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大学生为农民工开食堂——社会工作的企业化运作实践

  这是一群从NGO(民间组织)土壤走出的社工,他们的优势在于社会目标清晰,劣势在于商业经营经验不足。他们的期望是 “做一个有公益心,有良知的社会企业。它不仅要盈利,不仅要增加这个社会的经济的总和,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整个社会‘善’的总和。”

 

  “大学生为农民工开食堂”。在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北旺乡的人间新工人食堂,大学生与廉价的小餐馆,这种反差不仅吸引了很多工人想要探个究竟,也同样吸引了工地上的大小领导、不少包工头特意请工人来这里吃饭,感受这里与其他餐厅的不同。

 

  经营这间餐馆的是一群 “80后”年轻人,两名主要负责人李大君和周周都是社工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从未做过生意,却抱着满腔热情,以社会企业的经营理念,想方设法服务好建筑工人

 

  餐馆的创办源于一次对建筑工地的调研。2008年,云南大学社工专业毕业生李大君,参与了北京大学一个关于建筑工人的调查。在一家工地附近的餐馆里,很多工人聚集在这里吃饭、喝酒、交流,李大君对工人的访谈也得以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展开。这样的场景使他们萌生出创办一个类似 “农民工之家”的念头。说干就干,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同年, “人间新工人食堂”正式运营。

 

  “作为从NGO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社区型社会企业,人间新工人食堂的资金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是靠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的私人捐献。承载了这份爱心,我们在经营初期也颇感压力。”李大君说。

 

  当食堂正式营业时,李大君才发现,经营这么一家小企业远比他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在餐馆运营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降低对利润的追求,餐馆就可以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然而,市场化竞争却促使他们不得不将更大的精力放在运营上。对于一个餐馆来说,厨师、服务态度、餐馆的布置、经营的种类、成本效益控制、餐馆的人事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餐馆的营业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实现盈利的目标,这些 “零经验”者只能付出百倍的努力。为此,李大君先后承担了采购、财务、服务员、管理者的多种角色。经过几个月的锻炼,他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已经达到了相当专业的水平,也正是这段时间的磨炼,为餐馆正常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工人食堂从运营至今,已经从入不敷出逐渐转到收支平衡。为了让这种模式具有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他们努力让食堂盈利,希望餐馆的盈余可以用来支持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

 

  事实上,在人间新工人食堂这个 “舞台”上,唱戏的这些人对社会目标的追求,远远大于经营的兴趣。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是:社会工作如何借助企业化的经营来实现。他们希望打造这样一种经营模式:“人间新工人食堂+工人文化活动中心”的捆绑运作。

 

  根据新工人食堂的借款合同,食堂的亏损将由借款团队来负担。有朝一日,食堂盈利,偿清贷款后,所余部分将用于 “食堂+活动中心”今后的发展,或资助其他社会企业。

 

  “工人活动中心免费开放,为餐馆提供人气;餐馆作为直接接触工人的场所和平台,为进一步跟进工人的权益活动和开展服务提供便利。”如今,李大君已从日常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设计农民工活动中心的项目中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生为  生为词条  企业化  企业化词条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词条  农民工  农民工词条  食堂  食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