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别把慈善教育与慈善乱象混为一谈

  中华慈善总会近日在京发布首册《慈善读本》。中华慈善总会发布消息称,今后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慈善将有望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慈善总会还计划在四川、甘肃等省市近百所中小学捐赠111万余册《慈善读本》,还将向全国各地中小学推广。(据《京华时报》)

  此消息一露面,立时又遭到不少“质疑”。有人认为,这又是一个形象工程;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权力慈善”;更多的人则认为,凭借这样的方式,不可能建立起慈善文化。

  然而,笔者以为,虽然现在的慈善因为郭美美等一系列的事件而遇到了“冬天”,但是进行慈善文化建设的脚步不能停,努力不能止。笔者还以为,有些论者或许连原始报道的全文也没读过,只不过听到这么一种说法、看到有媒体摘发了这么一条新闻,就急于下结论,急于给出质疑。

  报道中也有这样的内容:“全书分爱心序曲、爱心歌曲、爱心图片、爱心故事、爱心童话、爱心剧场、爱心行动等单元,目录中没有出现一次‘慈善’,更没有一个‘钱’字。翻阅全书,也只是在最后‘制订爱心行动方案’中提及,可以利用旧书、变卖废品等方式参与慈善。”,“初中版的《慈善读本》目录中,仅出现一次‘一块钱的命运’,展示善款的用途。其余内容更多的是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慈善小故事”,“在小学版《慈善读本》中,每章都会介绍四五个爱心活动项目……通篇亦未宣传捐款,而喜羊羊的故事、迈克·杰克逊的公益歌曲,却出现在了读本中”。

  以这样的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慈善意识,不能说不好。谁说慈善意识不需要培养?不需要教育?慈善也是一种意识,也是需要后天努力培植的。现在中华慈善总会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对慈善意识从少年阶段的养成进行了努力,至少应该先对这样的努力肯定一下。(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担忧:如果把慈善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之中,会不会是一种摊派式的慈善慈善教育需要,但慈善摊派不需要。一旦纳入学生素质评估,学生们就会为了慈善慈善,那样就全失慈善本意,成为一种“应试慈善”。)

  在慈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这样的区别:现如今的一些慈善机构、慈善体制遭到不同程度的质疑,不等于我们就不需要慈善教育了。慈善教育不可或缺,尤其是从幼儿及青少年时期开始的相关教育更为重要。

  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另一个重要区别:良好的慈善教育和培养,固然是实现全民慈善意识提高的基座和基础;但光有此远远不够,如果慈善制度和机构建设不建全,这样的基础再好也没用。

  不要把对慈善教育的努力和慈善机构以及体制上的缺憾混为一谈。这两方面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当我们的观察点在微观的时候,就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所在——教育是教育,体制是体制;而当我们观察宏观的时候,则要强调它们的联系——教育离不开体制,没有体制保障的慈善教育就只能是空洞说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慈善  慈善词条  混为一谈  混为一谈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