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与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发展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国家治理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了国家治理的新实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复杂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这是在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基础上得出的重要论断。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复苏与增长动力不足,政治局势时有动荡,社会思潮复杂多变,族群间冲突不断,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明显,各种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加剧了中国发展所面临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边界渐趋模糊化,给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带来巨大冲击。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和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势力抬头,正在试图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贸易格局,大变革大调整正在加速进行。若干热点地区冲突对抗不断,国家间博弈日趋复杂,既有矛盾冲突时有升级,周边热点事件不断,给中国的战略安全带来一定挑战。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中国的国家治理在聚焦国内问题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处理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从国内情况来看,近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长期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三化叠加,使国家治理同时面临着迥然不同的多重任务。消除绝对贫困仍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而这仅仅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新问题,流动性的增强打破了传统的单位制、属地化管理体制,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全国统一管理体系势在必行;治理的复杂性挑战着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构建扁平化管理结构成为趋势。与此同时,“后现代”的诸多挑战已经接踵而至。基于网络的私人定制化生产方式冲击着传统的以企业为生产单位的财税体系;基于网络的新型支付交易方式挑战着传统的以银行为中介的金融系统;基于网络的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开始脱离第三方中介机构,给政府监管带来困难,冲击着传统的以政府或委托代理机构为基础的管理模式。绝对贫困等传统难题、现代化过程出现的新难题、“后现代”式的难题,三种难题叠加发力,大大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要点

总体看来,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进程蕴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基本思想,蕴含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丰富经验,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思想要点。

治理目标方面,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存在什么问题就直面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精力解决什么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显著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作为导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就成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阶段性、区域性、群体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也在充分发扬民主基础上统一思想,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稳步推进问题的解决。

治理主体方面,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一方面,中央的顶层设计与地方的探索实践相结合。国家治理是一种互动过程,中央就某类问题制定原则性、宏观性、指导性规范,地方以此为依据并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在此基础上,中央总结提炼地方的探索经验,形成更加完善、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意见用以指导地方,从而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机制。当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单纯依靠中央或地方是不可能有效应对的,互动机制是必选项。另一方面,中央的大政方针制定与地方的政策执行相结合,形成从上到下逐级加压、督促落实的政策执行机制,把政策蕴含的改革红利转化成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红利。

治理内容方面,强调全面性和系统性。人们讲现代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是指现代国家治理所涵盖的领域繁多且彼此高度关联,问题、矛盾经过长时间累计而盘根错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全面治理和系统治理,是有效化解巨型国家多重复杂难题的有效方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思路已经过时,需要树立全面思维和系统思维,统筹推动各个领域的改革,统筹改革的时机、步骤、节奏和力度,统筹各个方面的力量。“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全面思维和系统思维,力图克服条块分割、地方主义、部门主义、各自为政等长期积弊而采取的全面、系统治理方式。

治理方式方面,注重协同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各个领域的治理都需要统筹考虑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现实状况,需要统筹谋划、相互配合、有效沟通、协同发力,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民参与、法治保障五大要素的协调配合。一方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是有效总揽全局、顺利协调各方的前提。另一方面,在政党建设的引领下,政府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等各个领域都要联动起来,相互配合并形成国家治理的合力,才能真正体现和释放国家治理的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在明确的国家治理思想指导下,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着增强国家统一性、推进国家均等化、提高国家创新性、促进国家法治化和基层社会自治等多项重点任务。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治理实践,集中体现为整合条块、化解失衡、供给动力、克服阻力、提高活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

一是加强国家整合。强有力的国家整合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整合,既包括实现、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包括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交通体系、统一的市场体系、统一的司法制度,形成一整套标准统一的规则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这些领域的有效整合,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建设一支稳定的军事力量,凝聚社会共识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增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促进国家治理强化了领导核心,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是促进均衡发展。从社会层面而言,国家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成员提供均衡普惠的社会服务和良好秩序。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城乡、行业、地区、群体间的差异很大,实现不同群体间的均衡发展是一项极为繁重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因此,在国家治理的制度和能力建设过程中,我国将进一步引导和协调更多的资源、人才、资金、管理、技术等要素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去,努力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实质性差距,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推动法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和现代国家的主要标志,体现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和有效治理能力,具有运行成本低、实施效果好的特点。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法治建设,一方面要完善法治体系,明确各类主体的责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推进;另一方面要完善法治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彰显法治权威、凸显违法成本,使尊法成为习惯、使守法成为自觉。通过不断完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现代法治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有力提升社会整体法治意识,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四是释放社会活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国家治理并不是由国家包办一切,而是需要严格区分各类主体的责任并推动责任的顺利落实。社会领域是公共生活的主要场所,特别是社会基层具备自主调节各类主体间关系的良性机制和能力,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供给公共服务和维持良好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其本质在于政府向社会放权,释放社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活力。在社会基层,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涌现,社会企业、非营利性组织成为参与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社工、社区、社会联动格局正在形成。

五是创造多种民主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完善发展,权力监督与制约实效明显增强,地方被赋予更多的立法权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平台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定,提高各个界别参政议政的能力和实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团结进步、促进共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此外,在城市和乡村的基层实践中,恳谈会、议事会、协商会、业主委员会、志愿者组织等形式成为广大群众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方式。

六是广泛参与全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使世界成为一个日益紧密联系的整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倡导“一带一路”、发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改革、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使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安全等方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思想和实践成为常态,参与全球治理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参与国际事务、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治理方式。中国国家治理的持续有效,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加雄厚的基础;而参与全球治理所带来的红利,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不断改善的动力。

注: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政治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01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治理  治理词条  现代化  现代化词条  推进  推进词条  实践  实践词条  体系  体系词条  
智库

 全球新一轮金融危机似已难免

全球似乎又到了经济危机的紧要关头。人们从来都倾向于高估解决危机的能力,然而现实却总是以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在发展。眼下,世人正眼睁睁地看着欧洲主权债务灾情一步步恶化...(展开)

智库

 中国靠什么挣脱新兴国家发展瓶颈

作者:(英)乔·史塔威尔出版:中信出版社乔·史塔威尔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便活跃在亚洲新闻业,是《中国经济季刊》的创办人、《经济学人》知名撰稿人。与他之前颇有影响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