孩”足以将生育率提升到并稳定在1.8,但中国生育率不可能稳定在1.8。

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生育率为1.18、1.04、1.26。从实行单独二胎后各地稀稀拉拉申请二孩情况看,即便在补偿性出生期间,单独二胎很难将生育率提升0.15,2015年、2016年总和生育率很难达到1.4,根本不可能达到预期的1.8、2.4。

从实行单独二胎后各地稀稀拉拉申请二孩情况看,即便在补偿性出生期间,单独二胎很难将生育率提升0.15,2015年、2016年总和生育率很难达到1.4,根本不可能达到预期的1.8、2.4。

现在有人提出要全面放开二胎。其实国际、国内证明全面放开二胎也是错误的。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台湾、韩国提倡只生二胎,结果生育率从6.0的高水平快速下降。

20世纪80年代后相继鼓励生育,但难阻生育率剧降,现在生育率只有0.9-1.3。

伊朗目前的发展水平与中国基本一致。伊朗在1989年实行计划生育,提倡只生两个孩子,生育率从1990年的5.3迅速降低到1996年的2.9,2005年为1.8;2005年废止这项政策,但是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生育率只有1.29。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800多万人口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全国)试点“二胎方案”,但是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这些地区作为整体,生育率只有1.5。

整理/记者 张丽 新闻观察员 黄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倒三角人口结构或致经济减速  倒三角  倒三角词条  减速  减速词条  人口  人口词条  结构  结构词条  经济  经济词条  
智库

 黄靖:安倍改弦易辙出路何在?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最近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中,一改其对中国的强硬态度,表示要同中国恢复“良好关系”。接着,安倍以首相之尊,同来访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女士...(展开)

智库

 中国的丝绸之路复兴

“丝绸之路”给人们以浪漫印象——一半是历史,一半是传说——商人带着驼队和帐篷走在中亚无路可循的沙漠和丘陵中。但丝绸之路并不只是虚构的过去的一部分;它也是中国最新...(展开)

智库

 暂停核电项目有损中英关系

卡梅伦时代的财政大臣欧思邦曾经公开宣称,要开创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文翠珊时代,中英“黄金”关系会褪色吗?有件要事让人深思。原定於7月29日上午签署的英国欣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