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环保救市”,民间环保组织积极作为

“救市热潮”考验民间环保组织行动能力

 

        以对生态影响较大的水电建设为例,许多项目都在借救市的名义仓促上马。按照现行环保法规,这些项目也纷纷出具环境影响报告供公众参与表达意见。但公众的参与过程是否顺畅呢?

 

        2008年12月27日,在夹杂着小雨点的大风中,记者来到云南六库电站所在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六库镇小沙坝移民村。在村委会对面的一堵墙上,贴着六库电站的环境影响报告的简本,上面号召“公众”参与提供意见,时间期限是从2008年12月15日至2008年12月26日。

 

        一个年轻的傈僳族村民走过来,记者问他看过这个报告书没有,他说,我们农民都不识字,识字的只是干部们,我们都不懂这纸上说的东西是什么。我们怎么可能提出什么专业的意见?

 

        类似的信息纷至沓来。云南的金沙江阿海电站在去年12月29号召开评估会,破天荒地第一次邀请了民间环保组织参加。而实际上,在之前的12月22日,虽然没有获得任何许可,阿海电站的所有前期工作都已经就绪,名义上是搞“三通一平”,可连两岸的“导流洞”都已经修通,随时可以堵江合龙筑坝。

 

        显然,一些对环境影响巨大的水电项目之所以借用环保名义,不过是想利用“合法程序”来迅速获得合法身份。但面对难得的“走程序”的机会,民间环保组织并不想轻易放过。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就迫不及待地把刚刚参加完“江河十年行”、生着病的民间地质专家杨勇请到北京,作为民间环保组织聘请的专家出席阿海电站的评估会议。

 

        与此同时,民间环保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云南省环保局的网上,发现了金沙江观音岩电站的环评报告简本,“公示通知”要求公众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拿出“有效参与意见”。他开始行动起来。

 

        但水电项目还在源源不断地推出,尤其是随着救市措施的逐步落实,水电建设的高潮也将到来。或许,这些项目全都会依法“走一走”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有的甚至还会邀请民间环保组织“参与”评估。但在这样的项目“包围圈”中,绿家园、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这样少得可怜的敢于直面问题、诚恳表态的民间环保组织,杨勇等少得可怜的敢说真话的民间专家,它(他)们忙得过来吗?

 

“走程序”彰显民间环保组织进步特征

 

        有许多专家指出,中国民间环保组织最弱的能力,是缺乏实质性的调查能力,是缺乏专业化的对话能力,是缺乏利用合法渠道进行有效保护的能力。

 

        但2008年,我们发现,一些民间环保组织开始进入制度内部,明智地运用国家法律法规,处处“走程序”。也许,从2009年开始,“走程序”将是考验“破坏方”和“保护方”真实能力的角斗场。

 

        2007年10月底,阿海项目环评报告简本在网上公示征求公众意见;2007年11月14日,一份由18名关注环保的各界人士签名,综合了生物、水资源、地质等多方面专家意见的《关于〈阿海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意见和建议》传递到项目建设单位。

 

        2008年12月29日到30日,“阿海技术评估会”在北京召开。在两天的会议中,两位民间环保组织的代表参与了评估的主要过程,提出了问题,阐述了民间环保组织对阿海水电站潜在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看法,并表达了对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开发将会造成的严重累积影响的关切。会议中两位代表提交了书面意见,其中的要点也作为特邀代表意见被写入了会议文件。

 

        说起来,2008年的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还联手走了另外一次“程序”。2008年8月,自然之友等几家民间环保组织,充分利用环境保护部与中国证监会的有关“绿色证券”新风气,对一家准备上市的公司在环保审核期进行了“公众参与”,写了意见,派出队伍作了调查,还召开了“绿色证券研讨会”,成功地阻止了这家有环保污点的企业上市融资。这算得上是民间环保组织“走程序”的另一成功范例。

 

环保救市”将使民间环保组织在风雨中成长

 

        当前,民间环保组织的成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职能向公共管理和服务转换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社会将加速推动这个目标早日实现,而环保已是题中应有之义;企业虽然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并不等于就不知天高地厚、不顾一切地肆意妄为,环保至少已是它们要主动回答的问题;而公众一旦共同面对未来,大家选择的一定是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为民间环保组织提供了成长的可能。

 

        但这并不等于环保组织不需要“作战”。民间环保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理事宋军说:“环保组织的敌人就是环保组织自己。”其实,环保组织面临的障碍有两个:一是环保组织本身干预现实的能力,二是各区域性民间环保组织的萌发和成型。

 

        就第一个障碍来说,当前的救市热潮倒成了民间环保组织能力建设的最好机会。过去,中国的许多民间环保组织不敢直接干预现实,仅满足于泛泛的“环境教育”,不敢面对成年人,不敢面对决策者,不敢面对陌生人,“受影响的群体”不是退休人员,就是在校中小学生;获得的成就不是演了几场戏,就是发表了几篇文章。这样缺乏实证的宣教,表面上数量庞大,但实际效果却非常有限。要知道在中国,你要对任何环境事件发表专业性意见,没有相关专家足够长时间的调研,都是苍白无力的。

 

就第二个障碍来说,救市热潮也许同样能为民间组织的成长起到“发酵剂”的作用。因为在中国,环境保护最要命的一个缺陷是大量的省会级城市都缺乏有活力的民间环保组织。按照最基本的理想,中国所有的县级以上区域,甚至各个乡村,都需要一个民间环保组织,或者一个关注当地环境的组织,因为当地的环境只有当地人才可能进行最为有效的观察和体验,才有可能进行最有效的跟踪和记录。一份调查、一种公众参与意见,要想具有穿透力和说服力,源于地方、超越地方的调查报告是最关键的,而关注区域公益的就地型民间环保组织,在中国仍旧处于需要大力催发的状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环保  环保词条  救市  救市词条  作为  作为词条  民间  民间词条  积极  积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