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实际,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根本要求和重大举措。这一系列经济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入贯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也大幅提升。以国情和世情变化为依据,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依据。

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概括为九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二是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制约经济发展的状况已根本性改变。三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缓解,农业发展滞后问题有所改变,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四是新型城镇化大大推进,十八大以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已超过57%。五是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六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七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这主要表现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不均衡得到改善,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达到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八是绿色生态经济蓬勃发展,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九是遏制钱权交易成效明显,市场竞争环境改善。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

通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原有的主要矛盾得到缓解,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和强烈。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质量和效益问题、结构优化问题、增长新动力问题、城镇化转型问题、共建共享共富问题等更加凸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突出地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的实际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迫切要求对经济建设战略目标和任务作出新的部署。

(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背景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举足轻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有利于促进南北发展差距的缩小。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提高了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解决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等现实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鉴于国际新形势及中国对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倡议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落实这一伟大倡议,必然要求我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构想

鉴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新的顶层设计,反映了现代化经济的新要求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十九大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从战略目标、根本路径和主要任务三方面进行概括分析。

从战略目标来看,可概括为“三转一优”。“三转”即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一优”即“优化经济结构”。

从根本路径来看,可概括为“一优先一主线三变革两着力”。“一优先”即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可理解为将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摆在优先位置;“一主线”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三变革”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位一体,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两着力”即“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从主要任务来看,可概括为结构改革、创新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完善体制、全面开放六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和求真务实的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九大强调四个方面关系的处理:一是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处理上,既强调将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又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避免虚拟经济泡沫化。二是在数量与质量关系处理上,强调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三是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关系处理上,强调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化价值链中高端,增强国际创新力和竞争力。四是在存量与增量关系处理上,强调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九大报告对此提出了三方面的工作重点:一是推进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科技创新,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倡导创新文化和造就创新人才,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创新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人才保障。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强调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农业体系、产业融合改革推进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农民获得感。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充分保障农民权益。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强调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在农业体系改革方面,强调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产业融合方面,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十九大报告对此提出了三个新的着力点:一是将区域重点发展的对象放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二是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了“城市群”带动上。三是强调“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5)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大为此作出了两个方面的新部署:一是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二是从系统思维的高度强调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金融体制”等各类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各自的作用和优势。

(6)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十九大针对区域发展失衡现状,强调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要求

十九大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构想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是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新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实现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注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内陆地区、海洋区域发展,注重经济绿色发展等。这些问题以前不是主要问题,但随着主要矛盾的转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是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注重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三性统一”谋划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发展,拓展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范畴,既包括国内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内陆地区、海洋区域的统筹协调,又涵盖内陆地区开放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的区域统筹,尤其强调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进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发展。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共富这“五共一体”的发展原则。即国内发展强调共建共享共富,国际经济合作强调共商共建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来看,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共富“五共一体”的原则,是区域合作双赢原则,符合当今国内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是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高水平,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战略上,还体现在绿色生态、民生改善上,充分显示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要求于一体的目标追求。在技术层面上,不仅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更要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在战略层面上,要求“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绿色生态层面上,要求生产和消费都要绿色,“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在民生改善层面上,强调补民生短板、脱贫攻坚。通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达到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之目标。

四是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十九大报告的始终,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一个百年目标要使“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第二个百年目标要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通过经济发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十九大报告还阐明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所需的保障条件,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才能保证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顺利推进。二是要坚持党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经济建设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才能确保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并达到预期目标。三是要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从根本上遏制权力寻租。只有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实现市场和政府优势互补,顺利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四是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解决新时代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清除观念上的障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  部署  部署词条  现代化  现代化词条  体系  体系词条  战略  战略词条  建设  建设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