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毒地财政上的稚嫩花朵如何结果

“沸沸扬扬也闹了很久,最终还闹到了央视,我妈说,这回是真完了。”4月17日,在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不该建的学校”后,一名自称毕业于常州外国语中学的网友“石雨”在知乎网这样说道。

此时,距离常外迁至新校区已经7个多月,这期间,约有2800名师生员工的这所学校有493名学生被检出异常,个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而学生中最早出现不良反应和疾病的时间是在2015年底, 当时大量学生接二连三的身体出现问题让许多家长怀疑与一路之隔的化工厂污染土地有关。今年1月15日,“逾千学生家长”在常州市政府门前集会抗议要求学校搬迁的视频出现在网上。

当时包括澎湃新闻、《财新周刊》等多家媒体就该校附近“毒土地”及化工污染隐患进行了报道。当地的《常州日报》和常州市环保局官方微博则先后回应称,土壤及地下水及空气检测结果满足学校环境质量要求,还称,“绝大多数学生检查指标正常。”

直到央视新闻发布专题报道,此事才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闹腾了几个月的旧闻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当地官方所谓“常隆地块事件”,终于成了轰动全国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

一、搬迁

作为私立学校的常外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之一。然而,对于一些将孩子送到这所学校的父母来说,2015年9月的开学季是一个噩梦的开始,他们无从知晓,在新北校区的崭新校舍对孩子们来说是一处险地。

两千多师生仓促地搬进了新校区后,一位八年级学生回忆,这个新校园,干净、气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水泥路没修,塑胶跑道没铺好,学校周边没种上树,光秃秃一片,“还是一个毛坯”。

至于校区搬迁的原因,通常的说法是,因学生数不断增加,教辅资源不足,原校址已无法满足学校改革发展的需求,且房屋防震系数较低,需要进行改造建设。

但一位环保部门的知情人士称,仓促搬迁背后,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政府对多所学校地块的反复腾挪,最后是为了腾出位于常州市中心的黄金地块。

具体来说,常州外国语学校搬迁后,原址新堂路13号,将迁入常州市第三中学,而常州市第三中学原址,将迁入常州市实验初中。常州市实验初中所在地为县学街8号,位于常州市中心,正在建设的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相交处,紧邻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常州市实验初中一位职工看来,这是“绝对的黄金地段”。

这三所学校的腾挪全程,按照规划,本应在2017年完成。“加速搬迁学校,是为了腾地”,这样的说法,也在学生家长间广泛流传。

至于学校新址的确定,常州市“颇费了一番脑筋”。常州市政府透露,近年来城市人口进一步向常州高新区、产业园区集聚,新北区也急需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异地重建和搬迁,不仅可缓解学校原处区域主干道的交通压力,也可以大大提升北部新城教育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市政府的说法也为新北区教育局的印证。根据常州市新北区所做的规划,常外新校区地块原系太平洋电力机械厂及自然村,虽非原化工厂地块,但离原化工地块不足100米,“定时炸弹”就此埋下。

二、异常

“问题”大概从去年十月开始,此时距搬进新校区仅一个月,有学生回忆,每天晚饭完和下晚自习时候都能闻见非常刺鼻的味道,他们称,“有时候是一股烂水果的味道,像臭香蕉”。到了十二月份,学校周边的原化工厂地块翻土修复,刺鼻味道越来越重。

也正是这个时候,一位常外八年级学生陈姓家长明显感觉到孩子有些“不对劲”,他的女儿头皮屑多了,脸上都是痘痘,每天昏昏沉沉,很容易疲劳。最开始他没太在意,直到有天一位家长无意在QQ群里提起,家长们才发现,班上好多孩子都有这样的症状。另一位秦姓学生家长回忆:“每天都很担心,女儿检查出了淋巴肿大。”有的家长们有些害怕,都带着孩子去体检。

后来,一位家长代表拿到了班上37个学生的体检报告,其中有25份异常,有一个是重金属异常,另外24份全是甲状腺和淋巴的问题。让家长“恐惧最强烈的时候,是七年级有个小孩被查出得了淋巴癌。”

在学生家长提供的一份有常州外国语学校董事长、江苏省常州中学校长史品南签收于3月11日的“常州外国语学校七至八年级学生自发体检并自愿提供体检结果的汇总表”显示,641份样本中,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

但这份“汇总表”却和官方对“学生检查指标异常情况”的检测差别较大,来自常州市卫计委的数据显示,全市8家医院共接诊常外学生就诊及体检597人,检查指标异常仅有133人,比例占约22%。官方的专家指出,异常指标的产生原因需要结合学生个体情况具体综合分析。甲状腺结节可能与“碘摄入过多”、“精神压力过大”相关;淋巴结肿大或与牙齿、扁桃体等感染、寄生虫相关;白细胞计数下降或与药物、感冒等原因相关;至于碱性磷酸酶指标增高,“对于青春期学生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因为对官方的说法不放心,更多的家长选择带孩子去无锡、南京、上海等地做检查。家长们翻阅此前的体检报告时发现,有些事情正变得更糟糕——有的学生1月份做体检时各项指标正常,最近体检,却发现指标出现了问题。

至于这些异常症状为何产生,家长和学校及背后的官方则产生了更大的分歧。

三、毒地

异常的“空气”和对孩子们身体异常情况的担忧,引发了大量学生家长对校方的质疑。家长们把目标指向了那块“毒地”,此时这块地正在进行土壤修复施工,翻动的土壤散发出强烈异味。

受污染地块曾是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农药厂、常州市华达化工厂、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三家化工企业原厂址,总面积约26.2公顷,相当于有数个足球场大小。

三家化工厂中,最大的是常隆化工,媒体报道,有“农药第一股”之称的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其股东之一。也正是这家化工企业,不仅在2014年12月,因倾倒废酸污染河水,被江苏省法院判罚1.6亿多元的罚款,还在今年一月还被中国环保部点名曝光原厂址偷埋固废。在一名常隆化工工作了30多年的老员工记载的生产日志上,厂里职工有时为了省事,不光将有毒废水直接排出厂外,还将危险废物偷偷埋到了地下。这位老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提到:“有一条内河,后来填了,(车间)里面做不了的,就是往里面倒,倒了以后,取出来都是颜色不好,蓝的,这里出来有30米,有篮球场大,藏毒啊。”

由于长期在车间里接触污染产品,常隆化工的一些员工患上了皮肤病等职业病,在被开具相关的诊断证明后,很多人被要求提前离厂。而由于污染问题、气味太大,周围居民也反映强烈。于是,政府便下令要求企业搬迁入新区。2009年5月,该地块化工企业的搬迁工作启动。后来,这几家企业也陆续搬离。2011年6月后,这一地块就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2013年当地政府立项,准备在环境修复后将该地块用于商业开发。场地修复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该项目的招标人为常州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母公司,是上市公司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者的控股股东是常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常高新集团有限公司是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国有企业集团,1992年8月由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

四、常隆地块

修复工程在2014年3月份正式实施。而作为相关地块土壤修复工程方案的设计指导单位,常州市环科院原本预设去年6月完成土壤修复,但由于接收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水泥企业不能正常生产,修复没有明确时间,但相关部门并未就这一变化做相应预案。

问题还不止于此。常州市环科院院长徐圃青说,在修复的过程中,承建方和施工方本应按照相关部门出具的方案进行封闭操作,结果却露天作业,相关环境风险没有把控。

此外,为减少污染工程项目对学校、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国家规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认为至少在300米以上,项目厂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之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

更值得注意的是,学校附近的三家化工公司旧址场地修复工程,于今年2月15日才宣布通过验收。此时,常外学生已经在这块污染地块不足100米的新校区就读五个多月。

五、环评

事实上,常外仓促搬迁的问题还有内情。作为建校依据的由常州市环保研究所出具的《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新北校区新建工程》的环评报告,批复时间是2012年3月31日,然而学校奠基施工的时间却是2011年8月21日,这是典型的未批先建。

对此,当地相关部门回应称,环评前先行奠基但并未正式开建,具体开工时间为2013年10月,2015年7月份完成工程建设,此后学校对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达标后,于2015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但这种回应回避了何以在环评尚未批复而校址已经奠基的问题,或许在相关部门看来,环评的结果在获批复之前已经有了确定的结果。但相关部门对这一迁校问题的“急切”令人疑窦丛生。

事实上,被当地官员认为符合规范的评估报告也指出该项目北侧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经受到了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

报告还建议,为避免“所在区域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本地块严禁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而实际上,建校所用的正是抽上来的重污染地下水。

这份环评报告还指出,常隆地块场地开展修复后,会产生一定的空气污染,常州外国语学校如果在修复验收完成前投入使用,“必须注意”“修复产生的污染对在校师生的影响”。但是,这份报告仅仅只是提到了“必须注意”,但却没有明确提出,学校搬迁应该是在污染场地修复完成以后,这是环评的重要缺陷。

不仅如此,这份报告其实还存在严重瑕疵,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阳生就指出,这份环评报告中只考虑了氨氮、重金属、pH值等常规的污染物指标,却没有考虑到农药的成分。

针对这份环评报告,相关人士指出,环境评价本身非常重要,可在国内却极其不重视。从之前天津大爆炸到此次常外学生“身体异常”,土地是否适合人居的问题都让环评成为事后被质疑的一项。在国内,环评不通过,伤害的是开发商、政府和大企业的利益,而负责环评的单位通常是属于政府的环保单位,或者是企业请的环评公司。事实上,不论是环保单位还是环评公司,客户都是利益相关方,环评结果独立性均无法保障。

以上事实清楚表明,地块尚未未修复,环评尚未批复,学校选址建设就先行,而面对一份有纰漏和瑕疵的环评报告,相关部门对可能造成的污染毫无重视;原本应在学校开学前完成的污染地块修复意外延期,学校搬迁计划却不调整,依然照常投入使用,致使环境风险不断加重。

2015年9月开学季,大批学生入校,至此,随后大量学生的“身体异常”似乎已经无可避免。

六、抗议

在一封“常州外国语学校全体家长”1月8日写给“各级政府、环保、教育、信访部门领导”的联名信中,家长质疑“是孩子健康重要还是项目发展重要”。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家长们做出的努力和对有关部门的质疑看来是徒劳的。

他们的努力开始于2015年底,一些焦急的家长四次提出,希望常外在“毒地”修复期间,先搬离一年作为缓冲,家长透露,学校有教师也加入了抗议,“有老师犯恶心,生理期也不稳定”,有同学回忆“期末考前一周,七八年级很多家长堵在校门口,从下午到凌晨一两点”。

但学校负责人表示,经政府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决定,搬迁过渡不在考虑范围。常州环保部门也表示,修复工作已经停止,施工过程中可能有农药气味,很难鉴定该气味是否会对周边人群产生影响。

不过这并未平息家长们的担忧,对“毒地”的恐惧,令许多家长不敢送孩子走进校门。1月10日,因为多名家长投诉,常外校方做出了停课停考的决定,要求孩子们回家等待复课通知。这天晚间,常州市新北区政府再度表示,经对六项关键空气质量指标检测,均符合国家标准。

1月11日,一封写给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的公开信呼吁:“肯请你们快来救救我们3000个孩子远离毒坑!”信中还反映:我们3000家长的联名上书已上报市级政府,可事发一周了,当地政府却掩耳盗铃敷衍塞责,用一层薄薄的膜来覆盖偌大的毒土地,就说采取措施彻底解决问题了!这封署名“常州外国语学校3000学生家长”的公开信在最后写道“跪谢”。

家长们不断投诉却反应甚微,五天后,学校家长以及部分教师员工开始大规模抗议;从1月16日晚到17日凌晨4点,学生、老师、家长以及部分校方代表在校门口进行声援(有当事人称人数约两千左右)。

在此期间,新北区人民政府就事件首次作出情况以及措施回应,文中包含“目前已有效控制了异味的产生和扩散”,“明确不再对该地块进行商业开发利用”,“空气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医院体检未发现异常”等。与此同时,官方的“压事”的态度却引来更多不满,熟悉事态的人士在网上表示,表示官方的对抗议事件的态度是“学生不让转学(公务员的孩子转学就开除公职),常州其他学校一律不收,不让体检,在常州医院体检一律合格,老师不能辞职(被告知不允许泄露此事,如果辞职没有学校会接纳),家长不能抗议”。在一个市里面的会议上某教育局的领导更直言,没有常外,常州照样能出北大清华的学生。

2月21日,家长收到短信,要求学生复课。面对政府“都为合格”的检测结果和对事态发展的严控,绝大部分学生全部到校。家长们极为无奈,一位家长向媒体表示:“我们现在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学校对面有毒,还得把孩子送过去。”

在家长们集资购买上万的空气净化器,安装到每个教室后,他们众筹自行检测的要求却屡次受阻。一些家长代表告诉媒体,对于家长联系的多家检测公司,学校要求必须先由校方进行资质鉴定,同时只同意他们去校方指定的3个采样点采样,每个采样点只能挖0.5m。不过,每次学校与检测公司联系后,公司便以各种理由推掉委托。

直至3月24日,在央视记者的帮助下,上海实朴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才得以进入学校,对常外的地下水、土壤和空气进行了检测。从那天起至今,一直有各班家长志愿报名24小时轮值看护检测取样。

这次检测,结果多项特征污染物被检出,对空气的检测结果显示,常州外国语学校里的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处也都测出了丙酮、苯、甲苯、乙苯等污染物质。专家认为,这也与学校只隔一条马路,实际距离还不到100米的常隆地块有关。因为检测结果常隆污染地块上的污染物质对应吻合。

在央视报道中,一份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上,这片地块土壤、地下水里以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污染物为主,萘、茚并芘等多环芳烃以及金属汞、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普遍超标严重,其中污染最重的是氯苯,它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浓度超标达94799倍和78899倍,四氯化碳浓度超标也有22699倍,其他的二氯苯、三氯甲烷、二甲苯总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也有数千倍之多。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指出,以上这些污染物都是早已被明确的致癌物,长期接触就会导致白血病、肿瘤等。

然而常州市政府给的回应依然是:实朴公司对校园室内空气、土壤、地下水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均达标。

七、曝光

2016年4月17日,央视台播出“不该建的学校”报道的这个时间点被常外校方称为“无法理解”。

在央视的报道引发舆论大量关注后,当地媒体称,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对师生健康“高度负责、对环境污染‘零容忍’”。在当天在常州市政府发布的通告中,强调的是”学校教学秩序正常”。有媒体评论道,也许对当地官员来说,“零容忍”的是“学校教学秩序不正常”。十天前的4月7日,常外学校的官网还发布了强硬声明,称个别人歪曲环境检测结果,恶意散布谣言,学校已对此报警。

在央视报道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常外校长曹慧发去了短信:“曹校长,关于今天央视所播,我要个说法,先前只有学校发来一条一条短信,今天呢?我该相信谁?孩子不是小白鼠,你也是母亲!”曹校长的回答很简短:“媒体并非真理,我们无愧于心”。

4月18日常州市政府对外回应称,常州外国语学校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并称该校空气质量达标,附近原化工企业没有发现大规模填埋危废。

同一天,常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发布公开信称:此次事件已经得到中央部委和江苏省政府关注,并强调“学校教学秩序正常”。信中还指出央视的报道存在“硬伤”,包括引用的数据、观点、甚至镜头语言,都带有强烈的导向性。校方直言“甚至连对环境问题一向敏感的外教,都难以理解为什么媒体把这个问题渲染得这么严重,他们认为雾霾更应引起大家的关注”。最后,校方还希望“让每一个生命尽情绽放”。

事态发展至此,一位在校门口接孩子的李姓家长告诉媒体:“之前学校告诉我们检测都是合格的,我们孩子就返回学校了,开学近三个月了,媒体又突然报道了这个事,我们家长真的很担心,不知道该相信谁。”而另一位想过办转学却不被孩子接受的家长早前曾在这样表述他的茫然,“我们只是害怕孩子身体里埋着炸弹,这种恐惧藏在心里,无处释放。”

八、土地财政

家长们的恐惧忧心与官方的强硬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在校就读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学习生活还在原点。或许一般的常州人不太清楚,常外搬迁的深层次原因和当地的土地财政不无关联。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将卖地视为缓解资金困境的生财之道。常州也不例外,通过计算目前数据可查的30个主要城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发现,土地依赖度超过50%的城市仅11个,其中,常州名列第八位。对于这一比值,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胡志刚表示:“这一比值超过50%,就意味着高风险。除了土地出让金,再加上房地产方面税收,两者合起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比就更高了。房地产绑上政府绑上经济,导致经济不好时就要拉动房地产”。

关于常州房地产的状况,媒体报道,常州新城区一到晚上大片楼盘无人住,黑灯瞎火犹如“鬼城”。由此常州在房地产界被称之为:“鬼城第二”。媒体报道,这个称号让常州的官员们“耿耿于怀”。

距离常州市中心的车程不到10分钟的一幢刚刚结顶的商品房均价还不到一万。而在距离常州不到15分钟的无锡,房价普遍要比常州贵上三分之一,南京或者苏州的房价甚至是常州的两倍。这种状况更让常州市政府忧心,在土地财政背景之下,官员们比谁都明白,低房价会导致什么样的问题和麻烦。

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城市靠“工业开发区”(化工开发区)带动经济带来的的弊端正日益显现的背景下,随着高污染企业逐渐被淘汰,原有的化工开发区慢慢闲置,成为废地、荒地。地方政府便开始想办法如何利用这些荒地。本世纪以来,通过迁建学校拉高房价、充实财政的做法被很多地方政府熟练运用,通常美其名曰“带动区域发展”,实际上是地方政府通过这类操作维持土地财政。

常州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始于2008年。据报道,2008年前后是常州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化工业整治的重要时期,一批老工业企业先后搬迁出主城区。四年后,常州市环保局亮点工作汇总表曾总结道:“常州市污染场地调查与修复工作已走出常州特色,形成常州模式。”

而在常州市环保局官网上,此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常隆地块修复项目还曾成为环保部试点备选项目,是当地的亮点工程。

也正是这个“亮点工程”让常州在今天“闻名全国”。

九、“正常”

但媒体报道的最新消息是,受“毒地”风波影响,常隆污染地块唯一的一扇门已被铁链锁上。常外的师生均正常上课。常州外国语学校对外声称“教学秩序正常”。

在舆论场上引发轰动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到现在,仿佛一枚石子投入湖中,一开始激起的涟漪开始远去,水面开始恢复正常,而在深水区的幽暗之处,整个世界的内在秩序好像从未受到什么影响。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财新网、澎湃新闻、商业见地网、界面新闻、知乎、网易新闻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毒地财政上的稚嫩花朵如何结果  稚嫩  稚嫩词条  花朵  花朵词条  财政  财政词条  结果  结果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智库

 雾霾可以治理,但需要较长时间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2014年煤炭提供了66%的一次能源和76%的电量,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量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因素。政...(展开)

智库

 义务教育“零择校”与教育公平

一、问题的提出“零择校”是指在“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的基本思路下,就读公办学校的学生应在当地教育部门确定的学区内就近入学,不得跨学区择校,学校也不得录取择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