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众调查结果出炉 绿家园认为旱情或成促节约契机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3056人的调查显示,92.2%的人表示关注当前旱情(其中39.3%的人表示“十分关注”)。50.8%的人表示,在灾害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袖手旁观,要团结起来用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94.7%的人希望为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本次调查中,55.6%的人表示会为灾区祈祷、祝福;42.2%的人希望为旱区捐款;37.4%的人要为抗旱献计献策;20.5%的人表示会随时待命,作为志愿者赴灾区帮助抗旱。没打算做什么的人仅有5.3%。

    

        据了解,2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落实中央投资中118亿元与抗旱有关的项目建设。截至2月11日,8个受旱省的各级财政已经累计下拨资金25.7亿元支持农业抗旱

      

       调查显示,67.7%的人建议,对抗旱补助经费发放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应公开透明;44.1%的人希望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提高农民种粮和抗旱救灾的积极性。

 

        刘飞(化名)是一家报社唯一前往灾区采访的记者。中国青年报记者联系上他的时候,他刚在河南、安徽结束采访。在刘飞看来,大部分灾区的现状是缺水、不缺钱。以安徽亳州的一个县为例,村民每天开8小时的抽水泵,政府给30块钱的柴油补贴。抗旱花2000元,政府要补1000多元,这笔钱就已足够灌溉33亩地,救活了庄稼,每亩地还能有三四百块的收入。算清了这笔账,刘飞说,“只要补贴到位,抗旱的投入产出会很高,积极性当然也很高了。”

 

    2月12日,河南省郑州市多家媒体刊登了这样一则倡议:绿城社工服务站要招募50名志愿者,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抗旱浇麦。倡议发出1个小时,就接到近10个报名电话。站长陈骋说,这个倡议的起因是他接到了一个紧急求助电话,说大闫庄村现在急需抗旱设备和人手。拨打这个求助电话的,是新郑市八仙乡大闫庄村村委会主任赵新民。

 

    “我们这个地方很穷,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守儿童就有60多人。一些低保户,一个月补贴50块钱,生活都维持不了。现在受了旱,又没设备,只能眼看着旱死。”赵新民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村里现在油菜已经死光了,麦子还有点救,要是赶紧浇上水,兴许能救回一半。

 

    两天之后,记者再次联系绿城社工服务站,得知到2月14日,50名志愿者已经全部招齐。现在他们正在和一些政府部门、厂家联系,希望能够协调借用一些水泵、电缆线、发电机,和志愿者一起送到急需帮助的村庄。

 

    灾害中也蕴含着机遇。旱灾的苗头刚刚出现时,村民告诉张超,村里曾经打了10口井,但没有很好地保护,时间一长就堵满了垃圾,能用的只剩下四五口。这次抗旱把之前的井全都给清洗了,又新打了几口,如今有十几口井在同时浇地。“有了井,村民也买了机器,也许今后就能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了。”张超说。

 

    调查中,59.4%的人认为,旱灾也是一次发展农业的契机,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传统。

 

    97%的人表示旱灾后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契机”,这个词被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的召集人汪永晨反复提起。2月6日,“绿家园”等20多个环保民间组织发出倡议,呼吁在大旱之时公众应从自身做起,节约水资源。“旱灾的发生也许是老天爷的问题,但这个时候正是一个契机,反思我们对江河的破坏,重提节约水的重要。”汪永晨说。

 

    2月12日,北京在110天的干旱之后终于等来了第一场雨。看着这场不算大的雨,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延恺开始琢磨:怎么把这些雨水收集起来。刘延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雨水收集的工作。他说,很多城里人觉得用水很容易,一开水龙头就来了,可没想到这些水的成本也是很高的。一些水库只提供城市用水,农村用水只能开采地下水。“现在大旱之时,城里人应该尽什么责任?就要少开采地下水,给农村多留点水。”

 

    “如果把地面都做成透水的,雨水就能渗到地下去,也补充了地下水,蒸发出来还能防止干旱。”刘延恺建议,城市节水,一是雨水的收集和回渗;二是政府做大量污水处理和再生水的工作;还有在生活用水上,不浪费就是节约。

 

    “绿家园”的倡议现在已有30多家NGO签名响应,还有很多个人也表示愿意来签名。汪永晨说,前两天一个10岁的小孩,看到妈妈打肥皂时开着水龙头,上前就关了水龙头,还说,“不能浪费水,现在是大旱!”

 

    调查中,97%的人表示旱灾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其中,74.9%的人会更加注意节约用水;55.4%的人会更加保护生态环境;54.6%的人将更加注意节约用电。近五成的人(49.4%)表示,今后将保持一种简单、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36.8%的人说,我们今后应该继续发扬抗旱精神——只要国家对发生的重大问题给予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所有人团结起来,再大的问题都能够解决。

 

 本文题目为本站所加,内容有删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旱情  旱情词条  契机  契机词条  节约  节约词条  出炉  出炉词条  公众  公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